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的社會技巧需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的社會技巧需求

身心障礙學生普遍存在著負向學校經驗,並有自我監控、情緒管理 失當等問題(Myers, 2013)。為能有效介入處遇,Jambor(1996)指出,成人 介入社會技巧教學前,首要工作是要瞭解孩童的發展,於是本節將以一 般同儕發展為基準,對應出本研究中「自閉症(亞斯伯格)」、「聽覺 障礙」及「情緒行為障礙(ADHD)」學生在處己、處人與處環境上的特質。

壹、從兒童情意發展談國小身心障礙學生處己特質

Piaget 認為情意是循著認知階段而發展的,他從認知發展論出發,

進一步提出「情意發展階段論」,對應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 思期和形式運思期,將個體化分為自我中心、他律時期、人際階段和自 主階段四個情意發展階段,每階段之情意發展特徵各異。國小兒童正處 具體運思期,情意發展上屬人際階段,雖然情感還受限於依賴成人的關 係之下,但其已慢慢轉移至同儕團體上。Dupont(1979)所提出之「情感發 展理論」,大致依據 Piaget 的理論對應四個認知發展階段,做自我中心、

他律時期、人際階段和自主階段四個情感發展的論述,但不同的是,

Dupont 除了在自主階段後,添增了統整階段,將情意發展延展至人的一 生,亦將國小兒童所屬之人際階段,化分成內、外兩層次,對內開始與 同儕做比較,追尋價值與歸屬,發展內省能力;對外則漸漸獨立、發展 角色取代技巧,能學習尊重及同理他人,重視人與人間真誠的互動與互 惠(王美惠、黃慈愛、楊蕢芬,2003;黃月霞,1989)。

由上述可知,認知與情意實質上是相依而生、互為表裏的,認知與 情意結合的「情緒智力」,亦在後續應運而生。在 Dupont 情感發展內涵 中,我們看到國小兒童情意發展的內涵裡包含了察覺、瞭解、評估判斷、

表達、調節與內省等能力,其橫跨自我情緒智力與人際情緒智力兩大範 疇。王春展、李良哲與詹志禹(2000)指出,認知他人情緒以及同理心 等社會技巧,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自我情緒智能早發展於人際情 緒智能,兩者需相輔相成與循環回饋,才能助長個體情緒智能的提升。

而人際情緒智力的優劣,又常與人際關係的好壞有關,身心障礙學 生除存在心智功能上的限制,又缺乏自我情緒與人際關係的相互回饋,

以致影響其情意表現,以下以「先天能力的限制」與「後天回饋的失調」

來敘述本研究中,身心障礙學生在處己上的困難。

一、先天能力的限制

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是最廣被討論 的心智功能受限者,他們因先天神經系統的問題,而無法與人分享情緒

及以視覺來搜索他人臉上的情緒訊息,再加上腦中無法解讀複雜的社會 訊息,導致他們情緒上產生了「不協調」感,甚至用不當的行為來排解 內心的焦慮與消弭未知的恐懼(李寧,2005;莫少依、張正芬,2014;

Attwood, 2007)。研究顯示即使是語言功能較佳的亞斯伯格症學生,也 僅能以有限的詞彙表達情緒狀態,表達情緒的方式極端且欠缺成熟,欲 透過心智圖或自我語言進行內省,更是挑戰(Grandin, 1995; Laurent, 2004;

Scott, 1985; 引自曾詠微,2009)。

ADHD學生雖不像ASD學生有嚴重的情意缺陷,但其因額葉受損或 發展緩慢,在情緒控制的能力相當薄弱。過動與衝動讓他們不容易控制 自己的脾氣,情緒字彙較少,且對情緒定義的品質差,無法清楚敘述負 向經驗,容易感到憤怒進而產生攻擊行為(洪儷瑜,1993;Kats-Gold &

Priel, 2009)。除此之外,徐儷瑜(2011)指出,注意力不集中與衝動,

也讓ADHD學生較難辨識他人情緒,研究(Fonseca, Seguier, Santos, Poinso,

& Deruelle, 2009; Yuill & Lyon, 2007)甚至發現,即使注意力和衝動獲得 控制,也無法理解情緒與情境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害怕與生氣的情緒。

但其周邊的人易聚焦在ADHD學生無法調控自我情緒,常忽略他們可能 也有覺察他人情緒的困難(蔡明富,2009)。

二、後天回饋的失調

聽障學生的處己困擾,非心智功能缺陷所引起,而是因生理障礙,

及欠缺環境與人際上的正向回饋所產生。語言溝通是聽障學生社會技巧 上很大的限制,他們表達上容易遭受到誤解;訊息接收上,又不易理解 他人的語意,因此連帶影響自身心理與學習的適應(林寶貴,1994;郭 俊弘,2007)。聽覺障礙學生易出現固執與自我中心的人格,在情緒上 常有情緒不穩定的情形,外顯的特質包含多疑、衝動、暴躁、易怒、挫 折容忍度低、自我控制能力弱與易受他人暗示等狀況,甚至產生攻擊及 違抗行為;內隱的特質包含消極沮喪、缺乏信心、依賴與感到孤單寂寞,

以致於團體中顯得退縮(王心錚,2009;翁素珍、洪儷瑜、林寶貴,2006;

郭俊弘,2007)。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先天或後天因素,對身心障礙學生 造成的處己問題,都會在其情緒上及自我效能上造成一些共通的影響。

以亞斯伯格症、ADHD與聽障學生為例,當同儕在處己上已具備察覺、

瞭解、評估判斷、表達、調節與內省能力時,他們卻難以覺察、理解他 人情緒及正確評估情境訊息;另一方面,他們亦無法清楚表達自我感受,

以致出現生氣、憤怒和攻擊的衝動。此外,內省和調控能力的缺乏,讓 他們無法自我修正,甚至折損自我效能。國小階段隨著適應壓力的增長,

中高年級後,學校活動漸漸成為易產生「憤怒」的情境,於是對中高年 級的學生而言,「憤怒」情緒的控管,以及衝突的處遇尤為重要(蘇建 文,1981)。而自我情緒智力、人際情緒智力乃至人際互動基本技巧皆 需相輔相成,即處己與處人的社會技巧若可雙軌並行教導之,將能事半 功倍。

貳、從兒童人際關係發展談國小身心障礙學生處人特質

Selman(1981)提出的友誼發展五階段論,根基於結構主義與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其指出3 歲的兒童,已開始有人我互動的概念,於 是兒童的友誼的第一階段始於3 到 7 歲,此時屬友誼不穩定階段,接著 繼續進入第二階段(4 到 9 歲)的單向幫助階段、第三階段(6 到 12 歲)

的雙向幫助階段,及第四階段(9 到 15 歲)的親密共享階段。12 歲以後,

則為友誼發展的最高階段,兒童慢慢從要求他人迎合自己的需求,到可 以互相協助、體諒,逐漸發展更長久的的友情。在小學同伴團體的形成 和發展上,廣田君美(1988)也將其分為五個階段,一年級上學期為孤 立期,兒童間還沒形成一定團體;一到二年級為水平分化期,以空間的 遠近來建立彼此的聯繫;二至三年級為垂直分化期,從兒童身體或學業 的強弱來決定人際地位的高低;三到五年級為部分團體形成期,分化的 小團體開始出現,團體中出現領袖,並出現制約成員的行為規範,最後 從小團體形成大團體,進入集體合併期(林崇德,1998;Rubin, 1980)。

從上述可發現,由於人際互動本質上是複雜的,所以階段間非壁壘 分明,其有年齡與年級上的重疊,兒童從個人中心,走向團體互動的友 誼,國小學童大多已進到雙向幫助期,這時兒童已有互惠的概念,但仍 具功利性特點,所以不能共患難,再進入親密共享階段後,朋友的概念 會漸趨穩固,瞭解信任、忠誠與甘苦與共的重要,另外共同興趣也是友 誼的基礎,但具有強烈的排他與獨佔性(林崇德,1998),隨著年級越 增長開始出現小團體,而團體中的領袖在人際裡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Myers(2013)指出近期社會技巧的研究除聚焦在身心障礙學生低自 尊、高壓、高焦慮及習得無助感等處己議題上,其社交技巧的缺乏亦是 教育研究者所關切的重點。美國心理學家Mead認為社會是經由持續的溝 通與互動過程形成的,人的姿態、語言及文字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 的結構。以下將以「溝通的困難」與「互動的障礙」來敘述本研究身心 障礙學生在處人上的困難。

一、溝通的困難

除了語言障礙外,聽障學生也常展現出溝通的困難,他們因聽力的 損失而對聲音反應遲鈍,口語清晰度不佳,聽講時容易分心或疲勞,有 語言理解和語用困難(郭俊弘,2007),在語用方面聽障學童雖有溝通 的意圖但無法隨著交談的進行與對話者交換訊息,另外,他們也較少開 啟話題,當溝通出現問題時,他們會使用不當的方式澄清(林寶貴、錡 寶香,2002)。

而ASD兒童在溝通互動上呈現之主題跳躍、重複口語表現及僵化固 著的行為等特性,人們常視之為缺陷及病症,而忽略他們也有溝通的意 圖(莫少依、張正芬,2014),其中亞斯伯格症者雖在音韻與語法方面 表現正常,但語意方面有輕微問題,語用更是其主要溝通缺陷,他們常 出現學究式說話方式、顯得懂的比實際做的多、現實與幻想夾雜令人不 易區辨(宋維村,2000;Owens, 2004)。

ADHD 學童雖能發展出符合年齡期望的語用知識,但不專心與衝動 過動等症狀會影響語言訊息處理與社交互動應對,ADHD學生除聽覺理

解能力稍差外,也有許多不當的言語特徵包括無法針對他人的問題做出 適切的相關回應或根本無回應的溝通現象,常常喃喃自語且自顧地繼續 進行自己的活動,以自己為中心發問或以不順從表達個人意見,而敘事 時常缺乏組織,詞彙尋取效能亦低,無法依事件發生順序來清楚敘說(張 佳惠,2005;錡寶香;2009)。

二、互動的障礙

顏瑞隆與張正芬(2012)曾根據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進行次 級資料分析發現,學生情緒行為問題是家長與教師們普遍認為ASD學生 學校適應困難的主要原因,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則覺得除了學業學 習困難外,同儕互動的問題才是重要因素。ASD的社交技巧限制,除語 用的障礙外,與人眼神的接觸、辨識他人情緒並同理他人能力的缺乏,

顏瑞隆與張正芬(2012)曾根據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進行次 級資料分析發現,學生情緒行為問題是家長與教師們普遍認為ASD學生 學校適應困難的主要原因,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則覺得除了學業學 習困難外,同儕互動的問題才是重要因素。ASD的社交技巧限制,除語 用的障礙外,與人眼神的接觸、辨識他人情緒並同理他人能力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