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起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 學提升學生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的歷程與成效。本章就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 起、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節分別論述。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起

全球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教育部,2011)。隨著資 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交通網絡的四通八達,國際之間的依賴更甚以往,國家不再 是唯一的單位,而是一個更為複雜與多元的世界體系(Kniep,1987)。縱然當今國 際局勢瞬息萬變,全球卻有一股共同的前進主流,也就是區域和國際之間建立起 合作關係,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生態、科技與文化各方面皆快速整合成一相 互依存的共同體系,牽一髮即動全身,宣告著人類正進入一新紀元―全球時代(洪 美齡,1997)。在此全球化的時代,天涯若比鄰,人人皆為世界公民,不管種族、

膚色、國籍、信仰、文化、生活方式是如何的相異與多樣化,在地球上,大家皆 是生命共同體。在如此互動頻繁且互相影響甚鉅的地球村,人們必須以更開放的 心胸與謙卑的態度,了解各國文化的相異性並學會尊重與包容的精神,同時感受 人類的共通性,進而異中求同,找出人類的共同目標,以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與 課題。

「全球教育」的概念起源於因應世界性議題例如資源短缺、武裝競賽、移民、

失業、通貨膨脹、人口過剩(Alger & Harf, 1984)。學者 Hanvey(1976)認為:

「全球化是一種『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並由學校來提升學生全球化蘊 含下的態度、知識和技能,這並非是增加一門或是一個單位的國際事務的課程,

也非侷限全球教育在社會學科中。……全球教育需要將全球的視野融入在所有的

2

課程中。」美國 NCSS(1981)提出「世界觀教育」,強調不同文化、物種及地球 間的相互關聯性。國際化的概念從初期著重在國防與外交的國家利益導向上,而 後逐漸轉移至以培養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下一代為目標,國際化教育遂成為各國 教育革新之重要課題(張欽盛,2006)。除了高等教育對於國際教育的推動漸漸 受到重視之外(Murphy, 2007),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也成為趨勢。例如,美國、

英國、澳洲等先進國家,中小學都非常重視國際教育(Deveney, 2007)。

探究我國現行教育中有關全球意識及國際教育的狀況,有國內學者林彩岫

(1989)發表《小學的全球教育》;而教育部在 1993 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修訂時 特別強調,人類溝通隨著資訊工業發展而日益頻仍,所謂「地球村」或「國際社 區」之意識已逐漸形成,如何教導新生代去適應和參與「國際社區生活」,具備 世界胸懷,有其必要性,尤其「培養兒童二十一世紀世界責任觀」,為課程修訂 的重要理念(教育部,1993)。另外,在「挑戰二○○八:國家發展計畫 ── e 世 代人才培育報告」(黃榮村,2003)亦指出「地球村民意識方面」的重要性。而 後教育部在 2005-2008 年的教育施政主軸宣示「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 其才新國民」的概念(教育部,2004),接著在 2009-2012 年教育施政藍圖中亦 以「培育能自我實現的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為願景(教育部,2008a);

此外,我國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中將「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列為十大基本 能力之一,亦即:「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 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再 者,教育部在 2011 年提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以「扎根培育 21 世紀國 際化人才」為願景,盼培育出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 感的國際化人才(教育部,2011);台北市也分別於 2009 年與 2011 年提出《臺 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以培育友善關懷、公義盡責的世界公民為願景(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2011);2013 年《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中提到,十二年國教應

3

承擔培育人才責任之一,即為培養學生覺察全球村相互依存的關係與生態永續發 展的重要,俾具備國際化、全球化所需要的競爭與合作能力(教育部,2013)。

是故,順應政策的推波助瀾,國際教育實為當下值得好好探討與研究的議題。

然而,國際教育須以「國家認同」為出發,進而推展至對其他國家及文化的 認同。烏克蘭教育家米哈埃爾・茲古羅夫斯基(Mykhail Zgurovsky)曾說:「為了讓民 族的自我認知與身為世界公民的自我認知能於一個人內在和諧共存,於青少年的 人格形成期中,除了接受本國歷史、文化的觸發,同時接受世界歷史、文化的獨 特與豐富性觸發也是很重要的。」(Ikeda & Mykhail, 2011/2012)另外,羅馬俱樂部 曾向世界呼籲:「以全球觀點思考,採取在地行動。」因此,在全球化時代,需要 教導學生以本國文化為基礎,並養成對其他文化有開放胸襟的態度與視野。培養 學生「鄉土民」、「國民」、「世界民」此三階段的自覺,是構築和平世紀的所需的教 育(Ikeda & Mykhail, 2011/2012)。

在引領學生成為「世界民」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樑。

研究者於新北市第一年擔任英語代理教師期間,曾與外師一起協同教學,以中西 節慶文化為主題設計課程並實施於英語活化課堂中;也曾於另一所英語重點學校 代理期間,與校長帶領學生至美國姊妹校小學做文化交流。在這些經驗過程中,

研究者除了發現國際教育可以為孩子帶來更寬廣的視野,並增添英語學習的樂趣 外,也深刻體會到小學的國際教育未來定將成為時代趨勢。雖然推動國際教育並 非只是英語教師的責任,然而英語既為一國際共通的語言,當然也成為增進國際 交流與文化理解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於此英語教師確實扮演推動國際教育的重 要橋樑。特別是學習者的年齡越小,國際觀的培養越是仰賴小學階段教師的國際 視野與態度、系統性國際教育的教學設計與課程(吳煥烘、黃月純、張宇梁,2010)。 研究者身為小學現場第一線英語教師,自覺有肩負培育未來國際化人才的責任與 使命感,盼為小學國際教育的發展與成長盡一份心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