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英語教學的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小英語教學的內涵

壹、 國小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因為英語教學的階段是由上往下的年級來延伸,國小英語教學是在 2001 年 開始才正式實施,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了解國小學生 的認知發展,再輔以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廖曉青,2006)。

所以在了解英語教學的使用方法之前就要先了解語言學習的理論,因為語言學習 理論可以解釋人類學習語言的各種現象,有了這樣的知識基礎就能使用適合的教 學法。

一、 語言學習理論

若是要對於語言學習有系統化的了解,就可以從語言學習理論上來了解。語 言包括一組有聲音的符號和一組代表聲音的視覺符號。聲音符號就是「口頭語言」

(oral language),包括聽和說的過程;視覺符號就是「書面語言」(written language),包括讀和寫的過程(黃瑞琴,1997)。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他 們到底是如何學習語言呢?以下這些理論提供給我們解釋語言發展的不同角度。

(一) 心能訓練理論

認為人類的心能就好比肌肉一般,需要不斷的鍛鍊才會越來越強,

強化心能的方法就是以規律的解決問題活動(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來實行,強調邏輯,重視文法結構與翻譯。

(二) 行為主義

1960 年代行為主義盛行,認為刺激與反應能用來解釋人類所有的學 習現象。斯金納(B. F. Skinner) 根據行為心理學提倡口語行為(verbal behavior)理論,主張語言的學習可以利用一連串刺激、反應的制約,給 予機械化反覆練習,加強口語行為的活動,即可獲得語言學習效果。

(三) 文法變形衍生

杭士基(Noam Chomsky)在 1959 年的論文對行為主義中以刺激反應

的說法解釋語言學習提出質疑,他以為在學習語言並非只是模仿,其實 在學習語言能運用潛在意識中的語言規則舉一反三,創造出有意義的語 言。

(四) 認知心理學

奧蘇拜爾(David Ausubel)在 1968 年的專書對行為主義提出批判,認 為學習不是被動性的模仿,學習其實是透過主動而活躍的心智,並且和 舊有的經驗做有意義的連結,如此產生新的認知結構。因此主張語言學 習是學習者透過主動的思考,逐漸建構出語言規則。

(五) 人本主義

馬斯洛(Maslow)的人本主義主張學習是內發性的,是靠學習者與生 俱有內發的成長潛力,因此學習活動應由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人本主 義開始注意到學習者的情意、態度、價值觀。

不同的理論正關係著教學法的應用,像心能訓練理論提供文法教學法理論基 礎,行為主義引發聽說教學法的產生,都說明了語言的學習理論影響教學法,所 以了解語言學習的理論更能有效掌握教學法的使用。

二、 教學法

研究者綜合其他相關文章整理出十項教學法(陳須姬,1995;陳淳麗,1999;

廖美玲,1999;廖曉青,2006):

(一) 文法教學法(Grammar Translation)

重點在於講解文法規則、字彙背誦、造句及作文為主,希望讓學生 做外語及母語的翻譯,進而培養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 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重點在透過口語的反覆練習,直到學習者能透過刺激與反應的過 程,能自然地脫口而出。

(三) 暗示感應法(Suggestopedia)

藉由暗示消除學習的焦慮,激發學習的潛力。重視教室環境的布置;

而教學活動分為「解說(explicative)階段」、「音樂(concert)時段」、「完 成階段」,希望能促進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 肢體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特別重視「聽」的部分,教師以外語下達指示,學生不一定須用外 語回答,只要運用肢體做動作回應,從活動中學習。

(五) 默示教學法(The Slient Way)

重點在於教師須保持沉默,盡量讓學生根據「色音對應圖表」、「拼 字發音圖表」來發音,希望學生透過自我學習而獲得主動學習的滿足感。

(六) 自然學習法(The Natural Approach)

以類似幼兒學習母語的過程來實施教學,先聽、說後讀、寫,用實 際的物體或動作來幫助學生了解意義。

(七) 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earning)

學習是讓新的學習和舊有的經驗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如此能發現新 的語言規則,之後才開始做口語的練習。

(八) 團體語言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又稱「人文教學法」,因為學生被以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獨立個體對 待,而教師只是 程,彼此相互信賴、相互糾正,以口語能力訓練為目標。

(九) 電腦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assited language learning)

將教學過程及內容與電腦多媒體及網路相結合,輔助學生外語學 習,具有教學資源共享及個別化教學的優點,在目前許多學校使用電子 白板進行教學,即是建立在此理論模式上。

(十) 沉浸式教學法(language immersion)

以外語為主要學習工具,讓學習者全神貫注在外語學習活動中,使 其完全融入在學習的環境中,必須是長時間持續性的進行,而其教學方 式最好是個別化、活動方式,是目前英語村建立的理論模式(陳錦芬,

2009)。

除了以上所述之教學法,在目前九年一貫課程是以溝通教學法為主。受到國 小英語教師歡迎的是聽說教學法、肢體反應法(蔡英姝,2002),當然還是會視情 況使用其他教學法。因為並沒有最好的教學法,決定一個教學法好壞因素相當 多,例如:教師的教學經驗、學生的年齡和程度、課程內容…等,因此教師應該 熟悉各種教學法,在適當的時機下使用(陳須姬,1995)。

三、 國小英語教學原則

由於國小英語教學的對象並非成人,因此在顧慮心理、語言發展,及未來學 習的可能性,國小英語教學應該掌握基本教學原則。

朱惠美(1998)提到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有:(1)透過視覺、聽覺的輔助並 且實施情境化教學,讓學生可從中了解學習的內容,理解意義。(2)設計學生喜 歡的活動,隨時鼓勵並且避免時時糾正錯誤,如此營造輕鬆愉快的上課氣氛。(3) 將語言的練習設計成真正的語言溝通,不要為練習英語而念英語。(4)盡量以英 語來教學,不過要注意是以學生能理解的英語內容為準,程度加深一些並沒關 係,只要透過輔助學生能理解,這樣對增進英語能力一樣有幫助;再者老師表達 完整的語意後再確定學生是否理解,因為要讓學生懂得利用上下文來把握關鍵字 去理解,而非一字一句去了解。(5)教學活動要多變化,像是聽說讀寫、靜態動 態的活動互相變換;教室裡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也可以做轉換。(6)教學以學生為 中心。(7)多強調好的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和策略,進而讓學生能有正確的理 念和態度學習。

廖曉青(2006)認為兒童英語教學特點如下:(1)遊戲活動為主。她認為在「熱 身/複習+呈現新課 (presentation)+語言練習(practice)+語言應用(prodoction) 」的 教學模式中,應該盡量以活潑生動的英語遊戲來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在溝 通性的遊戲中學習,最後以歌曲、故事來鞏固學習內容。(2)自然的教學。要讓 學生在環境的薰陶下自然學習,而且學習的重點應該在口語,以聽說為主,讀寫 為輔。(3)輕鬆的氣氛。要創造輕鬆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如同學習母語一般。(4) 激發興趣。興趣能誘發能力,因此要多讚美增強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決心。(5)容 忍錯誤。經常糾正錯誤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過適當適時的糾正仍是 必要。

由此可見因為考慮國小學童剛開始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所以在認知方 面,教室氣氛的營造,教學環境的布置,多媒體教學媒體的輔助,可以讓他們輕 鬆地融入英語學習中;在情意方面,教師的鼓勵讚美、適時的提醒及糾正,建立 良好學習態度,是讓他們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技能方面,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學法的靈活運用,都是能引發英語學習動機。

貳、 國小英語教學的目標

想要提升英語教學的成效,就要針對不同的學習主體(成人、大學、高中、

國中、國小)的學習需要來訂定教學目標,而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自然可以抓 住教學的重點,如此才能有成功的英語教學。朱惠美(1998)認為國小英語教學的 目標可以區分兩方面:語言方面:著重培養學生簡易的英語聽、說能力,例如:

能夠聽懂簡單的教室用語,使用適當的生活會話用語。情意方面:培養學生學習 英語的興趣,有良好的英語學習態度,上課參與度高,勇於發言且不怕犯錯。

教育部在 1998 年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將英語列入國 小正式課程,在 2001 年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實施;2005 年又向下延伸至三、

四年級。中間雖然有少部分的修正,不過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小英語課程 的主要目標,主要分成三項:

1.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俾能運用於實際情境中。

2.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俾能自發有效地學習。

3.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俾能加以比較,並尊重文化差異。

其中前兩項和朱惠美(1998)的研究相當契合。至於第三項增進對本國與外國 文化習俗的認識,換個角度思考,多學一種語言,就多增加一種與人溝通工具,

也能開闊國際視野,所以語言的學習也應該包括了解外國文化習俗;但是也該關 心及了解自己本國的文化,因為每種語言的每一個字彙都蘊藏一個民族的文化的 記憶、生活的智慧、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 國小英語教學相關調查研究

國小英語教學從 1993 年台北市率先試辦,到 2001 年開始正式實施,其間有 許多針對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分別摘述全國實施英語教學 的狀況。

一、 2000 年以前國小尚未實施英語教學

綜合曹素香(1993)、潘佳幸(1997)、邱才銘(1998)、鄭楓琳(2000)的研究,提 出幾點:

(一) 教學目標

曹素香(1993)、潘佳幸(1997)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了國中 升學;鄭楓琳(2000) 的研究發現學生希望能優先加強英語溝通能力,其 次才是在國中程度更好。

(二) 師資

教師的來源有科任老師、美語補習班的教師,班親家長,英美外籍 人士等,但是非常缺乏合格師資,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國小實施 英語教育尚未準備周全,以往英語師資的培育多是國高中英語教師,並 未培育國小英語師資,當然只好先暫時找和英語相關的人士來代替。

(三) 教材

邱才銘(1998)和鄭楓琳(2000),都注意到國中國小英語教材銜接的重 要性。鄭楓琳(2000)的研究中,台南市的自編教材滿意度也相當高,在 教材的滿意度是有七成之高。

(四) 教法

曹素香(1993)和鄭楓琳(2000)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活動是玩遊戲,而且 學生也表示最喜歡。而國小英語教師較喜歡使用肢體反應法、聽說教學

曹素香(1993)和鄭楓琳(2000)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活動是玩遊戲,而且 學生也表示最喜歡。而國小英語教師較喜歡使用肢體反應法、聽說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