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模式

一、 Banks 的主張

國內外學者對多元文化課程之設計各有不同之主張,茲就內外各學者之論 點,分述如下:

一、 Banks 的主張

Banks(1988,1993b,1994)認為多元文化課程改革的途徑應採取漸進的模式,

將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等整合到課程之中,依據統合強弱的不同,可分成四個階 段:分別是貢獻模式(the contributions approach)、附加模式(the additive

approach)、轉型模式(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社會行動模式(the social action approach),其分述如下:

(一)貢獻途徑(the contributions approach)

貢獻途徑是最常使用的一種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又稱為「英雄與節日模式」, 這種課程模式並不改變主流文化為中心的課程結構,而是在特定的時間,介紹少 數民族的英雄人物、節慶及文化節日等。也就是強調族群英雄的貢獻,教師除了 在特殊的節日、節慶介紹受忽略的弱勢族群文化,更主張透過教師課堂的講授、

經驗安排和展覽活動,讓學生接觸少數民族的文化。課程仍是以主流文化的人事 物為中心,未將探討的人事物置於少數民族群體之脈絡。

貢獻模式的優點是1、實施容易,省時省力。2、最受教師歡迎。3、使少數 族群的英雄也能出現於課程之中。但其缺點為1、使用主流文化的標準選擇弱勢 族群的英雄與文化,不能真正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2、只在膚淺的了解,

不易達到降低族群偏見的目標。3、只介紹英雄人物和節日慶典,使學生對少數 民族易產生錯誤的刻板印象。

貢獻途徑是多元文化課程改革的最初階段,但對於文化的探討深度不夠,即 使實施時簡單易行,也必須注意族群偏見的形成。

(二)附加途徑(the additive approach)

附加途徑也是並不改變原有的課程結構,但是將族群的相關內容、文化、概 念、主題,以一本書、一個教學單元或一門課的方式納入主流課程之中。

Banks 認為附加模式的優點,可以在不改變課程與結構的前提下,使學生能 學習少數民族的文化內容。另外,附加模式可以在既有的模式下實施,同時所介 紹之少數族群文化的內容又較為豐富,因此比起貢獻模式更有深度。然而附加模 式的缺點是學生依舊以優勢族群的觀點來看待弱勢族群的文化,無法瞭解優勢族 群與弱勢族群之間實質的關係,因此,學生所存在的族群偏見尚無法降低。因此,

採用附加模式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時,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加其他族群的

(三)轉型模式(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前兩種的課程設計模式,少數族群的文化內容均是添加在主流核心的課程之 中,並未改變其基本假定、本質與結構。而轉化途徑強調課程結構、本質與基本 假設的整體改變,從不同族群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來探討概念、問題和事件,使 學生能從差異的族群角度與立場來理解概念,探討各種族群爭議的問題。

轉型模式的優點有:1、使學生瞭解不同的族群文化如何參與整個社會文化 的形成。2、讓學生能從較持平的觀點看待整體文化與社會發展本質,降低種族 偏見。3、少數族群文化能出現在學校課程中,增加弱勢族群學生的心理與社會 認同,鼓勵其自覺。而缺點為:1、實施不易,需大幅度改變課程結構,重新規 劃教師在職訓練,設立機構負責課程發展與修訂。2、這個模式一旦制度後,人 員發展也要不斷地進行。轉型模式是比較理想的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因其具 有系統、深度、客觀地探討族群問題,但相對地,所牽涉的課程改革工程比較大,

實施起來難度也較高。

(四)社會行動模式(the social action approach)

社會行動模式是轉型模式的伸展,除了要學生從不同族群的觀點探討社會議 題,並要求學生對社會問題做決定,擬定學習計劃、資料蒐集、分析價值與信念、

採取行動等。

此模式的優點在於可以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批判思考、分析、做決定、團體工 作與社會行動能力,進而發展政治效能感。其缺點為:1、教師與相關的人員需 花較多的時間準備問題,故其意願低落。2、議題的選擇容易引起爭吵,而爭議 性或敏感性問題,學校人員和族群成員間也會有爭議情形產生。3、學生有時提 出的採取行動策略,對問題並沒有實質的幫助。

社會行動模式強調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是多元社會中公民所應具備 的能力,因此在採用時,教師和課程設計人員是否具有此項能力,需特別地注意。

貢獻模式、附加模式、轉型模式和社會行動模式,此四種模式各有其優缺點,

在實際的教學情境,經常是互相混和使用的,四種模式是有層次性的,故在使用

時,可依貢獻模式、附加模式、轉型模式與社會行動順序進行,其中以貢獻模式 最為簡單,而社會行動模式最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