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英語教學之探討 19

本節就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原則與模式、文化學習教學策略與教學目標、文 化學習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做進一步探討。

壹、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原則與模式

游家政(2011)探討全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原則與模式,談及全球教育融 入課程涉及兩個互補的、重疊的與持續的過程:過濾與充實。過濾即從全球教育 的觀點與學生的需求,重新評估學校的課程與教學,以判定重要的部分與過時的 部分;充實為融入新鮮與生氣蓬勃的學習方案,其中有些需過再概念化原有措施,

重新聚焦到新的優先項目上(Pike&Selby,1999)。而在運用過濾與充實進行全球 課程融入時,應考慮統整、系統、效益與校本等基本原則。統整原則即將時間、

20

空間、議題與內在等四面向彼此交織貫串,統整為一。系統原則兼顧垂直組織與 水平組織,考量學習內容的縱向銜接及與其他課程橫向聯繫。效益原則即掌握課 程目標與關鍵。校本原則意指根據學校和班級情境、社區期望、設備資源等設計 符合學生的課程。

《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中,則談到規劃與設計課程時可參考 幾項原則:系統化原則、脈絡化原則、議題化原則、對比法原則、敘事化原則。

系統化原則意指活動設計應顧及活動背後所要傳遞的國際文化或全球議題概念,

以概念、事件或議題。脈絡化原則強調除了文化理解外,更重要的是瞭解國家之 間的關係,培養學生複雜的認知學習和批判能力。議題化原則可採議題分析方式,

解釋不同族群的觀點和經驗,讓學生瞭解族群的差異。對比法原則係指課程設計 可透過對同一種文化的不同展現方式的對比,減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

並讓學生進行建構移情與改變態度。敘事化原則意指善用敘事文本,透過對經驗 不斷反思、批判、與重構的循環歷程,作為讓學生理解他人和看見自己的工具。

(教育部,2012)

全球教育融入的模式則可參照 Banks(1995)的多元文化融入課程,分為貢 獻模式、附加模式、轉化模式以及行動模式。貢獻模式為主動將相關活動安排在 學校課程計畫或班級教學計畫之中;或者隨機實施,被動回應外界要求。附加模 式即將全球教育的元素附加到學校現有的課程之中,但不改變現有的課程架構。

轉化模式是將全球教育課程元素和原有的學習領域課程元素融合,改變原有課程 結構,亦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建構方法和歷程。行動模式則將轉化模式延伸為實踐 活動,並將知識內化為個人價值觀或人生哲學,表現在日常行為與活動上。

至於《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中,則是選取 Robin Fogarty(1991) 的《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單文經譯,2003)其中的六種方法,轉化成國際教 育課程融入模式。課程融入區分為單一學科融入以及跨學科統整模式。單一學科

21

融入模式是將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單一學科;跨學科統整模式則將國際教育議題融 入二個以上的學科。茲將此六種模式說明如下:

( 一 ) 分立式:將國際議題融入既有課程,但屬於分散式的融入,例如將國際 教育融入在不同學科中。

( 二 ) 聯立式:將國際教育議題以系統性與連貫性的方式融入課程,例如以螺 旋式課程的方式,將國際教育議題出現在同一學科的不同學習年段。

( 三 ) 窠巢式:強調對單一議題的多層面探討或多元能力的培養,例如設計出 以全球環境議題為主題的教學,同時將教學目標設定在尋找共識(社會技 能)、 安排順序(思考能力)與全球環境議題(認知)。

( 四 ) 並列式:以各科教材為主軸,結合國際教育相關概念,排列成對應教學 活動,例如在同期間分別將國際教育的主題安排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進 行。

( 五 ) 共有式:抽離國際教育共同概念,分享概念與技能上的融通性,例如以 不同學科間共同的國際教育概念來進行教學設計。

( 六 ) 張網式:以國際教育為核心,連接不同學科相關概念,以地球村為主題,

統整不同的學科。

參考上述之原則與模式,本研究之國際教育融入英語課程,以系統化原則為 基礎,採用單一學科融入模式,而衡量研究場域客觀條件的限制,主要採取附加 模式做為融入課程的基礎。在課程設計上,根據學校及班級學生實際狀況,設計 合宜的課程內容;在編擬教材上,考量教材的先後次序性,與加深加廣的延伸設 計,以及讓學生有重複練習與繼續發展的機會;在課程目標上,必須掌握到國際 教育的學習重點;在課程統整上,與其他學科教師做跨領域的合作,而除了正式 課程外,也將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納入考量。

22

貳、文化學習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

以下就文化學習教學目標與文化學習的教學策略分述之。

一、文化學習教學目標

Nostrands(1970)提出文化學習九大教學目標,後來 Seelye(1974)修改成 七大教學目標,對照如表 2-2 所示。

表 2-2

Nostrands 九大文化教學目標與 Seelye 七大文化教學目標之對照

Nostrands(1970) Seelye(1974)

1.能在社交情境中合適地與人互動 1.能覺察文化的行為 2.能描述或知道人們的文化模式或社

交行為

2.能知道語言與社會變項的互動

3.能辨識文化的模式 3.能了解在一般情境下的習慣行為 4.能解釋文化的模式 4.能認識文字上的文化意涵

5.能預測一個文化模式可能應用的情 境

5.能評價關於社會的描述

6.能描述或解釋能在外國社會被接受 的態度

6.能研究另一文化

7.能對關於文化模式 7.能產生對待另一文化的態度 8.能藉由分析社會文化整體來敘述

9.能辨認所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以 及其目的性

註:提升文化學習能力之教學策略:全球教育的啟示,取自教育研究月刊(頁 127-142)高薰芳、陳劍涵,2003。

23

Mantle-Bromley(1992)提出文化學習過程的四項重要考量為學習態度扮演的 角色(The role of attitudes)、文化同化的過程(The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準備程 度的需求(The need for readiness)以及自我覺察的需求(The need for

self-awareness)。文化同化的過程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的學習者是以刻板、表 面的觀點來看文化; 第二階段學習者體驗文化衝擊,了解更多文化細微表達方式,

但缺乏正常(normal)表現的能力而感到挫折;第三階段學習者開始接受不同的文 化有「不同」而非「錯誤」的行為模式;第四階段學習者欲了解學習文化中人們 的感覺。在文化同化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態度會影響學生參與學習的意願,

學生不可避免地面對挫折時,教師扮演協助的角色極為重要。教師必須教導日常 生活的模式,如對象文化的信仰、價值觀等鼓勵學生接受關於不同文化有不同方 式的觀念。學生的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產生良好態度的關鍵,學生在能客 觀地評斷他人的文化之前必須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受文化影響的(高薰芳、陳劍 涵,2003)。

綜上所述,文化學習的教學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對待不同文化的正向態度。教 師引導學生從體驗表面的文化衝擊,到接受不同文化的觀點,進而同理對象文化 的感覺。

二、文化學習的教學策略

Galloway(1984)強調文化了解的重點放在「過程」(process)的技能上,須與 學科及社會語言內容來結合,故將文化學習組織內容分為:

(一)風俗(convention):幫助學生認識並理解對象文化人們的日常行為,分 為外在情境決定的風俗(context determined)及內在功能性的風俗 (function-determined)。

24

(二)隱喻(connotation):引導學生思考與文字與文化中隱喻的關係,以了解 彼此的文化。

(三)外塑的環境條件(conditioning):協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成員因為不同 的環境條件而有相異的外塑行為。

(四)理解(comprehension):培養學生分析、假設,及容許不確定的部分。

此外,Seelye(1993)另提出六項組織文化學習內容的原則:

(一)引起興趣:學生能對另一文化產生興趣,並產生對其成員的同理心。

(二)誰:學生能理解角色期待、社會變項、及居住地方皆會影響人們說話及 行為模式。

(三)做什麼:學生能理解有效的溝通在於了解人們與世界互動時心中文化面 的意象。

(四)何時與何地:學生能理解情境變項與習俗塑造著人們的行為。

(五)為什麼:學生能理解人們日常行為是在社會文化允許下所做的選擇,這 樣的文化模式和滿足心理與生理需求息息相關。

(六)探索:學生能以足夠的證據來衡量目標文化的概觀,也能藉由圖書館、大 眾傳播媒體,以及人們身上來獲取及組織關於目標文化的資訊。

綜上所述,文化教學的策略要能讓學生歷經觀察、理解、覺知、歸納、評鑑 不同文化等過程,最終達到對不同文化態度的改變,進而願意欣賞與參與不同文 化。

参、文化學習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以下就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文化學習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做進一步探討。

25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在語言的學習中,背誦單字、片語與文法句型常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但事 實上語言是文化構成的要素(游毓玲,2003)。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 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Sapir,1921)。在以溝通做為語言教學與語言 學習的前提下,文化知識與脈絡這兩個溝通要素,必須成為教學與學習的重點之 一(戴維揚,2003)。。

而在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遵循三個原則: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

適用性意指文化內容與所學語言內容必須密切相關,如此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也能提升自己對英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的興趣。適度性指的是學習材料的選擇必須 合適。階段性則要考量自己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及心理、生理狀況,循序漸進、

由淺入深地去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若是到了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則要擴大對

由淺入深地去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若是到了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則要擴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