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技巧之教學基礎與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技巧之教學基礎與意涵

壹、社會技巧之教學基礎

社會技巧教學起源於行為學派,為早期問題行為處遇之延伸,其他 學派如認知學派、認知行為學派,亦相繼提出修正與相關論點,但總 的來說,社會技巧教學主張個體能透過「教導」的方式,進行認知的重 建及行為的再學習,以協助個體擁有足以因應環境的能力、順利適應於 社會(洪儷瑜,2002a;黃月霞,1993)。以下將各學派對社會技巧教學 的影響分述如下。

一、行為學派

操作制約及社會學習論為社會技巧教學的重要基礎(Libeman, 1972)。

傳統的操作制約理論,強調學習是由刺激反應聯結而來,憑藉後效強化 後來固定學習;而社會學習論接續亦在個體與行為間,加入了生態的觀 點,主張學習是個體、行為、環境交互作用下產生的,行為會受到態度、

信念或過去強化史的影響,也會受到環境的刺激的影響,而行為又進一 步影響環境,而個人會接收來自行為的回饋與環境的影響。

Bandura 提出行為可以經由兩個途徑學習,其一為直接經驗,其二為 示範學習。其中,示範學習包含觀察楷模、保留楷模之特徵、重複行為、

從增強中修正自我行為等四部分(林惠雅,1991a)。比起操作制約,社 會學習論更強調學習的自主性與學習者的自我效能。著名的「社會技巧 缺陷說」即是Gresham(1981)根據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所提出的,其依 行為習得與否、表現與否、與干擾三項因素,將社會技巧缺陷概念分為 技巧的缺陷、表現缺陷、自我控制缺陷等三種缺陷,技巧的缺陷,是指 個體社會技巧的相關知能不足;表現的缺陷,是個體雖具備社會技巧知 能,卻無法適切展現;而自我控制缺陷,則是個體缺乏自身行為管理的 能力,這三種缺陷,都可藉由觀察或示範的學習,來進一步改善,同時 增進個人行為目錄(behavior repertoire)內有效的技巧,建立足夠之行為目 錄,將有助於個體適應社會(引自洪儷瑜,2002a)。如此的假設,具象 化了個體社會適應不佳的可能因素,其中「自我控制缺陷」的概念,更 帶出情境干擾對個體造成的影響,意即在干擾多的自然情境裡,技巧及 表現的缺陷,有賴自我控制能力的配合,才得以成功展現,雖

Gresham(1988)將其修改為表現流暢性的缺陷,但亦說明了唯有個案可自 我管理,才能在社會技巧展現的頻率上,達到社會接受的水準。這些都 讓教學者更可有系統地,針對其社會技巧上的困難,予以補救。

整體而言,行為學派為社會技巧教學揭示了社會技巧習得的可教育 性,其強調在社會技巧教學中,教學者必須為個案訂立具體明確的目標,

並給予期望,將整體行為所包含的所有要素,有次序地加以分析、步驟 化,透過反覆的提示系統、善用楷模或重新界定等方式,讓個體運用角 色扮演或行為預演來做實際演練,另亦提供家庭作業來複習所學技巧。

教學者需在逐步教學歷程裡提,供大量且正向的回饋 (洪儷瑜,2002a;

Liberman & Martin, 2002)。

二、認知學派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不似極端行為主義,其已開始融合了制約學習 及認知學習理論(張世彗,2007)。認知學習理論主張個體可在學習情

境裡,運用已有認知結構去認識與辨別,以理解各刺激間的關係,透過 自身的經驗,以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張春興,1994),亦即強調個體 能透過自我判斷、監控促進社會技巧之發展(簡培如、陳琬潔,2010)。

認知學派之興起為行為學派之反動,其認為學習非被動的、局部的,學 習為由上而下的整體模式,個體如何詮釋事件,才是情緒行為反應的關 鍵。

兒童認知上的進步,常不及其社會適應上所需的成長,Vygotsky的 認知發展論以及Wood、Bruner和Ross的鷹架作用說明了他人協助的重要。

他們主張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的要素,且認知思維和語言發展有密切的 關係,自我內在語言有助認知發展、紓解身心壓力並提升問題解決的能 力,經由鷹架作用,可協助兒童從實際發展水平提升至近側發展區,教 學者應先瞭解兒童的需求,以他們具備的認知能力,作為引導社會互動 的起點,藉由知能、技巧較佳者予以其支持 (石素錦、陳瑞慧,1999),

於是同儕亦能成為身心障礙學生支持的角色,成人的角色即是介入教導 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同儕,於非結構化活動裡的互動,來促進社會技巧 有效的學習(王欣宜、蔡怡姿,2013)。

由上述可知,行為學派提供形塑個體行為表現的訓練架構,而認知 學派則從動機及認知發展水準為基礎,提供個體自身適當的思考架構,

以系統性陳述社會目標,於社會情境線索裡,運用社會認知 ─ 一種透 過思考自我、他人與周遭環境互動狀態的思考能力加以解讀、決定、進 行社會行為,並評估相關後果(王欣宜,2007;蔡淑妃,2002),後續 人際問題處理、心智理論等認知學派的人際互動模式,亦相繼被融入社 會技巧教學中(洪儷瑜,2002a)。

三、認知行為學派

認知學派批判行為學派的技巧訓練過於僵化,難以進行跨情境的類 化,但單就認知層面介入而成功的文獻並不多(王欣宜,2007),於是 結合認知與行為學派的認知行為學派便隨之興起。雖然認知行為學派的 教學策略包羅萬象,要給予明確定義並不容易(簡瑞良、張美華,2004),

但大體上認知行為學派強調讓個體能「知」「行」合一,教學者透過邊 示範邊提示的方式,提供個體結構性的內在語言與自我陳述為鷹架(王 欣宜,2007;洪儷瑜,2002a;蔡明富,2005;簡瑞良、張美華,2006;

Swaggart, 1998),詳細步驟如下所示。

(一)教學者說出並親自示範步驟(教學者說,教學者做)

(二)教學者提醒,學生說出練習(教學者說,學生說並做)

(三)教學者說出並練習(學生說,學生做)

(四)學生不說出並練習(學生不說,學生做)

教學者藉由上述歷程,讓個體達到認知上的覺察與改變,進一步建 立內在自我指導的流程及自我控制的技巧,以改善自身社會情緒行為。

國內外學者(王欣宜,2006;洪儷瑜,2002a;蔡明富,2005;Carledge

& Milbum, 1995; Goldstein, Sprafkin, Greshaw, & Klein, 1980)多採用認知 行為取向進行社會技巧教學,綜合其整體教學程序如下。

(一)引起學習動機:利用與日常生活情境相關的故事、影片、布偶劇 或 討論等方式,說明技巧的重要,或做新舊技巧的連結,引發學 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新技巧的認知,導入學習主題

(二)說明學習的新技巧:解說新技巧的意義及使用的情境,並且將技 巧步驟化,進一步以視覺化提示系統呈現之。

(三)示範教學:教師先利用上述步驟,並結合放聲思考或角色扮演示 範新技巧,學生再跟著練習。

(四)進行情境演練:為確保每位學生都有足夠演練的機會,教學者提 供日常生活情境讓學生輪流練習,並且幫助學生由放聲思考,逐 漸內化成自我指導語言。

(五)給予回饋:由教師或共同學習的同儕,針對演練者的優缺點給予 回饋,並配合增強系統鼓勵正確、合宜的表現。

(六)修正演練:根據負向回饋,再予以重新練習的機會。

(七)複習並類化:教學者複習新技巧整體的步驟,亦可進行形成性評 量,並分派家庭作業,讓學生進行跨情境的練習。

由上述可知,認知行為取向的社會技巧教學,不乏認知學派對於動 機及自主改變認知的重視,同時也強調演練與回饋修正等行為學派策略 的輔佐,促使學生最終能自我指導,以達到言行上的管理,減少社會技 巧類化的困難,適合多屬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的資源班學生使用。

故綜合各學派的理論基礎,本研究擬以Gresham(1981)的社會技巧缺陷說,

作為補救、介入的依據,並採用認知行為取向的社會技巧教學,來身心 障礙學生需求設計課程。

貳、社會技巧的意涵

社會技巧是廣泛的概念(Mathur & Rutherford, 1996),為能將社會技 巧的意涵闡述的更加清楚具體,以下將以「從統整性分析來看社會技巧 的定義」、「由課程與評量工具來看社會技巧的內涵」兩層次分述之。

一、從統整性分析來看社會技巧的定義

雖社會技巧的教學理論各學派皆有其主張,但其立意皆是希望個體 能有正向社會技巧的發展,於是在社會技巧的定義上,彼此實則都有一 些共同的交集與核心,以下為國內外學者進一步針對相關文獻對社會技 巧之定義做出之統整性分析。

國內學者蔡桂芳(2001)指出社會技巧是學習來的,目的是為了要 讓個體表現出社會所能接受之反應,避免引發他人不愉快的觀感,其具

「情境性」、「應變性的」、「互動性」、「複雜性」、「增強性」等 五項特點,即社會技巧發生在特定情境中,且會隨著不同的環境及關係 而有所改變,其包含接受他人的行為,並給予回應的能力,橫跨內隱及 外顯行為、語言和非語言的行為,若個體能藉由社會技巧,達到預定目 標或目的,即可獲得增強;國外部分則以Michelson(1983)所歸納之定義 最為學界推崇,Michelson 提出社會技巧基本上亦是學習得來的,是自然 的互動中的有效且適當的反應,包括特定的口語或非口語的行為,以及 個體有效與適當的主動引發與反應,其可以增加社會增強的機會,社會

技巧的表現,受到個人的因素與行為情境的影響,影響因素包括年齡、

性別、接受者的尊卑關係,缺陷或過多的社會技巧表現都須介入。

綜合上述,國內外統整之結論大體雷同,但在社會互動層次,同樣 是回應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言行,但國內偏「被動」地接受而回應;國外 則重視「主動」的引發並回應,此似乎透露「文化」也會影響社會技巧

綜合上述,國內外統整之結論大體雷同,但在社會互動層次,同樣 是回應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言行,但國內偏「被動」地接受而回應;國外 則重視「主動」的引發並回應,此似乎透露「文化」也會影響社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