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提升學生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提升學生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顏佩如 博士

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

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提升學生文化覺識

與英語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蔡怡萱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2)
(3)

謝辭

論文的完成固然迎來畢業與取得碩士學位的喜悅,但在這兩年堪稱千錘百鍊 的教專生活中,能堅持做自己想做的題目,將心中的構思與藍圖一點一滴的描繪 出來,再一步一腳印的在教學現場中實踐,整個歷程對自己來說,其實就已是最 大的報酬。 這段期間萬分感謝指導教授顏佩如老師諄諄指導與提點,每次在 meeting 時 總能感受到老師對學術的熱情與執著,也不斷的鼓舞著自己要更有勇氣的前進。 感謝口試委員李懿芳老師與張淑芳老師精闢細膩的寶貴意見,以及楊銀興老師在 統計上的指導,讓我的論文能更臻完善。感謝實地研究學校的校長、班導、英語 老師給予我的諸多的協助,也感謝研究班級的學生們的配合與參與。 感謝所有為了培育我們成為良師而竭盡心力付出的所有師長們,期許自己要 將相同的精神傳遞給自己的學生。感謝「黃埔二期」的教專班同學們,這兩年無 論在課業上的互相學習或是生活上的互相扶持,大家就如同一家人一樣,是我人 生中很美好的時光。 感謝家人無條件的支持,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重回學生身份盡情充電,享受 學習的樂趣。也謝謝自己的努力,這兩年憑著想要成為好老師的信念與傻勁,不 斷向自己的極限挑戰,化不可能為可能,辛苦過後迎接我的是勝利的甘甜。 感謝我的人生之師-國際創價學會 SGI 會長池田大作先生,在思想上啟發 我選擇教育作為畢生的志業,亦賦予我更宏觀的視野,讓我也能以小學英語教師 的角色,在教室中為世界和平盡一分心力。 最後,願將所有的感謝化為下一步前進的動力,將教育愛永遠傳遞! 蔡怡萱 謹誌 2015/6

(4)

I

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

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

提升

學生文化覺識

與英語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藉由「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之 歷程,提昇學生的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同時探討實施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 程主題融入國小英語教學時,學生的學習感受及教師的教學反思。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一個五年級班級的 26 位學生,研究時 程為二十週,總計 60 節課。本研究以自編之「文化覺識量表」及「英語學習興 趣量表」做為評量工具,並利用統計軟體 SPSS 12.0 分別將其前後測結果進行相 依樣本 t 檢定,再透過學習單、課程回饋單、教學省思、教學觀察、半結構式訪 談等方式進行質性資料蒐集。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五年級英語教學之歷程: (一)將學生文化背景納入課程設計考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二)善用學生作品及他國交流作品佈置教室營造正向的國際文化學習氣氛 (三)透過此行動方案有助於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四)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與實作體驗加深學生學習效果 (五)運用網路共同平台提供學生真實應用英語的情境增加學生學習動力 二、「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五年級英語教學之成效: (一)「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 文化覺識四個面向

(5)

II (二)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對 英語的喜愛」與「對英語事物的參與」方面的學習興趣 (三)透過文化接觸活動-跨國同步視訊交流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效果最佳 (四)透過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英語課程,學生瞭解到學習英語的目的與重要性 (五)低成就學生透過補救教學提升學習成就有助於此行動方案進行與成效的提 升 關鍵詞: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文化覺識、英語學習興趣

(6)

III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fusing “Culture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o Fifth Grade English Teaching

to Improving Cultural Awareness and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Adviser: Yen, Pey-Ru Graduate student: Yi-Hsuan Tsai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mprove fifth grad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through infusing “Culture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English teaching, as well as to dissect the students’ feeling and the teacher’s refle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 used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26

fifth-graders. The research period was twenty weeks, a total of 60 English classes.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Cultural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and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Questionnaire, and the results were both analyzed through Paired t test of SPSS 12.0. In addition, the use of the qualitative data includes course worksheets, course feedback sheets, teaching reflection journals, teaching observation records, interview records, etc.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process of infusing “Culture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o fifth

grade English teaching:

(1) Take students’ cultural background into consideration for course design to enhance students’class participation.

(7)

IV

(2) Post students’ works and the cards from the exchange with other countries on the classroom bulletin to create positive atmospher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learning.

(3) The courses improved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4)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deepened students’ learning. (5)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real situation to apply what they’ve learned by using

internet forum motivated students to learn.

2. The effects of infusing “Culture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o fifth grade English teaching:

(1) Infusing “Culture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o fifth grade English courses obviously enhanced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2) Infusing “Culture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o fifth grade English courses obviously enhanced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3) The highest effect of enhancing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was through culture contact activity as cross-country live video streaming.

(4) Through Cultural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nglish courses, students realized the purpose and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5) Improve low-achievers’ learning achievement by remedial courses helped the running of this action plan and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offered suggestions to the English instructor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learning, cultural awareness, English

(8)

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起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國際教育與英語教學的學理論述 ... 11

第二節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英語教學之探討 19

第三節 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之相關測量工具 ...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4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2

第四節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教學活動之實施計畫 ... 45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 54

(9)

VI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5

第一節 第一循環教學的計畫實施與歷程檢討 ... 75

第二節 第二循環教學活動的計畫實施與歷程檢討 ... 91

第三節 跨循環分析 ...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1

第一節 結論 ... 111

第二節 建議 ... 115

第三節 研究者在教學上的轉變與成長 ... 117

參考文獻 ... 119

壹、中文部份 ... 119

貳、英文部分 ... 124

附錄 ... 127

附錄一 國際教育能力指標 ... 127

附錄二 班級通知單 ... 129

附錄三 英語學習經驗分享 ... 130

(10)

VII

附錄四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

學之行動研究單元教學教案示例 ... 131

附錄五 Unit1 學習單 ... 134

附錄六 iEARN 網路平台留言自我介紹單 ... 135

附錄七 與日本小學生 Skype 視訊交流之自我介紹 ... 136

附錄八 My Day & Your Day ... 137

附錄九 第一階段 Unit 1 學生回饋單 ... 138

附錄十 第一階段 Unit 2 學生回饋單 ... 139

附錄十一 Holiday Card Exchange 回饋單 ... 140

附錄十二 與日本小學生 Skype 視訊交流活動回饋單 ... 141

附錄十三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英語課程總回饋表 ... 142

附錄十四 專家學者名單 ... 144

附錄十五 國小五年級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專家效度問卷

... 145

附錄十六 國小五年級文化覺識測驗與英語學習興趣量表預試

問卷 ... 152

(11)

VIII

附錄十七 國小五年級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問卷 ... 159

附錄十八 研究工具使用授權書 ... 165

附錄十九 教學觀察意見回饋單 ... 166

附錄二十 Holiday Card Exchange 研究諍友回饋單 ... 168

附錄二十一 日本小學生 Skype 視訊交流研究諍友回饋單 .... 169

附錄二十二 學生接受國際文化學習課程後訪談示例 ... 170

(12)

IX

表 次

表 2-1 九年一貫課程英語領域與國際教育相關內涵 ... 18

表 2-2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方案:文化學習 ... 31

表 2-3 102 年國際教育文化學習優選課程方案 ... 32

表 2-4 101 年國際教育文化學習優選課程方案 ... 33

表 2-5 文化覺識概念對照表... 36

表 3-1 康軒 Super Wow 第五冊英語之單元主題內容 ... 46

表 3-2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融入英語課程之主題教學活動大綱 ... 47

表 3-3 各項資料之編號 ... 57

表 3-4 文化覺識量表預試項目分析摘要 ... 60

表 3-5 英語學習興趣量表預試項目分析摘要 ... 62

表 3-6 文化覺識量表因素分析 ... 65

表 3-7 英語學習興趣量表因素分析 ... 67

表 3-8 文化覺識量表信度分析 ... 69

表 3-9 英語學習興趣量表信度分析 ... 69

表 4-1 第一循環行動研究時程表 ... 77

(13)

X

表 4-2 英語學習興趣量表第一循環後測結果摘要 ... 84

表 4-3 第一循環教學活動面臨問題 ... 90

表 4-4 第二循環行動研究教學活動時程 ... 93

表 4-5 文化覺識量表前後測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 ... 104

表 4-6 英語學習興趣量表前後測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 ... 105

表 4-7 對各教學活動的喜好程度 ... 108

表 4-8 學生對課程的想法與收穫 ... 109

(14)

XI

圖 次

圖 2- 1 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主題架構 ... 30

圖 3-1 行動研究流程圖 ... 44

圖 3-2「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教學活動融入英語教材之對應

圖 ... 48

圖 4-1 學生心智圖作品-台灣 ... 79

圖 4-2 學生心智圖作品-巴西 ... 79

圖 4-3 環遊世界記分板 ... 95

圖 4-4 學生心智圖作品-俄羅斯 ... 96

圖 4-5 學生心智圖作品-斯洛維尼亞 ... 96

圖 4-6 學生卡片作品 ... 97

圖 4-7 從加拿大寄來的卡片... 97

圖 4-8 iEARN 網路平台留言 ... 97

圖 4-9 教室佈置 ... 97

圖 4-10 與日本小學生 Skype 視訊交流 ... 98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 學提升學生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的歷程與成效。本章就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 起、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節分別論述。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起

全球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教育部,2011)。隨著資 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交通網絡的四通八達,國際之間的依賴更甚以往,國家不再 是唯一的單位,而是一個更為複雜與多元的世界體系(Kniep,1987)。縱然當今國 際局勢瞬息萬變,全球卻有一股共同的前進主流,也就是區域和國際之間建立起 合作關係,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生態、科技與文化各方面皆快速整合成一相 互依存的共同體系,牽一髮即動全身,宣告著人類正進入一新紀元―全球時代(洪 美齡,1997)。在此全球化的時代,天涯若比鄰,人人皆為世界公民,不管種族、 膚色、國籍、信仰、文化、生活方式是如何的相異與多樣化,在地球上,大家皆 是生命共同體。在如此互動頻繁且互相影響甚鉅的地球村,人們必須以更開放的 心胸與謙卑的態度,了解各國文化的相異性並學會尊重與包容的精神,同時感受 人類的共通性,進而異中求同,找出人類的共同目標,以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與 課題。 「全球教育」的概念起源於因應世界性議題例如資源短缺、武裝競賽、移民、 失業、通貨膨脹、人口過剩(Alger & Harf, 1984)。學者 Hanvey(1976)認為: 「全球化是一種『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並由學校來提升學生全球化蘊 含下的態度、知識和技能,這並非是增加一門或是一個單位的國際事務的課程,

(16)

2 課程中。」美國 NCSS(1981)提出「世界觀教育」,強調不同文化、物種及地球 間的相互關聯性。國際化的概念從初期著重在國防與外交的國家利益導向上,而 後逐漸轉移至以培養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下一代為目標,國際化教育遂成為各國 教育革新之重要課題(張欽盛,2006)。除了高等教育對於國際教育的推動漸漸 受到重視之外(Murphy, 2007),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也成為趨勢。例如,美國、 英國、澳洲等先進國家,中小學都非常重視國際教育(Deveney, 2007)。 探究我國現行教育中有關全球意識及國際教育的狀況,有國內學者林彩岫 (1989)發表《小學的全球教育》;而教育部在 1993 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修訂時 特別強調,人類溝通隨著資訊工業發展而日益頻仍,所謂「地球村」或「國際社 區」之意識已逐漸形成,如何教導新生代去適應和參與「國際社區生活」,具備 世界胸懷,有其必要性,尤其「培養兒童二十一世紀世界責任觀」,為課程修訂 的重要理念(教育部,1993)。另外,在「挑戰二○○八:國家發展計畫 ── e 世 代人才培育報告」(黃榮村,2003)亦指出「地球村民意識方面」的重要性。而 後教育部在 2005-2008 年的教育施政主軸宣示「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 其才新國民」的概念(教育部,2004),接著在 2009-2012 年教育施政藍圖中亦 以「培育能自我實現的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為願景(教育部,2008a); 此外,我國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中將「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列為十大基本 能力之一,亦即:「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 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再 者,教育部在 2011 年提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以「扎根培育 21 世紀國 際化人才」為願景,盼培育出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 感的國際化人才(教育部,2011);台北市也分別於 2009 年與 2011 年提出《臺 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以培育友善關懷、公義盡責的世界公民為願景(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2011);2013 年《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中提到,十二年國教應

(17)

3 承擔培育人才責任之一,即為培養學生覺察全球村相互依存的關係與生態永續發 展的重要,俾具備國際化、全球化所需要的競爭與合作能力(教育部,2013)。 是故,順應政策的推波助瀾,國際教育實為當下值得好好探討與研究的議題。 然而,國際教育須以「國家認同」為出發,進而推展至對其他國家及文化的 認同。烏克蘭教育家米哈埃爾・茲古羅夫斯基(Mykhail Zgurovsky)曾說:「為了讓民 族的自我認知與身為世界公民的自我認知能於一個人內在和諧共存,於青少年的 人格形成期中,除了接受本國歷史、文化的觸發,同時接受世界歷史、文化的獨 特與豐富性觸發也是很重要的。」(Ikeda & Mykhail, 2011/2012)另外,羅馬俱樂部 曾向世界呼籲:「以全球觀點思考,採取在地行動。」因此,在全球化時代,需要 教導學生以本國文化為基礎,並養成對其他文化有開放胸襟的態度與視野。培養 學生「鄉土民」、「國民」、「世界民」此三階段的自覺,是構築和平世紀的所需的教 育(Ikeda & Mykhail, 2011/2012)。

在引領學生成為「世界民」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樑。 研究者於新北市第一年擔任英語代理教師期間,曾與外師一起協同教學,以中西 節慶文化為主題設計課程並實施於英語活化課堂中;也曾於另一所英語重點學校 代理期間,與校長帶領學生至美國姊妹校小學做文化交流。在這些經驗過程中, 研究者除了發現國際教育可以為孩子帶來更寬廣的視野,並增添英語學習的樂趣 外,也深刻體會到小學的國際教育未來定將成為時代趨勢。雖然推動國際教育並 非只是英語教師的責任,然而英語既為一國際共通的語言,當然也成為增進國際 交流與文化理解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於此英語教師確實扮演推動國際教育的重 要橋樑。特別是學習者的年齡越小,國際觀的培養越是仰賴小學階段教師的國際 視野與態度、系統性國際教育的教學設計與課程(吳煥烘、黃月純、張宇梁,2010)。 研究者身為小學現場第一線英語教師,自覺有肩負培育未來國際化人才的責任與 使命感,盼為小學國際教育的發展與成長盡一份心力。

(18)

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節進一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2011 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透過「融入課程」、「國際交 流」、「學校國際化」、「教師專業成長」四軌,全面推動國際教育(教育部,2011)。 其中,國際教育課程以「全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連」為三大課程主 題軸,發展出各項相關課程議題,盼藉由課程議題的探索歷程,培養學生世界公 民意識,提高學生適應全球化的生活和國際競爭力(教育部,2012)。順應此政 策潮流,研究者希望能針對台中地區的國際教育課程做進一步的發展與研究,並 為台中地區培育出國際化人才。然而研究者搜尋歷年來國際教育相關文獻,相對 於小學階段,國際教育較常見於高等教育階段及中等教育階段實施與推動,且大 多以海外參訪、交換學生為主,將國際教育實際融入日常課程實屬不多,另研究 者發現在目前台中地區的公立小學之中,傾注心力於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英語課程 中的學校屈指可數,故研究者期盼自己可以成為國際教育課程的實踐者。再者, 因語言的學習與文化的學習息息相關,故研究者採用三大課程主題軸中的「文化 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平日的英語教學中,盼能將國際教育的觸角延伸普及至更多 學生,落實社會正義與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根據「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國際教育應從「認識自我文化」出發並「瞭 解自我文化的特質」、「教導中小學生理解、尊重與欣賞不同文化」和「學習跨 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激發其跨文化比較的觀察力與反思能力」、「對不 同族群、地域、文化的尊重包容」(教育部,2011)。此外,「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英語學習領域」中,其基本理念也提到:「透過英語文學習,學習

(19)

5 者能適切回應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活動和增進多元文化的了解與尊重(教育部, 2008b)。」由此可知,加強學生對於不同文化的認識、各文化價值觀的理解、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各文化尊重與包容的精神等,為國際教育與英語教育 的交集目標,故研究者盼透過「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英語課程的歷 程,提升學生的文化覺識,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此外,自 1998 年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以來, 教育部將英語教學向下延伸至小學五、六年級開始,於 2004 年 5 月公佈修訂綱 要後,進一步將英語教育提前至小學三年級開始。近幾年來,也陸續有些許縣市 將每週的英語課程時數增加,藉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曝光率,以裨益學生的英語學 習。然而,研究者在實際教學現場中,發現有部分學生在摸不清為何要花那麼多 時間上英語課的狀況下,產生饜足與排斥的反效果,甚至因遭遇學習挫折而提前 放棄了英語。針對此現象,研究者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人生經驗尚淺,除了家 庭社經背景較佳的學生能享有較多資源與接受到較多的文化刺激之外,一般學生 不容易有機會去深刻體會學習英語的目的性及實用性,因而容易在考試引領教學 的制度下,在反覆練習、背誦與追逐高分中,逐漸失去對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而英語學習也容易流於教科書上死板的句型背誦,無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自如。 另一方面,在這個一味追求英語能力測驗成績衝高分、英語能力強就等於前景光 明的社會,往往造就出的是一批批精通英語卻高自我優越感的人,或者是一群自 覺英語不好而感到卑微的人;或是因自己使用的是主流英語或所謂「標準」英語, 而鄙夷非主流、有地方口音的英語使用者。研究者認為,英語既然做為一種為世 界所共識的語言,學習英語終究是為了能跟世界上不同種族語言的人溝通,是為 了減少因不同文化隔閡產生的誤解,增進種族國家之間的理解等此目的而產生的, 而非將英語作為一種衡量自己或他人高低的工具。於此,研究者認為,若學習者 能在小學學習語言的黃金階段,對學習英語產生樂趣,並進一步感受學習英語的

(20)

6 目的性及實用性,就能維持其往後的人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在畢業後就算沒有教 科書及考試壓力的束縛下,也能自發的學習英語。故研究者盼透過「國際教育文 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英語教學的歷程,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此為研究動 機之三。 另一方面,研究者參閱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相關文獻,發現過往的研究大都 將重點放在社會領域,至今尚無探討國小國際教育與英語學習興趣之間的關係, 故研究者希冀透過教學過程中的省思與覺察,提升自身教學專業的成長,並提供 在英語教學領域推動國際教育的參考來源之一,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以「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 語教學的歷程及結果,以改進研究者的教學,本研究之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的歷程。 二、探討「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提昇學生文化 覺識的成效。 三、探討「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提昇學生英語 學習興趣的成效。 四、透過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覺察,提升自身教學專業的成長,並提供在英語教 學領域推動國際教育的參考來源之一。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的歷程為何? 二、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提升學生文化 覺識的成效為何?

(21)

7 三、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提升學生英語 學習興趣的成效為何? 四、研究者在實施「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之過 程中的教學省思與成長情形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就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國際教育

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兼具兩種角色,一為學科概念,另一為 教育議題。學科概念的國際教育展現了比較教育在 1960 年代之後研究議題的擴 展;教育議題的國際教育其具體內涵乃是國際理解、合作以及和平(黃碧智,2011)。 根據《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國際教育的目標在讓學生透過教育國際化的過 程,瞭解國際社會,發展國際態度,培育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 全球責任感的國際化人才(教育部,2011)。 本研究所指之國際教育,係指做為教育議題的國際教育,援用《中小學國際 教育白皮書》對國際教育的定義,亦即透過教育國際化的教學歷程,培育國際化 人才。

二、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

根據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課 程以「全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連」為三大課程主題軸,發展出各項 相關課程議題,藉由課程議題的探索歷程,以培養學生世界公民意識,提高學生 適應全球化的生活和國際競爭力(教育部,2012)。「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軸,在

(22)

8 於培養學生以多元觀點深入瞭解自身文化以外的文化,瞭解文化的改變歷程,包 括文化的先前歷史、現在及未來,科技、遷移和都市化如何影響文化的發展;並 且引導學生能評估文化中的主要事件和發展趨勢,比較不同文化的多元觀點;以 及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能力,辨識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能欣賞 多元文化價值、包容文化差異,學習與不同文化(教育部,2012,頁 22)。在「 文 化 學 習 」 主 題 軸 下 發 展 出 四 個 主 題 , 包 括「 文 化 面 向 」、「 文 化 多 樣 性 」、「 文 化 接 觸 」 及 「 文 化 識 能 」 等 主 題 , 內 涵 如 下 : 1. 文化面向:包括種族、語言、階級、宗教、人口(如遷移、客工、難民、 人工流產)等次主題。 2. 文化多樣性:包括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文化認同等次主題。 3. 文化接觸:包括文化互動與交流、文化衝突與合作、文化創新與轉化等 次主題。 4. 文化識能:包括文化詮釋、文化欣賞、文化批判等次主題。(教育部, 2012,頁 23) 本研究主題之「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係採用「文化學習」課程主題 軸的觀點,根據文化學習的四個構念-「文化面向」、「文化多樣性」、「文化接觸」、 「文化識能」來發展課程設計。

三、文化覺識

文化覺識泛指學習者在學習文化後,以本國文化的自覺為基礎,覺察到異國 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並檢視自己對於該文化所出現的想法、感覺、價值 觀和態度,進而體會對方文化的涵義,並反省思考自我文化的價值,以培養尊重、 接納與包容的世界觀(姜曉玟,2013)。本研究所指的文化覺識,係透過研究者 參考World Language SAC(2011)文化覺識四向度:「事實知識」、「瞭解價值觀和

(23)

9 觀點」、「跨文化技能」、「個人參與」而自編的文化覺識量表,在測量學生之 後的分數加總。全量表共27題,採李克特式四點量表方式計分,分數越高代表文 化覺識越高。

四、英語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追求傾向與情緒狀態,學生對 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一致地鑽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楊鴻昌, 1985)。是故,英語學習興趣即為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的一種積極追求傾向與情 緒狀態。本研究所指的英語學習興趣,為透過改編自林秀芳(2012)英語學習興 趣量表測量學生分別在「對英語的價值觀」、「對英語的喜愛」、「學習英語的 自信」、「對英語事物的參與」、「英語學習的持續參與」此五向度上的分數加 總。英語學習興趣量表共 30 個題目,採李克特式四點量表方式計分,分數越高 代表英語學習興趣越高。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別就研究範圍、研究限制敘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依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範圍

本研究以台中某區幸福國小(化名)五年級開心班(化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人數為 26 人,其中男生 14 人,女生 12 人,年齡介於 11~12 歲之間。

二、研究內容範圍

(24)

10 本研究內容主要在探討運用「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國小五年 級英語教學提升學生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的歷程與成效,以及研究者在教學 歷程中的省思與成長。教材以研究學校使用之五年級英語教科書—「康軒英語 Super Wow 5」為主,並融入國際教育文化學習內容,教學進行時間共六十節課。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限制:

一、研究者角色的限制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即是行動實踐者,在實施教學與分析資料 時,可能會加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進行詮釋。為求研究更為客觀,研究過程中對 同一對象或教學現場,蒐集不同來源和型態資料,包括學生文化覺識前後測 t 檢 定分析、英語學習興趣前後測 t 檢定分析、學生課程回饋單、學生學習單、非參 與觀察者回饋記錄、研究者觀察紀錄與省思札記、訪談記錄、課程總回饋單等, 透過多種資料的相互印證,降低研究者主觀的偏見。另外,透過與指導教授、國 際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專家學者及研究諍友的討論,修正自己的主觀意識,逐 步調整教學策略以求完善與適切。

二、推論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之教學活動主要是由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配合中小學國際教育 能力指標以及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軸,自行設計的教學活動,故此研究結果只能說 明研究對象在國際文化學習英語課程中的學習情況,僅能提供其他教師進行相同 或類似的國際教育課程教學參考,但此研究結果不適於推論至其他縣市、學校或 年級。

(25)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主題,本章針對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全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國際 教育與英語教學的學理論述;第二節為「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英語 教學之探討;第三節為文化覺識與英語學習興趣之相關測量工具。

第一節 國際教育與英語教學的學理論述

本節主要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論述國際教育的發展,第二部份針對台灣的 小學英語教學現況做分析。

壹、國際教育的發展

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常與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一詞 混淆或者常被交互使用,但兩者實質內涵極為相近。國際教育和全球教育的相同 點在於皆以全球為範疇,從整體觀點細作考量,賦予動態的、多元的及整合的系 統性思考,以反應變動中的、複雜的、無法預測的世界。而兩者的分野在於國家 的界線是否分明,國際教育較強調國與國之間互動及其所衍生關係的教育;全球 教育則不強調國家的界線,以全世界為範疇所進行的教育(教育部,2012,頁 15)。本研究以教育部所頒佈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為依歸,故主要採用 「國際教育」一辭。以下就國際教育的起源與意涵、台灣推行國際教育的現況做 探討。

一、國際教育的起源與意涵

(一)國際教育的起源 教育部擬定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草案」中提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國際教育表現在各國積極鼓勵多元文化及促進國際意識的世界觀上,不但重視個

(26)

12 體的道德發展,亦強調社區服務的重要以及公民責任意識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國際化的發展更加地快速,教育成為打破階級、種族與國家壁壘的工具, 其目標是通過教育和交流以促進國際和平與瞭解。順應著全球化的趨勢,社會結 構加速地朝著國際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國際教育成了目前世界各國在教育上的 重點發展目標(教育部,2010)。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UNESCO) 的 二 十 一 世 紀 國 際 教 育 委 員 會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ry)在 1996 年發表的 「學習:蘊藏寶藏」(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報告書中指出,當人類面臨 未 來 種 種 挑 戰 時 , 教 育 乃 實 現 和 平 、 自 由 與 社 會 正 義 的 一 項 重 要 資 產 (UNESO,1996) 。因此,「國際教育」肩負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二)國際教育的意涵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化」(globalization)潮流所帶來的改革與衝 擊,影響了世界各國的社會狀況與教育體系(教育部,2009)。國際教育與國際 化的議題進而成為目前世界各國,無論是先進國家、已開發國家或者未開發國家 都極為重視積極建構開創的領域,然而國際教育和國際化的議題開始受到重視, 要拜二次大戰之賜。二次大戰造成的重大傷亡引起多數人們的反省。兩次大戰之 後歐美國家為了促進世界和平,因而擴大在教育與文化上之交流(陳佩英、陳舜 芬,2006)。 Groennings 於 1989 年的文獻指出,國際教育主要包括兩個範疇,一是與文 化外交及國家建立相關的教育成份;另一項則是屬於學校本位的,較專注於課程 發展與有助於學習國際事務的學科,如外語研究等(引自沈姍姍,2000)。 邱玉蟾(2009)提出傳統國際教育是從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而來, 而國際教育除了讓學生透過教育國際化的活動與過程來達到了解國際社會、參與

(27)

13 國際教育活動、發展國際態度,以促進世界秩序及和平福祉的目的之外,更滲入 「民族主義」、「全球主義」、「世界主義」的理念,是一種調色盤的概念。每個國 家、每個教育機構、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國際教育調色盤都會呈現不一樣的顏 色。 而在教育部所頒佈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中所提到的國際教育,則是 意指透過教育國際化的過程,瞭解國際社會,發展國際態度,並培育出具備以下 四項特質的人才: 1.國家認同—國際教育應從認識自我文化出發,讓學生具有本土意識與愛國情 操。 2.國際素養—國際教育應循序漸進,讓學生從外語、文化及相關全球議題之學 習當中,產生具有國家主體的國際意識。 3.全球競合力—國際教育應提供中小學生體驗跨國教育機會,激發其跨國比較 之觀察力與反思力。 4.全球責任感—國際教育應強調對不同文化、地方的尊重,對於全球的道德與 責任,並提倡世界恆久和平的價值(教育部,2011)。 國民小學推動國際教育的兩大重要方向為「學校本位」與「融入課程」(黃 碧智,2012)。本研究選擇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願景為目標,並考量學 校本位與課程融入,發展出適合的課程方案,以期在小學階段落實國際教育。

二、台灣中小學推行國際教育的現況

近幾年來教育部陸續推行國際教育相關政策,盼能培育出具備國際觀、全球 視野,並與國際社會接軌、競爭的優質人才,而推行的對象也從最初的高等教育 漸漸往下延伸至中小學。中小學教育在國際化人才的培育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 角色,在中小學深耕國際教育,是我國創造競爭優勢的藍海策略,也是引領國人

(28)

14 自信地邁向全球化新世紀的必要作為(教育部,2011)。 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中「國際教育發展目標」與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中的基本理念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國際教育目標中的「國際素養」、「全球 責任感」與基本理念中強調「人本情懷」、「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 「終身學習」四個方面,其內容包涵了瞭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 懂得與人溝通、包容異已、團隊合作以及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能力等精神相同; 國際教育目標中的「國家認同」、「全球競合力」與基本理念中提到的本土情、 愛國心、世界觀的培養,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等重要能力等相互呼應(吳美玲, 2013)。此外,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中,也將「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列為十大 基本能力之一。 為了推動國際教育,政府陸續辦理「全國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會」、 「2009國際教育實務研討會」等各項活動,並於2010開始編撰「中小學國際教育 白皮書」的草案,另在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將「兩岸與國際教育」列為十大 議題之一(教育部,2010)。 2011 年四月正式公佈「中小學國教教育白皮書」中,更明訂了台灣中小學 推行國際教育的方向,主要以學校本位推動,並以課程融入、國際交流、教師專 業成長、學校國際化等四個面向實行,以下分別就各面向的實施方法與面臨問題 詳述之。 (一)、課程融入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主要實施方法包括:「國際素材融入課程與教學」、「自 編教材」、「自編學習手冊」、「自編學習單」、「辦理外語及文化教學」等。 然而在小學階段課程融入的部分,尚缺乏整體課程目標與系統性的課程規劃。國

(29)

15 際教育的內容或主題,尚未普遍融入各領域或科目,大部分是出現在英語(或外 語)、社會領域等科目(教育部,2011)。 (二)國際交流 中小學推行國際交流的方式,包括「教育旅行」、「境外遊學」、「姊妹校 交流」、「國際志工服務」、「參與國際會議或競賽」、「教育專題訪問交流」、 「英語村」、「參與網路國際交流」等。中小學教師及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達 28,477 人次(佔全國中小學師生總人數 0.8%),其中國小佔 64.4%中小學交流的國家 依序為日本、新加坡、南韓、美國、英國。交流內容以「英語村」、「教育專訪」、 「教育旅行」三項特別熱門(教育部,2011)。 (三)教師專業成長 教育部將統籌規劃教師專業成長課程,建立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及認證機 制,鼓勵教師參與研習及認證。一方面由上而下,由教育部定期辦理研習,支援 所有學校長期推動所需之專業人力。另一方面由下而上,以經費補助方式鼓勵中 小學結合社區內其他學校,共同邀請國際教育專家辦理,以滿足若干學校積極培 育人力之需求(教育部,2011)。 (四)學校國際化 李明芳(2010)將我國學校國際化的現況依據學校國際化的六個向面,歸納 如下: 1.校園國際化:校園內建構雙語或多語的學習環境、架設雙語或多語網站。 2.人力國際化:善用新住民家長、通譯人才、國際教育推動小組、國際文教 輔導團國際教育組等。 3.行政國際化:設置雙語或多語表單,接代及出訪之輔導與安排等。

(30)

16 4.學習國際化:開設教師多元文化研習、教學工作坊、主題分享、新住民家 長志工導覽等。 5.課程國際化:發展主題課程、融入各類科課程之中或者是參考國外的特殊 課程(宗教課程、國際教育課程)。 6.國際教育夥伴關係:締結姊妹校、進行國際學校參訪、學校社區舉辦國際 多元文化週或國際月,另外亦善用國際交流社群強化締結姊妹校之內涵及 持續性,以深化國際參訪的意義與交流深度。 然而,目前大多數的中小學之學校國際化,大多聚焦在校園國際化與學習國 際化這兩部分;在行政國際化、人力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等 項目的推動尚不足,且學校辦理的國際教育活動,亦未能充分與學校國際化目標 互相結合,難以建立長期推展國際教育的軟硬體機制(教育部,2011)。 根據近年來全國推動情形之普查,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現況大多集中在國際 交流面向,融入課程、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三個面向相較之下較為不足。 目前台灣仍缺乏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經驗,原因大致有二,一為國內的國際教育 的推行方式仍是以學校國際交流為主,二為實施對象多以高等教育體系為重,顯 少在中小學融入課程層面探究(郭喬雯,2012)。正因如此,本研究企以國際教 育融入小學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希冀能為台灣小學教育階段的國際教育發展帶 來新氣象。

貳、臺灣的小學英語教學現況

以下針對九年一貫英語課程以及臺灣小學英語教育現象做探討。

一、九年一貫英語課程

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配合政府國際化的政策,提高我

(31)

17 國國際競爭力,政府大力推動各個階段的英語教育,加上社會各界的殷切期盼, 英語教學遂規劃九十四學年度起提前至國小三年級開始實施(教育部,2008b)。 教育部明訂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為:一、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 力;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三、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之 認識。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旨在奠定國人英語溝通能力的基礎、提升英語學習的 動機與興趣、涵詠國際觀、獲致新知,以期未來能增進國人對國際事務的處理能 力,增強國家競爭力。九年一貫英語課程強調營造自然、愉快的語言學習環境, 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本溝通能力。上課宜採輕鬆活潑、互動的教學模式; 教材內容及活動設計宜生活化、實用化及趣味化;體裁宜多樣化。除強調個別語 言成分之外,更應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培養,透過多元教材與活動練 習,循序漸進,讓學生藉由同儕及師生的互動,多方面接觸英語,並實際運用, 而非由老師單向灌輸文法知識。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且不增加學習負擔,教 材的分量及難易度宜適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吸收能力應勝於教學進度的考量 (教育部,2008b)。

二、臺灣小學英語教育現象

教育部雖明定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但是目前臺灣有不少 縣市提早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授課節數的設計上,各縣市國小高年級 皆以安排兩堂英文課的比率最高,但小一至小四的英語授課時數則出現明顯縣市 差異。近年來陸續有些縣市也增加每週的英語課堂節數,以增加學生的英語接觸 曝光率,然而學生提早開始學習英語並不代表就一定能將英語學得好,若無相關 的配套措施與完善的教學規劃,過早或過多的英語課反而容易讓學生對英語學習 感到饜足,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嚴重的甚至提早放棄英語。此情況迫使學校及 教師又必須安排額外的英語補救教學課程,如此不斷惡性循環。

(32)

18 研究者認為學習英語是一輩子的事,小學英語教育應著重在興趣的培養,以 及體會學習英語的目的性與重要性,這樣學生在離開學校後,才有自主學習的動 力,對英語才能自發性的做進一步的探索與學習,並跟上世界潮流的脈動。再者, 若能在小學英語教育中融入國際教育的元素,除了能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也能 體認到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與意義所在,俾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

参、九年一貫課程英語領域與國際教育相關內涵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英語學習領域當中提到,透過英語文學 習,學習者能適切回應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活動和增進多元文化的瞭解與尊重, 並進而能使用英語能力為 21 世紀的生活做準備,更被引述為世界公民的必要素質 (教育部,2008b)。在《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教育部規劃,透 過提升英語能力,進而培養學生國際觀與全球化視野,俾利與國際接軌(黃碧智, 2012)。而九年一貫課程英語領域與國際教育相關的內涵表格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九年一貫課程英語與國際教育相關內涵 與國際教育相應內涵 英語課程目標 第三條: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 俾能加以比較,並尊重文化差異。 英語能力指標 1.語言能力 2-2-8 能以簡易的英語介紹國內外風土民情。 2.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 6-2-3 對於世界各地民情文化有興趣,並樂於 接觸與學習。 3.文化與習俗 7-1-1 能認識課堂中所介紹的國外主要節慶習 俗。 7-1-2 能認識課堂中所介紹的國內主要節慶習 俗。 (續)

(33)

19 7-1-3 能瞭解基本的國際社會禮儀規範。 7-1-4 能認識外國風土民情。 7-2-1 能以簡易英語介紹國內外風土民情。 7-2-2 能應用基本的國際社會禮儀規範。 7-2-3 能從多元文化觀點,瞭解並尊重不同的 文化及習俗。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1 可窺知,在國際教育與英語領域的交會點中,「文化」的學習為其 主要的共同目標,包含在認知上對國內習俗文化與國外風土民情、國內外主要節 慶、國際禮儀規範等的認識與瞭解,以及在情意上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予以尊重 的精神。基此,本研究決定將國際教育融入英語教學的焦點放在「文化學習」的 層面,以抓住小學國際教育的核心精神。

第二節 「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融入英語教學

之探討

本節就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原則與模式、文化學習教學策略與教學目標、文 化學習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做進一步探討。

壹、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原則與模式

游家政(2011)探討全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原則與模式,談及全球教育融 入課程涉及兩個互補的、重疊的與持續的過程:過濾與充實。過濾即從全球教育 的觀點與學生的需求,重新評估學校的課程與教學,以判定重要的部分與過時的 部分;充實為融入新鮮與生氣蓬勃的學習方案,其中有些需過再概念化原有措施, 重新聚焦到新的優先項目上(Pike&Selby,1999)。而在運用過濾與充實進行全球 課程融入時,應考慮統整、系統、效益與校本等基本原則。統整原則即將時間、

(34)

20 空間、議題與內在等四面向彼此交織貫串,統整為一。系統原則兼顧垂直組織與 水平組織,考量學習內容的縱向銜接及與其他課程橫向聯繫。效益原則即掌握課 程目標與關鍵。校本原則意指根據學校和班級情境、社區期望、設備資源等設計 符合學生的課程。 《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中,則談到規劃與設計課程時可參考 幾項原則:系統化原則、脈絡化原則、議題化原則、對比法原則、敘事化原則。 系統化原則意指活動設計應顧及活動背後所要傳遞的國際文化或全球議題概念, 以概念、事件或議題。脈絡化原則強調除了文化理解外,更重要的是瞭解國家之 間的關係,培養學生複雜的認知學習和批判能力。議題化原則可採議題分析方式, 解釋不同族群的觀點和經驗,讓學生瞭解族群的差異。對比法原則係指課程設計 可透過對同一種文化的不同展現方式的對比,減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 並讓學生進行建構移情與改變態度。敘事化原則意指善用敘事文本,透過對經驗 不斷反思、批判、與重構的循環歷程,作為讓學生理解他人和看見自己的工具。 (教育部,2012) 全球教育融入的模式則可參照 Banks(1995)的多元文化融入課程,分為貢 獻模式、附加模式、轉化模式以及行動模式。貢獻模式為主動將相關活動安排在 學校課程計畫或班級教學計畫之中;或者隨機實施,被動回應外界要求。附加模 式即將全球教育的元素附加到學校現有的課程之中,但不改變現有的課程架構。 轉化模式是將全球教育課程元素和原有的學習領域課程元素融合,改變原有課程 結構,亦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建構方法和歷程。行動模式則將轉化模式延伸為實踐 活動,並將知識內化為個人價值觀或人生哲學,表現在日常行為與活動上。 至於《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中,則是選取 Robin Fogarty(1991) 的《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單文經譯,2003)其中的六種方法,轉化成國際教 育課程融入模式。課程融入區分為單一學科融入以及跨學科統整模式。單一學科

(35)

21 融入模式是將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單一學科;跨學科統整模式則將國際教育議題融 入二個以上的學科。茲將此六種模式說明如下: ( 一 ) 分立式:將國際議題融入既有課程,但屬於分散式的融入,例如將國際 教育融入在不同學科中。 ( 二 ) 聯立式:將國際教育議題以系統性與連貫性的方式融入課程,例如以螺 旋式課程的方式,將國際教育議題出現在同一學科的不同學習年段。 ( 三 ) 窠巢式:強調對單一議題的多層面探討或多元能力的培養,例如設計出 以全球環境議題為主題的教學,同時將教學目標設定在尋找共識(社會技 能)、 安排順序(思考能力)與全球環境議題(認知)。 ( 四 ) 並列式:以各科教材為主軸,結合國際教育相關概念,排列成對應教學 活動,例如在同期間分別將國際教育的主題安排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進 行。 ( 五 ) 共有式:抽離國際教育共同概念,分享概念與技能上的融通性,例如以 不同學科間共同的國際教育概念來進行教學設計。 ( 六 ) 張網式:以國際教育為核心,連接不同學科相關概念,以地球村為主題, 統整不同的學科。 參考上述之原則與模式,本研究之國際教育融入英語課程,以系統化原則為 基礎,採用單一學科融入模式,而衡量研究場域客觀條件的限制,主要採取附加 模式做為融入課程的基礎。在課程設計上,根據學校及班級學生實際狀況,設計 合宜的課程內容;在編擬教材上,考量教材的先後次序性,與加深加廣的延伸設 計,以及讓學生有重複練習與繼續發展的機會;在課程目標上,必須掌握到國際 教育的學習重點;在課程統整上,與其他學科教師做跨領域的合作,而除了正式 課程外,也將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納入考量。

(36)

22

貳、文化學習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

以下就文化學習教學目標與文化學習的教學策略分述之。 一、文化學習教學目標 Nostrands(1970)提出文化學習九大教學目標,後來 Seelye(1974)修改成 七大教學目標,對照如表 2-2 所示。 表 2-2 Nostrands 九大文化教學目標與 Seelye 七大文化教學目標之對照 Nostrands(1970) Seelye(1974) 1.能在社交情境中合適地與人互動 1.能覺察文化的行為 2.能描述或知道人們的文化模式或社 交行為 2.能知道語言與社會變項的互動 3.能辨識文化的模式 3.能了解在一般情境下的習慣行為 4.能解釋文化的模式 4.能認識文字上的文化意涵 5.能預測一個文化模式可能應用的情 境 5.能評價關於社會的描述 6.能描述或解釋能在外國社會被接受 的態度 6.能研究另一文化 7.能對關於文化模式 7.能產生對待另一文化的態度 8.能藉由分析社會文化整體來敘述 9.能辨認所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以 及其目的性 註:提升文化學習能力之教學策略:全球教育的啟示,取自教育研究月刊(頁 127-142)高薰芳、陳劍涵,2003。

(37)

23

Mantle-Bromley(1992)提出文化學習過程的四項重要考量為學習態度扮演的 角色(The role of attitudes)、文化同化的過程(The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準備程 度的需求(The need for readiness)以及自我覺察的需求(The need for

self-awareness)。文化同化的過程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的學習者是以刻板、表 面的觀點來看文化; 第二階段學習者體驗文化衝擊,了解更多文化細微表達方式, 但缺乏正常(normal)表現的能力而感到挫折;第三階段學習者開始接受不同的文 化有「不同」而非「錯誤」的行為模式;第四階段學習者欲了解學習文化中人們 的感覺。在文化同化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態度會影響學生參與學習的意願, 學生不可避免地面對挫折時,教師扮演協助的角色極為重要。教師必須教導日常 生活的模式,如對象文化的信仰、價值觀等鼓勵學生接受關於不同文化有不同方 式的觀念。學生的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產生良好態度的關鍵,學生在能客 觀地評斷他人的文化之前必須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受文化影響的(高薰芳、陳劍 涵,2003)。 綜上所述,文化學習的教學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對待不同文化的正向態度。教 師引導學生從體驗表面的文化衝擊,到接受不同文化的觀點,進而同理對象文化 的感覺。 二、文化學習的教學策略 Galloway(1984)強調文化了解的重點放在「過程」(process)的技能上,須與 學科及社會語言內容來結合,故將文化學習組織內容分為: (一)風俗(convention):幫助學生認識並理解對象文化人們的日常行為,分 為外在情境決定的風俗(context determined)及內在功能性的風俗 (function-determined)。

(38)

24 (二)隱喻(connotation):引導學生思考與文字與文化中隱喻的關係,以了解 彼此的文化。 (三)外塑的環境條件(conditioning):協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成員因為不同 的環境條件而有相異的外塑行為。 (四)理解(comprehension):培養學生分析、假設,及容許不確定的部分。 此外,Seelye(1993)另提出六項組織文化學習內容的原則: (一)引起興趣:學生能對另一文化產生興趣,並產生對其成員的同理心。 (二)誰:學生能理解角色期待、社會變項、及居住地方皆會影響人們說話及 行為模式。 (三)做什麼:學生能理解有效的溝通在於了解人們與世界互動時心中文化面 的意象。 (四)何時與何地:學生能理解情境變項與習俗塑造著人們的行為。 (五)為什麼:學生能理解人們日常行為是在社會文化允許下所做的選擇,這 樣的文化模式和滿足心理與生理需求息息相關。 (六)探索:學生能以足夠的證據來衡量目標文化的概觀,也能藉由圖書館、大 眾傳播媒體,以及人們身上來獲取及組織關於目標文化的資訊。 綜上所述,文化教學的策略要能讓學生歷經觀察、理解、覺知、歸納、評鑑 不同文化等過程,最終達到對不同文化態度的改變,進而願意欣賞與參與不同文 化。

参、文化學習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以下就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文化學習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做進一步探討。

(39)

25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在語言的學習中,背誦單字、片語與文法句型常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但事 實上語言是文化構成的要素(游毓玲,2003)。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 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Sapir,1921)。在以溝通做為語言教學與語言 學習的前提下,文化知識與脈絡這兩個溝通要素,必須成為教學與學習的重點之 一(戴維揚,2003)。。 而在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遵循三個原則: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 適用性意指文化內容與所學語言內容必須密切相關,如此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也能提升自己對英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的興趣。適度性指的是學習材料的選擇必須 合適。階段性則要考量自己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及心理、生理狀況,循序漸進、 由淺入深地去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若是到了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則要擴大對 異國文化的接觸範圍、開拓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培 養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王陸,2006)。

(40)

26

二、文化學習融入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以國際教育三大課程主題軸中的「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軸融入英語教 學中,故研究者以國內近年來「文化學習」及「英語學習」相關的研究為出發, 在台灣碩博士論文網上以「文化學習」、「融入」及「英語教學」為關鍵字進行搜 尋,再刪除與本論文較無相關的論文,將所得之論文以「教學媒介」、「教學內容」、 「研究成效」做進一步整理: 一、教學媒介 教學媒介大致歸納為「科技輔助」、「書報閱讀」、「情境佈置」三種: (一) 科技輔助 透過資訊科技輔助文化學習融入英語教學的研究為數最多,例如劉林榮 (2002)透過 E-Pals、聲音傳情、影像傳真及 Global Education Consortium 網站 建置等行動方案的執行,進行國際交流;陳劍涵(2003)以一項全球教育方案為 例,藉由科技的輔助,進行文化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的行動研究;馮上容(2008) 透過以外語註釋和動畫影像的文化學習延長台灣國中生學習外語單字的記憶和 增進閱讀理解的能力;張興蘭(2012)藉由參與 iEARN 國際平台卡片交換專案, 發展適用於我國國中生的 PBL 課程; 楊于萱(2013)以 iEARN 跨國合作專題 融入英語教學,運用多元媒體呈現教材、使用網路蒐集資料、透過教學簡報引導 學生學習、進行視訊等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二)書報閱讀 主要以繪本、書報等閱讀活動方式融入,如劉學蕙(2010)以英文全球文化 導向繪本閱讀活動課程提升英語高低成就學生的英文閱讀理解能力;黃碧智 (2012)對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推動進行反思,提出運用晨光時間 進行讀報活動。

(41)

27 (三)情境佈置 黃碧智(2012)指出課程融入方式可依學習時間分成排課時間與非排課時間 兩大類。融入的困難在於時間的排擠,故可充分利用非排課時間,透過情境教育 的方式融入國際教育。鄭韋伶(2012)則提到善用地球儀、世界地圖等作為教室 布置有助於開啟學生全球視野。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含「節慶文化」、「全球文化知識」、「跨文化活動」: (一)節慶文化 以節慶文化為教學內容的相關研究較多,有鄭茜文(2006)調查台北市國小 英語科不同年級之節慶文化教學現況,指出高年級排名前三名的美國節慶主題為 情人節、感恩節和聖誕節,而排名前三名的中國節慶主題為清明節、中國新年和 端午節,而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為使用角色扮演、網頁和慶祝節慶活動;鄭韋伶 (2012)以「感恩節」「聖誕節」「過新年」「清明節」等四個文化節慶課題,培 養小二生全球視野知識與態度;李惠真(2014)以 Dick 和 Carey 的系統化設計 模式發展國小四年級學生的節慶文化教學課程,發現節慶文化融入英語教學,能 促進文化學習和國際瞭解,並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馮雅棻(2015)透 過單組前後測設計,以西方英美節慶文化做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英語活 化社團課程之中,發現能顯著提升學童的西方英美文化知識能力,且能顯著提升 學童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二)全球文化知識 楊舒涵(2010)以全球文化知識融入國中英語課程中,發現能擴展學生視野 及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並提出全球文化題材應與學生生活與喜好相近,教 師應選擇符合國中生學習特性的溝通式教學活動;吳浩瑜(2014)透過質化個案

(42)

28 研究探討將文化納入英語教學對於一名國小三年級學童在英語學習態度上的影 響,發現新奇的文化知識、多元且真實的教材能提升個案的英語學習態度,個案 也從原本偏向工具型的學習動機,逐漸發展出融合型的動機取向。 (三)跨文化活動 曾湘茹(2009)以「文化接觸:台灣大學生與非英文母語外籍生的跨文化溝 通與文化學習」為研究主題,發現此活動幫助學生在他國文化、本國文化,以及 在跨文化溝通等三方面上知識的增進,亦發展學生「開放的態度」(openness attitude)去面對其他外國文化,激發學生熱衷介紹本國文化及了解他國不同生活 方式的興趣,亦幫助學生了解英語的溝通目的,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楊育 軒(2014)探討跨文化溝通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發現 跨文化溝通融入英語教學能提高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張興蘭(2012)研究發 現國際卡片製作與交換有助於國中生對外國文化與習俗的認識;全球性卡片分享 有利於國中生欣賞文化多樣性;真實性的「國際卡片交換專案」可強化國中生學 習時的內在動機;藉由國中生小組協同合作可提升學習時的外在動機;教師設計 合作學習課程可激發學生不同學習潛能;教師採取活用性的語言文化素材有助於 實施多元評量;教師利用主題式設計完整融入英語課程,強化檢核學生學習成效。 楊于萱(2013)的研究指出,跨國合作專題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生對國際觀知識、 技能與參與力;跨國合作專題課程讓學生自信提升、拓展視野、了解中西方不同 的觀點,並拉近親師生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跨國專題式學習使學生學習意願提 升但不影響課業成績,而在跨國專題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習得更多的潛在 課程。 綜合文化學習與英語教學之相關文獻研究可發現,文化學習與英語學習相輔 相成,文化學習有助於英語學習的提升,故研究者可從文化學習的面向出發來發 展國際教育融入英語課程。在教學媒材上,可利用資訊科技輔助,透過動畫影像、

(43)

29 網路平台等呈現多元教學;在教學情境上,可利用教室佈置增加國際教育元素; 教學內容選擇上,可考量以文化節慶、全球文化知識、跨文化溝通等為主題設計 教學活動;在教學時間安排上,除了正式的英語課之外,可運用晨光時間、彈性 時間與綜合活動時間進行。

肆、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與融入課程教學方案分析

依據「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內容,以下就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說 明,以及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融入課程教學方案進行說明與分析。

一、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

根據《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係以 「全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連」為三大課程主題軸,發展出各項相 關課程議題,藉由課程議題的探索歷程,以培養學生世界公民意識,提高學生適 應全球化的生活和國際競爭力(教育部,2012)。「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軸,在 於培養學生以多元觀點深入瞭解自身文化以外的文化,瞭解文化的改變歷程,包 括文化的先前歷史、現在及未來,科技、遷移和都市化如何影響文化的發展;並 且引導學生能評估文化中的主要事件和發展趨勢,比較不同文化的多元觀點;以 及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能力,辨識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能欣賞 多元文化價值、包容文化差異,學習與不同文化(教育部,2012,頁 22)。 在「全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連」三大課程主題軸之下,各自 發展出四個主題,而在「文化學習」主題軸下發展出的四個主題,包括「文化面 向」、「文化多樣性」、「文化接觸」及「文化識能」等主題,其內涵如下: 1.文化面向:包括種族、語言、階級、宗教、人口(如遷移、客工、難民、 人工流產)等次主題。 2.文化多樣性:包括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文化認同等次主題。

(44)

30 3.文化接觸:包括文化互動與交流、文化衝突與合作、文化創新與轉化等次 主題。 4.文化識能: 包括文化詮釋、文化欣賞、文化批判等次主題。 圖 2- 1 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主題架構。取自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 http://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

二、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融入課程教學方案分析

為更進一步瞭解國際教育文化學習主題課程設計的主要方向與內容,研究者 自國際教育國小資源手冊實務篇中所提供的課程方案,以及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 網所示 102、101 年國際教育課程優選方案中,針對「文化學習」的範例做進一 步的分析。 (一)國際教育國小資源手冊實務篇 研究者將國際教育國小資源手冊所提供的六個課程方案,整理成表 2-3。

(45)

31 從表 2-3 中研究者發現課程方案的教學對象多集中在六年級,也尚無低年級的教 學方案範例。而文化學習的四個次主題中以「文化多樣性」最多,「文化面向」 次之,最後是「文化識能」,唯一沒有的是「文化接觸」的案例。融入領域以社 會科比例為最高,其他則廣泛的涵蓋在國語、數學、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 綜合活動等各領域中。教學方案內容分別以節慶、婚禮、飲食、語言、人口、世 界遺產為主題發展課程設計。 表 2-3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方案:文化學習 編號 教學方案名稱 主題 學習領域 年級 一 傳統節慶:超級比一比 文化多樣性 社會、藝術與人文 四 二 一加一大於二 文化多樣性 綜合活動、社會 六 三 世界飲食面面觀 文化多樣性 健康與體育 六 四 和世界打招呼 文化面向 社會 六 五 人口數據背後的故事 文化面向 社會、數學 六 六 世界遺產巡禮 文化識能 國語 六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101、102 國小優選課程方案 在 102 年度優選的九個課程方案中,有七個課程方案皆是以文化學習課程主 題發展課程設計;在 101 年度優選的十個課程方案中,有八個課程方案針對文化 學習課程主題設計課程內容,足見近年來國小國際教育課程設計上偏重文化學習 課程主題,而在次主題上的選擇多著重在「文化多樣性」,「文化識能」次之, 「文化接觸」僅一。教學對象年級涵蓋低中高年級,但大部分集中在中、高年級, 而中年級比例略高年級多一些,低年級的比例仍是最少的。融入領域仍以社會領

(46)

32 域比例最高,其次是英語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而其他領域零星分布在生活、自 然、國語、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就教學內容來看,包含飲食、節慶、錢幣、 交通、建築、古蹟、世界遺產、書信網路交流等。 就融入英語領域的教學方案來看,其文化學習次主題設計面向以「文化識能」 居大部分;教學內容包含食物、節慶、建築、書信網路交流等;教學媒材包含影 片、繪本故事、歌曲、書信、世界地圖、地球儀;教學方法有提問、分享、小組 討論發表、實作、遊戲等,以上均可做為研究者設計國際教育文化學習課程主題 融入英語教學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的參考依據。 表 2-4 102 年國際教育文化學習優選課程方案 編號 教學方案名稱 主題 學習領域 年級 一 一米一世界 文化多樣性 生活 二 二 開心趣上學 文化多樣性 綜合活動、社會 五、六 三 當我們「宅」在一起 文化多樣性 語文、社會、藝術與 人文 三、四 四 錢進世界 文化多樣性 語文、社會 四 五 我看見世界遺產-關注人 類共同的守護 文化識能 自然 五 六 小小探險家仿古趣 文化識能 國語、英語 四 七 「新」「越」遠來 有苓真 好 文化多樣性 社會、綜合 三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47)

33 表 2-5 101 年國際教育文化學習優選課程方案 編號 教學方案名稱 主題 學習領域 年級 一 小小雞蛋看世界 文化多樣性 語文、社會、綜合活 動、藝術與人文、健 康與體育 四 ~六 二 今年過年很特別—不同的 語言,一樣的祝福 文化多樣性 生活 一 三 我要和「尼」做朋友—從 教師「國際志工服務經驗」 開展學生「惜福台灣、關 懷國際」行動 文化多樣性 綜合 適用 於低 中高 年級 四 什麼「東西」來搞鬼---東 西鬼節大不同 文化識能 英語 三 五 國際筆友誼線牽 文化識能 英語 五 六 公路正義 文化識能 社會、綜合 六 七 有緣千里來相會—SKYPE 搭起友誼的橋樑 文化接觸 英語 五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數據

圖 3-1 行動研究流程圖
圖 4-3  環遊世界記分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文學學習範疇 透過感受、欣賞 中國古今名家名 作,學習中華文 化,提升文化素 養。. 文學學習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