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我們都是一家人─持續在家型

「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返家個案,如花花和小毛,是屬於返回原生家庭,且 至訪談時都仍持續在家的返家個案。兩人的共同之處在於,返家前都有接受返家 準備服務,透過漸進式的返家,嘗試與爸爸重聚,最終返回了當初對他們施虐的 爸爸身邊。在訪談過程中,花花和小毛都不時的提到,縱使爸爸曾經傷害自己,

但仍然是最親的家人,親情的羈絆更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

壹、 家庭生活的插曲─接受機構安置時的家庭互動經驗

一、安置期間的家庭重聚經驗

(一) 安置中經驗:與爸爸偶有聯繫

持續在家型的返家個案,在安置期間與家庭重聚經驗的共同之處在於,兩人 都和施虐者還是保有聯繫,不過聯繫的頻率十分低。且花花和小毛都表示在安置 期間並不會特別想念爸爸,反倒是會想念與爸爸早已離婚,且斷了聯繫的媽媽。

「其實也不會特別去想他們(意指爸爸與弟弟),不過會想媽媽哀。」(花花)

「在安置的時候都不會想他(意指爸爸),但有的時候會想媽媽。」(小毛)

或許是因為正由於爸爸施虐,才導致他們進入安置機構,因而在安置期間對 於爸爸仍存有一些情緒,所以也沒有太多的想念;反倒是離開他們身邊的媽媽,

成為兩人心裡唯一的寄託,但其實早已與媽媽失去聯絡,「小時候就沒有聯絡了 啊!」(花花)以下將繼續討論在安置期間兩人與爸爸聯繫的方式及互動內容。

1. 聯繫方式:偶有電話聯繫

由於是保護性個案,機構屬於隱密性的安置場所,所以在安置期間家人無法 主動至機構探視孩子,「他不能來機構看我啊!我們那邊是有隱私的,就是別人 啊!外人啊!家人都不行。」(花花)因此只能偶爾透過電話保持聯繫,「電話啊!

爸爸都會打給我。」(小毛)但實際上在安置期間和家人聯繫的頻率非常的低。

「我們可以打電話,但好像沒甚麼打,就很偶爾很偶爾才打。」(花花)

「他會打我手機啊!不過也沒很常。」(小毛)

2. 互動內容:有限的關心

由於只能透過電話與家人聯絡,無法真的有較為深入的對話,因此互動的內 容也淪為有限的關心,花花甚至認為那樣的對話根本沒甚麼有意義的內容,「沒 甚麼內容吧,都不重要的事。」

「他會說想我們啊!也沒聊甚麼啊!就問一些有的沒的,在裡面過得怎樣,

好不好,電話講不了甚麼啊!」(小毛)

(二) 離院階段返家準備經驗:歷經漸進式返家經驗

根據文獻指出離院照顧(leaving care)可依是否在安置中提供服務,區分為安 置中服務及結束安置後的服務(Dixon & Stein, 2005)。安置中的服務即為離院準備,

主要是針對即將離院之安置兒少提供服務,由社工、兒少、相關工作人員等共同 討論並擬定離院計畫,提供孩子返家或獨立生活之準備工作,使其得以順利銜接 及適應離院後的生活。

在此研究者所討論的離院階段照顧為安置中服務,意指當孩子知道自己即將 離院,到實際返家前所歷經的返家準備服務。在花花和小毛的經驗中,正式返家 前都有歷經返家準備階段,「快回家之前,前半年吧。」(花花)而返家準備包括

了返回親屬家庭、周末返家等,接著將討論返家準備的內容及返家準備的感受。

1. 返家準備內容 (1) 嘗試回親屬家庭

花花的返家準備經驗中,一開始並沒有立刻回原生家庭,而是先回親屬家庭

─阿伯家,後來因為擅自外出和朋友聚會,卻未告知阿伯,因此就沒有再讓她返 回親屬家庭。

「剛開始只有回我阿伯家,然後後來我有一次逃走,跟朋友出去,所以 他才,後來才就沒有甚麼回去。」(花花)

(2) 短暫返家:未過夜

小毛的返家準備經驗中,初期嘗試返家時並沒有在家裡過夜,只有短暫的回 去一天,但到了晚上還是返回安置機構就寢。

「剛開始好像就是回去一天沒有過夜這樣子。」(小毛)

(3) 周末假日返回原生家庭:有過夜

到了返家準備階段的中後期,花花和小毛才開始可以利用周末假日的時間返 回原生家庭,「後面有假日的時間可以回家,我自己的家。」(花花)而且可以在 家裡過夜。

「反正到後來就是我每個禮拜有兩天可以回我家啊!那時候我也不知道 為什麼我就可以回家了,就是有兩天可以回家。」(花花)

「後來才慢慢就是周末吧,就是也有回家過夜這樣。」(小毛)

2. 漸進式返家的感受:回得去的原生家庭

花花和小毛均提及每當從家庭返回安置機構時,社工都會主動詢問他們返家 的感受和家庭的狀況,「因為每一次回去社工都會問啊!然後就跟社工說家裡的 情況啊!」(小毛)

而他們兩人也藉由漸進式的返家與原生家庭重聚的經驗,覺得施虐者的狀況

已較之前穩定,應該不會再傷害自己,因此認為原生家庭是可以回去的,最終也 都選擇返回原生家庭。

「社工都會問,他就不會動手啊!就沒甚麼問題,不會怕了。」(花花)

「那時候感覺爸爸滿穩定的啊!所以我跟社工都覺得是,就是可以,就覺得 還不錯啊!至少不會像之前那樣,然後後來才回去的啊!」(小毛)

從他們兩人在返家準備的經驗上可以看到,通常在協助孩子經歷返家準備階 段時,會採取漸進式的型態,一點一點讓孩子適應重新返回原生家庭的生活,慢 慢的、循序漸進的讓孩子找回家庭的溫度。若當孩子在此階段感受到原生家庭狀 況已稍有好轉,且適應良好,也會增加他們自己選擇重返原生家庭的動機。

二、對於返家的想法與期待

(一) 返家的誘因:家庭的優勢 1. 家庭是不用約束且自由的

對於花花來說,從小到大在家裡幾乎就沒受到甚麼約束,所以在她的心中「家」

就是一個很自由自在,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方,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爸爸也不會多 加干涉,「我就覺得我可以自由了。」而這樣的生活習慣和機構生活是十分迥異 的,因此返家對花花而言,就像是重新獲得自由生活的契機,自由的生活也正是 吸引她返家的最大家庭優勢。

「回家就真的可以很自由,不用再被束縛。」(花花)

2. 從小熟悉的環境

花花提及在安置機構期間,曾有社工詢問過她是否願意去寄養家庭,而花花 拒絕了,「我社工有問我說我要不要去寄養家庭,我說不要。」拒絕的原因在於,

花花覺得寄養家庭又是另一個新的環境,需要重新適應不認識的陌生人,「因為 寄養家庭你還要再重新適應感覺很麻煩,又不認識。」而那樣的未知和不確定性 讓花花感到不安,也因此她寧可回到自己從小就熟悉的家庭,也不願到一個自己 不熟悉的環境。

「就不想啊!才不要跟都不認識的人住,感覺很可怕,還不如回自己家。」

(花花)

(二) 對返家的抗拒:害怕再度受虐

在小毛的經驗中,直到接受返家準備前,在安置期間其實對於返家並沒有抱 持一絲期待,根本也沒有返家的念頭,「一開始根本沒有想要回家啊!我在機構 一點也不想回家啊!」

對小毛而言,家庭不吸引他回去的最大劣勢就是害怕再度遭受爸爸的毒手,

「回家就會很怕再被打啊!」由以見得,小時候受虐的陰影仍存在小毛的心中,

也因此他寧可繼續在安置機構裡生活,至少在機構裡面可以免於身體受虐的痛苦,

「在機構至少不會被人家打啊!」

既然在安置期間對於返家不抱任何期待的小毛,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返回原 生家庭呢?研究者將繼續討論返家個案選擇返家的實際考量。

三、返家的實際考量

返回原生家庭的花花和小毛,在返家的決定上,都是透過與社工不斷的討論,

加上自己的考量,而最終選擇返家,誠如花花所述,「有跟他(意指社工)討論啊!

我就覺得可以啊!」而返家的實際考量因素,包括了來自機構的推力、家庭的拉 力、社工評估家屬能力,以及返家準備的經驗增加兩人返家的信心與動機。

(一) 來自機構的推力

在此所指的機構推力意指受訪者在接受機構安置時,因為安置機構的特性、

規範、限制等,而讓其萌生想要離開安置機構並返家的念頭,包括機構有限的自 由度及嚴格的規範等都屬機構推力。

1. 機構自由度有限

花花天性就是一個喜歡自由的女孩,因此促使她離開機構返家,最大的機構 推力就在於機構有限的自由,「機構太不自由啦!」花花表示機構不自由的生活 曾讓她萌生想要逃院的念頭,「不到一年吧!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想要往外逃。」

雖然花花並沒有真的付諸逃院的行動,但機構有限的自由度也成為導致她想要離

開機構返家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機構的話要很規規矩矩,你睡覺起來你還要一個時間就起來,然後睡覺 時間也是,就是很制式。」(花花)

2. 規範重重且管教森嚴

安置機構如同監獄般的重重規範及管教方式,也是讓花花想離開機構返家的 考量因素,「回家就沒有這麼多規矩啊!」希望藉由返家脫離機構的束縛。

「因為待久了,就會封閉自己,你下課完也不能出去,然後限時間回去啊!

就像監獄一樣啊!太多限制。」(花花)

(二) 來自家庭的拉力

1. 爸爸渴望帶孩子回家團圓

返家考量中,來自家庭拉力的部分,花花和小毛同時提及爸爸都有想要接他 們回家重聚的期待,「我爸也希望我可以回去啊!」(花花)。可見雖然曾經對孩 子施以暴力,但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自己親生骨肉仍有情感在,「他覺得家人還是 應該住在一起吧!」(花花)也盼望著孩子返家團圓的那天。

「他那時候原本因為我住的那個機構,就是不能住到高中啊!就是高中以上 要住到自立宿舍,就是 OO,然後那時候原本就是都說好要去那邊住,然後

「他那時候原本因為我住的那個機構,就是不能住到高中啊!就是高中以上 要住到自立宿舍,就是 OO,然後那時候原本就是都說好要去那邊住,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