• 沒有找到結果。

單親青少年子女知覺的共親職圖像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單親青少年子女知覺的共親職圖像

-逸凱:父親只是名義上的爸爸

逸凱就讀高中二年級,校內成績名列前茅,個性自主獨立,不太需要父母督 促。記憶中父母在其國一、二時離婚,且雙方在快離婚前關係就降到冰點,而逸 凱認為自己一直以來與父親的關係是疏離的,同住時只是覺得看得到人但不太講 話、各過各的生活。父母離婚後,逸凱與弟弟、母親搬出來同住,但因母親仍會 回父親原生家庭照顧阿公、幫忙家族拜拜等,故在拜拜日子或過年聚餐時會與父 親碰面,以及平時父親拿生活費給母親時也會見到面,不定期父親會透過母親希 望安排時間帶逸凱和弟弟到外邊吃飯,通常就是母親講了時間,逸凱覺得沒事就 參加,但母親不會一起參加;目前逸凱覺得在功課愈來愈忙、下課就補習的情況 下,也就愈來愈少與父親見面了。偶而父親會主動打電話給母親,談話結束前會 請母親拿電話給逸凱聽,逸凱覺得與父親沒什麼話好講,常叫了「爸爸」就結束 談話,對於父親平時送宵夜過來的舉動未有特別感受,對於父親在親職的參與最 先想到的是幫忙繳補習費、申請獎學金,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也不認為 有其他的需要,感覺父親好像只是名義上的爸爸。

母親知道逸凱與父親處得不是很好,偶而教養上感到生氣時會半威脅要逸凱 回去跟父親住,逸凱會回應「不要」或乾脆當做沒聽到;不過,假使無關此事,

逸凱也知道母親本身有時候會因經濟的考量而想過是否要再帶孩子回去與父親 同住,但逸凱並不希望如此。另外,逸凱自己對母親離婚後還會回父親原生家庭 幫忙、生活中關懷父親等舉動感到不解,認為兩方畢竟已離婚且母親過去也認為 前夫家對她不太好,為何還依然繼續付出,逸凱一方面以「很扯」形容父母的關

係,一方面表示是母親人太好使然。

現在,逸凱感覺父母親關係從剛離婚時的彷彿仇人變得較像朋友般會互相關 心,同時父親亦知情母親已另結交了男友,惟逸凱覺得自己與父親關係是愈來愈 冷淡,認為目前的自己不太會在意父親,亦不會想到要去關心他,更是不會想念,

自述可能要等以後長大了、比較懂事了才會想開始照顧父親吧。

-紹宇:父親從未離開,自己一直是父親珍視的子女。

紹宇就讀高中二年級,個性大而化之愛耍寶。父親在其國二時同意與母親正 式離婚,離婚前雙方已分居七、八年,紹宇從幼稚園中班時父母分居至離婚後與 妹妹皆一直與母親同住,同時也持續與父親維持可聯繫關係,不覺得父親從生活 中消失。像是父親會不定期在假日帶紹宇與妹妹出遊或是回阿公阿嬤家,平時也 經常會打電話關心紹宇的學業與生活;紹宇覺得這樣的互動在父母正式離婚、不 再有感情的牽扯與拉鋸後,更顯得頻繁與自然,覺得父母離婚前若父親若想要帶 他出去,理應需要告知母親,但即使母親從未拒絕,也因父母兩人曾為了感情不 愉快,父親似乎會顯得不太想開口,不過到離婚後彼此關係不再因感情困擾,父 親就能很自在表示要帶孩子出遊或找機會相處。

印象中,母親不會在紹宇面前說父親的壞話,也認同父親始終為孩子的父 母,因此對於父親與孩子接觸皆欣然同意,必要時也會以電話和父親談及紹宇的 現況與協調管教,到了寒暑假則會希望紹宇找時間與父親同住、陪陪父親,增加 相處的機會。與一些單親子女相較,紹宇不覺得自己在父母之間有感覺難做人或 有硬是要選邊站的時候,也不特別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只感覺是父母沒有住 在同一個屋簷下,但卻沒有少了任一方父母的愛,也很佩服父母親在離婚後彼此 仍能溝通,不像同學中分手的情侶就很難再說話。有一陣子紹宇在課業與生活都 令母親覺得不甚積極、管教上感到疲累,母親便與父親商量讓紹宇在一星期中的 上學日皆與父親同住,接受父親的管教,週末再返家與母親同住;紹宇與父親同 住的日子裡,自知父親的管教比較嚴格,同時要求作息正常、少看電視與限制上 網,因此紹宇在規範下也變得比較能規律讀書和準時上學,且另一方面也能更近 距離地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懷,知道父親其實一直都希望可以參與紹宇生活中的 大小事情。

紹宇相信自己與父親在彼此心中都佔有很大的份量,也聽父親的女友(紹宇 稱之為阿姨)說過紹宇和妹妹對父親來說很重要,紹宇很感激父親沒有在離婚後

消失,使自己的人生產生缺憾,相反的是比以前更加關心自己的生活,加上父母 能讓紹宇同時都享有雙方的愛,紹宇感覺自己可能還比一些雙親家庭來得幸福!

-薏玲:離婚使父親成了半個外人,不再是能撒嬌的家人。

薏玲就讀高中三年級,平常不帶微笑的表情易令人有距離感,但內心實則細 膩體貼。父母親於國三時因債務問題離婚,離婚後父親維持每週固定到薏玲與姊 姊和母親同住的家裡居住,薏玲一開始會期待能再與父親同住,但每當父母因經 濟、感情與教養議題經常吵架,薏玲從初期的害怕、期待大家能珍惜相聚轉為現 在的失望,然後無奈接受。其次,即使已離婚但母親仍視父親為伴侶、要求情感 的忠貞,會對於父親在外可能有女性友人感到不悅,但另一方面又會在與父親爭 吵時以子女監護權歸屬自己而要求薏玲與母親結盟,或聲張教養的主權,令薏玲 內心充滿矛盾與痛苦,且為了減少母親的不滿,薏玲也傾向以隱藏情緒與想法的 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的習慣在與同儕相處時偶而會令同學感到訝異,覺得薏玲 過於冷靜(成熟)或疏離,難免也會產生一些誤會。

再者,研究者觀察薏玲似乎也複製了母親處理婚姻與共親職關係界限不清、

存在矛盾的互動模式於自身與父親的關係,即無法全然接納父親角色在離婚後仍 有其延續性,但也未能完全說服自己接受父親和自身已非自家人的說法,內心仍 保有對父親身為父母的預設與期待。薏玲表示父母離婚的白紙黑字就是一道將原 本是一個整體的家庭進行分切、區隔的動作,自己與姊姊、母親獨立成了一個家,

父親也不再完整屬於自己與母親同住的家,薏玲告訴自己父親已成了半個外人,

因此無立場再對有著外人身分的父親像以前那樣撒嬌;但另一個層面,在成為單 親後與父親互動的經驗中,父親其實相較於母親能理性管理情緒,也會適時提供 薏玲生活支持與協助,例如:在課業與生活上給予薏玲關懷打氣和具體建議、當 薏玲與母親產生親子衝突時居中調解、或在母親處理薏玲的問題感到沮喪無頭緒 時站出來接手,很多時候皆發揮了正向親職功能。薏玲自述欣賞父親的理性,從 其身上學到理性能使狀況不更糟的處事態度,也很感念父親的關懷與付出,補足 母親在教養角色上無法提供的功能。

後來,一次父女衝突動搖了薏玲對父親的信任與對關係帶來衝擊。過去即使 薏玲認為父親已成了半個外人,但互動中所流露的關懷讓其感受父親仍待自己如 子女而非外人,薏玲對此感到滿足,惟衝突發生當下薏玲生氣父親的舉動似乎是 不把她當自家人看待,破壞了其內心實則為父親保留的父職角色與期待,衝擊而

來的失落讓薏玲深感受傷,與父親的關係也出現裂痕。

只是,最終至訪談結束薏玲仍是坦承內心尚期待父親能盡力向子女彌補過 錯,也希望父母之間的爭吵拉鋸能減少,各自做好身為父母的角色,這樣至少對 子女會是好的。

-育勤:與父親互動如昔,父親是玩伴也是管教者。

育勤就讀高職三年級,個性單純隨和且率真。父母已離婚十年,自身是家中 唯一的子女,成為單親的第四年轉為母親監護並與之同住,談及與父親的互動表 示父親風趣又幽默,兩人就像感情好的兄弟,可以一起從事許多活動,例如:看 電影、打電腦、游泳、泡溫泉、做飯給家人吃等,相處起來自在又有趣。其次,

父母兩人多以電話溝通、齊力管教,且父親會在見面相處或打電話時經常關心其 課業與生活,舉凡健康、衣著、髮型、成績與行為舉止等皆給予叮嚀,對育勤有 不小的約束力。育勤回想起來,父母離婚的第一年雙方關係確實比較尷尬,當時 對話氣氛多顯得凝重或嚴肅,但約一年後父母為了自己的事多有聯繫,關係亦逐 漸改善,現在兩方講話也能互開玩笑。整體而言,育勤認為父母離婚並沒有讓自 己與雙方的關係產生影響,感覺只是父母兩人不再經常見面,但自己仍可以自在 地與任一方相處或頻繁碰面。

另育勤也笑著說母親是「報馬仔」,自己打電動規勸不聽、太晚睡等行為父 親都知道,對於父親管束時的正經態度還是會因此感覺到嚴肅而收斂行為,且當 父母合力時,育勤沒輒地表示訓話量是加倍,比喻父母好似同一陣線,自己才是 兩人的敵對國;偶而,育勤也觀察到父母親會一人扮黑臉、一人扮白臉,在教養

另育勤也笑著說母親是「報馬仔」,自己打電動規勸不聽、太晚睡等行為父 親都知道,對於父親管束時的正經態度還是會因此感覺到嚴肅而收斂行為,且當 父母合力時,育勤沒輒地表示訓話量是加倍,比喻父母好似同一陣線,自己才是 兩人的敵對國;偶而,育勤也觀察到父母親會一人扮黑臉、一人扮白臉,在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