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2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2.1 研究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徑,正因為語言承載著一個國族龐大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歷史進程,所以語言與文 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一個國家的柔性實力。

1.2.1 研究背景

台灣自十七世紀受荷蘭人殖民以來便開啟了台灣歷史上的被殖民史,四百年 後的今日台灣儼然形成一個多族群、多語言共存的多元文化社會。因為這樣的特 殊語言及文化現象,使語碼轉換的內涵與外延意義更為多元及廣角,對於未來華 語文教學的教材編撰及教學方法的效能創造提供了研究價值。為幫助了解本研究 的背景,以下筆者將略述台灣語言使用情況及歷史。

對於近現代台灣語言使用影響最大的應屬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1895 年到 1945 年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根據鄭良偉(1990)的分 析,日據時代小學的語言教育有三個階段:

(一) 台語漢文模式:日據時代的前半期,用台語讀文言文,用台語講解。

(二) 台語日語模式:用台語、日語教日語,漸漸減少台語,到全用日語。

(三) 全部日語模式:後半期已經禁台語,連文言文也用日語教。1

尤其是在1937 年到 1945 年日本強化台灣人民對日本殖民母國的身分認同及 忠誠度,在台實行「皇民化運動」,極力倡導台灣人在姓名、文化、語言等全面 學習日本。在皇民化推行日本語的政策下,當時台灣社會各階層都流行說日本 話,日語成為高階語言,甚至許多日語詞彙也融入當時居於低階語言地位的閩南 語中(Hansell 1989)。現在台灣七十歲以上的人,很多都是當時受日本教育的人士。

第二時期是1945 年日本投降到 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期間,1949 年國民政 府接管台灣,為利於政令的宣導及統治管理,鞏固國家的團結並建立共同的民族 意識,國民政府開始積極推行國語(北京官話或普通話)2運動,並禁止台灣人民使 用日語及各族群的母語,國語成為台灣官方語言。儘管閩南語處於劣勢,但是還

1 鄭良偉(編著):《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言教育》,台北:自立,1990 年。

2 以下本研究所稱「國語」均指「北京官話」也就是「普通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是有73.3%的人口說閩南語(黃宣範 1993),唯其使用僅限於私領域如朋友家人 間。相對於國語的優勢地位,台灣其他弱勢族群的語言因此漸漸衰微甚至流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Cold War),全球政權結構轉變為美蘇兩 大敵對勢力的角力戰,此時期美國為防止共產主義向世界各國擴張,提出圍堵政 策「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3。台灣於1951-1965 年間,也在這計畫範 疇下接受長達十五年的「美援」(U.S. Aid)4

第三時期是1987 年後國民黨政府宣布解嚴,所謂的「說國語運動」宣告終 止,各族群開始爭取使用自己族群母語的自由,政府漸漸開放施行本土語言教 育;直到近年來,由於母語運動的推行,閩南語也逐漸在正式或官方場合被使用,

許多原本僅會說國語的人開始學習閩南語,例如選舉時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或政治 人物的公開演說,人們也經常在國語中夾雜閩南語的詞彙。

1.2.1.1 台灣族群概述

台灣有四個主要族群:閩南人佔73.3% (主要來自大陸漳州、泉州)、客家人 占12% (主要來自大陸廣東省說客家方言)、大陸人占 13% (主要是從大陸來台說 北京官話的軍人及其眷屬)及原住民占 1.7% (最早遷移到台灣說南島語)(黃宣範 1993)。上述四大族群各自的語言中,國語依舊維持其官方優勢地位,大部分的 台灣人除了自己族群的母語外都會說國語,根據1990 年的研究調查(黃宣範 1993),有大約 82.5%的台灣人使用雙語:國語/閩南語、國語/客語或是國語/南島 語;而有大約60%大陸移民來台的後裔(父母親出生在中國大陸但是在台灣出生

3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說明美國經濟援 助歐洲的決心。詳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6%AD%87%E7%88%BE%E8%A8%88%E7%95%AB

4 台灣在美國「1948年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48)中的「1948 年援華法案」(China Aid Act of 1948)中,第一次獲得美援的協助,但金額很少;真正獲得較大量且持續的經濟援助 應自1951年開始至1965年結束,每年援助金額平均在一億美元左右。參考趙既昌,《美援的運

用》,台北:聯經,1985.6,頁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長大)會說國語和閩南語,國語和閩南語是在台灣最普遍被使用的語言,而英、

日語也常被使用在日常生活的人際溝通中。台灣語言的使用越來越多元,語碼轉 換現象更是隨處可見。

1.2.1.2 美援對台灣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國共內戰才剛結束,台灣社會生產力萎靡、各項物資匱乏 使人民生活困難,通貨膨脹嚴重更帶來國家政治局勢動盪,國民政府為解決台灣 整體經濟與迅速重建工作,接受美援以鞏固其政經力量。而美國方面因1950 年 韓戰爆發後,深覺台灣位居亞洲重要戰略地位,基於反共與外交利益決定援助台 灣,自此台灣民眾對美國產生好感。美國文化及語言遂大量地移入台灣社會,英 語因此成為高階語言,美國文化成為高級文明的象徵。這強勢文化對台灣的衝擊 並不僅止於政經文化圈,而且是蔓延到食衣住行等各個層面,崇美心態隨處可見

,誠如陳映真先生所說的:「美國意識型態和價值體系成為台灣朝野精英共同的 思想和意志。」5。於是,台灣人民才脫離一個長期被殖民的枷鎖,卻又自願陷 入另一種新式殖民的桎梏當中而不自知。

就上述第一時期受日本五十年殖民的影響,今日台灣華人使用的語碼中,很 多都是源自日文,這種情形在閩南語的使用中最常見,例如:閩南語的番茄叫「偷 媽兜」(トマト)、「歐吉桑」、「歐巴桑」(源自日語 おじさん、おばさん的發音)、

多桑(父親)(源自日語とうさん的發音)、閩南語的螺絲起子叫「兜賴把」(ドラ イバー)等;因為第二時期國民政府強制推行國語運動下,產生了所謂的「台灣 國語」,這是指帶有閩南語腔調或用詞的國語,這應該算是另一種到現今仍被許 多台灣華人使用的語言變體,例如:「發生」唸成「花生」、」、「國語」唸成「狗 蟻」、「他打我」說成「他給我打」等。從台灣將英語納入國民教育的科目當中,

顯現出台灣自美援以來,對美國的崇拜及親善態度,始終是有增無減的;台灣華

5 陳映真,1997,〈台灣的美國化改造〉,為丹陽著《回歸的旅途─給文琪的十五封信》之代序,

台北:人間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人言談中,摻雜英語現象已從過去身分階級象徵與炫耀流行的目的,漸漸轉化為 現今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溝通媒介與模式。在1987 年解嚴之後,政府對語言的干 預漸漸鬆綁,台灣華人對各種語言、方言或語言變體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也越來 越廣,隨處可見夾碼與混碼的現象,讓台灣華語的使用日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