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團圓容易修復難─逃避回家型

「團圓容易修復難」的返家個案,如大力和小愛,也是返回原生家庭的個案,

但目前兩人都由於家庭壓力而逃避回家。兩人的共同之處在於從小和媽媽建立深 厚的情感基礎,施虐者為媽媽的另一半─同居人及繼父。返回原生家庭後,幾乎 只有和媽媽互動,和施虐者的關係卻仍舊是冷漠與疏離。對其而言,只有媽媽在 的家才會有家的感覺,且都因為施虐者的存在,而影響他們回家的意願。

壹、 家庭生活的插曲─接受機構安置時的家庭互動經驗

一、安置期間的家庭重聚經驗

(一) 安置中經驗:與媽媽保持聯繫

逃避回家型的受訪者在安置期間與家庭接觸經驗的共同特徵在於,兩人都有 主動與媽媽保持聯繫,但和施虐者卻沒有任何接觸經驗,大力和小愛也表示在安 置期間對媽媽的想念,「會想媽媽,我妹也會想,就是不想我爸。」(小愛)

1. 聯繫方式

(1) 安置前期由社工安排親子會面

礙於安置機構地點保密性的原因,家人並無法主動去機構探視,「她不能來 機構看我,因為那是保密性的。」(小愛)且在安置前期要與媽媽見面需透過社工 的安排。

「因為在裡面其實要跟家長見面,時間甚麼的,其實不太可能,要社工

約啊!」(大力)

「其實那個限制碰面的話,就是幫我們安排碰面的話,只有一開始的前 一兩個月而已,安排碰面。」(大力)

(2) 自行主動與家人安排碰面

在大力的經驗中,於安置機構待了一段時間之後,便可以自己主動安排與家 人碰面的時間,「之後就是讓你們自己約時間,自己安排出去碰面。」而不需再 透過社工居中安排。

「之後是可以私底下出去,就是他們有放假嘛,就是那時候才會有就是 偶爾見個面,…,會吃個飯碰個面。」(大力)

(3) 透過電話聯繫

除了偶爾由社工安排或者是自己主動安排與媽媽見面外,大力和小愛在安置 期間最主要與媽媽聯繫的方式即是透過電話聯絡。

「基本上最主要就偶爾打電話而已耶。」(大力)

「偶爾可以講電話啊!會打給媽媽啊!」(小愛)

2. 互動內容:有限的關心

大力表示安置一段時間後雖然自己可以私底下和媽媽約碰面,但其實機構有 限制回去的時間,「因為社工有規定幾點之前要回去嘛!」因此與媽媽的互動時 間很短,互動內容也僅是有限的關心,只能問問彼此生活的近況,無法在短時間 內有深入的談話。

「其實也沒聊甚麼,就稍微關心一下怎樣怎樣的,就走了,可能就是問說在 裡面好不好,吃甚麼那一類的。」 (大力)

(二) 離院階段返家準備經驗:無返家準備經驗

在大力和小愛的經驗中,其實返家前都沒有經歷任何的返家準備階段,也未 曾嘗試短暫的假日返家、漸進式返家等等。不過兩人之所以都未曾有過返家準備

經驗的主要原因卻有所不同,分別討論如下。

1. 主動拒絕

大力表示,雖然當時社工有詢問他假日返家的意願,但大力卻主動拒絕返家 準備,「其實那時候我是拒絕,他(意指社工)那時候有問我要不要回去住個兩天,

我說我不要。」而大力拒絕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在大力心中,那個有媽媽同居人 在的家根本不算是個家,所以對於那個家是有許多負面情緒的,故並沒有意願嘗 試短期返家。

「我一離開就沒有想要回去住,所以後來他問我說有沒有要回去住,我說和 媽媽出來吃個飯就好,就完全沒有想要短期返家的意思。」(大力)

2. 自行逃院返家

歷經多次安置經驗的小愛,每一次離開機構幾乎都是自己逃院返家,想當然 爾根本來不及歷經任何的返家準備,「沒有甚麼返家準備啊!我都自己準備好,

我就回家了啊!」誠如小愛所述,每當自己覺得在機構待不下去時,她就會收拾 行李,默默的離開機構,接著返家。

由於小愛都是自行逃院返家,社工在毫不知情的形況下根本無法預知何時小 愛會離開,也因此根本沒有機會協助小愛歷經返家準備,「我幹嘛知會社工,知 會他他就知道我要落跑了啊!」從小愛的經驗中可以看到,對於自行逃院返家的 孩子而言,返家之後很有可能再度受到傷害,並再一次進到機構,陷於不斷進出 機構的無限迴圈當中。

二、對於返家的想法

(一) 返家的誘因:家庭優勢 1. 家裡有媽媽

大力和小愛均表示,媽媽的存在是吸引他們返家的最重要家庭優勢。且對大 力來說,他想返回的正是只有媽媽在的家,「如果只有她在的話我才會有願意回 去,不然的話我就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家了。」

對小愛而言,只要一萌生想家的念頭,便會自己離開機構返家,「我好像只 有一個機構是正常結案的,其他都是我自己跑掉的。」而小愛對於家庭的渴望,

最主要的家庭優勢就是:「媽媽在啊!」這正是安置機構裡沒有的。

2. 家庭是不用約束且自由的

小愛表示,家庭另一大優勢在於,家裡是較為自由自在的,「在家當然很自 由啊!」就算家庭有一些門禁限制,但那些限制是可以協調與溝通的。

「就像兩個都有門禁,可是機構的門禁就有一點是用法律蓋起來的門禁,可 是家裡就不一樣,家裡是可以溝通的。」(小愛)

(二) 對返家的抗拒:媽媽的同居人在家

在大力的經驗,雖然與媽媽之間的感情很好,但礙於媽媽的同居人仍然住在 家裡,所以在接受機構安置時的大力,對於家庭生活其實是抱持著一種失望的態 度,而媽媽的同居人在家也成了大力抗拒返家的最大家庭劣勢,「不想跟他住啊!」

對於返家也抱著消極的想法,亦不願意嘗試修復和施虐者的關係。

「我從來沒有想要回家過,其實主要就是,住在機構的時候就已經,家庭那 部分已經沒有吸引力了,已經不會想要回去了,因為我超討厭那個 OO 的家,

而且我也很討厭那個人,不知道,反正那個家的氛圍就是很討厭。」(大力)

三、返家的實際考量

在返家的決定上,大力是透過與社工之間不斷的討論,加上自己的考量因素,

而最終決定返家。至於不斷逃院的小愛,返家的決定完全是出於個人的意識,社 工並沒有參與討論。而促使兩人返家的考量因素則於下述繼續討論。

(一) 來自機構的推力

促使大力和小愛返家的機構推力,包括了機構自由度有限、機構有別於自己 的家、機構的動盪不安、與機構工作人員的衝突以及與院生格格不入等。

1. 機構自由度有限

大力和小愛都表示,機構是一個自由度很有限的地方,「我覺得那個自由度 還是有限啦!所以那時候還是決定離開機構。」(大力)這正是促使他們想要離開

機構返家的原因之一。且在不斷逃離安置機構的小愛身上,更可以驗證機構的重 重限制與約束是導致她萌生逃院返家很重要的機構推力,「因為在那個機構太不 自由了啊!」

「就是比較有原則,就是說一是一,就是你不能出去就是不能出去,你評比 沒有過,那你就是在園內幹嘛幹嘛,就是不能看電視,不能幹嘛。」(大力)

「因為機構就是統一管理啊!有時候還滿像監獄的,心情好的時候就覺得它 像一個家,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覺得它像一個監獄。」(小愛)

2. 機構終究不是我的家

大力和小愛認為,儘管機構可以提供較好的生活環境,但還是不會覺得機構 像家,和家庭的定義還是相差甚遠,主要原因在於機構有其制式化的規範,而家 卻是可以協調、較為彈性的。

「我覺得比較像是一個管理比較嚴的宿舍啦!就是其實生輔員雖然是對我 們很好,但是跟家的定義好像還是不太一樣。」(大力)

「機構給得再多再溫暖也不會比自己原本的家那樣,就算家裡只有給一點點,

你也是會覺得那是自己的家。」(小愛)

3. 機構承接單位的轉換

以大力的經歷,當時安置於公設民營的機構當中,因而面臨到由許多不同單 位承接的情境,「還有最主要是因為那時候一直換機構我覺得很動盪。」而每當 換一個承接單位,就會有不同的機構運作模式與管理策略,大力表示這樣的改變 與變換對他而言又需重新適應新的規則、新的標準,因此機構的動盪也成為了大 力離開機構返家的考量推力之一。

「因為每一個來接的機構標準都不一樣,加上,怎麼講,反正因為機構接來 接去覺得很麻煩。」(大力)

4. 與機構工作人員衝突

小愛的經驗裡,離開機構返家的另一個推力則是因為小愛屢屢和機構裡的工

作人員有所衝突,「不然就是我跟老師吵架。」加深了小愛不願意待在機構想要 回家的念頭。

「我是五年級的時候才又回機構住,…,就我在機構跟老師吵架啊!然後我 自己從宜蘭回家啊!」(小愛)

5. 與機構中的院生格格不入

大力提及選擇離開機構某一部分也是因為和機構裡的院生較為格格不入,雖 然沒有關係不好,但由於大力小時候和媽媽在台北生活時即受到許多文化的薰陶,

故覺得自己有點無法融入機構其他院童的生活。「因為你想想看我從小就是,各 大表演廳,古典音樂啊!歌劇甚麼的,其實就是氣質跟文化上來講,我覺得就是 有高他們一些。」而這也成為大力想要離開機構返家,並住校的機構推力。

「另外那時候我決定要搬出來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那些小朋友,有一些部份 我是容不太進去的,因為我的觀念喜歡的東西啦!或者是文化素養都有差,

所以我在寢室就比較特立獨行這樣,我們的關係就是,其實學員跟學員的關 係都是好的,他們也不會說孤立或者是幹嘛!只是我覺得那邊的人,可能文

所以我在寢室就比較特立獨行這樣,我們的關係就是,其實學員跟學員的關 係都是好的,他們也不會說孤立或者是幹嘛!只是我覺得那邊的人,可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