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小說文本看台灣華語中的語碼轉換現象:社會語用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小說文本看台灣華語中的語碼轉換現象:社會語用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101 學年度第一學期碩士學位論文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s Progra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詹惠珍 博士

Advisor: Dr. Hui-chen Chan

從小說文本看台灣華語中的語碼轉換現象:社會語用分析

Code-switching in a Mandarin Chinese Novel: Sociopragmatic Analysis

研究生:林龍吟

Student: Lung-yin Lin

中華民國一〇二年一月

(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

目錄

頁次 目錄 ... i 表次 ... vi 論文摘要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前言 ... 1 1.2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 1 1.2.1 研究背景 ... 2 1.2.1.1 台灣族群概述 ... 3 1.2.1.2 美援對台灣的影響 ... 4 1.2.2 研究動機 ... 5 1.2.3 研究目的 ... 6 1.3 論文架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2.1 語碼定義 ... 8 2.1.1 語碼(Code)的定義 ... 8 2.1.2 語碼轉換的功能與動機... 8 2.1.2.1 國外學者的研究 ... 9 2.1.2.2 國內學者的研究 ...10

(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i 2.1.3 語碼轉換的條件 ...14 2.2 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現象的定義 ... 14 2.2.1 混碼(Code-switching)與夾碼(Code-mixing)的定義... 14 2.3 語碼轉換現象分類 ... 17 2.3.1 情境型、隱喻型和對話型語碼轉換 ... 17 2.3.2 句間轉換、句內轉換和附加語碼轉換 ... 19 2.4 語碼轉換相關之社會語用理論...21

2.4.1 言語調適理論(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 ... 21

2.4.2 雙言結構(Diglossia) ...22

2.4.3 範疇分析(Domain Analysis) ... 24

2.4.4 顯著理論(Marked Theory) ...27

2.4.5 主體語模式(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 ... 27

2.4.5.1 主體語與鑲嵌語 (Matrix Language VS. Embedding Language) ... 27

2.4.6 權力和諧和力(Power and Solidarity) ...28

2.4.6.1 權力(Power) ... 28

2.4.6.2 協和力(Solidarity) ... 29

2.4.7 社會語用修辭(Sociopragmatic Rhetoric) ... 29

2.4.7.1 語篇修辭(Textual Rhetoric) ... 29

2.4.7.2 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 Rhetoric) ...30

2.4.7.2.1 合作原則(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1

2.4.7.2.2 禮貌原則(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32

2.5 本章小結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6

(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ii 3.1.1 作者背景 ... 36 3.1.2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寫作目的 ...36 3.1.3 《玫瑰玫瑰我愛你》的故事內容 ... 38 3.1.4 《玫瑰玫瑰我愛你》主要人物背景及其語言判別 ...39 3.2 語料分類 ... 43 3.2.1 語碼轉換類型 ...43

3.2.2 主體語與鑲嵌語 (Matrix Language VS. Embedding Language) ...44

3.2.3 情境型、隱喻型與對話型語碼轉換 ... 45 3.2.4 句間、句內與附加語碼轉換 ...46 3.2.5 語用修辭(Textual Rhetoric)...47 3.2.5.1 語篇修辭的分類 ... 47 3.2.5.2 語用技巧 ... 49 1. 訊息有無(information) ...49 (1) 添加訊息(additional information) ... 49 (2) 詢問(inquiry) ... 50 2. 全面瞭解(complete comprehension) ... 50 (1) 解釋(explanation) ... 50 (2) 糾正(correction) ... 51 (3) 確認(confirmation) ... 51 (4) 澄清(clarification) ...52 3. 比較(comparison) ... 52 4. 話題轉換(shifting) ...53 5. 指涉(reference) ...53 (1) 具體(substantialization) ... 53 (2) 替代(substitution) ... 54

(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v 3.2.6 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 Rhetoric) ...54 3.2.6.1 情境內容 ... 54 1. 場合面向... 54 2. 社會面向 ... 55 3.2.6.2 功能技巧...56 1. 社會技巧... 56 2. 語用功能... 61 3.2.7 計量方式 ... 67 3.3 本章小結 ... 68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一) ... 69 4.1 語種變換類型 ... 69 4.2 句內、句間與附加語碼轉換... 71 4.3 情境型語碼轉換、隱喻型語碼轉換、對話型語碼轉換... 72 4.4 本章小結 ... 73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二) ...74 5.1 語篇修辭和人際修辭初步分析...74 5.1.1 語篇修辭與人際修辭的比例分析...74 5.1.2 語篇修辭與人際修辭的語種變換類型...74 5.2 語篇修辭(Textual Rhetoric,簡稱 TR)...75 5.2.1 整體語碼轉換中語篇修辭原則的分佈狀況 ...76 5.2.2 語篇修辭原則與語種變換類型間的分配律...77 5.2.3 整體語碼轉換在語篇修辭原則與語用策略的分佈狀況...79 5.2.4 語篇修辭原則和語用策略與語種變換類型的分配律...81 5.2.5 小結 ... 86

(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

5.3 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 Rhetoric,簡稱 IR)...87

5.3.1 整體語碼轉換在人際修辭情境中的分佈狀況...87 5.3.2 人際修辭情境與語種變換類型間的分配律...89 5.3.3 整體語碼轉換在人際修辭情境與社會語用技巧的分佈狀況...92 5.3.4 人際修辭情境、社會語用技巧與語種變換類型的分配律...93 5.4 本章小結 ...97 第六章 結論 ... 98 6.1 研究結果之概述 ... 98 6.2 研究限制與建議 ... ...99 6.3 研究成果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 ...100 參考文獻 ...102 中文參考文獻 ...102 英文參考文獻 ...106 網路參考資源 ...110

(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i

表 1 Some increasing variant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 21

表 2 Typical situations and choices of H or L in diglossia ... 23

表 3 The Scheme of Relationships in Fishman’s (1972) Domain Analysis ... 25

表 4 Interpersonal Rhetoric 定理 ...30 表 5 《玫瑰玫瑰我愛你》人物相關資料 ... 38 表 6 語種變換類型 ... 68 表 7 句內、句間與附加語碼轉換 ... 70 表 8 情境型、隱喻型與對話型語碼轉換 ... 71 表 9 語篇修辭與人際修辭的分配比例... 73 表 10 修辭與語碼轉換類型... 74 表 11 整體語碼轉換中語篇修辭原則及其準則的分佈狀況... 75 表 12 語篇修辭原則與語種變換類型...76 表 13 整體語碼轉換中語篇修辭原則與語用策略的分佈狀況...79 表 14 語篇修辭原則和語用策略與語種變換類型的分配律... 81 表 15 整體語碼轉換在人際修辭情境中的分佈狀況...86 表 16 人際修辭情境與語種變換類型間的分配律... 88 表 17 整體語碼轉換在人際修辭情境與社會語用技巧的分佈狀況... 90 表 18 人際修辭情境、社會語用技巧與語種變換類型的分配律... 92

(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ii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從小說文本看台灣華語中的語碼轉換現象:社會語用分析 指導教授:詹惠珍 博士 研究生:林龍吟 論文摘要: 本論文嘗試分析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人物對白中的語碼轉換現象 ,探討文本中轉碼的社會語用策略與功能、轉碼的結構形式、以及語種變換的類 別。希望藉由本研究歸納出的台灣華人語碼轉換的規律性與通則,為日後華語文 教學與教材編撰上提供參考價值。 本論文的分析框架建立在Gumperz (1972,1982) 提出的情境型語碼轉換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隱喻型語碼轉換(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對話 對話型語碼轉換(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Poplack(1980)提出的句間語碼轉 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內語碼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附加語碼 轉換(Tag switching),以及 Leech(1983)的語篇修辭(Textual Rhetoric)與人際修辭 (Interpersonal Rhetoric )的觀念。 總計文本中的轉碼語料共有282 筆。研究結果如下列所述。首先,文本中的 語種變換類型有:國語轉閩南語、國語轉英語、閩南語轉國語、閩南語轉日語、 閩語南轉客語、英語轉國語。分析結果顯示台灣華人以國語轉入其他語言的比例 最高(占 63.4%),其次是以閩南語轉入其他語言(占 30.8%)。相較之下,以其他語 言母體語或鑲崁語的轉碼比例偏低。另外,國語和閩南語之間的互轉是文本中台 灣華人最常使用的語碼轉換方式,其主要因素與台灣的政治、族群和社會變遷相

(1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iii 關。 在句間語碼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內語碼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與附加語碼轉換(Tag switching)中,句間語碼轉換占 80.0%比例最高, 句內語碼轉換居次(占 16.0%),可能是因為句間語碼轉換較不像句內語碼轉換, 需要較多文法上的技巧問題,所以對人們來說比較容易。附加語碼轉換在文本出 現的比例僅占4.3%。 在情境型語碼轉換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隱喻型語碼轉換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與對話型語碼轉換(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中,隱喻型語碼轉換高達80.1%;而情境型和對話型語碼轉換總共僅占 19.9%, 其中情境型語碼轉換占12.1%,對話型語碼轉換占 7.8%。在情境型轉碼中,國 語轉閩南語占3.2%,國語轉英語占 5.7%,閩南語轉國語占 2.5%。隱喻型語碼轉 換中,以國語轉閩南語占41.8%及閩南語轉國語占 23.0%比例最高。 本研究發現文本中轉碼被運用於語篇修辭的比例略高於人際修辭。就語篇修 辭而言,分析結果顯示語碼轉換在語篇修辭中計有:訊息有無(添加訊息、詢問)、 全面瞭解(解釋、糾正、確認、澄清)、比較、話題轉換(主題、段落)及指涉(具體、 替代)等五類 11 項功能策略。文本中的語碼轉換大部分是為了要對訊息做入碼運 作(Processibility Principle),占 34.0%,表達原則(Expressivity Principle)占 29.2% , 清晰原則(Clarity Principle)占 25.9% ,經濟原則(Economy Principle)占 10.9%。

語碼轉換在人際修辭社會情境中的使用大多是為社會面向的目的(占人際修 辭總語料的87.4%),比場合面向(12.6%)高出非常多,顯示在人際修辭中,轉碼 主要的目的是處理人際關係,而不是應付場合條件之所需。在社會面向中,語碼 轉換所占的比例多寡順序為:社會標記(41.5%) > 態度(26.7%) > 社會距離的順 應調整(19.3%) 。 小說中的語言與文化對於華語教學而言是現成有趣的教材。所以筆者認為小 說文本應可運用在華語教學上當作教材使用,以教授外籍學生華語文本賞析的技

(1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x 巧,並了解小說作者或文本人物言語行為的真正社會語用意圖。 關鍵詞:文本分析、語碼轉換、混碼與夾碼、社會語用、華語文教學

(1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隨著華人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與市場開發之迫切需要,世 界各國人士紛紛開始華語學習,進而對於探究中華文化所蘊含豐沛人文思想產生 高度興趣;但是興趣與理解間往往因為文化誤解或不解,造成解讀上的錯誤判 斷,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溝通效果。由於科技的發達促成的世界地球村影響下,人 們使用的語碼系統越來越相互交錯而變得複雜。就華語而論,中華文化對華語使 用的宰制,豐富了語碼使用的意涵,也加深了華語學習的難度。本論文擬探討台 灣華人使用語碼轉換時的社會心理動因,或企圖要達到何種預期的溝通目標。 華語在世界各主要國家作為第二外語的普及性與重要性持續成長,且勢將廣 泛帶動各國華語學習之殷切需求;各國亦相繼將華語列入外語教育政策之重要一 環。以美國為例,學習華語已經成了許多學校語言教學重點,2006 年 1 月美國 布希總統呼籲加強「關鍵外語」(critical foreign language) 教育,其中華語也列為 關鍵外語之一。身為華語文教育主流區域的台灣,無論在師資供應與教材研發等 方面均需以嶄新思維加以因應,以符合主流社會需求與時代潮流脈動,進而擴大 延展優質華語文向外輸出的途徑及方式,強化華語文教學領域之影響力。作為華 人社會的主要成員,台灣在華語文教育的布局上必須有全球性的視野與多面向的 教學規劃,基於上述的理由,本論文擬分析台灣華人語碼轉換的情形,以探討溝 通目標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

1.2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語言的推廣往往伴隨著文化之傳遞,語言之學習是窺究一國文化的最佳途

(1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徑,正因為語言承載著一個國族龐大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歷史進程,所以語言與文 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一個國家的柔性實力。 1.2.1 研究背景 台灣自十七世紀受荷蘭人殖民以來便開啟了台灣歷史上的被殖民史,四百年 後的今日台灣儼然形成一個多族群、多語言共存的多元文化社會。因為這樣的特 殊語言及文化現象,使語碼轉換的內涵與外延意義更為多元及廣角,對於未來華 語文教學的教材編撰及教學方法的效能創造提供了研究價值。為幫助了解本研究 的背景,以下筆者將略述台灣語言使用情況及歷史。 對於近現代台灣語言使用影響最大的應屬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1895 年到 1945 年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根據鄭良偉(1990)的分 析,日據時代小學的語言教育有三個階段: (一) 台語漢文模式:日據時代的前半期,用台語讀文言文,用台語講解。 (二) 台語日語模式:用台語、日語教日語,漸漸減少台語,到全用日語。 (三) 全部日語模式:後半期已經禁台語,連文言文也用日語教。1 尤其是在1937 年到 1945 年日本強化台灣人民對日本殖民母國的身分認同及 忠誠度,在台實行「皇民化運動」,極力倡導台灣人在姓名、文化、語言等全面 學習日本。在皇民化推行日本語的政策下,當時台灣社會各階層都流行說日本 話,日語成為高階語言,甚至許多日語詞彙也融入當時居於低階語言地位的閩南 語中(Hansell 1989)。現在台灣七十歲以上的人,很多都是當時受日本教育的人士。 第二時期是1945 年日本投降到 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期間,1949 年國民政 府接管台灣,為利於政令的宣導及統治管理,鞏固國家的團結並建立共同的民族 意識,國民政府開始積極推行國語(北京官話或普通話)2運動,並禁止台灣人民使 用日語及各族群的母語,國語成為台灣官方語言。儘管閩南語處於劣勢,但是還 1 鄭良偉(編著):《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言教育》,台北:自立,1990 年。 2 以下本研究所稱「國語」均指「北京官話」也就是「普通話」。

(1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是有73.3%的人口說閩南語(黃宣範 1993),唯其使用僅限於私領域如朋友家人 間。相對於國語的優勢地位,台灣其他弱勢族群的語言因此漸漸衰微甚至流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Cold War),全球政權結構轉變為美蘇兩 大敵對勢力的角力戰,此時期美國為防止共產主義向世界各國擴張,提出圍堵政 策「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3。台灣於1951-1965 年間,也在這計畫範 疇下接受長達十五年的「美援」(U.S. Aid)4。 第三時期是1987 年後國民黨政府宣布解嚴,所謂的「說國語運動」宣告終 止,各族群開始爭取使用自己族群母語的自由,政府漸漸開放施行本土語言教 育;直到近年來,由於母語運動的推行,閩南語也逐漸在正式或官方場合被使用, 許多原本僅會說國語的人開始學習閩南語,例如選舉時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或政治 人物的公開演說,人們也經常在國語中夾雜閩南語的詞彙。 1.2.1.1 台灣族群概述 台灣有四個主要族群:閩南人佔73.3% (主要來自大陸漳州、泉州)、客家人 占12% (主要來自大陸廣東省說客家方言)、大陸人占 13% (主要是從大陸來台說 北京官話的軍人及其眷屬)及原住民占 1.7% (最早遷移到台灣說南島語)(黃宣範 1993)。上述四大族群各自的語言中,國語依舊維持其官方優勢地位,大部分的 台灣人除了自己族群的母語外都會說國語,根據1990 年的研究調查(黃宣範 1993),有大約 82.5%的台灣人使用雙語:國語/閩南語、國語/客語或是國語/南島 語;而有大約60%大陸移民來台的後裔(父母親出生在中國大陸但是在台灣出生

3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說明美國經濟援 助歐洲的決心。詳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6%AD%87%E7%88%BE%E8%A8%88%E7%95%AB 4 台灣在美國「1948年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48)中的「1948 年援華法案」(China

Aid Act of 1948)中,第一次獲得美援的協助,但金額很少;真正獲得較大量且持續的經濟援助 應自1951年開始至1965年結束,每年援助金額平均在一億美元左右。參考趙既昌,《美援的運

(1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長大)會說國語和閩南語,國語和閩南語是在台灣最普遍被使用的語言,而英、 日語也常被使用在日常生活的人際溝通中。台灣語言的使用越來越多元,語碼轉 換現象更是隨處可見。 1.2.1.2 美援對台灣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國共內戰才剛結束,台灣社會生產力萎靡、各項物資匱乏 使人民生活困難,通貨膨脹嚴重更帶來國家政治局勢動盪,國民政府為解決台灣 整體經濟與迅速重建工作,接受美援以鞏固其政經力量。而美國方面因1950 年 韓戰爆發後,深覺台灣位居亞洲重要戰略地位,基於反共與外交利益決定援助台 灣,自此台灣民眾對美國產生好感。美國文化及語言遂大量地移入台灣社會,英 語因此成為高階語言,美國文化成為高級文明的象徵。這強勢文化對台灣的衝擊 並不僅止於政經文化圈,而且是蔓延到食衣住行等各個層面,崇美心態隨處可見 ,誠如陳映真先生所說的:「美國意識型態和價值體系成為台灣朝野精英共同的 思想和意志。」5。於是,台灣人民才脫離一個長期被殖民的枷鎖,卻又自願陷 入另一種新式殖民的桎梏當中而不自知。 就上述第一時期受日本五十年殖民的影響,今日台灣華人使用的語碼中,很 多都是源自日文,這種情形在閩南語的使用中最常見,例如:閩南語的番茄叫「偷 媽兜」(トマト)、「歐吉桑」、「歐巴桑」(源自日語 おじさん、おばさん的發音)、 多桑(父親)(源自日語とうさん的發音)、閩南語的螺絲起子叫「兜賴把」(ドラ イバー)等;因為第二時期國民政府強制推行國語運動下,產生了所謂的「台灣 國語」,這是指帶有閩南語腔調或用詞的國語,這應該算是另一種到現今仍被許 多台灣華人使用的語言變體,例如:「發生」唸成「花生」、」、「國語」唸成「狗 蟻」、「他打我」說成「他給我打」等。從台灣將英語納入國民教育的科目當中, 顯現出台灣自美援以來,對美國的崇拜及親善態度,始終是有增無減的;台灣華 5 陳映真,1997,〈台灣的美國化改造〉,為丹陽著《回歸的旅途─給文琪的十五封信》之代序, 台北:人間出版社。

(1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人言談中,摻雜英語現象已從過去身分階級象徵與炫耀流行的目的,漸漸轉化為 現今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溝通媒介與模式。在1987 年解嚴之後,政府對語言的干 預漸漸鬆綁,台灣華人對各種語言、方言或語言變體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也越來 越廣,隨處可見夾碼與混碼的現象,讓台灣華語的使用日益豐富。 1.2.2 研究動機 今日我們生活於多元文化的社會,雙語人口佔了絕大多數,以台灣而言,具 有閩南語、華語能力之雙語人高達八成(鄭良偉1992),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例如:公共場所(如:大眾運輸系統、消費娛樂場所)的廣播、人們的日常交談、 大眾傳播媒體中(電視、廣播、廣告),甚至是在選舉時的政見發表與文宣品上, 使用語碼轉換來進行溝通交流也隨處可見。 許多的研究指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功能知識、多 語操控技巧以及對於外在環境(如:交談對象、情境的正式性等)的觀察能力。台 灣目前所經驗的是原住民族語、閩南語、客語、國語等語言共存現象,例如:在 公共場所的廣播中(如:捷運、高鐵、百貨公司等),最常聽見的是國語、閩南語、 客語及英語間的語碼轉換,其中以國語和閩南語間的轉碼最為頻繁。 語碼轉換不但存在於口語溝通中,也出現在書面語如報章雜誌、文學及各式 文本中。小說自宋朝以來就成為重要的民間娛樂,它們具有寫實的社會文化縮影 的特質,也正是文學理論與批評家巴赫汀(M.M. Bakhtin)6文化理論中的「眾聲喧 嘩」(heteroglossia)現象;他認為「小說通過戲擬(parody)7等手段,不僅把各種文 6 米哈伊爾·米哈伊羅維奇·巴赫汀(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英譯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1895 年-1975 年) 出生於俄國,是現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重要理論家。巴赫汀所 提出的重要概念包括對話理論(dialogism)、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狂歡荒誕、 (carnivalesque)以及時空觀(chronotope)等。 在文學理論方面,巴赫汀繼承了俄國結構主義學派,但是他仍然試圖以文本、以及圍繞文本 的文化當中的一系列固有結構為途徑,去理解對話中的文學意義。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5%93%88%E4%BC%8A%E5%B0%94%C2%B7%E5 %B7%B4%E8%B5%AB%E6%B1%80 7 劉康:《對話的喧嘩─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年,頁 230。解釋: 戲擬:是一種模仿或模擬,是語言對語言的模擬。它不僅是小說所獨有的話語策略而已,而

(1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學語言和類型融進自己的話語之中,而且把社會的眾聲喧嘩融入其中,構成了小 說話語的語言萬花筒。小說中的眾聲喧嘩,百家爭鳴,創造了語言的狂歡節。」 8,所以小說對於介紹中華文化是一種重要而且豐富的語料庫。 本論文將以《玫瑰玫瑰我愛你》(以下本論文均以《玫瑰》表示)小說中的語 碼轉換為研究主題,來探討台灣華人語碼轉換背後的社會語用意義,期望能從這 些具體的語料分析中,提供台灣華語文的教與學更加生動、豐富且有趣的方向。 筆者認為有效能的華語文教學不只是教華語,還要教外籍人士能從台灣華人的語 碼轉換中,理解台灣華人轉碼的心理動機、華語使用機制及其語言使用功能,進 而能夠達到成功且有效率的溝通目標。 1.2.3 研究目的 影響語言使用的因素既多變又複雜,在台灣以政治的影響最甚,而隨著不同 的政治形勢,語言的角色和功能也有所不同。在《玫瑰》小說中的語言,反映出 族群對立、文化變遷和社會階層的位階差異;邱貴芬說《玫瑰》「這部小說的語 言事實上是臺灣幾百年來被殖民歷史的縮影」9,而許琇禎也說「王禎和在小說 中雜用的各種語言,其實正是台灣社會文化發展三階段的縮影。」10。在此論文 中,將以社會語用學的觀點,透過角色們所使用的語碼轉換行為及語用動機,映 照出溝通目標與心理動因。以解碼台灣被壓抑的殖民歷史,進一步揭示台灣多元 社會華語使用的內化與外延意義。以下是本研究的相關議題: 1. 在《玫瑰》小說中,語碼轉換的語種變換類型有哪些? 2. 在《玫瑰》小說文本中,語碼轉換在語言結構上有哪些類型? 是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象。 根據巴赫金的說法,戲擬不僅是諷刺,而是一種深入、滲透到小說話語深層組織的話語策 略。 8 劉康:《對話的喧嘩─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年,頁 214。 9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出版,2007 年,頁 182。 10 許琇禎:〈多語言的文化衝突----王禎和小說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 ,1999 年 3 月,頁 559-561。

(1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3. 在《玫瑰》小說文本中,語碼轉換有哪些社會語用功能? 4. 在《玫瑰》小說文本中,語種變換類型、轉碼的語言結構、轉碼的社會語用 功能三者之間有何分配律?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緒論,敘述和本研究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台 灣歷史與社會語言背景,同時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議題。第二章是文獻探 討,將回顧與本論文相關之學理及前人的研究。第三章是研究方法,本章將對語 碼下定義、說明分類的條件並舉例分析。第四章與第五章描述並討論語料分析結 果。第六章包括研究結果之概述與結論、本論文之研究限制、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以及研究成果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

(1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分為2.1 語碼(Code)定義、2.2 語碼轉換現象的定義、2.3 語碼轉換分 類、2.4 語碼轉換相關理論及 2.5 小結等五小節,並對本論文相關的定義、理論 與前人的研究做前行文獻回顧。

2.1 語碼定義

本節將對語碼的定義、語碼轉換的功能與動機、語碼轉換的條件做探討。 2.1.1 語碼(Code)的定義 Bernstein(1971,1973)提出語碼的概念;語碼又稱為符碼或語符(code),代表 著在不同語言中的符號系統,但是語碼也涵蓋了相同語言中的語言變體(variety 如方言)。根據Versehueren (1999)的解釋,語碼可以被定義為任何一種具有可辨 別性的、系統性的語言變體(variety),它們可能與特殊地理區域、社會階層、特 殊指定功能或是特定語境的使用有關連;換言之,語碼的概括範圍相當廣泛。語 碼不像方言、語言、標準語言、洋涇濱語或克里奧語等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觀 感印象或情緒;所以,語碼一詞常被用來指涉任何人們用來溝通的系統。在本篇 論文中,語碼是指在台灣華人圈所使用的語言、方言、及其語言變體(variety)。 2.1.2 語碼轉換的功能與動機 對於語碼轉換的研究,過去幾十年來許多國內外學者,如:Gumperz(1982)、 Blom & Gumperz(1986)、Gumperz & Hymes(1986)、Appel & Muysken(1987)、、 Kubler(1988)、Poplack(1988)、Sankoff & Miller(1988)、施玉惠(1988)、Tay(1989)、 宋梅惠(1993)等,大都以他們研究的題材分別定義出語碼轉換的功能。國內的學 者,如蘇正造,1994;王健銘,2001;郭蕙瑜,2006;李政芳,2007;賴奕杉,

(2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2011等,也已經對於前人不同方向的研究做了歸納性的整理。因為篇幅有限,本 章中筆者僅就與本研究相關的社會語用功能之國內外著作,做描述歸納。 2.1.2.1 國外學者的研究 1. Auer(1995)列出在以下八種情況下,雙語或多語者傾向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 一種或其他語言: (1) 轉述引語(reported speech):使聽者易於分辨說話者引用他人的言論,並 且有真實呈現他人話語的效果。

(2) 參與對話群體的改變(change of participant constellation):使用語碼轉換

將特定的聽話者包含進來或排除在外。

(3) 註解作用(parentheses or side-comments):提供聽者更詳細的解釋或吸引

注意。

(4) 複述(reiterations又稱作translations、repetitions or recycling):起著翻譯的

作用,也有強調、澄清或吸引注意的目的。

(5) 言語活動類型的改變(change of activity type):又稱作模式轉換(mode

shift)或角色轉換(role shift)。

(6) 話題轉換(topic shift ):讓聽者易於意識到談話主題已經變換。

(7) 雙關語(puns)或玩語言文字遊戲(language play):特別是在關鍵字上作轉

換,以達到開玩笑或愚弄他人的目的。

(8) 主題化(topicalisation, topic/comment structure)。以舊的訊息作為新話題討

論的情境主題,通常會以指别(deictic)來做替代。「那款代誌(閩南語),我

開不了口(國)。」

2. Gumperz (1982:75-84)強調社會環境的語言使用關係比情境型更為複雜,因

此提出對話型語碼轉換功能方面的六種基本分類:引述(quotation)、限定聽話 者(addressee specification)、感嘆(interjections)、重複(reiteration)、限定訊息

(2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message qualification)、個人化相對於客觀化(personalization versus objectivization)。 3. Myers-Scotton(1995)認為說話者進行語碼轉換的動機如下: (1) 強化個人風格與社會語用意義。 (2) 作為言談標記,例如對話語主題的強調與說明。 (3) 便利表達說話意圖。 (4) 填補語彙空缺。 4. McClure(1997)對於語碼轉換的原因提出以下幾點:加強語氣或語意、使話 題或所要做闡述的議題更為凸顯、消除疑惑與減少歧義、吸引注意、轉換語 氣、引進新話題或新參與者、表現對話題的興趣度等。 5. Kachru (1978)認為語碼轉換提供了以下的功能:表達極度的憤怒、不贊成、 親族成員認同感與諧和力;他同時說明了語碼轉換可以作為一種態度的表徵 、情緒強度的表現或不同類型的認同感。 6. Poplack (1980)對語碼轉換功能的論述有:複述、填補語詞空缺、附加語、感 嘆詞、引述和慣用語等。 2.1.2.2 國內學者的研究 過去台灣對於文學作品中語碼轉換的研究較少受到重視,筆者僅能從語碼轉 換的相關研究中整理出少數與社會心理、語用動機有關且較有系統的探討資料, 蘇正造(1994)、王健銘(2001)與郭蕙瑜(2005)的研究與本論文所要研究的議題相關 性較強,茲歸納如下: 1. 蘇正造(1994) 就前人的研究歸納出,對於台灣地區國、閩南語及中、英語語碼轉換現 象的八個語意內涵及十二個溝通功能如下。

(2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1) 八個語意內涵 a. 專業術語(Technical terms ):包括特定專業領域所使用的術語如:在電 子科技業以IC Tube指積分電路封裝管;而服裝設計業在設計衣服時會 以cutting來指剪裁。 b. 專有名詞(Proper names):如國名、公司名、人名、菜名等,如「大家 都叫他黑狗陳(閩南語)」。

c. 文化上的特定表達(Cultural specific expressions):如閩南語的「羅漢腳」

指的是單身漢的意思。

d. 範疇上的特定表達(Domain specific expressions):範疇如:教育、工程、

農業、電腦科學等;例如:「每一個題目都是一個database(英語)」。

e. 慣用語或固定語的表達(Idiomatic expressions, Fixed expressions ):國語

的成語與閩南語的俚語如:閩南語的「放牛呷草」。

f. 普及共用詞或流行語(Common core expression, Fad expressions):如「有

人說林柏容歪哥(閩南語),我不相信。」。 g. 一般用語(Common expressions):和範疇或內容上的特定性無關,多數 是因為易於表達的因素,如「他人斯斯文文的很polite(英語)」或「我想 真正的男子漢(閩南語),我應該算是啦!」。 h. 其他(others):如「他花的postage(英語)比樣本還貴。」。 他強調以上八個分類無法有很清楚的界定,而且某些情形是很難歸於 某些類別,所以第八項他就以「其他」來做涵蓋。 (2) 十二個溝通功能 a. 引述(Quotation):原封不動引用他人所說的話表達,以達到真實呈現的 功能。如「我們的孩子竟然會寫一張卡片說:『媽媽,祝你日日happy(英 )』。」。

(2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協商好的,mai(閩南語) 啦!」。 c. 複述(Reiteration):複述的功能通常有解釋、澄清、詳盡、強調或引起 注意等。如「腦力激盪就是brain storming(英語)。」。 d. 指稱(Referential function):多數是因為說話者不知道另一語言的對應字 為何,例如:「這一家的蚵仔煎(閩南語)很好吃。」。 e. 表達生動性(Expressiveness):指更能生動表達深層意義或態度,「他這 個人太鴨霸(閩南語),用人太獨斷,早晚會出問題。」。 f. 表達方便性(Ease of expression):當客體語的字、詞彙在主體語中有對 應字時,說話者選擇語碼轉換就可能是基於表達上的方便性。如:「這 個idea(英語)不錯。」

g. 幽默或諷刺效果(Humorous or ironic effect):有時是基於語言嬉鬧

(langusge play)或詩韻效果(poetic effect),例如:「我看他是頭殼歹去(閩

南語)啊。」。

h. 諧和力(Solidarity like intimacy、familiarity):在台灣通常會以閩南語而

不會以英語來表現諧和力。例如:「大家好(閩南語),我是趙寧。」

i. 委婉化(Euphemism or ease of seriousness):例如:「我們身邊的枕邊人,

我們有沒有早上起來跟他說:『I love you』(英語)。」,大部分保守的華

人往往因為害羞所以會以英語的「I love you」來代替國語的「我愛你」 三個字。

j. 引起注意或強調(Attention getting or emphasis):特別是在公開演說或廣

告中最常見,如:「要護肝消除疲勞,要喝保力達B,勇啦!(閩南語)」。

k. 專業化(Professionalism):這項功能的轉碼方式,特別是以轉碼為英語

最為常見,且多少含有炫耀的意味,例如:「畫王採用super flat(英語)

超平面純映像管」。

(2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表現粗俗化上,人們常轉碼為閩南語,例如:「哭父(閩南語)!這個動作 馬上在社區傳出來了。」。 蘇正造引用Poplack(1989)與Burt(1992)的研究論點強調,語碼轉換在不 同的言語社群中扮演著不同的功能,且在語用上也有著難以區別的模糊性 ,同一個語碼轉換可能有不只一種的語用意義。他也認為這樣的分類既無 法全面性也有些主觀性,但筆者認為它至少能給後人的研究提供基本語用 功能分類的概念。 2. 王健銘(2001) 以情境型轉碼、隱喻型轉碼、會話型轉碼、情境-隱喻型轉碼、情境-會 話型轉碼,以及隱喻-會話型轉碼,六種類型的語碼轉換,探討總統大選時 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並歸納出三十四種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功能,筆 者將此三十四種功能中,蘇(1994)、郭(2005)兩人未提及的部分再歸納如下: 表達正式性(to convey a sense of formality)、引入新主題或新參與者(to introduce new subjects or participants)、表現社會正義(to show social justice, like equality、honesty、uprightness)、創造比較或對比效果(to create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認同問題(Identity, like ethnicity)、發洩情緒(to release personal emotions like:Anger、antagonism and so on)、澄清

(clarification)、修辭效果(rhetoric effect, like modification)、建立有教養的形 象與聲望(to show well-educated image and good reputation)。

與上述蘇(1994)的論點一致,在王健銘的研究中得到同樣的結論是:同 一種語用功能會以不同類型的轉碼表現。 3. 郭蕙瑜(2005) 郭蕙瑜整理了多位學者(包括顧百里,1988;周國光,1995;施玉惠, 1998;王健銘,2001;蔣金運,2002;張麗,2004)對語碼轉換不同題材的 相關研究後匯整出二十一項功能,筆者發現僅有以下六項功能與蘇(1994)、

(2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王(2001)兩人無重複之處:說明(explanation)、確保完全理解(ensuring complete comprehension)、拒絕(refutation)、鄉土味(local flavor)、社會地 位標示(status label)、自我風格呈現(desire for varity of style)11。

2.1.3 語碼轉換的條件

郭蕙瑜(2005:11)指出進行語碼轉換需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是要具有 「足夠語彙字庫」(verbal-repertoire);第二,是要有「識別不同社會場域」 (institutionalized domains)的能力。就如 Hymes(1971)認為,要具備有溝通 知能(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也就是,要具備有要在什麼時候,什麼 場合中,對什麼人,以什麼方式,說什麼話的判斷能力。

2.2 語碼轉換(語碼雜用 CODE-SWITCHING)現象的定義

本研究是以廣義的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來指稱狹義的語碼轉換 (混碼 code-switching)與語碼混用(夾碼 code-mixing),本節將討論混碼與夾碼的定 義。 2.2.1 混碼(code-switching)與夾碼(code-mixing)的定義 回溯社會語言學界研究語碼轉換的歷史,較具關鍵與影響力的是Gumperz和 Blom(1986)對挪威北部一個只居住著1300位居民的小漁村(Hemnesberget)的研 究;雖然在他們兩位之前,有其他學者如Barker(1947)12、Weinreich(1953)13也曾 做過語碼轉換現象的研究與探討,而Vogt(1954)的著作“Language Contacts”更是 被語言學界認為是「首次啟用code-switching一詞」的文章(Alvarez-Cáccamo 1998; Benson 2001);但是直到Gumperz & Blom(1972)在篇名為“Social Meaning in Linguistic Structures”的研究,才真正掀起了各種跨領域學界對語碼轉換研究的熱

11 郭蕙瑜(2005):《語碼轉換之社會心理功能-以國小 ESL 班級學童語言表現為例》,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2 Barker, George. 1947. Social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a Mexican-American Community. Acta

Americana 5: 185-202.

(2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潮。 許多學者都曾對語碼轉換下過定義,茲舉例如下:Monica Heller(1988:1) 認為:「語碼轉換是在單一次的溝通中,一種以上語言的使用現象」14。 Hymes (1974:103) 對語碼轉換的定義是:「一種對於兩種或多種語言、或語言變體、 甚至是說話風格交替使用現象的共同術語」15。Grosjean (1982:145)說語碼轉換 就是「在同一次的話語交談中,兩種或多種語言的交替使用」。16Gumperz (1982: 59)以「code-switching」一詞來指出:「語碼轉換是指在相同一段說話中屬於兩 種不同文法系統或其子系統語碼的並置現象」17。 Myers-Scotton (1993:3)認為:「語碼轉換是指在同一次對話或交談中,兩 種或多種語言的選用,轉換方式不受數量、形式限制,可以僅是一個字、詞或是 一整段談話,所擇用的語碼可以是無相關性的多種語言或同種語言的變體」18。 根據Milroy & Muysken (1995:7),「語碼轉換」發生於雙語或多語者間在同一 個對話之間的交替使用19。Gal (1988:247)說:「語碼轉換是一種被用來建立、 跨越或消除族群藩籬的交談策略;對話者運用他們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以語碼轉 換來創造、喚起或改變人際關係」20。Brice & Brice(2000)說明「語碼轉換是包含 完整句子、片語或詞、或是從其他語言借入字彙的使用」21。

14 Heller(1988:1) “the use of more than one language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communicative

episode”

15 Hymes (1974) defines only code-switching as “a common term for alternative use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varieties of a language or even speech styles”

16 Grosjean (1982:145) ‘‘the alternate use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in the same utterance or

conversation’’

17 Gumperz (1982: 97) defines code-switching as a discourse phenomenon in which speakers rely on

juxtaposition of grammatically distinct subsystems to generate conversational inferences.

18 Myers-Scotton (1993:3)“Codeswitching is the selection by bilinguals or multilinguals of forms

from an embedded variety (or varieties) in utterances of a matrix variety during the same conversation. ”

19 Milroy & Muysken (1995:7)“the alternative use by bilinguals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in the

same conversation”

20 Gal (1988:247) “codeswitching is a conversational strategy used to establish, cross or destroy

group boundaries; to create, evoke or chan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 with thei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21 Brice & Brice(2000) “Code switching includes the use of complete sentences, phrases, and

(2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Hymes (1974)、Gumperz (1982)、Bokamba (1989) 和Myers-Scotton (1995)都 提出語碼轉換是包含不同語言間或同一語言及其變體(variety)間的轉換;更指出 這種現象是話語參與者間權利與義務關係。Bokamba (1989)、 Brice & Brice (2000) 都提出了語碼轉換的範圍包括字彙、片語和句子間的轉換現象,而Bokamba並且 指出語碼轉換在會話中發生的頻率比書面語高。Myers-Scotton (1995)論述語碼轉 換是高度理智運用的表現。Gal (1988)則強調了語碼轉換在會話策略運用上對人 際關係的影響;它也被視為是一種策略,Monica Heller(1989)在對加拿大Quebec 和Ontario做社會語言學研究時,就曾將語碼轉換視為社會溝通、政治權力與經濟 協商策略。 總括來說,語碼轉換是指操雙語或多語者,在同一語言情境中,依照自己的 心理動機或所處環境的適切性需求來選擇所要使用的語言(或稱語碼),並在多種 語碼間做交替互換,以達溝通目的的一種語言行為;而且語碼轉換通常被認為是 兩種或多種語言、方言及其變體並置使用的現象。此處所謂的語言變體,一方面 是指同屬一種語言的各種區域性或社會性方言,同時也指同一種語言的各類文體 形式。語碼轉換中的語碼是指對話溝通中所使用的語言系統,它可以是一種語言 或方言等。在多語並存的台灣社會,語碼轉換不僅出現在口語中,同時也出現在 書面語如本研究所要討論的小說文本中。 Bokamba (1989)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下定義的同時,他也替夾碼(語碼 混用code-mixing)做說明,「夾碼(語碼混用code-mixing)是人們為達成溝通的前提 下,將諸如詞綴、字彙、詞或片語、子句等不同語言單位崁入交談話語中,將彼 此所聽到的與理解的語碼做協調,以便推斷彼此話語意圖」22。Muysken (2000: 1)解釋夾碼「code-mixing 是指當來自兩種語言的各種詞彙與語法特徵出現在一 個句子當中的所有情況」23。而 Bhatia and Ritchie (2004)表示夾碼「code-mixing 指

22 Bokamba (1989) “code-mixing is the embedding of various linguistic units such as affixes (bound

morphemes),words (unbound morphemes), phrases and clauses from a co-operative activity where the participants, in order to infer what is intended, must reconcile what they hear with what they understand.”

(2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的是基本上來自兩個不同語法系統的不同語言單位如詞素、字彙、修飾語、片語、 子句和句子,在一個句子中的混用」24。簡而言之,夾碼(語碼混用code-mixing) 是由一個語言到另一語言間,語言單位的移轉現象。 在我們的實際應用上,語碼轉換(混碼 code-switching)和語碼混用(夾碼 code-mixing)在界定上容易讓人造成混淆。而語碼轉換又是一種錯綜複雜的語言 現象,要精確下定義並不容易。本研究以廣義的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涵蓋狹義的語碼轉換(混碼)及語碼混用(夾碼)。

2.3 語碼轉換現象分類

語碼轉換的分類會因研究學者的研究範疇而有所不同,本論文僅將與本研究 對語料分析相關的分類提出來探討。 2.3.1 情境型、隱喻型和對話型語碼轉換 Gumperz (1972,1982)曾把會話中的語碼轉換提升為心理層面,並將之當作一 種社會現象來看待,認為語碼轉換隱含著心理動機,且標示著話語參與者間關係 的改變,經由這個現象使彼此確定相互間的情感關係、溝通方式以達成溝通目標 。Blom & Gumperz (1972) 在對挪威所做的一項關於語碼轉換的研究中,提出社 會、語境和情感因素對人們語碼轉換的行為有著重要影響,並將語碼轉換做以下 分類: 1. 情境型語碼轉換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 語言變體的使用和情境因素及社會關係密切相關,對話參與者在什麼場 合(如:工作、學校、家裡),做什麼樣的活動(如:公開演說、正式協商或特 殊的儀式),對誰談話(如:政府官員、朋友、家人或陌生人)等,都深受到這

from two languages appear in one sentence”

24 Bhatia and Ritchie (2004) “code-mixing refers to the mixing of various linguistic units (morphemes,

words, modifiers, phrases,clauses and sentences) primarily from two participating grammatical systems within a sentence.”

(2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些情境因素影響;當其中一項因素有變化時,對話參與者的語碼也會跟著變 動。經由語碼轉換來達到人際溝通所要達成的社會心理及語言使用目的。例 如:在Blom & Gumperz (1972)對挪威的研究中發現,老師在課堂授課時,通 常會使用標準語Bokmål,但是當他們要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時,他們會採用當 地方言Ranamål。這顯示社會情境和語碼擇用有直接關係。 2. 隱喻型語碼轉換(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這類語碼轉換是為了傳達特定的社會隱喻意義,話題(Topic)是影響語碼 轉換的主要因素,外在的情境因子對語言的擇用並無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即 使在情境因素改變的情況下,說話者仍會使用自己心中既定的語碼,來傳達 言外之意及心理動因,如表示强調、引人注意、表示某種情感,傳達某種信 息等溝通效果。根據Blom & Gumperz (1972)的觀察,挪威當地居民的銀行職 員彼此打招呼或詢問有關家庭事務時使用Ranamål,而當他們在談論生意交 易時就傾向使用標準語Bokmål。這說明了人們在談論私人事務時傾向用方言 ,而當所談論的話題較為正式或嚴肅時,人們會使用標準語。 3. 對話型語碼轉換(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Gumperz (1982:59) 認為「對話型語碼轉換是在同一次的對話交談中, 屬於不同語法系統或其子系統間兩種語言的並置現象。這種語碼交替常混雜 在同一句子中,傳達同一訊息。」25,因此提出對話型語碼轉換功能方面的六

種基本分類(已在本章 2.1.2.1 列出)。Erica McClure & Malcolm McClure(1988) 指出對話型語碼轉換是附屬於情境型語碼轉換的,並且這兩種語碼轉換的發

生因素都是先由社會認同引起的。26

25 “Conversational code switching can be defined as the juxtaposition within the same speech

exchange of passages of speech belonging to two different grammatical systems or subsystems” (Gumperz 1982:59).

26 Monica Heller(ed), Code-switching: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Berlin, New

(3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Stroud(1998)27在一篇對於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小村莊Gapun 所做的研究文 章中,曾提出對話型語碼轉換具有表達社會文化意義的本質。在表現族群意識 的他碼(they-code)和我碼(we-code)語碼轉換時各個語碼間的結合,都有促成以 下幾種修辭與風格效果:標示直接與描述性言談(reported speech)間的區別性、 澄清和強調訊息、複述(iteration)、證實訊息、標示說話者參與涉入(involvement) 的程度。

同時,Stroud 在分析 the kros(Gapun 當地的一種言談類型)的語用功能時, 也以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汀(M.M. Bakhtin)的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 或稱多音 交響Polyphone)和雙聲語(Double-voiced words)概念,來說明 Gapuners 對語言 使用的意識形態和傳統社會文化鑲嵌在語言中的意圖與價值觀。

2.3.2 句間轉換、句內轉換和附加語碼轉換

Poplack(1980)依語言結構區分了三類語碼轉換:句間語碼轉換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內語碼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與附加語碼轉 換(Tag switching)。 1. 句間語碼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子和句子間的轉換;說話者顧慮到聽話者的語言能力,或者因為對其 他相關因素的考量,在說話時以句子為單位做語碼轉換,這種轉換發生在兩 個句子或子句的分界處。 2. 句內語碼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這是同一句子中語言單位的轉換,它涉及到句子或子句內部的轉換。說 話者因為特殊社會心理的目的,為了加強特別的話語效果,在言談中句子的 句首、句中、或句尾插入另外一種語言的語碼,稱為句內語碼轉換,有些學 者也稱它為夾碼(code-mixing,簡稱 CM),是句子內的轉換,主要是單字與片

27 Auer, Peter (ed.)(1998).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3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語的代換(Tay 1989)。 3. 附加語碼轉換(Tag switching) 指的是在單一語言表達的句子或子句中,插入另一種語言表述的附加成 分(tag)加強語氣;有時候也包含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s),像OK、all right

well等。也就是說話者為了突出其雙語的特色,在原本使用的語言中,插入 意義相同的語句、詞語或感嘆詞來加強語氣。它可以出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 專家學者們對於如何將句間語碼轉換與句內語碼轉換這兩種現象作釐清 一直有爭議。針對學者們的論點,我們歸納出以下幾點看法: 1. 以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指稱句間語碼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以語 碼混用(code-mixing)是用來指句內語碼轉換(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這些 學者有:Auer (1998),Bokamba (1988),Hamers & Blanc ( 1989),Haust & Dittmar (1998),Kachru (1983), Kamwangamalu (1992),David Li (1996), K.K.Luke (1984),Morrow (1987), Sridhar and Sridhar (1980) 等。

2. 李平(1997)認為在句間語碼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與句內語碼轉換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間還是存在著難分辨的模糊區域。 3. 區別語碼轉換與語碼混用是不需要且無意義的:Myers-Scotton (1995, 1989) 認為句間語碼轉換和句內語碼轉換的確涉及不同文法上的限制,然而它們却 具有相似的功能。 4. 以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來涵蓋語碼混用(code-mixing):為了避免命名與釐

清上的困難而提出的,這些學者有:Appeal & Muysken (1987),Bhatia(1992), Clyne (1991),Gumperz (1982),McComick (1998),Muysken (1995),

Myres-Scotton (1998), Verschueren (1999)等。

5. Tay (1989)對於是否要釐清語碼轉換與語碼混用的議題採取不置可否的立場,

他認為這兩者彼此不同,但是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 本研究將採用第4 種學者對語碼轉換的觀點做討論。

(3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2.4 語碼轉換相關之社會語用理論

本研究認為轉碼的方式與溝通情境關係密切,因此在下列各節回顧相關之社 會語用理論。

2.4.1 言語調適理論(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

Giles (1987)提出「言語調適理論(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28簡稱 (Speech Act Theory)。如表 1 所示:

表 1 Some increasing variant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取自Fasold( 1984:189)﹞

Increasing Increasing

Linguistic dimensions convergence divergence

1 Outgroup language with native-like pronunciation

2 Outgroup language with features of ingroup pronunciation

3 Ingroup language with slow speech rate 4 Ingroup language with normal speech rate 這個理論指出當人們交談時,會傾向用與對方相似的說話方式例如使用相同 的發音與語彙向對方靠攏。這種順應不同說話對象的方式就叫「言語聚合又稱言 語趨近」(speech convergence)。大部分時候,它是一種展現友好、喜歡、親近、 贊同與討好,以降低自己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所以它也是一種 展現禮貌的言語策略。 1. 向下趨近(downwards convergence) 例如:在一個party 中,人們對外國人或小孩子說話,會使用較簡單的字、詞 彙或句子;其他場合像在市場,購買者為了要買到物超所值的貨品,常會做言

28 見 Holmes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P.255-260

(3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語調適,使用攤商所使用的詞彙,以便買到貨真價實的物品。 2. 向上趨近(upwards convergence) 例如:在一個醫院與護士長面試中,護士會採用較傾向護士長會使用的發音 特徵說話,這時護士就做了向上趨近(upwards convergence)。

常態之溝通狀況下,「言語調適理論(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指 的是「言語趨近(speech convergence)」;但有時人們因為語言調適方式使用不 當,或者當人們對於談話對象有負面印象或態度時,會故意將自己的說話方式 (如換成不同口音)轉換成對方不熟悉的語言,企圖讓對方無法或不易了解,以 便加大彼此的社會距離,這種現象稱為「言語趨離」(speech divergence)。例 如:當一群客家人不想讓其他聽不懂客家話的人知道他們談論的內容時,會使 用客家話,這就是言語趨離(divergence)。另外,有時為了區別身分(例如對自 己族群的忠誠度、強調與其他對話者間的疏離關係或對立關係)或教育程度等 ,也常使用言語趨離。 言語趨近並不完全是正面的,而言語趨離也不一定完全是負面的。例如: 當一個外國人身處他國遇上麻煩時,他會藉由使用口音及字彙,將自己與當地 人做區別,用以排除一些尷尬的狀況。 2.4.2 雙言結構(Diglossia)

在Blom & Gumperz (1972)提出情境型語碼轉換之前,有一些學者(Weinreich 1953, Ferguson 1959, Fishman 1964 & Ervin-Tripp 1964)也曾提出過「diglossia」的 概念。其中,Ferguson (1959:336)提出了「雙言結構」(diglossia)一詞指出上述 所謂同一語言中的兩種語言─高階語言( high variety)與低階語言(low variety),在 同一語言社區中並存且各司其職,行使不同傳遞溝通功能與作用29。本論文的研 究主題語碼轉換就是在雙言結構下,人們對語言的擇用。在表2中,Ferguson(1972)

29 “where two varieties of a language exist side by side throughout the community, with each having

(3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列出高低階語在典型的情境中的使用情況。

表 2 Typical situations and choices of H or L in diglossia

﹝取自Fasold (1984:34)

Situation H L Sermon in church or mosque x

Instructions to servants, waiters, workmen, clerks x Personal letter x

Speech in parliament, political speech x University lecture x

Conversation with family, friends, colleagues x News broadcasts x

Radio‘soap opera’ x Newspaper editorial, news story, caption on picture x

Caption on political cartoon x Poetry x Folk literature x Ferguson(1959)利用九種不同的特徵來說明這兩種語言變體的使用情形,它 們分別為:功能(function)、聲望(prestige)、文學傳統(literary heritage)、語言習得 (acquisition)、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穩定性(stability)、語法(grammar)、詞彙 (lexicon)與聲韻結構(phonology)(Fasold 1984:36)。 在功能(function)中,Ferguson(1959)認為同一語言中都存在著兩種明顯獨特 的語言變體,Ferguson(1959)將它們稱為:高階方言(High dialect,簡稱H)和低階方 言(Low dialect,簡稱L);H 和 L功能上的分配情形往往是有些情況只有使用H較 為貼切,而另外其他情況只適合使用L,而且它們之間少有重疊的情形。 就聲望(prestige)而言,Ferguson(1959)認為在雙言社區中,說話者典型對語 言的態度是視H為優勢、典雅和比較有邏輯性的語言;而視L為較劣勢,甚至對 其存在的必要性持否定態度。Ferguson認為不論受教育的高低程度為何,一般人 都認為正式場合應使用H較為適切。所以在《玫瑰》文本中,當人們強調正式性 時,多數似乎會轉碼為國語。

(3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文學傳統(literary heritage),在Ferguson的研究中,以H為創作語言的作品讓 人有一種延續偉大傳統的感覺,因為文學的本體源自於過去的歷史文化。在台灣 華人圈中,國語被視為是書寫傳統文學的主要工具。 對於語言習得, Ferguson認為L是人們用來對孩童或孩童間慣用的語言,也 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語言,它是在正常且無意識的情況下習得的,所 以L的習得通常早於H。人們對H的習得通常是經由正規教育的記憶或背誦習得。 所以在文本中,教育程度較低的非知識份子,如妓女及妓女院老闆們多使用低階 的閩南語為基礎語言。 在標準化(standardization)中,Ferguson說明了H作為標準語言,舉凡字典、 文法書籍和發音糾正指南等,都是為了闡釋或解釋H語言撰寫的,很少有語言學 習工具書是為L編寫的。在台灣閩南語為L語言且無字,所以在《玫瑰》文本中, 作者王禎和就是以國語的音譯或意譯等方式來闡述閩南語。 在穩定性(stability)方面,Ferguson論述雙言結構通常是一種極為穩定的語言 現象。在雙言社區中會出現H和L語言混合的中介語言形式,這種混合形式的字 或詞彙多數是從H借入,較少見由L借入H。 關於語法(grammar),H 和 L 語言有許多的不同,Ferguson 認為 L 語言的文 法通常比H 簡單。以《玫瑰》文本為例,台灣華語中國語和閩南語在文法上也 存在著許多的不同。 在雙言社區中就詞彙(lexicon)而言,H和L語言的字彙是共享的。H語言常被 用來做為書面語言,而L語言被用在日常會話中使用。 由以上九種條件的討論得出的結論是,高階語言具有優勢,而低階語言則相 對居於劣勢。台灣就是一個雙言社會,以國語為高階語言,閩南語為低階語言。 2.4.3 範疇分析(Domain Analysis) 由上節我們可以歸納出,語言使用情形會因不同談話情境而有不同選擇結 果。這也呼應了Fishman (1964)從社會學觀點提出的「範疇」或稱「場域」(domains)

(3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概念,他認為「在多語社會,範疇決定人們對於語言的擇用,人們在溝通時會依談話對 象(interlocutors)、談話地點(place)與談話題材(topic)等範疇的不同,選擇高低階語言使 用的適當時機。」。他同時歸納出五種範疇,分別是:家人、朋友、宗教、教育和工作。

表 3 The Scheme of Relationships in Fishman’s (1972) Domain Analysis

﹝取自Erman Boztepe(2003:13)﹞

Interlocutor Domain Place Topic

Parent Family Home How to be a good son or daughter Friend Friendship Beach How to play a certain game Priest Religion Church How to be a good Christian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 How to solve an algebra problem Employer Employment Workplace How to do your job more effectively

1. 談話對象(Interlocutor) 是影響語碼轉換行為的重要主觀因素,談話對象的語言知識、語言態度、心理 狀態、年紀、性別、身分、經歷等個人身心因素,都會影響語碼轉換時語言的 選擇。McClure(1977)亦提到在語碼轉換中,參與談話者本身有三個重要特點 是值得注意的:談話者的語言能力、談話者之語言傾向與談話者之身份地位。 2. 談話地點(Place) 是指語言行為發生的情境,談話地點是影響語碼轉換的客觀因素,其範圍包含 了語言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場合等,談話對象需根據談話地點來選擇適當 語碼,才能順利進行溝通;像在國際正式場合中,與會人士會傾向使用國際語 言英語交談,而不會使用閩南語。 3. 談話題材(Topic) 談話的內容與主題,在雙言社群中,談話題材可以決定語碼的選擇;談話題材 的轉變也常造成語碼轉換。如在談論生活瑣事時,會較常用方言溝通,但如果 是討論學術議題時,則會改用較正式的語言如:英語或標準華語。

(3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特定的社會因素如:溝通對象間的關係、社會情境與討論的主題等,都在 不同的溝通社群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範疇(Domain)概念啟動 了在語碼選擇上的這三個重要社會因素,30在語碼轉換中,這三要素往往居於 同等重要地位,但有時會偏向其中一種,其他退居其次位置。 對於語碼轉換時的選擇,McClure(1977)發現話題對語言的選擇具有很大 影響,社會環境(social setting)也會影響語碼的選擇,而這情況跟 Fishman(1972) 所提出的社會範疇的說法是一致的。 語碼的選擇跟交談參與者的文化背景、社會階層、性別、意識型態、政治 傾向、使用場合等因素也有相關,是因時、因地而異的。雖然沒有一種研究, 可對語碼選擇提出完善具體的解釋,但語碼轉換行為反映出了交談者的許多背 景因素,而這些因素相對影響著語碼轉換本身。 影響語碼選擇的其他社會因素還包括:交談者彼此之間熟識的程度,(例 如:是陌生人、朋友或是家人)、社會情境的嚴肅程度、社會位階與教育程度 高低、職位高低等、典型的相對角色關係(例如:師生、醫病、軍人與百姓等) 、正式與非正式場合(formality)(例如:在教堂的正式典禮中,人們會選擇較適 合這場合的語言或語言變體(variety)、在正式的廣播授課中,人們會使用另一 種適合這場合的語言變體(variety)、 語碼轉換就是為了達成某一種溝通功能 (function)或互動的目標(例如:市場買賣的討價還價)。 範疇(Domain)與雙言結構(Diglossia)有著密切的關連。低階語言通常適合 用於家人朋友間較日常的話題且非正式的範疇;而高階語言則多用於師生、勞 雇關係等對象中,其使用場合的正式性相對較高如:教育或政府機關等範疇中 ,談話題材也較為嚴肅。因此,不同的談話地點、談話主題以及談話對象都會 影響語言使用者的語言選用。

數據

表  1    Some increasing variant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表  2      Typical situations and choices of H or L in diglossia
表  3    The Scheme of Relationships in Fishman’s (1972) Domain Analysis
表  4    Interpersonal Rhetoric 定理﹝取自 Leech(1983:1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學生做小測..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