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化的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企業將國際化視為一種漸進式的歷程,在 國際化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增加涉入程度,稱之為歷程模式(Stage model)。第二種為全 球新創事業(Global start-up),意旨企業在設立之初,便利用網路擴張,將視野布局於全 球(Parboteeah & Cullen, 2011),例如 Facebook、Google 等。在本研究中,由於餐廳事業 必須透過企業移轉一整家餐廳到另一個國家,因此,本研究在此將聚焦於歷程模式的介 紹。

一、國際化歷程模式(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本模式乃北歐瑞典 Uppsala 大學教授 Johanson 與 Vahlne 在 1977 年提出,認為國際 化乃一系列的歷程,是漸進式的發展。而本模式也為國際化歷程相關理論中,在後續的 研究或者理論發展中,最廣為應用的理論。

此模式由作者的實證研究為背景,經過統整與分析得知:瑞典籍的公司國際化歷程,

通常是緩慢地、漸進式擴張,而非大規模的國際生產、投資。在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以

Johanson 與 Wiedersheim(1975)的研究為重要。Johanson 與 Wiedersheim(1975)以個案方 式研究瑞典四家成功國際化的工程公司,分別為 Sandvik,在 1862 年成立,為一瑞典成 功之鋼鐵製造公司,目前公司橫跨鋼鐵製造、建設等領域;Atlas Copco,主要生產之產 品為壓縮機、建築與採礦設備、動力工具和裝配系統領域;Facit,在 1922 年成立,是 以生產工程用計算機(Mechanical Calculator)在瑞典發跡;Volvo,在 1927 年創立,在成 立之初,除了生產汽車外,在 1928 年,也投入生產卡車的行列。

在該研究中,Johanson 與 Wiedersheim(1975)提出心理距離(Psychic distance)的概念。

意思是在國際化時候,企業會先從與企業所屬國家距離、法律、政策、語言相似的地區 開始進行國際化活動,接著才會投資心理距離較遠的國家。一般而言,若直接以國界鄰 近之國家為投資標的,較容易遭遇發展瓶頸。例如:美國與古巴為鄰近國家,古巴卻為 共產主義之國,若美國當地企業前往發展,恐會面臨企業投資困境。而英國與澳洲雖因 地理距離較遠,但因歷史因素使然,實屬文化相仿之國家,可參考為國際投資標的。而 Kamakura 等(2012)也在其研究中證實,企業在投資海外市場時,應優先考量心理距離較 近之國家,可以避免企業投資失利。在 Johanson 與 Wiedersheim(1975)研究中提到:國 際化乃是一連串漸進的過程,會從心理距離較接近的國家開始進行國際化的行為,而過 程會從零散的出口活動到在海外設廠製造。在第一個階段,缺乏常規的出口活動(no regular export activities),企業並未給予市場任何資源承諾,且企業缺乏獲得市場資訊的 管道;在第二個階段中,透過獨立的代理商出口(export via independent

representatives/agent ),企業擁有獲得市場資訊的管道,也給予市場相當的市場承諾;在 第三個階段,建立海外銷售子公司(sales subsidiary),企業已能主掌資訊管道,掌握海外 市場訊息;最後一個階段,企業已於國外建立工廠製造(production/manufacturing),代表 著企業對於市場完全的資源承諾(Johanson & Wiedersheim, 1975)。

在 1977 年 Johanson 與 Vahlne 則運用上述階段進一步探討國際化歷程,提出了國際 化歷程動態模型(稱之為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U-Model)。在此模型 中,提到企業國際化乃一循環的歷程,分為兩個面向,為狀態面(state aspect)與改變面 (change aspect)。在狀態面部分,主要闡述給國外市場的承諾,包括了公司對新市場所具

備的知識(market knowledge)與對市場的承諾(market commitment)。在改變面部分,則分 為目前活動(current activities)與承諾決策(commitment decisions)。

在狀態面部分,根據圖 2-4,包含了市場承諾與市場知識。市場知識部分,可以分 為客觀知識與經驗知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兩種,客觀知識可被傳授,而經驗知識則 僅能仰賴個人經驗而獲得。其中以經驗知識在國際化的發展中最為重要。在國內市場中,

因為有相當的時間了解自己的國人、組織、市場,但是,在國際化歷程中,對於國外市 場,則是相對陌生,因此需要具備特定的經驗知識,讓國外的營運流暢。在對於海外市 場具備了相當的知識之後,企業方能針對海外市場的特殊需求,調整對海外市場的資源 投入數量。因此,在市場承諾部分包含了承諾程度(the degree of commitment)與資源數量 承諾(the amount of resources committed)。承諾程度,取決於對市場投資的程度,包括若 企業能於海外市場進行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則可視為高承諾程度,反之,則稱之為低承 諾程度。在資源數量承諾部分,主要則聚焦於資源投入的衡量,提到:若採用當地資源 則可視為對當地市場的承諾。簡言之,狀態面之所以包含市場知識與市場承諾,乃因其 有直接的關聯性。因為,企業需要具備海外市場的專業知識,包含了經驗知識與主觀知 識,才能針對海外市場的需求,做出承諾程度與資源數量承諾的投資決策(Johanson &

Vahlne, 1977)。

在改變面部分,分為目前活動(Current activities)與承諾決策(Commitment decision)。

所謂目前活動乃目前公司在組織、行銷等各方面所進行的各式活動。此部分可透過雇用 有經驗之專業人士或者聽取專家建議。為了將這些日常營運之經驗,納入企業的國際化 歷程中,Johanson 與 Vahlne(1977)將其分為公司經驗(Firm experience)與市場經驗(Market experience)。其中公司經驗可以藉由運用公司內部人才得以解決問題,然而市場經驗則

程,因此,該研究稱之為國際化歷程動態模型(The Basic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te and Change Aspect)。詳細圖示如下圖所示。

圖 2-4. 國際化歷程動態模型

資料來源:“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 Johanson & Vahlne 1977,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8(1), 26.

在 2009 年時,Johanson 與 Vahlne 修正了之前提出的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發表商業網絡國際化歷程模式(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比起 1977 年的版本,Johanson 與 Vahlne(2009)認為,以往的模式著眼在 思考企業要如何突破國際化的重重障礙,但是隨著航空、海運以及網路的發展,擴展至 海外的障礙,已經不如從前複雜,因此,Johanson 與 Vahlne 修正之前的模式,如今他們 用商業網絡的觀點(Business network)思考國際化的行為。他們認為重視關係、學習與成 長,強化國際商業網絡的概念更為重要。

在修正的模式中,模式仍分為狀態面與改變面,兩者互相影響,狀態面會影響改變 面,反之亦然。在狀態面部分,修正為市場知識(knowledge)、機會(opportunities)與網絡 地位(network position);在改變面部分,則修正為關係承諾決策(relationship commitment decision)與學習(learning)、創造(creating)、信任建立(trust-building)。詳細如下圖 2-5 所 示。

在狀態面部分,Johanson 與 Vahlne(2009)增加了機會的部分。認為機會在國際化的 歷程當中,比起知識(例如:了解市場需求、能力、策略),機會的掌握更為重要。另外,

在網絡地位部分,強調國際化歷程是網絡的建立。而網絡關係的建立在各個公司以不同 比例的知識、信任、承諾而形成。

在改變面部分,有別於 1977 年的模式,在 2009 年的模式當中,則將目前活動更正 為學習、創造與信任建立,認為員工並不只是單純地從目前的營運活動中獲取經驗,而 是更高廣泛的學習、創造與信任建立。在關係承諾決策部分,認為在商業網絡的時代中,

與合作者的關係更顯得重要,因此,在 2009 年的模式中,修正為關係承諾決策 (Johanson

& Vahlne, 2009)。

圖 2-5. 商業網絡國際化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revisited: From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to liability of outsidership”, Johanson & Vahlne, 2009,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0(9), 1424.

二、創新國際化歷程模式(innovation-rel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

本模式認為國際化是一系列的學習歷程。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一步一腳印的解 決接踵而至的問題。從最基本的出口,隨著事業擴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 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慢慢發展到海外直接設點營運。在此過程中,企業不斷的學 習,在困境中求創新。因此稱之為創新國際化歷程模式。

學者 Bilkey 與 Tesar(1977)便提出了六個國際化歷程次序。1)營運管理對於出口缺乏 興致;2)營運管理接受主動下訂的訂購,但是不主動出口;3)公司主動尋求出口的可能 性;4)公司實驗性的尋找地理位置鄰近國家出口;5)成為經驗豐富的出口貿易公司;6) 尋求地理位置較遠的國家進行出口貿易。

Reid(1981)認為國際化歷程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而在過程中,雖然企業的國際 化歷程循序漸進的發展至成熟,但其中之步驟,卻可以一次兩個或多個同時發生。五階 段國際化歷程分別為:1)出口警覺(Export Awareness):機會認知與需求提升;2)出口意 圖(Export Intention):動機、態度、信念與對出口的期望;3)出口試煉(Export Trial):個 體對於出口貿易的有限經驗;4)出口評估(Export Evaluation):經歷出口經驗後的評估結 果;5)接受出口(Export Acceptance):決定是否繼續出口貿易或放棄出口。學者則建議當 小型企業在發展、投資時,要特別留意公司本身特性,因為這些特性將會影響公司在出 口時的決策與相關因子的考量。此外,決策者對於海外市場的態度與偏好也相當重要,

因為他們的認知將會影響整體海外市場往後的出口行為。

Cavusgil(1980)則提出五個階段的歷程模式,1)國內市場(Domestic Marketing):僅在 國內市場銷售;2)出口前階段(Pre-export Stage):公司開始評估進行出口貿易的可能性;

3)實驗性涉入(Experimental Involvement):公司開始在地理位置鄰近國家進行出口;4) 主動涉入(Active Involvement):在更多的國家進行出口貿易、並且增加銷售數量;5)承 諾涉入(Committed Involvement):公司直接在有限的資源中,選擇分配資源於國內與海 外市場。研究結果提到,國際化其實並不然是一個一連串的過程,反而是決策者的遠見、

對於風險的態度以及資訊涉入的強弱才是決定國際化歷程的重要關鍵。在本研究中,

Cavusgil(1980)歸納出企業在各個階段的狀況,包含該情境當時的內在以及外部情形。詳 細如下表 2-3 所示。

表 2-3 regarding)

海外市場活動的吸引力

資料來源:“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 Cavusgil, 1980, European Research, 8, 275.

Edvardsson, Edvinsson 與 Nyström(1993)以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十家知識密集的服務 業公司為研究對象,包含保險、顧問、保全業等。在該研究中,學者認為企業從策略願 景為本,發展出創造力矩陣。所謂創造力矩陣係因為作者認為在服務業裡,產品研發需 要有創造力,以利未來事業的發展。而產品研發是往後企業功能之本,具備有競爭力的 產品才會有之後的財務運作、組織以及行銷活動,因此,Edvardsson 等(1993)以創造力 矩陣命名之。當企業進入新市場時,與當下的環境(知識與競爭、財務資源、內部與外

及強化市場定位,日常營運活動將越來越完善;最後為重新導向時期(Reorientation),企 業開始調整、適應至當地的情況。甚至開始尋找新的機會。詳細如下圖 2-6 所示。

及強化市場定位,日常營運活動將越來越完善;最後為重新導向時期(Reorientation),企 業開始調整、適應至當地的情況。甚至開始尋找新的機會。詳細如下圖 2-6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