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

第二章 金融危機的成因與相關的總體措施

第四節 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

在墨西哥金融危機與東亞金融風暴中,國際資本流動一直被認為是 造成危機的罪魁禍首。在東亞經濟繁榮時國際資金流入,對外,使得其 匯率上升;對內,股市的股價因為外資的進而不斷升;寬鬆的資金,造 成利率下跌,銀行信用快速擴張,企業舉債投資,擴充廠房設備;政府 則大量從事公共投資,基礎建設;房地產價格攀升,不動產開發在銀行 資金的支持下,也呈現過度投資的現象。隨後,貿易逆差擴大,經濟情 況逆轉,匯率偏高,各國央行試圖以高利率來避免資金外流,國內過高 的利率,使得廠商與金融機構紛紛向外舉借低成本的外債。外資發現危 機國匯率不合理的偏高,為規避風險,一方面獲利了結,迅速撤離,另 一方面趁機在股市與匯市放空,藉此套取股市價差與匯市的匯差。部份 避險基金食髓知味,對東亞國家利用鉅額外資的進入與退出,在股市(股 價與股價指數的現貨與期貨、選擇權、認購權證等)、匯市(匯價現貨、

期貨、遠期外匯、選擇權等)、與貨幣市場(利率期貨、債券價格等)三方 取利,有人將之稱為外資在新興市場的雙打(Double Play)。如在國際金融 市場中,一度將香港稱為國際市場中的現金提款機。這種短期資金的流 動遂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亂源,一旦新興國家因為金融危機的出現而經

濟崩潰,這些短期套利的避險基金也難倖免,如俄羅斯危機(1998)有不少 的避險基金遭遇到嚴重的打擊。

Truman17指出,在 1970 年以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是以政府間、官 方或國際組織的資金為主,1970-1990 之間,它所佔的比例不斷的逐漸降 低,但是直至 1990 年它的比重還佔 60%以上,進入 1990 年代,它的比 重銳減,1990-1994 政府或國際組織的資金只佔 11%。過去,國際援外資 金流入開發中國家,多是為促進其經濟成長而給予的經濟援助,1990 年 以後,這一部份的國際資金大幅減少,民間的資本流動取而代之。根據 世界銀行的資料,雖然開發中國家與低度開發國家普遍都因國際資金流 入而受惠,但是 1996 年將近 3/4 的資金是流入世界十二個國家,而半數 以上集中在墨西哥、巴西、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與中國大陸六個國 家,貧窮國家總共流入的國際資金不到總數的3%。

1980 年代從已開發國家延伸到開發國家的經濟改革、與計劃經濟體 制快速開放到市場經濟的過程,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莫大的衝擊。公營 事 業 的 民 營 化 助 長 了 金 融 市 場 的 投 資 規 模 , 各 國 金 融 法 制 的 解 構 與 重 建 (financial de-regulation & re-regulation) 提供國際私人投資者與投資機構 一個自由開放、符合市場競爭原則的政治與法律新架構。在金融自由化、

金融國際化、與全球金融證券化的趨勢下,民間資本流動不再需要銀行 的居間中介,這些資金以國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與證券 證券組合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PI)兩種不同的型態出現。對新興國家而 言,外資的進入象徵著國際市場對其經濟改革與經濟成長政策的肯定。

不過,雖然新興國家採取了許多具體的鼓勵措施,設法增加國外直接投 資,但是證券組合投資的成長更快。因為自 1990 年以來,工業先進國家 的利率接近歷史性的低點,民間證券組合投資資金大量流向新興國家,

1994 年美國利率連續七度調升,迫使海外的證券組合投資資金回流,新 興國家的外資減少,引起 1994 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 年 7 月的東

17 E. Truman “The Mexican Peso Crises: Impli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Mar. 1996

亞金融危機亦具有類似的背景因素。對新興國家而言,如何吸引國際資 本流入,又同時得以維持經濟的穩定,成為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課題。

Sachs-Tornell-Velasco18指 出 , 墨 西 哥 金 融 危 機 是 源 自 於 經 濟 基 本 面 的 惡 化,加上市場的過度敏感性,當政府有意的放任匯率下貶時,打擊金融 市場的信心,引發銀行的擠兌與貨幣的擠兌,產生人們搶著從出口擠出 去的效應(rush for the exits),進而形成失控之局,最後蔓延至中南美洲其 他的國家。

金融危機之後,墨西哥與阿根廷的政策重心開放國際資本流入,重 建金融市場的信心,墨西哥採釘住美元的匯率以穩定國內物價,避免通 貨膨脹;阿根廷則直接採用聯繫匯率,與美元掛鉤。智利卻採取彈性匯 率,取代建立信心的做法,而接受較高的物價波動。當然,智利 1991 年 已 經 對 外 來 資 本 課 征 20%的無息存款準備,降低了國際資本流入的威 脅。東亞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是惰固定匯率制度的否定,各國堅守匯率,

建立匯市信心的政策失敗,轉向彈性匯率體制。但是亞洲經驗顯示,從 固定釘住匯率轉向彈性匯率需要有充分的準備,並須配合其他強烈的相 關措施,同時要給國際投資者一個正面的政策訊號,否則不易成功,就 如 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時一樣。Velasco-Cabezas19特別指出彈性匯率制 度常會伴隨著通貨膨脹的成本。

對流入外資的沖銷操作,是各國央行正常的貨幣政策運作。它可能 成為金融問題的焦點,多半是短期內進入的外資過多,或是長期持續不 斷的沖銷所產生的後遺症。首先沖銷所發行的政府債券金額過鉅,其成 本就會在財政上形成問題,墨西哥以短期債券做為沖銷工具,又將部份 債券美元化,當匯率貶值時,在巨大的賣壓下,債券市場波動異常,成 為禍源。如果沖銷政策又同時伴隨著財政赤字的累積,其影響將不但是

18 J. Sachs, A. Tornell, A. Velasco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Lesson from 1995, Brookings 1996

19 A. Velsco & P. Cabezas “Alternative Response to Capital”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998

負面的,而且更為深遠。Velasco-Cabezas20認為根據發生金融危機者的經 驗,兩者相加常常就是金融危機。

為控制短期資本的流入,智利採用了一連串的資本管制措施,希望 能改變流入資本結構,增加長期的資本,減少不穩定的短期資金,但是 在多篇分析中,都指出總資本流入因資本管制而減少。另外一種方式是 開放資本流出,我國 1987 年就曾採取此一措施。但是 Reinhart-Reinhart21指 出這種做法會帶來主管機關所不願見到的後果,即常被國際的投資者視 為正面的激勵,而引起更多的外資進入。因此,他們分析的結果認為金 融危機下的政策幾乎找不到真正完美的,同一政策使用過久,或使用時 機不當,就會有危險或後遺症出現,且不同的政策常會相互沖銷掉其效 果。

1980 年代開發中國家常以銀行與證券市場的金融改革,做為吸引外 資的主要手段,但是不幸的是金融自由化與民營化常代表著金融機構的 法規與規範不足。因此,我們看到在各國的銀行信貸不斷過度擴張之後,

危機便來臨。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惡化,不但使危機更為深化;而且也使 得 主 管 機 關 不 敢 採 取 嚴 峻 的 金 融 管 理 措 施 。 如 墨 西 哥 在 金 融 危 機 出 現 時,投鼠忌器不敢關閉問題銀行,直到1994 年底問題嚴重到不得不處理 時,方才從事。同樣的,墨西哥甚至不願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面對通貨 膨脹,因為怕在金融緊縮的環境中,銀行倒閉更為容易。事實上,在許 多開發中國家,金融機構監理與外資開放並非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因為政治因素干預,使金融監理喪失其功能。Buyske22以俄羅斯為例,由 於國內反對外資開放者認為外資對其產業競爭是一種威脅,曾有效的阻 止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同樣的,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壓力迫使金融主管機 關的監理日益鬆散,而應有的金融規範亦無法建立,這些壓力團體明知

20 ibid.

21 C. Reinhart &V. Reinhart “Some Lesson for Policy Makers Who Deal with the Mixing Blessing of Capital Flows” in “Capital Flows & Financial Crises” 1998

22 G. Buyske “Foreign Investment & Political Economy in Russia” in “Capital Flows & Financial Crises” 1998

如此會導致全體金融體系的崩潰,但在私利的導引下,仍然義無反顧。

這種現象在東亞國家中,也有類似情形。

由表 2-4-1 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在東亞金融危機出現之後,流入 新興國家的民間資本從 1996 年的 US$140 billion 減少到 1997 年的 US$40 billion,至 1998 年,淨國際民間資本流動幾乎停頓下來。1997-98 連續兩 年,從亞洲抽回的國際民間資金也高達 US$114 billion。國際間官方資金 的流動,因為國際組織支援金融危機國家而增加,補足部份民間資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