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之關係

第四節 國內關於族群偏見之相關研究

活與倫理」教科

5. 漢族中心:主要表現在「某些層面的 民族文化經驗」、「民族文化接觸」及

「台灣開發過程」等方面的描繪或論 述。

6. 表淺片面:教科書中原住民文化內涵 的展現稍顯表淺,而原住民祭典的呈 現,傾向「走馬看花」與「意義概化」。 7. 不夠真實:教科書未能反映歷史過程

中的族群衝突史實,而原住民之社會 困境亦未見探討。

游進昌 2000 國小兒童圖畫書 內的原住民內容

1. 絕大部份國小兒童圖畫書缺乏對原住 民事物的介紹。

2. 國小兒童圖畫書缺乏對各原住民族群 人物的介紹;而且在書中,大多沒有 交待該原住民人物的族別。

胡育仁 2000 國民小學「社會 科」教科書

1. 教科書本土化應立足於尊重多元、差 異、世界觀等多元文化之基礎上,因 此教科書本土化係指反映臺灣各族群 的生態、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其 具體內容包括臺灣地區之地理條件、

歷史條件、族群關係、社會文化等。

2. 國家認同的問題是影響教科書內容取 捨與詮釋角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影響 教科書有關臺灣歷史內容的完整性。

3. 課程發展過程的脈絡因素,影響教科

書本土化內容的決定。

4. 國編本社會科教科書在面對臺灣歷史 敏感事件時,無法像康軒本社會科教 科書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賴淑梅 2004 國小教科用書 1. 「刻板印象」偏見類型最受重視,最 不受重視的偏見類型是「消失不見」。

2. 在國小生活課程以本研究之族群、性 別偏見規準評鑑結果為族群偏見偏向

「消失不見」,較不符合;性別偏見則 普遍已經改善,大多數達到「符合」

程度。由此,可見性別平等教育的成 效,而族群教育仍有待努力。

蔡宜倩 2004 九年一貫國中社 會學習領域教科 書

1. 消失不見:原住民族之人物楷模僅有 莫那魯道;而事蹟只有抗日。

2. 過濾與不均衡:文化接觸以漢族為主 軸;台灣開發過程中原住民族扮演配 角。

3. 支離破碎與孤立:原住民族之文化內 涵展現表淺;祭典呈現,流於走馬看 花。

4. 違反真實:族群歷史未能反映真實衝 突;未見對原住民社會困境之分析。

5. 其他:原住民族十二族群,未能皆提 及;教材內容,集中於歷史科目。

6. 經由訪談後,發現教科書會呈現上述

問題之因,歸納有以下幾點:缺少原 住民相關史料、受限於編輯方式、避 免爭議的心態、不自知的漢族立場價 值判斷、侷限人口比例的思維。

黃智蘋 2006 國民小學社會學 習領域教科書

1. 教師對於教科書中「零碎表淺」、「刻 板印象」的偏見知覺程度較深。

2. 教師對於免除教科書中「零碎表淺」、

「刻板印象」、「消失不見」、「漢人中 心」偏見的實踐行動是較多的,「不夠 真實」的偏見袪除較不明顯

陳束真 2006 五個版本國中社 會學習領域教科 書

1. 消失不見:原住民人物只出現一、二 人;有關原住民的具體事蹟只有霧社 事件、高砂義勇隊;在台灣開發史上 原住民的貢獻被忽略。

2. 選擇與不平衡:出現「漢族中心」的 偏見類型,包含從漢民族的立場來說 明族群接觸的結果;對於歷史事件的 敘述,從單一漢族觀點說明。

3. 不夠真實:輕描淡寫族群接觸時所產 生的衝突,未突顯現今原住民的困境。

4. 零碎孤立:有關原住民歷史發展的介 紹都是以「點狀」的方式呈現。

5. 表面功夫:對原住民祭典文化的介紹 趨於表淺化,忽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在上述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國民中小學教科書中對於原住民長容易發生之 偏見包括下列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