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多元文化教育教材的族群偏見

一、 教科書中的族群偏見類型

課程、教科書和其他教學教材,常受到編輯者的意識型態所影響,也因此教 科書的內容常有偏見和歧視的存在,學生學習了這些隱含著族群偏見或歧視的教 材內容,進而對其他的族群文化產生誤會。因而,可以說族群偏見最容易發生的 地方就是教科書。教科書中常見的偏見,根據國外學者Sadker&Sadker(1978,

1982)研究,提出六種偏見類型:分別是消失不見(invisibility)、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選擇與不均衡(selectivity & imbalance)、違反事實(unreality)、

支離破碎與孤立(fragmentation & isolation)和表面功夫(Cosmetic Bias)。國內 學者研究國內各類型的教科書,則發現國內教科書出現六種族群偏見類型,分別 是:消失不見、刻板印象、不平衡與選擇、不夠真實、零碎與孤立和表面功夫(賴 淑梅,2004),茲就各學者的看法,對上述的六種偏見類型分述如下:

(一)消失不見(invisibility)

指少數族群在在教科書中出現的比例過低,例如:女性、少數族群。另外也 指某些族群的歷史、文化在教科書中被略而不見、語焉不詳,或該族群對社會的 貢獻和其文化價值不受到重視。此偏見類型暗指某些族群在社會上是不重要的,

容易造成學生對這些族群的偏見(呂枝益,2000)。另外,Klein(1986)指出教科 書內容忽略了族群間文化的差異,不論是歷史、語言等文化內容,以及文化價值 都展現出獨尊白人文化,貶低有色族群的文化內容。

(二)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指教科書常以優勢族群的看法來衡斷弱勢族群的文化,而賦予僵化的、負面 的或具有偏見的標籤,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影響學生對弱勢族群 文化的正確認知,而某些族群偏見一旦產生就不容易改變(歐用生,1989)。

(三)過濾與不均衡(selectivity & imbalance)

選擇與不均衡是指教科書只有傳遞單一價值,且都是從主流文化的觀點出發

(歐用生,1989)。在臺灣最常見的就是「漢族中心」的偏見類型,以漢文化的 觀點來評斷其他弱勢族群的文化價值,以為漢文化是最優越的,造成其他族群文 化的學生無法認同其本身所屬的族群文化(簡良平,1991)。

(四)違反事實(unreality)

指教科書對歷史事件的描述不夠真實,有所隱瞞,未呈現社會生活真實的一 面,將充滿種族仇恨、暴力等問題的社會,描述成和諧的社會(簡良平,1991)。

根據學者的分析(周永珍,1994)國內教科書最常產生是未能反映歷史過程中的 族群衝突史實,與少數族群的社會困境。如果教材中總是呈現族群融合的景象,

未能將族群融合過程中所出現的衝突呈現出來,或者只是強調和諧、繁榮的一 面,而未將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呈現出來,學生就無法思考族群衝突的問題,而不 會去正視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和進一步作出決定、行動來解決問題,對族群融 合與社會正義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五)支離破碎與孤立(fragmentation&isolation)

支離破碎與孤立是指對於少數族群的文化、歷史和相關議題等介紹沒有統整 性,顯得零碎、孤立,分散在各個單元之中,或只用一、二個單元簡單介紹少數 族群的歷史文化。這樣的教材設計無法讓學生對少數族群的歷史文化有一個完整 的認識,而且也暗示學生這些族群文化是不重要的、可有可無(呂枝益,2000)。

(六)表面功夫(Cosmetic Bias)

對於少數族群的歷史、文化和相關的內容介紹趨於表淺(賴淑梅,2004),

根據學者的看法,國內教科書所介紹的內容偏向習俗和文化儀式方面,且流於走 馬看花的介紹,而未能深入瞭解其儀式後面所隱藏的人文意義(張耀宗,1996)。

二、 分析兒童讀物中性別和種族歧視的快速方法

兒童在學校內外都可感受到性別與種族之歧視,而書籍和大眾媒體是最頻繁 出現歧視態度的媒介,因而逐漸扭曲兒童的知覺。因此,若能讓兒童知道如何發 現書中的歧視現象或內容,將會把兒童的知覺帶領到更寬廣的領域。以下就從國

外紐約市兒童種族書籍審議會許可重新印製的「無偏見教科書與故事書之選擇指 引」(李苹綺譯,1998),再對照國內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編撰之內容,提出 六種種族歧視的快速分析方法,分別是:檢視插圖、檢視生活方式、衡量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注意英雄角色、檢視作者的看法、注意字句的含意,茲分述如下:

(一)檢視插圖

國小教科書為配合國小學生的學習需要,除了文字之外,插圖也佔了一定份 量的比例,尤其是社會學習領域此類的人文學科教科書。其分析方法,可分成下 列幾方面呈述:

1. 找出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對一特殊團體、種族或性別過於簡化的概論,並且常 有貶抑的意味存在。例如: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包括原住民是落後的、

野蠻的。雖然那些明顯的刻板印象不會經常出現,但還是要找出任何因 種族所形成的毀譽或揶揄性的字詞。

2. 找出替代性的表徵

插圖中是否出現少數族群人物?他們是否長得與漢人相像??是否 所有少數族群的面貌都長得與刻板印象一樣?他們是否為具備不同特性 的獨立個體?

3. 誰在做什麼

插圖中所描繪的少數族群是以從屬和被動的角色,或以領導和主動 的角色出現?

(二)檢視生活方式

原住民的民眾及其居住環境是否以與中產階級漢人的起居規範來描述?問 題中所述及的少數族群之「不同」,是否隱含著負面的價值判斷?內容所描述的 少數族群是否都來自於落後地區?插圖和內文是否嘗試描繪其他文化,並免於簡 化的描述,而真實描述其他生活方式?找出對於其他文化不正確或不適當的描

表現於個性和特質方面)。

(三)衡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漢人是否在內容中擁有權力、居領導地位、且作重大決定?少數族群是否主 要居於支援和從屬的角色?內容如何描述少數族群的家庭關係?少數族群的家 庭,是否擁有許多的小孩?若家人分居異地,是否由於經濟因素?

(四)注意英雄角色

多年以來,書籍中僅呈現「安全」的少數族群英雄,指當時避免與漢人發生 衝突者。今日的少數族群則堅持以本身的看法和為正義奮鬥的基礎,全權界定他 們的英雄。當少數族群的英雄出現時,他們被欣羨的因素是因其具有促使漢人英 雄成名的相同特質,或因為他們從事一些對漢人有利的事?並試問,內容中英雄 所謀得的利益真正歸屬於誰?是歸於英雄的族人或漢人?

(五)檢視作者的看法

沒有任何一個作者能夠完全地客觀,所有作者都是依其文化背景或本身情境 來編撰教材。而教科書的作者幾乎都來自於漢人族群和中產階級,因此,在任何 有疑點的書籍中,要仔細閱讀內文,以判斷作者的看法是否會在實質上減弱或加 強其著作的價值?書中所呈現的內容,是否以漢人本位為主?

(六)注意字句的含意

當一字句具有攻擊性時,它可能隱射著多種含意。這一類的形容詞(常用於 種族歧視者)如野蠻的、未開化的、縱容的、懶惰的、迷信的、不可靠的、詭譎 的、狡猾的、深不可測的、溫順的、以及落後的等,都需特別注意字句背後所蘊 藏的含意。

第三節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多元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