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依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研究者針對父母、教師、學校及未 來的研究,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和參考。

壹、 對家庭教育方面上的建議

一、家長應協助孩子學習與他人合作互助

本研究發現學童的社會興趣能力較需要加強,因此建議家長宜多培 養子女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由於受到目前家庭少子化的影響,加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思想,父母對子女的照顧無微不至,將所有期 待加諸於子女身上,傾全力栽培的結果,容易造成孩子自我中心,缺乏 與他人合作互動的機會,只求個人表現,造成獨立卻無法與人互助的個 性。想要幫助孩子能在團體中立足,最重要的是幫助他除了表現自己,

還要有欣賞他人、包容不同的意見的心,父母不應無限度地遷就孩子的 願望,要使孩子所想的不僅僅是自己需要什麽,而是同時也能關心其他 人、整個家庭需要什麽,父母要多給孩子練習發展的空間,孩子才有能

力學會體貼別人,學習和各種不同特質的人共同做事的寬宏氣度。

二、家長應維繫圓滿的家庭

本研究發現完整家庭的學童在幸福感及社會興趣方面皆高於不完整 的家庭,因此家長宜多注意良好家庭關係的維持,讓子女在圓融和諧的 環境中成長,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子女情感有依附,容易產生安全感和信任 感,如果子女置身於紛爭不休的家庭中,缺乏良好的模仿及學習機會,便 難以造就出有和諧人際關係。因此為人父母者應當以身作則,注意夫妻 及手足相處之道,適當的引導學童與他人相處的模式,提供子女必要的 心理上與物質上的支持,使每一個孩子在完整家庭的引導下,經由模仿、

同化、認同與父母的教育下學習與發展,適時多引導孩子發展出友善性 的人格特質。

三、家長應注意孩子的憂鬱情緒

本研究發現男生在「無憂無慮」分量表的感受程度優於女生,女生 較男生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因此建議父母對於這個時期的女生,應有 更多的關注與疏導,由於女生在此時期已進入青春期,因為心理趕不上 身體的變化,常有角色混淆,自我認同的壓力產生,急遽的情緒變化或 脫序行為經常造成親子關係的緊繃,因此父母宜多觀察子女身心的變 化,適時的協助子女渡過這一段青春的狂飆期,陪他們走過青澀抑鬱的 成長歲月,給孩子多些寬容與支持,增加親子間的溝通,傾聽其內心真 正的需求,表達對子女的關心及尊重,維持和諧的親子關係,才能避免 憂鬱的情緒產生。此外平時與兒童相處時更應培養兒童知足常樂的心 態,不要過度的擴張對物質慾望的需求,以避免欲求不滿時引挫折感,

加深憂鬱的情緒,時時加強兒童自我肯定的能力,讓兒童學習以一種正 面及知足的心態來生活,則會對人生常有幸福快樂的感受。

貳、 對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時常提供學童團體成長的機會

本研究發現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童的社會興趣有正相關,因此建議師 長平常應多關心兒童在學校的人際互動情形,對於學童在同儕間較孤立 者則應隨時加強輔導,並多加提供學童社交技巧的訓練,讓學童能融入 團體的生活中,並且樂在其中,透過參與團體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發 揮潛能、肯定自我的貢獻和價值,透過團體合作,讓孩子學習到思考、

表達、溝通、協同合作及解決問題的社會技巧,同時提升學童的社會興 趣及幸福感。

二、教師應有正確的管教方式

本研究發現教師支持型、協商型及妥協型的管教方式皆有助於學童 在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建議教師平日除了主動表達對學生的關懷以外,

在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應是秉持著對學生的關心和在意,並且一視 同仁,以公平公正的心態處理,以建立學童的自我肯定及與人相處的信 心。至於在行為的教導上,幫助別人是社會興趣的內涵之一,所以教師 平日應多公開鼓勵樂於助人的學生,一方面是對熱心助人者的鼓勵,另 一方面是為其他學生樹立楷模,培養學童服務的人生觀,以期能盡一己 之力服務人群、貢獻社會,教師更應於生活中多多培養孩子同理心、關 懷心,進而讓孩子將此心意轉為實際行動,幫助他人,讓兒童能與人相 處更融洽,則有助於提升其幸福感。

参、 對學校的建議

一、建立學校支持的網絡系統

本研究發現教師管教方式能調節學童社會興趣對幸福感的影響,因

此建議在學校方面,應該增強老師支持的力量,在第一前線與學生有親 密接觸的除了班級導師以及任教老師,在學生輔導方面除了輔導室及訓 導處之外,所有的教職員都是屬於此體系內的一員,並且不侷限於固定 領域時間學習以及特定的教學策略。學校內的每一位師生都應該能隨時 給予學生模仿及提供矯正錯誤的機會,使學校充滿溫馨、 關懷與尊重,

讓學生能隨時處在一個支持成長的環境中,提升其社會興趣與幸福感。

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學校應該主動提供相關訊息,定期舉辦親職講座、成立父母親成長 團體、設立管教諮詢服務,提供家長與子女溝通的橋樑,讓老師、學校 體系行政、家長三種力量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

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以促進人際關係,如果父母與子女關係良好,師 生關係密切,那麼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會表現更多的良好的社會技巧,

並發展出高度的社會興趣及人際關係,並因此提升其幸福的感受。青少 年問題的成因,其問題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在社會中惡化,若能 從其源頭防微杜漸,讓家庭與學校共同負擔起應有的責任,親師互相合 作,家長與教師幫助孩子在家中及學校裡培養社會興趣的特質,發展積 極、主動的生活,多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團體活動,藉此學習社交及溝通 技巧,讓孩子能發展適度的社會情感、人我關係概念及具體可行的人際 互動技巧,讓學童在親師的陪伴下,快樂的成長。

肆、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母群為中部五縣市國民小學五至六年級的學生,共計抽取 12

所小學24 班,得有效問卷共計 736 份,因此本研究結果僅能代表中部五 縣市目前國民小學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社會興趣與幸 福感之現況。由於本研究對象未包含其他縣市學校及其他年齡層之學 生,因此研究結果推論有限,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深入探討,可將樣 本擴及其他地區及年齡層的學生,以比較其中的差異。除此,也建議未 來的研究可針對其他特殊族群,如新住民的子女、中輟生、原住民等學 童或青少年以了解其狀況。

二、在研究變項上

本研究的背景變項主要是性別與家庭狀況等等,未來研究可以根據 相關文獻,以其他的背景變項來探討與社會興趣、幸福感的關係,例如 家庭社經背景、出生序等等。此外本研究已經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 教師管教方式、社會興趣與幸福感有正相關並且可以顯著預測幸福感,

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其他因素,例如性格因素、學習壓力等等是否影響著 幸福感。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興趣量表與幸福感量表,在編製過程 中分別進行項目分析與信、效度考驗,雖已確認量表的品質,但在未來 後續研究中可再加強探討其信、效度結果,並分析量表的區別效度,以 增加量表的適用性。

四、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之評估方式主要採問 卷調查法,透過量化研究方式雖可客觀比較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 教方式,但無法進一步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對學生的

影響因素為何,建議未來可採用焦點訪談或質性資料的蒐集方式,以深 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之主觀知覺評估。或者,也可 採縱貫式的研究方法,長期追蹤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 式、社會興趣與幸福感的發展情形及可能的影響因素。另外,由於本研 究在家庭狀況的分析上,只簡單粗分為完整家庭及不完整家庭,建議未 來研究可再細分為不同家庭結構(如單繼親、隔代教養),以了解其各 自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新華、王極盛(2004)。青少年主觀福祉感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

12,34-45。

方淑寬(2006)。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 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泳貴(2001)。阿德勒學派的理論及其在遊戲治療的應用。諮商與輔導,

184,11-14。

王毓吟(2006)。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 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余郁雯(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 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郁雯(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 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