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語碼定義

2.1.2 語碼轉換的功能與動機

2.1.2.2 國內學者的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message qualification)、個人化相對於客觀化(personalization versus objectivization)。

3. Myers-Scotton(1995)認為說話者進行語碼轉換的動機如下:

(1) 強化個人風格與社會語用意義。

(2) 作為言談標記,例如對話語主題的強調與說明。

(3) 便利表達說話意圖。

(4) 填補語彙空缺。

4. McClure(1997)對於語碼轉換的原因提出以下幾點:加強語氣或語意、使話 題或所要做闡述的議題更為凸顯、消除疑惑與減少歧義、吸引注意、轉換語 氣、引進新話題或新參與者、表現對話題的興趣度等。

5. Kachru (1978)認為語碼轉換提供了以下的功能:表達極度的憤怒、不贊成、

親族成員認同感與諧和力;他同時說明了語碼轉換可以作為一種態度的表徵

、情緒強度的表現或不同類型的認同感。

6. Poplack (1980)對語碼轉換功能的論述有:複述、填補語詞空缺、附加語、感 嘆詞、引述和慣用語等。

2.1.2.2 國內學者的研究

過去台灣對於文學作品中語碼轉換的研究較少受到重視,筆者僅能從語碼轉 換的相關研究中整理出少數與社會心理、語用動機有關且較有系統的探討資料,

蘇正造(1994)、王健銘(2001)與郭蕙瑜(2005)的研究與本論文所要研究的議題相關 性較強,茲歸納如下:

1. 蘇正造(1994)

就前人的研究歸納出,對於台灣地區國、閩南語及中、英語語碼轉換現 象的八個語意內涵及十二個溝通功能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1) 八個語意內涵

a. 專業術語(Technical terms ):包括特定專業領域所使用的術語如:在電 子科技業以IC Tube指積分電路封裝管;而服裝設計業在設計衣服時會 以cutting來指剪裁。

b. 專有名詞(Proper names):如國名、公司名、人名、菜名等,如「大家 都叫他黑狗陳(閩南語)」。

c. 文化上的特定表達(Cultural specific expressions):如閩南語的「羅漢腳」

指的是單身漢的意思。

d. 範疇上的特定表達(Domain specific expressions):範疇如:教育、工程、

農業、電腦科學等;例如:「每一個題目都是一個database(英語)」。

e. 慣用語或固定語的表達(Idiomatic expressions, Fixed expressions ):國語 的成語與閩南語的俚語如:閩南語的「放牛呷草」。

f. 普及共用詞或流行語(Common core expression, Fad expressions):如「有 人說林柏容歪哥(閩南語),我不相信。」。

g. 一般用語(Common expressions):和範疇或內容上的特定性無關,多數 是因為易於表達的因素,如「他人斯斯文文的很polite(英語)」或「我想 真正的男子漢(閩南語),我應該算是啦!」。

h. 其他(others):如「他花的postage(英語)比樣本還貴。」。

他強調以上八個分類無法有很清楚的界定,而且某些情形是很難歸於 某些類別,所以第八項他就以「其他」來做涵蓋。

(2) 十二個溝通功能

a. 引述(Quotation):原封不動引用他人所說的話表達,以達到真實呈現的 功能。如「我們的孩子竟然會寫一張卡片說:『媽媽,祝你日日happy(英 語)』。」。

b. 感嘆詞與填補句子語詞(Interjection and sentence filler):如:「這個大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協商好的,mai(閩南語) 啦!」。

c. 複述(Reiteration):複述的功能通常有解釋、澄清、詳盡、強調或引起 注意等。如「腦力激盪就是brain storming(英語)。」。

d. 指稱(Referential function):多數是因為說話者不知道另一語言的對應字 為何,例如:「這一家的蚵仔煎(閩南語)很好吃。」。

e. 表達生動性(Expressiveness):指更能生動表達深層意義或態度,「他這 個人太鴨霸(閩南語),用人太獨斷,早晚會出問題。」。

f. 表達方便性(Ease of expression):當客體語的字、詞彙在主體語中有對 應字時,說話者選擇語碼轉換就可能是基於表達上的方便性。如:「這 個idea(英語)不錯。」

g. 幽默或諷刺效果(Humorous or ironic effect):有時是基於語言嬉鬧 (langusge play)或詩韻效果(poetic effect),例如:「我看他是頭殼歹去(閩 南語)啊。」。

h. 諧和力(Solidarity like intimacy、familiarity):在台灣通常會以閩南語而 不會以英語來表現諧和力。例如:「大家好(閩南語),我是趙寧。」

i. 委婉化(Euphemism or ease of seriousness):例如:「我們身邊的枕邊人,

我們有沒有早上起來跟他說:『I love you』(英語)。」,大部分保守的華 人往往因為害羞所以會以英語的「I love you」來代替國語的「我愛你」

三個字。

j. 引起注意或強調(Attention getting or emphasis):特別是在公開演說或廣 告中最常見,如:「要護肝消除疲勞,要喝保力達B,勇啦!(閩南語)」。

k. 專業化(Professionalism):這項功能的轉碼方式,特別是以轉碼為英語 最為常見,且多少含有炫耀的意味,例如:「畫王採用super flat(英語) 超平面純映像管」。

l. 粗俗化(Vulgarity):上述k中提及人們往往以轉碼為英語展現專業化,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表現粗俗化上,人們常轉碼為閩南語,例如:「哭父(閩南語)!這個動作 馬上在社區傳出來了。」。

蘇正造引用Poplack(1989)與Burt(1992)的研究論點強調,語碼轉換在不 同的言語社群中扮演著不同的功能,且在語用上也有著難以區別的模糊性

,同一個語碼轉換可能有不只一種的語用意義。他也認為這樣的分類既無 法全面性也有些主觀性,但筆者認為它至少能給後人的研究提供基本語用 功能分類的概念。

2. 王健銘(2001)

以情境型轉碼、隱喻型轉碼、會話型轉碼、情境-隱喻型轉碼、情境-會 話型轉碼,以及隱喻-會話型轉碼,六種類型的語碼轉換,探討總統大選時 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並歸納出三十四種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筆 者將此三十四種功能中,蘇(1994)、郭(2005)兩人未提及的部分再歸納如下:

表達正式性(to convey a sense of formality)、引入新主題或新參與者(to introduce new subjects or participants)、表現社會正義(to show social justice, like equality、honesty、uprightness)、創造比較或對比效果(to create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認同問題(Identity, like ethnicity)、發洩情緒(to release personal emotions like:Anger、antagonism and so on)、澄清

(clarification)、修辭效果(rhetoric effect, like modification)、建立有教養的形 象與聲望(to show well-educated image and good reputation)。

與上述蘇(1994)的論點一致,在王健銘的研究中得到同樣的結論是:同 一種語用功能會以不同類型的轉碼表現。

3. 郭蕙瑜(2005)

郭蕙瑜整理了多位學者(包括顧百里,1988;周國光,1995;施玉惠,

1998;王健銘,2001;蔣金運,2002;張麗,2004)對語碼轉換不同題材的 相關研究後匯整出二十一項功能,筆者發現僅有以下六項功能與蘇(19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王(2001)兩人無重複之處:說明(explanation)、確保完全理解(ensuring complete comprehension)、拒絕(refutation)、鄉土味(local flavor)、社會地 位標示(status label)、自我風格呈現(desire for varity of styl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