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6.1 研究結果之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第六章 結論

本章包含研究結果之概述、本論文之研究限制、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及 其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

6.1 研究結果之概述

針對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簡述如下:

1. 在《玫瑰》小說中,語碼轉換的類型有國語轉閩南語、國語轉英語、閩南語 轉國語、閩南語轉日語、閩南語轉客語、英語轉國語。

(1) 台灣華人以國語轉碼比例最高,其次是以閩南語轉碼;以國語轉碼中,

國語轉閩南語的比例最高;而以閩南語轉碼中,閩南語轉國語的比例居 首位,顯示國語和閩南語是台灣華人社會使用比例最高的兩種語言。

(2) 閩南語轉日語的比例僅佔 3.9%,顯示日語在台灣華人的使用中,漸趨 式微。

2. 在《玫瑰》小說文本中,在語言結構上語種變換的類型如下:

(1) 句間語碼轉換:國語轉閩南語、國語轉英語、閩南語轉國語、閩南語轉 日語、閩南語轉客語、英語轉國語。

(2) 句內語碼轉換:國語轉英語、閩南語轉日語、英語轉國語。

3. 在《玫瑰》小說文本中,語碼轉換的修辭功能如下:

(1) 語篇修辭: 入碼處理原則主要是以話題轉換達成切割的功能,而以全 面瞭解及指涉達成凸顯功能。清晰原則主要是以訊息有無與全面瞭 解的策略達成,在文本人物運用的所有語用策略中,比較、話題轉 換與指涉三種策略完全沒有被使用。經濟原則的達成主要是使用指 涉中的替代策略。在表達原則中,大多數使用指涉中的具體與替代 策略。而在經濟原則與表達原則中,比較與話題轉換兩種策略完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沒有被運用。

(2) 人際修辭:場合面向的參與感主要是使用功能技巧中的輕重程度調整技 巧。社會面向中的社會距離順應調整主要是以社會技巧調性中的鄉 土味,及評量中的貶抑達成,有少數使用反駁的技巧。社會標記多 數以鄉土味、貶抑及修護技巧達成。在態度中,大多運用鄉土味及 貶抑兩種功能技巧達成。

4. 語碼轉換與語用功能中,功能性的分配律說明如下:

(1) 國語轉閩南語:

a. 在使訊息清楚便於順利被解碼的前提下,以及為了美學或生動性,人 們習慣以國語轉閩南語表現。

b. 人們習慣以國語轉閩南語做負面評價,主要是因為閩南語在台灣華人 社會中為低階語言。

(2)閩南語轉國語:

a. 當人們在做正面評價時,常使用閩南語轉國語的轉碼方式。

b. 對於專門的目的,人們傾向以閩南語轉國語為之。

(3)台灣華人習慣以轉碼為英語或日語來處理易於引起尷尬的清況。

6.2 研究限制、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在台灣以小說文本為例做語用學上語碼轉換的研究過去鮮少有學者著墨,所 以尚屬新領域,也因此在筆者研究期間,這點成為進行前行研究回顧時所遭遇的 困難之處。小說文本往往有數百頁之多,需要花費龐大的時間做語料處理與判 讀。由於時間與篇幅上的限制,本研究僅作對白中的語碼轉換研究。建議日後對 此類主題有興趣的研究學者,可將小說中的對白及旁白分別以語碼擇用與語碼轉 換做歸納分析。將能深掘更細部及更多台灣華人語碼使用的通性,也更能釐出內 部的分配律。本研究將研究範圍置放在台灣華語使用上,若能做台灣以外不同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區華語的使用並比較其差異性的探討,想必對華語教學上會更有助益。

6.3 研究成果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

人們在溝通時,言談中真正的語義往往不僅是字句的表面意義,其中內蘊的 深層意涵尚需透過間接表達方式傳送,語碼轉換就是一種用來解碼人們日常溝通 中,不論是口語或書面語字裡行間話中之意的重要標記之一。在文本創作中,語 言形式背後的政治寓意及意識型態上的動機,往往能呈現出更多社會價值觀的現 實多樣心理面向。在文本中,我們通常能藉由語碼轉換推論出作者或其文本角色 所要表達的附加意圖,深入的探討混雜化的語言背後,關於小說寫作背景的台灣 華人社會、文化與政經層面等問題。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而各文化背景決定著各民族語言的某些 特徵。語言所反映的事物,不僅僅與現代社會、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

透露著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意識、意蘊和思考;它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了歷史、

文化演變歷程及淵源。語境適切與得體是語用學強調的基礎觀念之一,交際雙方 進行言語交際時,語境之掌握與運用,是影響交際成敗的關鍵。

小說是文學的重要書面歷史文獻之一,它的語言貼切地訴說著一個民族社會 文化的演進;小說既然是真實社會的縮影,它融匯各種方言、文言、官方語、外 來語等,從小說人物的語言,可以分辨其教育、職業、所屬的社會階級及社會背 景的差異及語言使用意圖。小說中的語言與文化對於華語教學而言是現成有趣的 教材。所以筆者認為小說文本應可運用在華語教學上當作教材使用,以教授外籍 學生華語文本賞析的技巧,並了解小說作者或文本人物言語行為的真正社會語用 意圖。

本研究從小說文本歸納出的語用動機與策略,可以幫助外籍人士學習如何策 略性的使用華語於華人社群交際中,強化對於華人心理的理解,去除因為世界觀 的過度侷限導致對華人世界僵化的刻板印象與負面態度,以減少文化差異所產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的衝突或不適應,進而提升學生對華語學習的興趣、動機與語言使用的成效。筆 者認為在華語教學上,不應只著重在形式(language form)的教學,還要教授學生 功能(function)上的策略,因為功能才是真正為形式(form)定框架的重要條件。

希望經由本研究歸納出的台灣華人在語言操作上的基本使用模式,能應用於 華語文教學中,進而幫助外籍學生更有組織及系統性地從事個人語用表達與溝通 行為,以提升其對華語的整體表達能力。另外,也希望日後的華語教學能延展教 材範圍及方式到文學賞析的目標與層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1. 專書及期刊論文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王禎和(1983):(李瑞整理):〈永恆的尋求—談我的小說寫作經驗〉,素葉文學,

第20、21期,11月。

王禎和(1993):〈永恆的尋求〉,《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代序。

王禎和(1986) :《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

王德威(1988):〈玫瑰,玫瑰,我怎麼愛你?── 一種讀法的介紹〉,《眾聲喧 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頁239-250。

丘彥明(1986):〈把歡笑灑滿人間──訪小說家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

台北:洪範書店,頁269-278。

何容、齊鐵恨、王炬編著(1948):《臺灣之國語運動》,臺北:省教育廳。

呂正惠(1989):〈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中華現代文學大系14:

評論卷壹》,台北:九歌出版社,頁639-652。

李文卿(2002):〈走過殖民──論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之諧謔書寫〉,《第 六屆 青年文學會議》,文訊雜誌社主辦,11月,頁8-9。

李育霖(2006):〈翻譯與地方文學生產:以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

《中外文學》第35 卷第4 期,9 月,頁17-36。

東 年(1990):〈美國美國我愛你—鬧劇《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荒謬寓意〉,《聯 合文學》第74 期,12 月,頁24-37。

林 良等編著(2012):《國語運動百年史略》,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邱貴芬(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 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頁169-191。

姚一葦(1986):〈我讀《玫瑰玫瑰我愛你》〉,《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 範書店,頁1-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施玉惠(1998):〈語言轉換之社會語用動機:以台灣地區為例〉,《台灣語言及 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新竹:國立新竹師院,頁433-452。

施玉惠、宋梅惠(1998):在中文報紙中的台語語碼混用:社會語用學取向。

載於教育部主辦之「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頁505-526。

台北:文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正鋒(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13-134。

洪惟仁(1987):《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

姜望琪(2003):《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全之(1997):《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書局。

張京媛 (編)(2007):《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張博宇編著(1974):《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

許琇禎(1999):〈多語言的文化衝突—王禎和小說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 20 期,3 月,頁553-569。

許極燉(1993):《尋找台灣新座標》,台北:自立晚報。

許極燉(1998):《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映真(1997):〈台灣的美國化改造〉,為丹陽著《回歸的旅途─給文琪的十五封 信》之代序, 台北:人間出版社。

曾壯祥(2000):《笑嘲人生的悲喜-- 王禎和》,作家身影系列 2,VCD 公播版,台 北:楷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臺北:文鶴出 版公司。

鄭良偉(編著)(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言教育》,台北:

自立報社。

鄭恆雄(2007):〈外來語言/文化「逼死」(VS.「對抗」)本土語言/文化─解讀王 禎和的《美人圖》〉,《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頁 291-307。

劉春城(1990):〈王禎和的文學生涯〉,《聯合文學》第74 期,12 月,頁70-86。

劉 康(200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蔡芳定(1996):〈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小說藝術〉,《中國學術年刊》

第17 期,3 月,頁327-348。

錢乃榮主編(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院。

蕭錦綿(1986):〈滑稽多刺的玫瑰─細讀王禎和新作《玫瑰玫瑰我愛你》〉,《玫 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頁 279-295。

2. 學位論文

王健銘(2001):《轉碼之社會心理功能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輔仁大 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文翠(1998):《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呂文翠(1998):《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