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本章分為兩部分,分別說明因應之定義與因應策略的類型與方法。

壹、因應之定義

「因應」(coping)一詞在字典上的解釋為隨機應變,運用在生活中 可以說是在面對課業、工作、人際、情緒等各種壓力或衝突的情況之下,

如何去解決及調適心理、生理、情緒及行為上的不適反應,所採取的因 應策略。

因應定義為個人持續改變認知和行為的管理,以處理特殊外在或內 在需求,而此需求被個人評估是超過其負擔或超出其所擁有的資源

(Lazarus & Folkman,1984)。因應是個體在面對問題時,通常先考量 環境的需求以及個體知覺需求的方式,再衡量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Phelps & Jarvis,1994)。

因應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觀察到之行為。因應的事件無論大小,從個 人單一生活事件的因應、面對生活上各式各樣壓力的因應,或是國家社 會面對危機方面的因應表現。因此個體因應結果的良秀,關係其本身生 活、工作、甚至健康,故因應個人面對到的課題,值得繼續探究(郭丁 熒,1999)。

除了上述對因應的定義之外,郭丁熒(1999)整理了 80~90 年代學 者對因應的概念,綜合歸納所謂因應是指在社會互動情境中,當個體對 徵狀或威脅時,評定其所產生的情緒,及對此情形可能之控制情形或改 善程度,進而採取各種不同形式的反應時,並對因應結果及改進因應效 果資源的再評定,以決定是否再次採取相關因應策略等全部歷程,便是 所謂的因應,整理各學者分為五點說明:

1.各學者重視因應的主體,及面對各種徵狀情境的當事人,故每位學者 皆會提到因應的個體。

2.對因應的本質看法分歧。學者對於因應概念所包含的範圍、傾向並不 一致。包含有視為傾向、風格、行為、歷程等不同觀點,其中,「因應視

為一種歷程」之觀點近年來較廣為接受。

3.因應包括範圍廣泛,包括個體所遭遇問題情境、問題所引發的情緒、

對問題的處理進行認知的評定、決定所採取的因應方式與策略、對因應 結果的再評定(如因應功能或資源)等。

4.因應是一多向度複合體,涉指生理(因應結果之身體狀況)、心理(情 緒、認知、行為)、社會(問題情境、因應資源)等科學研究領域,甚至 涉及價值判斷的哲學思想也涵蓋其中。

5.因應具目標導向和功能性,旨在保護採行因應行為的主體,以避免其 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不適應徵狀。

劉雪貞(2004)綜合過內外專家的意見,認為因應是面對工作壓力 的處理過程,它具有緩衝的效果;因應是面對壓力時,努力去面對的一 種行為方式;因應也是一種當個體遭遇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 境或問題時,為避免產生壓力而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力過程。當 個體面對壓力刺激所帶來正、負面影響,為避免與外在環境互動過程中,

遭受威脅與傷害,所採取的處理方式或解決辦法,藉以達到生理及心理 的平衡狀態。

江鴻鈞(1995)、林純文(1996)綜合學者對因應所下的定義,歸納 有以下四項特性:

1.因應是過程取向。

2.因應是個人努力去處理內在、外在的要求,其結果是獨立的,而不管 其努力的成功與否。

3.因應係積極性的措施。

4.因應是一種對壓力上或情緒上的處理方式。

歸納上述對因應的探討,因應的界定並沒有很明確的說明,各學者著 重的重點也不相同,但大致上因應的特點為:範圍廣泛、多面向度及動 態的歷程,是一種個體在面臨問題及困擾時,在過程中所提出的想法、

使用的資源、採取的解決方式等。

貳、因應策略的類型與方式

因應策略的類型(陳青勇,2001;劉秀鳳,2008;Lazarus & Folkman,

1984;Cohen,1987; Pine & Aroson,1988;Moos,1992;Collins & Mowbray,1999):

表2-7

上述學者各自提出不同因應策略的類型,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

一、積極的作法:

針對個體遇到的壓力、困擾,所造成心理、生理及行為上的反應,

採取面對及願意解決的態度,其中包括:面對問題、尋求社會支持、接 受責任、有計畫的解決、正向再評估、直接行動、間接行動、認知評估 取向、問題取向、積極策略等類型。

二、消極的作法:

當個體面臨壓力與困擾時,選擇不去面對或獨自承受的態度,其中 包含:疏遠、自我控制、逃避、直接非行動、間接非行動、情緒管理取 向、中立策略,僅有內在情感的調節或接受、消極策略等類型。

由此可以得知,各種類型的因應策略的使用攸關個體本身的困擾,

及想要解決的問題方向,因此,當個體在面對各種壓力時,所採取的因 應策略會因情境、方法和感受而有所不同,再來選擇適當的因應策略類 型,如此一來,才能針對個體提出最有效的因應策略,減少工作困擾,

達到預期的工作效率。本研究所指的因應策略則為高中職資源班教師在 面臨資源班推動上的六大項工作:鑑定與評量、課程教學與輔導、行政 與支援、溝通與諮詢、計畫與評鑑及專業發展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方法或提出的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