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社會興趣及幸福感之預測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社會興趣及幸福感之預測

來自與學校、教師、同學維繫的關係,皆會對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有正 面的影響,教師管教的力量及同儕間良好的關係將有助於學童提升其幸 福感,本節進一步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是否能 有效預測高年級學童之幸福感,並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 式是否可以調節社會興趣對學童幸福感之影響,據以回答研究問題七、

八,並考驗本研究假設六、七。

本節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社會興趣是否能有效 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幸福感。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之

「支持型」、「協商型」、「妥協型」、「放任型」、「強迫型」,及 社會興趣分量表之「工作」、「友誼」、「社會興趣能力」及「同儕之 愛」為預測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幸福感為效標變項,進行同時多元 廻歸分析

壹、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對幸福感之預 測效果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自變項之多元共線性 檢定分析

在進行同時多元迴歸分析前,為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 方式與社會興趣兩預測變項間是否具有多元共線性問題,以減少迴歸係 數估計上的偏差,其結果如表4-18 所示。

4-18 自變項共線性結果分析

本研究以變異數膨脹因素(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判斷個別解 釋變項的共線性,原則上各自變項間的VIF 值越小,表示共線性問題越 小(邱皓政,2006)。由表 4-18 可知,本研究各自變項間的 VIF 值介 於1.34 至 4.29 之間,整體而言共線性問題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因此可 進一步進行多元迴歸分析。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對幸福感之預測效果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不同的管教方式與社會 興趣各分量表是否能有效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以國小高年級 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預測變項,探討兩預測變項對於效標 變項幸福感之影響性,結果如表4-19 所示。

自變項 VIF

教師管教方式

支持型 4.13

協商型 4.29

妥協型 1.36

放任型 2.24

強迫型 1.40

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能力 2.44

同儕之愛 3.66

工作 2.65

友誼 2.84

社會興趣×教師管教方式 1.34

表 4-19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對幸福感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未標準化迴歸係數 標準化迴歸 投入變項 係數

B 估計標準誤 β

t 值

(常數) 1.15 .14 7.75**

支持型 .03 .03 .05 .91 協商型 .07 .04 .10 1.97*

妥協型 .03 .02 .04 1.43 放任型 .02 .02 .03 .82 強迫型 -.01 .02 -.00 -.07 工作 .08 .03 .10 2.38*

友誼 .05 .03 .05 1.27 社會興趣能力 .49 .03 .58 13.70***

同儕之愛 -.12 .04 -.15 -2.92**

R=.67 R2=.45 調整後R2=.44 F=67.38

***p < .001 **p < .01 *p < .05

從上表廻歸模式中各參數的檢定結果,九個自變項對依變項迴歸係 數達顯著的變項共有四個,分別為「協商型」、「社會興趣能力」、「同 儕之愛」及「工作」,顯示上述九個自變項對依變項總變異量的 45%的 預測中,主要是這四個變項形成的。而其β 值分別為 .10、.58、 -.15、.10,

顯示「協商型」、「社會興趣能力」及「工作」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 福感的影響為正向的,而「同儕之愛」對幸福感的影響為負向的,這其 中,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社會興趣能力」對其幸福感最有預測力(β

=.58),本研究假設六獲得支持。本研究結果顯示,當國小高年級學童 知覺其教師的管教方式為協商型,社會興趣能力較佳,亦即其越有能力 發展對自身以外事物的興趣,對工作的態度和熱忱越高時,則學童的幸 福感也會相對的越高。

本研究結果中有關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對幸福感的預 測性,與Walsh 等人(2010)、林文聰(2003)、李靜怡(2005)的研究 結果相近。其中 Walsh 等人(2010)發現教師支持能有效的預測學童的 心理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林文聰(2003)則認為學童的師生關係愈佳時,

則其在生活滿意度、身心健康、自我評價、正面情緒的表現也愈高,李靜 怡(2005)指出師生關係能有效預測國中生之快樂來源。究其原因可能與教 師若能營造積極、正向師生關係,將有助於學生之生活適應,而當學生 的生活適應良好時,對於自我愈肯定、學業適應愈佳,則其在生活滿意 度、身心健康、自我評價、正面情緒的表現也愈高,亦即其幸福感越高。

而有關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興趣與對幸福感的預測性,與 Walsh 等 人(2010)、李靜怡(2005)、林文聰(2003)、梁忠軒(2002)的研究 結果相近。Walsh 等人(2010)發現良好的同儕的關係能有效的預測學童 的心理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李靜怡(2005)指出友誼能有效預測國中生之快 樂來源;林文聰(2003)也認為同儕關係對幸福感的預測力最大;梁忠軒

(2002)則認為來自好朋友的支持及關係的聯繫,對於幸福感呈現高預 測力。綜上所述,皆認為當學童與人際間保持良好的互動,能有效的預 測幸福感,探究其原因可能與社會興趣發展良好的學童,較能夠與人合 作,建立平等、良好的關係,並在團體中獲得歸屬感,使身心安適,有 更大的動機去尋求工作的滿足,因而有較高的幸福感。

而黃堅厚(1985,1999)的看法也在本研究獲得支持,社會興趣高 者常能體會別人的主觀經驗和感受,瞭解別人的想法;能以合理容忍的 態度待人,他們不只有自己的主張,而且也有與人一致的想法,因此他 們自然容易和別人合作,對別人的事感興趣。所以高社會興趣的人能以 積極正向的態度與人互動,並以正面的態度看待自己與他人的相處,也 因此高社會興趣的學童也能從互動的對象中,得到良好的回饋,因而更 加提升其幸福感。

然而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社會興趣中的同儕間的愛,卻是會對幸 福感有負面的影響,因研究結果與文獻探討中的「同儕之愛」變項對幸 福 感 具 有 正 向 預 測 力 , 有 所 不 同 。 推 其 原 因 可 能 是 因 為 抑 制 變 項

( suppressor variables )的出現,導致「同儕之愛」在多元迴歸方程式

β 值為負值。所謂的抑制變項通常發生在所有的預測變項的 β 值不為

零且達顯著時,如果某個預測變項與效標變項的相關值小於此預測變項 在多元迴歸方程式的 β 值,或者某個預測變項和效標變項的相關係數與 此預測變項在多元迴歸的 β 值的正負符號相反,亦即當相關係數為正值

時,則β 值為負值,而相關係數為負值時,則 β 值為正值。而在本研究

中,「同儕之愛」與幸福感的相關係數為正值,但在多元迴歸方程式中,

「同儕之愛」的 β 值卻成為負值。因此在此多元迴歸方程式中,出現了 抑制變項而造成此現象的產生,所以需要從「同儕之愛」以外的三個變 項(社會興趣能力、工作、友誼)中找出何者為抑制變項。

根據Tabachnic k 及 Fidell (2001)的看法,必須將「社會興趣能力」、

「工作」、「友誼」三個預測變項輪流從多元迴歸方程式中移除,將剩 下的兩個變項與「同儕之愛」各作一次多元迴歸,亦即必須作三次多元 迴歸,並檢查「同儕之愛」的迴歸係數的變化。結果發現,當「社會興 趣能力」在多元迴歸方程式中移除或留下時,「同儕之愛」的迴歸係數 正負符號及數值才有明顯變化。因此,從以上證據研判,「社會興趣能 力」該變項係為抑制變項。一旦確定抑制變項為何,則通常有下列三種 做法:(一)將抑制變項從多元迴歸模式中移除以簡化該模式;(二)

註明該抑制變項的存在,然後忽略它(如本研究同儕之愛為負向即予以 忽略);(三)對抑制變項做適當地詮釋。而Tabachnick 與 Fidel l (2001)

認為由於抑制變項可以抑制其他預測變項的無關變異,進而提昇它們在 模式中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傾向社會興趣能力可以抑制同儕之愛、

重要性。

以上九個預測變項的變化,雖然對研究對象的幸福感有 45%的解釋 力,但無法用線性迴歸解釋的部分仍佔多數,所以顯示研究對象的幸福 感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本研究未能將所有影響因素都納入探討,未來 可再深入探討,找出更多預測變項對研究對象的幸福感作解釋。

貳、 社會興趣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幸福感之調 節效果

本研究為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對學童 之 幸 福 感 的 影 響 是 否 具 有 交 互 作 用 效 果 , 因 此 採 用 階 層 迴 歸 分 析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此統計分析方法可配合研究之目的與 需求,依序選擇研究變項的投入順序,以釐清變項間的影響(邱皓政,

2006)。從相關文獻探討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及社 會興趣對學童之幸福感皆具有重要的影響性,因此本研究進行迴歸預測 時,在模式一中首先置入社會興趣各層面變項,包括「工作」、「友誼」、

「社會興趣能力」及「同儕之愛」為預測變項,其次在模式二中置入國 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各層面變項,包括「支持型」、「協商 型」、「妥協型」、「放任型」、「強迫型」為預測變項,而國小高年 級學童之幸福感為效標變項,模式三則參考Frazier、Baraon 與 Tix(2004)

的建議,將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以類別變項處理,並進行 虛擬編碼,及連續變項社會興趣標準化後 Z 分數之離均差交乘積和,代 表教師管教方式與社會興趣間的交互作用效果,以了解對於幸福感的解 釋力,結果如表4-20 所示。

4-20 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興趣與知覺教師管教方式對幸福感階層迴歸

由表4-20 可知,模式一中的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興趣對於依變項幸 福感具有顯著的解釋力(△F = 141.75, p < .001 ),其△R2為 .43,表示 在幸福感的總變異中,有 43%能透過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

由表4-20 可知,模式一中的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興趣對於依變項幸 福感具有顯著的解釋力(△F = 141.75, p < .001 ),其△R2為 .43,表示 在幸福感的總變異中,有 43%能透過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