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數與倍數後測概念結果分析與補教教學實施之修正建議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因數與倍數後測概念結果分析與補教教學實施之修正建議

本節主要由兩個方向來說明,第一個說明評量分析研究對象之迷思概念的改 變情形。第二個說明補救教學實施之修正與建議。

一、評量分析研究對象之迷思概念的改變情形

主要探討研究對象於接受五節課的補救教學後,其迷思概念是否有轉變。首 先對 3 位學生實施後測,後測題目和前測題目大致相同,只有稍微更改數字。在 分析迷思概念改變情形前,將 3 人在前、後測所答對的題數做對照,發現除了 S2 退步之外,其於 3 人都有進步,只是進步幅度不大,以 S4 進步 4 題最多,依 次是 S1 進步 3 題,S3 進度 2 題,下表 4-6 為 3 位學生在紙筆測驗前、後測的答 對題數對照表:

表 4-14 3 位學生前、後測答對題數對照表

19

學生 前測答對題數 後測答對題數 進步之比率 備註

S1 10 20 36% 進步

S2 11 15 14% 進步

S3 13 21 29% 進步

(註:總題數為 28 題)

接著比較 3 位學生在接受補救教學前後迷思概念是否得到澄清,將 3 位學生 在補救教學前後迷思概念改變的狀況整理成表如表 4-7,其中╳代表迷思概念未 獲澄清,○代表迷思概念已澄清。以下針對這六個迷思概念來說明 3 人的改變情 況。

在「因數與公因數」的題型中,S2、S3 仍具有這方面的迷思概念,而 S1 全 對,表示迷思概念獲得澄清。在「倍數與公倍數」的題型中,S1、S2、S3 尚存

有迷思概念,但迷思概念並沒有那麼明顯,而以 S2 的表現進步最多。在「判別

10 數、合數 ○ ○ ○ ○ ○ ○ ╳ ○ ○

表 4-16 受補救學生教學前後測迷思概念改變前後對照表

21

已全部釐清;S1、S2、S3 在「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中仍具有迷思概念;

S1、S2 在「判別互質與最簡分數」中仍具有迷思概念。而整體來說以 S2 除了在

因數分解」、「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互質與最簡分數」,都是先根據學生 的前測結果分析出的迷思概念來做設計,起初關於因數與公因數、倍數與公倍數 等迷思的概念也一併納進教學,但因為教學時間過於冗長的關係,擔心學生無法 負荷,於是選擇其迷思概念比較嚴重的部分來進行補強與複習,不過在實施測後 卻發現有部分學生在因數與公因數、倍數與公倍數的觀念仍未完全澄清,可見基 礎的先備知識稍嫌不足;然而在實施完五節課的補救教學後,發現有一位學生的 迷思概念竟然在課堂中大部分都澄清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這讓研究者想起是 否進行在前測篩選學生的過程中考慮不太周延,以致讓他誤入接受補救教學;此 外每個學生的迷思概念本來就不相同,但由於都一起進行補救教學,以致學生間 學習的態度與反應有明顯落差,所以應該設計出個別化的課程內容,並考慮到每 個人的學習程度與學習狀況。另一方面,補救教學活動的時間僅有五節課,時間 明顯不足,要在這五節課裡完全熟悉這五個概念,對受補救教學的學生的確有些 困難,因此往後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應根據每個學生迷思概念的程度與問題的難 易來做修正與微調才是。

(二)教學方法

由於接受補救教學的對象是班上數學程度較落後的學生,因此在進行補救教 學活動的教學方式會和一般上課略有不同,課堂上課本所呈現的教材內容有時過 於艱澀難懂,並不太適合受補救教學的學生,於是設計出一些簡單又能使學生快 速了解的概念與題型,為了是希望能夠讓研究對象重拾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所以 在整個補救教學活動中,除了生活情境化的問題以及簡單易懂的題型能夠增加學 生的信心,有趣的數學遊戲活動也是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問題引導式 的教學,能夠讓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嘗試和數學題目做對話,經由反覆 練習可以達到熟練,並且可以澄清自己原有的迷思概念,也讓老師能夠更了解學 生的學習情形。數學遊戲是研究者很少利用的教學方法,學生對於遊戲十分熱衷,

從中不僅得到快樂也同時學習到重要的數學概念,是一舉兩得的好方式,讓研究 者思考是否於一般上課利用遊戲來帶入數學的觀念。這次的補教教學,雖然大部

分還是由研究者進行教學,但還是會不定時給予研究對象舉手發表的機會,配合 簡單的獎勵制度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提升。

(三)教具媒體

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對學生來說十分抽象也學習不易,因此在對於抽象概念的 學習,可以利用一些圖像表徵之方式來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如在進行質因數分 解時,則請學生利用小白板將樹狀圖一層一層畫出來,透過因數樹可以清楚了解 質因數分解的過程,也澄清其原有的迷思概念;而研究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

教具媒體除了教學簡報與小白板的使用外,對於其他網路上的教學媒體與動畫也 能做適時的利用,以便增強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迷 思概念。

(四)學生學習

在整個補救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習較弱勢的學生,應該要用個別化的教學模 式才能幫助其澄清迷思概念,並且要時時關心他們的想法,從課堂的問答中、課 堂學習單以及數學心智圖等方面,一來可以了解學生錯誤的原因,二來可以表達 自己心裡真正的想法,學生曾說:「畫心智圖很好玩,也可以把我們所學的觀念 或數字記錄下來。」因此對於他們是否已學到正確的觀念,從心智圖中大概就能 略知一二。而課堂學習單對整個補救教學活動是個很重要的工具,除了真實的反 應學生答題的正確與錯誤之情形,也能發現其學習之過程中的改變;最後訪談學 生的學習狀況頗為重要,如此才能清楚了解其迷思概念是否得到正確的澄清。

根據上述補救教學活動的反思,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於「判別質數」、「判別合 數」與「質因數與質因數分解」的迷思概念均已大部分獲得澄清,因此針對原本 所設定的補救教學活動「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及「互質與最簡分數」兩個 概念來說明前後教學歷程比較的建議,此建議修正的部分可供往後的教學者當作 參考的依據,接著以下就進行訪談後修正過的教學活動及教學反思的修正建議來 說明:

(一)訪談部分

此部分是在實施完後測,為了解學生仍存有的迷思概念,做為修正教學活動 的依據,並設計相關的訪談題目。底下就分兩個迷思概念來說明:

1. 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概念

(1)以後測第七題為例,S1、S2 都認為筷子最常是幾公分求的是兩數的最小 公倍數,表示 S1、S2 對於題意理解不清,將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混 淆。而反之以第八題為例,S1、S2、S3 皆認為班上最少有幾人是求出最大公因 數,說明 S1、S2、S3 對於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仍缺乏閱讀上的理解。

(2)依據上述所提出之迷思概念,設計修正後的教學活動如表 4-9,在活動 的過程中,除了原本的「活動一、列舉法找出兩數的最大公因數」與「活動二、

質因數分解找出兩數的最大公因數」來說明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於「活動三、短 除法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活動四、短除法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中將原本 的題型修改為簡單生活化的問題,以便釐清學生在一些文字理解題上的困難:

表 4-17 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概念修正前後教學活動設計

22

項目 教學流程 修正前

課前 準備

教學簡報、學習單、小白板

引起 動機

暖身活動:質因數分解練習

用短除法找出下列各數的質因數。

1.30=( )×( )×( )

2.54=( )×( )×( ) ×( ) 3.85=( )×( )

活動一:列舉法找出兩數的最大公因數

1. 情境佈題:請找出 12 和 18 的最大公因數。

2. 教師引導與提問:

(1)先列出 12 和 18 的所有因數。

(2)把 12 和 18 的相同因數圈起來,有 1、2、

3 和 6 三個公因數?

發展

12=3×4 15=3×5 3×4×5=60

60 即是 12 和 15 的最小公倍數

綜合 活動

本節重點歸納:

1. 最大公因數:兩數的公因數中最大的數。

2. 最小公倍數:兩數的公倍數中最小的數。

3. 如何求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

(1)質因數分解。

(2)短除法。

2. 互質與最簡分數概念

(2)以後測第二十六題為例,S1 因不懂互質的概念而放棄作答,S2 雖知道兩 數是否互質,而卻找不出兩數正確的公因數,S3 正確知道將兩數的的公因數,

而卻將兩數視為互質;由此可知 S1、S2、S3 對於互質的概念仍然混淆不清。以 二十七題為例,除了 S3 答對表示觀念正確外,S1 和 S2 都認為

50

15為最簡分數,

可知兩位未能理解最簡分數的定義。

(2)依據上述所提出之迷思概念,設計修正後的教學活動如表 4-10,在活動 的過程中,除了原本的「活動一、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是 1 稱為互質」來說明互質 的概念,於「活動二、區辨兩數都是合數但都是互質」和「活動三、利用最大公 因數求出最簡分數」中將原本的題目修改為數字較簡單的問題,以便釐清學生在 概念理解上的困難:

表 4-18 互質與最簡分數概念修正前後教學活動設計

23

2、3、6;15 的因數有 1、3、5、15。

表 4-19 建議修正後教學歷程之教室觀察記錄表

24

項目 文字記錄

觀察時間 102 年 4 月 29 日

教學主題 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

地點 六年級教室

教學活動設計

引起動機利用質因數分解例題來複習質因數與質因數分 解概念,接下來四個活動分別帶出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 數之觀念與應用,最後利用課堂學習單與數學心智圖來了 解學生學習的成效。

師生互動情形

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透過簡單的教學方式與數字讓 S2 的 學習動機有慢慢進步;而 S1 和 S3 有了基礎的先備知識,

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透過簡單的教學方式與數字讓 S2 的 學習動機有慢慢進步;而 S1 和 S3 有了基礎的先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