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研究工具

一、 類目表

內容分析法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類目表的內容,內容分析類目的形成,有兩種 主要的途徑,其一是根據理論或過去的研究結果;另外一種則是研究者自行發展 形成(楊孝濚,1989)。本研究是根據文獻探討國內過去相關研究的成果,和參 考各版本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而採用「主題類目分析表」、「主角類目表」和「偏 見歧視類目表」分析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原住民之內容。其中,為了瞭 解原住民內容在教科書中的呈現情形,故採用「主題類目分析表」;另外,為了 瞭解臺灣各原住民族群在教科書中的呈現情形,故採用「主角類目分析表」;最 後,為明瞭教科書中的族群偏見和歧視,因此採用「偏見歧視類目分析表」,利 用這三種類目分析表,來分析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原住民之內容。

(一)主題類目分析表

本研究所採用的主題類目分析表,是根據過去研究的成果,和參考各版本之 教書所發展而成的。陳枝烈(1998)從家庭制度、親屬制度、部落的歷史、個人 生命禮俗、生產方式、社會規範、祭典習俗、藝術、神話故事、原住民形象十個 項目進行分析。呂枝益(2000)從民族概說類、文化內涵類、文化發展類、社會 歷史類、其他五類進行分析。游進昌(2000)從家庭制度、親屬制度、部落歷史、

部落地理、個人生命禮俗、經濟制度、社會規範、宗教祭祀與慶典、藝術、神話 故事、原住民形象、現代生活十二項進行分析,再經過洪泉湖、郭大玄、張樹倫、

陳枝烈、譚光鼎、黃森泉等六位老師,進行專家效度分析後,所編製而成的。

首先,在過去相關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教科書中對臺灣各原住民之族群起 源,有所訛誤,並且將原住民排除在中華民族組成之外,有些教科書甚至省略了 原住民十三族的名稱。因此,臺灣原住民之「民族起源與遷徙」、「民族界定」、「民

某些教科書出現原住民之分布與原住民居住環境之內容,因此,「族域分佈」與

「地理環境」也應為教科書中原住民之主要內容。綜合以上所述,「民族起源」、

「民族界定」、「民族分類」、「族域分佈」與「地理環境」這五項,歸為主題類目 分析表中的民族概說類。

教科書中原住民之內容,除了屬於基本資料的民族概說類之外,原住民之文 化亦是要研究的重點之一。因此,又將有關原住民文化之內容分成兩類,其一是 文化內涵類;另一則是文化發展類,而除了文化內容之外,原住民族群之間的關 係與互動過程,還有原住民的歷史發展,也是主要的內容,因此,又形成了社會 歷史類。最後,如果內容不屬於上述各項,但與原住民有關,則列入其他。綜合 以上所述,研究者將主題類目分析表之主題類目分成民族概說類、文化內涵類、

文化發展類、社會歷史類和其他五類。

在文化內涵類的類目之中,許多學者批評教科書所呈現之原住民文化僅限於 祭典習俗,也因此學生並不能瞭解原住民其他重要的文化。因此,綜合過去對原 住民之相關研究,原住民文化內涵應包含「工藝技術」、「生計文化」、「居住建築」、

「祭典信仰」、「歌謠舞蹈」、「生命禮俗」、「語言文學」、「價值體系」、「規範系統」、

「社會體系」十個次類目。

在文化發展類的類目之中,過去國內外之政策,採取「同化」的立場。在國 內,要求原住民捨棄本身的文化、語言,以學習漢族文化為依歸。因此,「漢化」

為分析的次類目之一。在信仰方面,原住民族經過荷、西、日本統治,以及臺灣 光復後國民政府時期,關於宗教信仰上逐漸產生「基督宗教化」的現象,故形成

「基督宗教化」之次類目。而現今由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蓬勃發展,除了促進 共有文化的形成外,更呼籲應保存及認同其固有之文化特徵,因為各族群文化都 擁有其價值,必須予以尊重,而不應忽略文化在交流中所產生的涵化事實,故「涵 化認同」亦為分析的次類目之一。另一方面,也由於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展,文化 傳承與保存的意識與具體行動,亦是各界所關注的焦點。因此,又形成了「文化 傳承」之分析次類目。

在社會歷史類的類目之中,從過去的相關研究之中可以發現,教科書對於少 數族群的人物典範及其重要作為,經常地消失不見。因此,臺灣原住民對「臺灣 開發」的貢獻以及「民族楷模」為不可或缺的分析次類目。再者,原住民族群和 他族之間的關係與互動過程,常有不夠真實的缺失,故「族群關係」也應為分析 之次類目。而教科書對於原住民部落發展之介紹明顯不足,故特立一「部落歷史」

之分析次類目。另一方面,任何一個族群的存在,很少能夠完全地離群索居。因 此,瞭解一族群存在的時局情勢也是必須的,故形成一「行政措施」的次類目。

最後,所要認真思考的就是少數族群生存時所面臨的困境與為何會形成此一困境 的原因?故形成「族群處境」之分析次類目。

綜和以上所述,再參考呂枝益(2000)的「原住民內涵主題類目表」與葉宜 倩(2005)的「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原住民內涵主題類目表」之架構,整 理製成「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原住民內容主題類目表」,本研究之主題 類目表共分成民族概說類、文化內涵類、文化發展類、社會歷史類和其他五類,

而各分析類目說明,如表3-3-1、3-3-2、3-3-3 和 3-3-4 所示。

表3-3-1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原住民內容主題類目表(民族概說類)

類目 次類目 說明 民族起源與

遷徙

臺灣原住民族的源流、臺灣原住民族的遷徙。

民族界定 臺灣原住民在本土上、中華民族組成上的界定。

民族分類 臺灣原住民的分類;原住民族包含的各族;各族 的族稱。

族域分佈 原住民族的分佈、活動點、人口數;原住民族各 族在臺灣本島上的地域分佈。

民族概說類

地理環境 原住民族生活、成長地理景觀、面貌與交通狀況。

表3-3-2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原住民內容主題類目表(文化內涵類)

類目 次類目 說明

工藝技術 原住民族人工製成物品藝術呈現,例如:服裝、

編織、雕刻、陶藝與日常用品等,亦包含製成物 品之象徵代表意涵。

生計文化 原住民族生計有關的技術、器物等文化,例如:

供需交易、生產活動、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傳 統食物處理方式、漁獵、經濟活動等。

居住建築 原住民族居住屋舍建築方式、格局與用途等。

祭典信仰 指原住民各種祭典、慶典、歲時祭儀、神話傳說;

原住民族對海神、樹神、天地之神、祖靈等方面 信仰崇拜;祭典信仰的象徵代表意涵等相關知識。

歌謠舞蹈 原住民族在歌唱、音樂或舞蹈等方面呈現與相關 內涵。

生命禮俗 原住民個人成長有關或是具有生命階段意義的禮 俗文化,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禮俗。

語言文學 原住民族母語;原住民族在口語方面文學創作,

例如:口傳故事,神話故事等。

價值體系 原住民族持有的世界觀、時間觀、價值觀、信念、

看待事物觀點等。

規範系統 原住民族約定成俗的社會規範、道德規範,例如:

罰則、讚揚等行為方式。

文化內涵類

社會體系 原住民族社會各種制度與組織結構,例如:社會 制度、社會結構與組織、社會階層、政治制度與 組織、經濟制度、親屬制度、家庭制度、家庭繼

承方式、性別文化等。

表3-3-3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原住民內容主題類目表(文化發展類)

類目 次類目 說明

漢化 原住民族漢化。

基督宗教化 原住民族經過荷、西、日本據領,以及臺灣光復 後國民政府時期,關於宗教信仰上逐漸「基督宗 教化」的問題。

涵化與認同 原住民族與漢族在融合過程之中,彼此相互影 響,且各自保有特色、價值和貢獻;原住民族文 化也是臺灣多元文化一環,原住民族獨特的文化 傳統予以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社會,各族群文 化交流。

文化發展類

文化傳承 原住民族文化逐漸流失所面臨的傳承或認同危 機;原住民族文化命脈的保存和消失文化的重振。

表3-3-4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原住民內容主題類目表(社會歷史類)

類目 次類目 說 明

部落歷史 過去原住民族各部落之間的互動、征戰攻防、衝 突、生滅發展、部落社名、遷社和併社等;瞭解 原住民部落歷史的方法。

臺灣開發 原住民族對臺灣的開拓;原住民族促進臺灣發展 的貢獻。

社會歷史類

族群關係 原住民族的抗外事件;原住民族與漢族或他族在 歷史上、社會上的和諧平等、對立衝突、主宰支

配等關係。

民族楷模 原住民族在歷史上以及現在社會中有所作為或是 貢獻的楷模人物。

行政措施 荷西佔領臺灣時期、明鄭時期、清朝治台時期、

日劇時期、國民政府光復臺灣後等時期,直到現 在,關於中央與地方政府設置處理原住民族事務 之機構、政府對原住民族所採取的政策或相關措 施,如,早期之同化政策、山地平地化政策、到 現在的母語教學、鄉土環境保護措施、農產品生 產運銷之現代化等。

族群處境 包含原住民族之社會困境及社會成就。在社會困 境方面意指過去到現在,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各種 問題與困境、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困境 歸因、解決方式;在社會成就方面,意指原住民 族在社會中能掌握本身的制度、生活方式、經濟 發展、族群認同等,進而感到優越感。

其他 不屬於上述各項,但與原住民內容相關者。

其他 不屬於上述各項,但與原住民內容相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