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自我效能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小教師自我效能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教師自我效能之意涵與相關研究,共分四小節,分別是教師自我 效能之定義、教師自我效能之內涵、教師自我效能之理論與測量工具、教師自我 效能之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一、 教師自我效能之定義

教師自我效能(teacher efficacy)是源自於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論,可 說是自我效能論在教師教學方面的應用(施宇謙,2010),因此在探討教師自我效 能感前須先了解「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是 Bandura(1977)所提出的概 念,是指個體在行動前對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該任務的一種主觀評估,這種評估 會影響個體後續的行動,當個體對任務評估後認定有其價值或成功機率高,便會 進一步採取行動,反之,則拒絕或延緩行動,所以,自我效能強調個體的認知及 信念對動機的影響(引自林彩雲,2010)。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是一種調節個人信 念的機制,可以透過認知的、動機的、情意的及選擇的等四種方式來影響行為,

而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的來源會受到成功經驗、替代經驗、生理激勵、言語說服

45

等四種方面影響。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論後,立即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並廣 泛運用於各界之中,而教師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論」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教師自我效能乃是自我效能在教學領域的一項應用,意指教師對自己教學能 力的判斷與信念(許時逞,2009)。在國外文獻中,教師自我效能(teachers’

self-efficacy for teaching ,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 the sense of teacher efficacy , teacher efficacy)是屬於同一個概念,主要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主觀知覺信 念(林彩雲,2010)。國內對於 teacher efficacy 與 teacher effectiveness 的翻譯經常混 淆,前者指的是教師自我效能(teacher efficacy),後者指的是教師教學效能(teacher effectiveness)。而「教師自我效能」一詞在國內常與「教師效能感」、「教學自我效 能」、「教師效能信念」混合使用,指的都是同一種概念(孫志麟,1991)。簡紅珠

(2006)指出,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對影響學生學習或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自我 判斷之信念」,是教師本身的自我知覺,注重的是教師本身的主體信念;而教師教 學效能則是「依據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對教師教學結果作判斷」,是由教學結果 來判斷教師的教學表現。前者注重的是教師本身的主體信念,後者強調的是教師 的教學結果。

對於教學自我效能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大不相同,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 自我效能之定義整理如下表 2-15:

表 2-15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自我效能之定義表

研究者 年代 對於教師自我效能之定義

吳清山 1992 一個教師在他教學工作中,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 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

黃政傑 1993 教師應用所學所知於教學實務上,更重要是能夠依自己教 學情境,調整創新,進行行動研究,考驗教學原理,使自 己成為教學知識開發者,不單是使用者而已。

孫志麟 1995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此能力信 念包括教師對自己能夠正面影響學生學習及抗衡外在環 境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的信念與判斷。

林海清 1996 教師透過師生互動歷程,運用一連串多而複雜的邏輯與心 理的策略行為,以達成教育目標的活動,此過程,教師對 本身具有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教學能力的主觀知覺。

表 2-15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自我效能之定義表(續)

46

研究者 年代 對於教師自我效能之定義

陳木金 1997 指教師透過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有系統的呈現教材內容、

多元有效的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 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等來創造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

境,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成功學習。

林進財 1999 教師在教室中,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複 雜的策略行動,來改變學習的行為,達到教育的預期目標。

陳俊瑋 2009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或自己能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一種 評價或信念。

P. T.

Ashton

1984 教師相信自己能影響學生表現的程度。

S. Gibson

& M. H.

Dembo

1984 教師對於自己能夠正面影響學生學習的一種信念。

註:依年代排序(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自我教能的定義可以整理如下:

1、 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對於自身教學能力的知覺及心理狀態。

2、 教師自我效能著重在學生學習成效及教學品質的提升。

本研究以教師為主體,主要是探討教師本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知覺,並非 以教學結果來判斷教師本身的教學成效,因此本研究所指的教師自我效能是指「教 師能夠覺知自己的教學能力,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一種主觀信念」。

二、 教師自我效能之內涵

教師自我效能的定義相當多,主要是因為歷年來學者關注及切入的面向不同,

因而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內涵也有許多不同闡釋,迄今尚無一致的結論。以下茲就 過去國內外相關研究所提出的教師自我效能內涵做說明,大致可分成「整體性概 念」、「雙向度概念」及「多向度概念」三大類:

(一) 整體性概念

研究者將教師自我效能視為一種整體性的概念,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能 力的信念及對學生學習表現的預期,注重教師內在的知覺,認為教師自我效 能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夠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程度之知覺(Armor et al. 1976;

Berman, McLaughlin, Bass, Pauly, Zellman, 1977,引自林彩雲,2010),簡言之,

即是教師察覺自己的教學能夠影響學生的程度。

(二) 雙向度概念

47

研究者認為教師自我效能是由兩個不同向度所構成的,以 Gibson 與 Dembo(1984)為代表,分述如下:

Gibson 與 Dembo(1984)認為教師自我效能可以分為兩個向度,一為「個 人教學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簡稱 PTE)」,是指教師個人對於自己 能幫助學生學習程度的評估,即是 Bandura 的「效能預期」的部分;另一個為

「教學效能(teaching efficacy,簡稱 TE)」,是指教師在外在因素限制下,能夠 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念。

Woolfolk, Rosoff & Hoy(1990)則將 Gibson 的「教學校能」重新命名「一 般教學效能(general teaching efficacy,簡稱 GTE)」,所以 Woolfolk 等人認為教 師自我效能可以區分為「個人教學效能(PTE)」及「一般教學效能(GTE)」

兩個向度。

(三) 多向度概念

研究者認為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相當複雜,所以提出以三個以上的向度 來解釋教師自我效能的內涵,分述如下:

Ashton(1984)就認為教師自我效能感包括三個層面:

1.個人效能感(personal efficacy):指教師個人對於自己成為一位有效能 教師的察覺程度。

2.教學效能感(teaching efficacy):指教師對於教學與學習間關係的信 念。

3.個人教學效能感(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是個人效能感及教學效 能感統整而成,指的是教師對於自己成為有效能教師及對教學和學習 之間關係的統合信念。

Hoover-Dempsey, Bassler & Brisesie(1987)認為教師自我效能可以分為以 下三方面信念:

1.教師認為自己能夠有效地從事教學工作。

2.教師認為自己所教的學生具有學習能力。

3.當教學需要時,教師認為自己具有的專業知識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Soodak & Podell(1996)則認為教師效能感有包括以下三種因素:

1.個人效能(PersonalEfficacy):指教師對自己執行某種行為能力的信 心,以教學來說即是對於教學的信心。

2.教學效能(Teaching Efficacy):教師認為外在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 響。

3.結果效能(Outcome Efficacy):指將學生成就歸功於教師的教學行為。

48

Tschannen-Moran, Hoy & Hoy(1998)進一步研究後指出,教師自我效能是 在「教學任務與脈絡分析」及「個人教學能力評估」的交互作用下產生的,

包括「教學策略效能感」、「班級經營效能感」及「學生參與效能感」等三個 層面。

國內學者方面,大多認為教師自我效能是屬於多向度的概念,整理如下表 2-16:

表 2-16 教師自我效能之定義與內涵

學者 教師自我效能之定義 教師自我效能之內涵

柯安南

(2005)

為教師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信念,此種信念乃是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身教學能力的知覺 及對學生學習成就產生影響的預期之主觀評 估。

個人教學效能感、

一般教學效能感、

工作脈絡效能感 許時逞

(2009)

教師知覺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對其本身所具有 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計畫與策略的實施,依 照學生不同的特性與學習經驗,能夠影響學生 學習程度,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的一種主觀上 的評價。

教學執行、班級管理、

學習評量、親師溝通、

教學革新、環境轉化

林彩雲

(2010)

教師對個人完成某特定教學任務的能力知覺。 個人教學效能感、

一般教學效能感、

工作脈絡效能感 註:研究者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說法,大多數的學者都將教師自我效能的內涵視為多 向度的概念,因此本研究將綜合 Gibson 與 Dembo(1984)的雙向度觀點,及 Tschannen-Moran, Hoy & Hoy(1998)、柯安南(2005)及林彩雲(2010)等人的「工 作脈絡效能」觀點,將教師自我效能分為三個向度,分別為個人教學效能、工作 脈絡效能及一般教學效能。

三、 教師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近年來關於教師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相當多,以下是近年來針對國中、小教 師自我效能所做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17:

表 2-17 教師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49

50

51 表 2-17 教師自我效能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結論

林彩雲

(2010)

台中市國民小學 教師組織承諾、

教師自我效能與 知識分享相關之 研究

1.台中市市立國小教師自我效能屬於中上程度。

2.自我效能為組織承諾與知識分享之間的中介變項。

3.不同學歷、職務、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自我效能 無顯著差異。

4.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間皆呈

4.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間皆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