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對 2010 年中國大陸人權的分類評估

在文檔中 2010 中國人權觀察報告 (頁 23-28)

自從中國大陸走向開放、經濟與世界接軌之後,許多台商認知到大陸 經濟發展前景看好,台商與外商赴大陸投資經商者眾多,他們一方面給中 國大陸帶來致富機會,但台商在大陸的經商活動也有風險。台商的經濟條 件在大陸可能較佳,但他們在大陸仍屬弱勢族群,亟需注意人權保護,這 是吾人過去不曾列入的主題,惟更顯現其重要性與急迫性。其他如中國大 陸的司法人權,事關司法是否公正公平、與人身自由與尊嚴,自然也是重 中之重。大陸社會人權的注視焦點,在於勞工權益的保障、工作安全、農 村的發展、與惡化的貧富差距,都值得關心。關於政治人權部分,中國大 陸打壓異議人士、箝制言論自由、迫害記者、懲處媒體等事件,均成為國 際矚目焦點,讓中共的國際形象一直無法提升,形成中共與外國政府或非 政府國際組織間的尖銳衝突。中國大陸的教育與文化人權,與經濟環境人 權也值得關注,這些議題看來與國家統治機器與人民間矛盾並不嚴重,但 長期的漠視,將足以「動搖國本」,所以也將這兩個項目列入評估部分。

1.中國大陸的台商人權觀察

呂榮海教授指出台商人權仍未受具體的保障。他指出大陸台商因人身 安全及財產保障問題而申訴者眾多,迄今為止,台商的申訴案件已經將近 4,000 件。台商希望海基會與海協會能夠儘速簽訂「兩岸投資保障協定」,

透過協定或協議,以保障台商的人身、投資及財產安全。但迄今幾次的江 陳會,都未能針對投資保障問題達成協議。

大陸台商如發生民事債務糾紛,即有可能被大陸法院限制出境,致使 人身自由遭受侵害,這與在台灣只有「涉及重大刑案」或「鉅額欠稅」方 有可能遭限制出境,有相當的不同。中共民事訴訟法第 231 條的規定,限 制了台商的人身自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刑事拘留」制度,此項

「先行拘留」,可在一至四日以內「拘留」,再送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

這些法條規定與台灣法律相去甚遠,我國沒有「刑事拘留」制度,僅有

「羈押」,且必須在警察機關逮捕之後的 24 小時之內移送檢察署「複訊」,

我國的制度比較能彰顯對人權的尊重。中共對於外國人士、無國籍人士涉 及國家安全、外交之案件,尚須報至最高人民檢察院批准,對其他案件之 逮捕須報至省人民檢察院批准,並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惟台商常不能 比照「外國人士」、甚至「無國籍人士」的待遇,因此人權保障出現嚴重瑕 疵。此外,台商的財產權也常不受尊重,土地說徵收就徵收,其中也可能 涉及中共官方與台商競爭者之間的特殊關係,導致台商權益受損而投訴無 門。台商使用律師辯護的權益也受到限制,大陸雖有行政訴訟制度,但行 政救濟幾乎都是形式化,無法保障台商權益。事實上,不僅是台商,大陸 的律師也會受到不公待遇,只是台商更常因為兩岸法制的不同,成為無奈 的犧牲者。

2.中國大陸的司法人權觀察

廖福特教授對去年中國大陸的司法人權做出詳盡的陳述和分析。他指 出,在中國大陸警察暴力刑求事件頻繁。本來應該是維護法律秩序的警 察,卻變成政府暴力對待民眾的工具,暴力執法變成在大陸司空見慣的現 象。另外,人身安全在大陸不受官方尊重,說剝奪就剝奪,特別是教會人 員、維權人士、上訪人士等,經常受到騷擾與傷害,對於這些人士,執法 機關與警察常以暴力壓制,認為可以在當時的對立保持優勢,卻不知對立 的種子更將因此灑滿大地。「公平審判」在大陸常常求之不可得,政治常干 預司法,《國家人權行動計畫》束之高閣。大陸公民常受國家指控為「非法 持有國家機密」罪,特別是維權人士常被安上這樣的罪名遭到逮捕。許多 案件也被中共安上「顛覆國家政權」罪,將異議人士逮捕起訴。最著名的 例子當屬《零八憲章》發起人之一的劉曉波,他被判處「顛覆國家政權」

罪,判處有期徒刑 11 年,剝奪政治權利 2 年。更有甚者,尚有「危害國家 安全」罪、「敲詐政府獲利」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等名目,而中國 大陸的死刑人數,堪稱世界第一,監獄的環境惡劣也是世界知名。中國大 陸的司法改革非常急迫,但卻是最令世人詬病的環節之一。

3.中國大陸的社會人權觀察

董立文教授以社會保障、工作權、勞工安全及社會貧富差距等四大領 域提出中國大陸的社會人權觀察。他以為,這四個領域互有關聯,其中又 以社會保障最為關鍵,指涉的範圍包含公民基本生活、免除公民因為年 老、疾病、失業、死亡或災害等原因而遭逢損失的各種措施。而良好的社 會保障制度對於公民的生存權、健康權、發展權等基本權利應一體照護,

不應再有先後之分,或予以區別對待、或刻意忽視其中的任何項目。中共 投注許多經費在維持政權穩定,但也同時加強了政治緊縮和社會控制。在 社會人權的領域中,中共現有制度和法律常侵犯人權,體制保護侵犯人權 的官員,重大礦災因應草率,社會貧富差距有惡化的趨勢,這些都證明中 共的社會人權保障,尚與現代化社會有大段距離。勞工的維權之路坎坷,

採礦公司不肯承擔責任,鑑定機構也刻意包庇公司、法律和政策矛盾之處 極多,致使勞工受害時,求助求償無門,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在許多大陸地 區上演,是社會安全不彰和地方政府因循苟且的必然結果。農村醫療保障 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大陸仍在起步階段,由於設計不良、不能讓多數農 民合理地享有現代化的照護。在經濟發展道路上,貧困群體未能分享經濟 發展成果,社會財富分配至為不均,加大了社會的不滿。「飢寒起盜心」及 充斥社會的「仇富」心理,也助長了社會的犯罪率,使得社會全體被迫分 擔中共敷衍與失去效能帶來的困境。這種格局如無法打破,社會安全威脅 將是難以承受之重。

4.中國大陸的政治人權觀察

陳純如教授針對中國大陸的政治人權提出她的觀察,她認為中國大陸 的經濟發展使它與世界體系接觸,使其人權情況受到更多更大的關注。過 去中國大陸與主要強國諸如美英德等國,都展開了人權對話,但中共憲法 所揭示的條文,常無法有效落實。而中國大陸對於人身自由的迫害依然嚴 重,更無法期待中共將允許更多的政治參與與自由競爭。在 2010 年,我們 可以看見中共當局對民主言論、維權言論的壓抑持續進行。多位異議人 士、維權人士和律師,繼續被長期關押或判刑,多名在獄中服刑的維權人 士,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即使是山東盲人律師陳光誠在 2010 年服刑期滿出 獄,其家人仍受到監視。另外,中共施行「國家網路恐怖主義」,壓制資訊 與言論的自由傳輸。中國大陸網民人數增加迅速,互聯網普及率也逐年提 升,但中共當局更加畏懼互聯網,對互聯網的管控更嚴密,手法也推陳出 新,致使中國大陸網民認為中國互聯網已自外於全球網際網路(internet),而 成為國內網(intranet)。大陸網民的權益不受中共當局尊重,致使網民權益 受損,因此是網民的悲歌,也足以說明大陸的政治自由、新聞自由仍屬紙 上談兵。對新聞記者的阻撓採訪,也是對新聞自由最大的傷害,許多紀錄 顯示,中共直接懲罰媒體和記者,限制採訪自由、干擾採訪過程,有時記 者的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中共也慣常以「洩漏國家機密」罪和「顛復國 家政權」罪懲罰媒體記者。此外,也阻撓外國媒體進行採訪,致使多數外 國媒體認為,從 2008 年北京奧運之後,中國大陸的新聞自由就不斷退步 了。中共對少數民族的人權也放任由地方官員加以壓制,更有甚者,這些 受迫害人士求助無門,遑論要求公平待遇或獲得平反。最後,陳教授列表 顯示目前正受中共關押的異議人士、維權人士名單,而這些只是較著名的 人士,當然有更多人不在表列名單當中。

5.中國大陸的教育與文化人權觀察

蔡昌言教授關心中國大陸的教育與文化人權,他提出了這方面的詳細 觀察。他認為整體而言,2010 年中國大陸的教育與文化人權有許多未臻理 想之處。中共因為是嚴重侵犯宗教自由的國家,因此去年被美國國務院建 議列為「特別關注國」。「自由之家」發表的世界自由度報告,也將中共評 為「不自由國家」。事實上,這些外界的評價,皆基於過去一年中共在人權 上的諸種表現。這些評價固然負面的較多,但也對中共的經濟發展做出相 當鼓勵,認為成績亮眼。但一涉及人權議題,中共的表現自是欠佳,但常 以外國媒體敵視、或國際組織帶有有色眼鏡,譴責對方的「錯誤報導」。中 共經常提到「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字裡行間確實說明了大 陸教育的投資仍然過少,許多孩子的教育得不到照顧或完全耽誤。大陸在 2010 年上半年接連發生校園襲擊事件,導致多名學童受傷。校園血案頻 繁,不但是教育界,即使是一般民眾也不能接受。教師言論不能獲得保 障,使得教師人人自危,不是裝聾作啞,就是被要求「消音」,尤其是歷史 課教師,有教師說,「中國教科書真實率低於 5%」。既然如此,教師難為,

蔡昌言教授關心中國大陸的教育與文化人權,他提出了這方面的詳細 觀察。他認為整體而言,2010 年中國大陸的教育與文化人權有許多未臻理 想之處。中共因為是嚴重侵犯宗教自由的國家,因此去年被美國國務院建 議列為「特別關注國」。「自由之家」發表的世界自由度報告,也將中共評 為「不自由國家」。事實上,這些外界的評價,皆基於過去一年中共在人權 上的諸種表現。這些評價固然負面的較多,但也對中共的經濟發展做出相 當鼓勵,認為成績亮眼。但一涉及人權議題,中共的表現自是欠佳,但常 以外國媒體敵視、或國際組織帶有有色眼鏡,譴責對方的「錯誤報導」。中 共經常提到「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字裡行間確實說明了大 陸教育的投資仍然過少,許多孩子的教育得不到照顧或完全耽誤。大陸在 2010 年上半年接連發生校園襲擊事件,導致多名學童受傷。校園血案頻 繁,不但是教育界,即使是一般民眾也不能接受。教師言論不能獲得保 障,使得教師人人自危,不是裝聾作啞,就是被要求「消音」,尤其是歷史 課教師,有教師說,「中國教科書真實率低於 5%」。既然如此,教師難為,

在文檔中 2010 中國人權觀察報告 (頁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