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遊戲

2.2.1 回饋的分類與其效果

一、回饋的方式可依時機、種類與型態而有所不同,以下分項說明:

(1) 回饋時間:可分為立即性與延遲性回饋兩種,研究指出立即性與延遲性的回 饋對於學習者在記憶的保留上將有顯著的不同,其有效性與回饋所呈現的資 訊量相關(Anderson & Kosslyn, 1984)。立即的回饋對於短暫記憶保留比較 有成效(Roper, 1977);而延遲的回饋則對長期記憶較為有效,對高認知程 度的工作較具正面效益(Viau & Clark, 1987)。

(2) 回饋形式:此指回饋所呈現的方式,大致可分為文字、聲音、畫面、言語、

圖形、觸覺…等等方式。不同形式的回饋有不一樣的效果,例如畫面或聲音 的回饋比起文字的回饋可能較引起學童注意而提高學習的動機,但也可能分 散了學生的注意力(Margaret, 1991)。不同的回饋形式對學習者將有不同的 影響,而根據喜好程度,同樣的回饋對不同的學習者可能也有不同的影響,

因此在設計回饋機制的同時應考量到學習者喜好的回饋與效用。

(3) 回饋型態:包含資訊量以及訊息的內容。該呈現多少訊息一直是給予回饋時 的一個議題,應配合學習者的程度給於適量的回饋,過多過少都無法達成預 期效果。

二、依照以上不同的回饋方式,過去學者分類回饋的方式如以下(表 2.2.1):

回饋方式 分類

依回饋型態不同

(Roper, 1977)

(1) 提供回應:提供學習者進一步思考的訊息。

(2) 強調結果:直接給與「對」或「錯」的評價回應。

依回饋時間不同

(Schmidt, 1982)

(1) 立即性回饋(Immediate Feedback):每當作完一 題或執行一個動作後立即提供回饋。

(2) 摘要式回饋(Summary Feedback):當一系列試題 或一個回合結束後再提供回饋訊息。

(3) 折衷式回饋(Compromise Feedback):介於以上 兩者之間的回饋。

依回饋型態不同

(Collins, Carnine

& Gersten, 1987)

(1) 最少的回饋(Minimal Feedback):告訴學生他們 的答案是對的或錯的。

(2) 基本的回饋(Basic Feedback):告訴學生他們的 答案是不是正確的,如果不是,則提供正確答案。

(3) 精確的回饋(Elaborated Feedback):如果答案是 錯的,則提供一系列的方法或規則來幫助學生找 出答案。

表 2.2.1 各種不同回饋方式之分類

三、依照設計及運用程度的不同,Dempsey 與 Scales(1993)指出一般回饋可歸 納為下列幾種:

(1) 無回饋(No Feedback):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回饋,將使 學生的學習成果低落。

(2) 改正型知識反應回饋(Knowledge of correct response, KCR):不論學生答 對或答錯,皆給予正確答案,但學生透過此種回饋將不易瞭解錯誤何在。

(3) 反應型知識之回饋(Knowledge of response, KR):僅提供「對」或「錯」

等訊息給學生。

(4) 再試一次之回饋(Answer until correct, AUC):當學生答錯時,會再提供 機會給學生反覆作答,但可能導致學生以猜測的方式作答而未必真正瞭 解。

(5) 精緻型回饋(Elaboration Feedback, EF):針對學生的作答而提供最完整的

解說,且允許學生查閱資料之後再作答。

基於以上回饋分類,本研究欲引用 Schmidt(1982)對回饋時機的分類,探討 立即回饋及摘要性回饋對於玩家經驗的不同影響。

四、回饋時機之相關文獻:

過去研究傳統回饋主張提供高頻率、及時且精確的回饋(Bilodeau & Bilodeau, 1958),有助於降低學習的不確定性而提高內在動機,並增強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 的連結(Schmidt & Lee, 2005)。而後 Salmoni、Schmidt 與 Walter(1984)提出不 同於傳統的觀點,主張高頻率、及時的回饋訊息在獲得期對立即性的表現有幫助,

但高頻率的回饋容易讓學習者過度依賴回饋而忽略內在的感覺錯誤偵察機制,因 此對之後的表現並沒有幫助。對此,Schmidt 與 Lee(2005)指出學習過程中應適 度降低回饋的頻率來提升學習效果。

回饋頻率包含絕對頻率(Absolute frequency)與相對頻率(Relative frequency),

絕對頻率指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總回饋次數,而相對頻率則為絕對頻率與練習次 數的比值(Schmidt & Lee, 2005)。例如:進行 100 次練習,每五次提供一次回饋,

則絕對頻率為 20,而相對頻率則為 20%。Bilodeau(1956)研究 10%、25%、33%

與 100%的相對頻率,在表現上並沒有造成差異;而 Schmidt(1989)檢視 100%及 67%的回饋頻率,發現在遷移測驗的表現上,67%比起 100%的回饋頻率來的好;

而後 Winstein 與 Schmidt(1990)針對 Bilodeau 的研究,發現 33%的回饋頻率在獲 得期的表現較 100%的差,但 33%的回饋頻率在保留測驗中的學習效果卻比較好,

由此顯示回饋頻率越高有利於當下表現,而降低回饋頻率則對長期學習效果有幫 助。因此本研究認為,玩家在更深入的遊戲策略研擬上,提供低頻率的回饋比起 高頻率的回饋更能提升玩家的學習效果;但以平均遊戲表現來看,則是高頻率的 回饋表現較佳。

而後提出有將學習者的表現結果累積一定次數後,再將學習者每一次練習的 結果告知學習者,此為摘要式回饋(Schmidt, Lance, & Young, 1990)。摘要回饋經 常是以表現曲線圖呈現,也可將動作表現的成績數據列表顯示(Schmidt & Lee, 2005)。關於摘要回饋,過去紛紛有研究累積次數與學習效果的關係(Schmidt, Young,

Swinnen, & Shapiro, 1989;Gable, Sea, & Wright, 1991)。對此,Schmidt 等人(1990)

指出最佳的摘要回饋範圍必須根據任務難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