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素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是以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加以探討,共分四節:第一節探討資訊素養之 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是探討教師組織承諾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是探討 國小教師自我效能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是探討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組織承 諾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相關理論。

第一節 資訊素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人類從農業洪荒時期,逐漸進入到目前的科技時代,訊息的傳播速度已不可 同日而語,利用資訊科技來解決問題已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探討 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是很重要的課題。本小節將分為四小節來介紹,分別為一、資 訊素養之定義;二、資訊素養之內涵;三、資訊素養之指標;四、資訊素養之相 關研究。

一、 資訊素養之定義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源自於「素養」(Literacy)一詞(吳美 美,1996a)。《辭海》中對「素養」的解釋是:「謂平日之修養也。」(辭海續編,

1995),吳美美(1996b)指出「素養」是人和外界能做合理溝通的狀況和技能,也 就是人人都需要的最基本之讀、寫、算能力。張一蕃(1997)也指出「素養」就是 個人與外界作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而「人和外界能做合理 溝通的狀況和技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吳美美,1996c),因此,「素 養」一詞是一個具有變化性概念的用字,在不同時代中,便有不同的定義,而其 內涵與定義會視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來決定(塗淑君,2007)。楊仁興(2001)更 提出「素養」的新意義:每位國民為達到終身自我導向學習(lifelong self-directed learning)的目的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素養」一詞是個人與外界作合理溝通的條件與能 力,而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條件與能力,以當今社會來說,「素養」指的是達到終 身自我導向學習(lifelong self-directed learning)的基本能力。

所以,在從前農業或工業社會,會讀、會說、會寫,可以跟人溝通,這樣便 有一般民眾應有的「素養」,但是隨著計算機的發明,人類從傳統的文字時代漸漸 進入到數位時代,而此時一般民眾所必須擁有的「素養」即是「資訊素養」

8

(Information Literacy)。

「資訊素養」這個名詞最早是出現在 1974 年美國圖書館學會舉辦的「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會議,由當時的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 學主席傑克林(Zurkowski)在會議中提出這個名詞(賴阿福、塗淑君,2006)。1977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資訊部」(NSF, Division of Science Information)主任 Lee G. Burchinal 認為有資訊素養的人是「擁有一些新技能(new set of skills)的人,

包括有效的找到所需的資訊、使用資訊以解決相關的問題」(吳美美,1996a);1985 年 Breivik 也認為有資訊素養的人是「有能力獲取和判斷資訊,以滿足資訊需求的 人」(吳美美,1996a);1989 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 稱 ALA)在「美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The fin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中指出資 訊素養「係指一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的尋得、評估與使用 所需要的資訊,最後成為一個學會如何學習的人,也就是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ALA,1989);而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不斷推陳出新,資訊素養的意義有所不 同,柯勒(Kuthlthau,1993)認為資訊素養是「日常生活閱讀與使用資訊的能力、

覺知個人的資訊需求、主動尋求資訊以做決定、與學習新科技與知識的能力」(引 自賴阿福、塗淑君,2006)。

國內學者對於資訊素養的定義較晚,資訊素養的定義,也隨著時代的改變,

國內學者們的看法、論點均各有不同,以下就資訊素養的定義,整理成下表 2-1:

表 2-1 國內學者對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學 者 年 代 對 資 訊 素 養 的 定 義

李 德 竹 1994

資 訊 素 養 是 培 育 國 民 具 備 瞭 解 資 訊 的 價 值 , 在 需 要 資 訊 時 能 有 效 的 查 詢 資 訊 、 評 估 資 訊 、 組 織 資 訊 與 利 用 資 訊 。

李 隆 盛 1996 「 廣 義 」 的 資 訊 素 養 : 有 目 的 性 之 資 料 蒐 集 與 處 理 的 基 本 能 力 ;「 狹 義 」 的 資 訊 素 養 等 同 電 腦 素 養 。 張 一 蕃 1997 資 訊 素 養 就 是 與 外 界 維 持 合 理 而 有 效 的 溝 通 和 互

動 。

楊 仁 興 2001

在 資 訊 時 代 個 人 所 具 備 的 一 套 技 能 , 以 學 習 以 及 和 外 界 環 境 做 溝 通 的 基 本 技 能 。 包 含 三 種 能 力 : 1.判 斷 思 考 能 力 2.圖 書 館 技 能 3.網 路 資 訊 的 知 識 能 力

9 表2-1 國內學者對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續)

學 者 年 代 對 資 訊 素 養 的 定 義

劉 安 之 2003 個 人 知 道 何 時 需 要 資 訊 , 並 能 有 效 地 即 時 取 得 、 評 估 、 利 用 真 正 需 要 的 資 訊 。

吳 美 美 2004 有 效 發 現 自 己 的 資 訊 需 要 、 尋 找 資 訊 、 判 斷 和 呈 現 資 訊 , 以 及 使 用 資 訊 的 能 力 。

溫 嘉 榮 、 施 文 彬 、 林 鳳 釵

2004

資 訊 素 養 係 指 個 體 所 具 備 的 資 訊 處 理 技 巧 及 資 訊 利 用 知 識 的 素 養 。

謝 宜 芳 2004 資 訊 素 養 教 育 就 其 範 圍 而 言 , 包 括 對 資 訊 解 讀 的 能 力 及 資 訊 科 技 的 有 效 運 用

洪 秀 熒 2005

資 訊 素 養 是 指 學 校 行 政 人 員 能 夠 有 效 的 選 擇 與 使 用 資 訊 、 評 估 資 訊 的 能 力 , 包 括 選 擇 與 使 用 資 訊 、 評 估 資 訊 。

王 貴 珠 2006

資 訊 素 養 所 指 的 是 當 需 要 資 訊 時 , 可 以 體 認 到 這 樣 的 需 求 , 同 時 知 道 如 何 獲 取 相 關 的 資 訊 。 並 且 能 進 一 步 評 估 及 適 當 的 使 用 所 獲 得 的 資 訊 。

在 一 個 強 調 溝 通 、 資 訊 的 環 境 裡 , 具 有 掌 握 資 訊 以 及 利 用 資 訊 的 能 力 , 是 持 續 終 身 學 習 的 基 本 條 件 , 而 這 樣 的 能 力 即 是 具 有 資 訊 素 養 。

施 碧 霞 2007 是 一 種 獲 取 資 訊 、 評 估 資 訊 與 利 用 資 訊 , 以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陳 威 助 2007

資 訊 素 養 為 能 充 分 理 解 並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以 及 所 搜 尋 到 的 資 料 , 進 一 步 將 資 訊 科 技 的 使 用 帶 入 日 常 生 活 應 用 層 面 。

註 : 依 年 代 排 序 ( 來 源 : 研 究 者 整 理 )

綜 上 所 述,可 以 發 現 大 多 數 的 學 者 都 將「 資 訊 素 養 」視 為 一 種 能 夠 了 解 自 身 的 需 求,並 能 取 得 有 效 且 可 利 用 的 資 訊 工 具 來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所 以 本 研 究 將 資訊素養定義為:「個人能發覺自身的資訊需求,並能取得有 效 且 可 利 用 的 資 訊 工 具 , 並 針 對 所 收 集 來 的 資 訊 加 以 分 析 、 判 斷 後 , 用 以 解 決 自 身 問 題 的 一 種 能 力 與 態 度 」。

10 二、 資訊素養之內涵

麥克勒(McClure,1994)及陳仲彥(1996)等人則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 利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由「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電腦素養

(computer literacy)」、「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及「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等四種素養共同結合而成,可畫成以下關係圖,如圖 2-1:

傳統素養是指具備聽、說、讀、寫和計算的能力,亦指使用傳統圖書館的能 力。媒體素養則是在圖書館館藏資料從紙本資料擴大為非紙本資料後,知道如何 辨識媒體資料的形式及特性,並能操作各種媒體工作的能力。電腦素養是指知道 利用電腦來處理基本事務,並了解電腦的相關發展及各項軟、硬體設備的使用方 法。網路素養是指認識並了解網路的基本概念,並能使用網路進行搜尋、統整來 解決使用的問題。

國內研究方面,黃淑蘭(2003)認為教師資訊素養應分為「電腦素養」及「網 路素養」兩個層面。溫嘉榮、施文玲、林鳳釵(2004)認為資訊素養可以用認知、

情意及技能三方面來說明其內涵。認知方面是指了解資訊的本質及其形式的多樣 性,熟悉尋求資訊的方法,並具備評估、解釋、組織及綜合資訊的能力。情意方 面是指能體認資訊的價值和力量,並能判斷其正當性。在技能方面是指要具備操

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素養

電腦 網路 素養

素養

媒體素養 資訊素養

圖2-1 資訊素養分析圖

資料來源: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 (2), p.118.

11

作資訊檢索、處理及傳播的工具與系統,包括電腦、媒體系統和網路的基本能力。

胡立耘(2005)認為資訊素養是由文化素養、電腦素養、網路素養、傳媒素養所組 成,內容可分為觀念、技術和內容三個層面。林旻賜(2007)認為教師資訊素養的 意涵可以包括以下幾個向度:1.資訊科技認知、2.軟硬體操作能力、3.網路應用能 力、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5.資訊溝通表達。許時逞(2009)統整上述學者的研究 後認為,就範圍而言,資訊素養包括「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及

「網路素養」等四個構面,涵蓋認知、技能與情意等三個面向。

綜合上述得知,資訊素養的內涵從最早只是強調國民的「傳統素養」及「電 腦素養」,是偏重科技層面的部分,之後再納入「媒體素養」及「網路素養」,到 後來更賦予有關認知、情意、技能等三個部分的面向,所以資訊素養的內涵並非 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及科技的演進而有所不同。

三、 資訊素養之指標與構面

資訊素養能力在現今的資訊社會中已扮演著不可或缺角色,而教師是推展資 訊教育的第一線,攸關著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資訊素養能力,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 師資訊能力的培育均相當重視,並提出了教師資訊能力指標以為準則,茲將國內、

外所訂之指標標準敘述如下:

(一) 國外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1. 美國 ISTE 的教師科技基本能力標準

ISTE 是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的縮寫,其訂定的「教師教育科技能力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 NETS for Teachers, NETS.T)被許多國家所採用,其中包括 挪威及芬蘭等歐洲先進國家。2008 年,ISTE 在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的國家教育 電腦會議(National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ference, NECC)中,公布了新版現代 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科技能力指標,其中包含了五大範疇,分別是(1)增進並鼓勵學 生的學習與創意、(2)設計、發展數位世代的學習經驗、(3)建立數位世代的學習模 式、(4)增進數位世代的公民與責任意識、(5)專業成長與領導能力發展(ISTE,2008), 如下表 2-2 所示。

12

表 2-2 ISTE 2008 年的教師科技基本能力指標 一、促進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和創造性

1.促進、支持學生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維和發現,並以身作則。

2.幫助學生透過數位工具與資源去探索真實世界的爭議與解決問題。

2.幫助學生透過數位工具與資源去探索真實世界的爭議與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