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團體成效評估的途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模式為媒介,加以應證新移民母親透過親子共讀團體後在親子關係上的提昇與強 化。

第五節 團體成效評估的途徑

團體工作是社會工作方法之一,是社會工作者運用有目的的團體經驗,協助 成員解決問題、預防問題的發生或惡化,增強個人的能力以使其達成自助,促進 其社會功能的發揮(林萬億,1997)。本研究的親子共讀課程是研究者以協同領 導者身分進行參與式研究。本課程每週進行一次,共十二單元,三十六小時。目 的在於:(一)透過繪本的教學應用,讓成員透過團體的分享與討論,體驗人際 關係的親密與信任,進而體認人我的價值,提升自我信心與對自我的價值。(二)

由團體活動進行促進親子間的互動、溝通,進而提昇新移民母親對新臺灣之子的 管教與養育知能;再藉著團體成員之分享心得與經驗,彼此學習,以協助學員再 整體親子關係的提升。

故,本節首先說明團體工作之優點與功能,再說明進行團體成效評估的類型,

其次再整理親子團體設計之相關研究與成效。

壹、 團體工作的優點與功能

根據社會工作百科全書分析(Schopler & Galinsky, 1995),採用團體工作的理 由是:

一、成員的一致性:與屬性相同的人分享經驗對成員是有幫助的。因為團體中 的成員,所面對的問題相似,能引起共鳴,會對問題的解決充滿希望。

二、團體具創造力和問題解決的潛力:團體提供成員一個可以交換想法、經驗、

面對問題、朝向新經驗的場域。在團體中成員可以練習新的技巧、態度與 問題解決的方法。

三、小團體的力量:團體中的團體動力讓成員在想法、感覺以及行動上相互影 響,團體的力量促使成員相互幫助與照顧,互相鼓勵往目標邁進,創造增 權賦能的團體氣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四、方便:由於成員的問題相似,團體工作在訊息的流通、刺激成員發問、提 供 支 持 以 及 發 展 解 決 方 法 上 是 最 具 生 產 力 的 。 而 且 從 Toseland &

Rivas(1998)的研究也發現,團體工作比個案工作更具成本效益。

另外,團體工作具有其功能,林萬億(1997)認為團體工作的功能,包含預 防性、治療性以及發展性。預防性的功能是指透過教育的過程對正常人、社會技 巧不純熟的人提供知識與能力,以協助其社會化;治療性功能是透過團體互動的 方式來改造思想,協助其再社會化;發展性的功能則是提供個人過去未曾經歷的 生活體驗,以及增進體系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發揮潛能與優點並肯定自我的價 值。

從使用團體工作的理由及團體工作的功能來看,透過小團體的力量,成員可 以相互學習、互相激勵,並且練習新的態度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換言之,便是提 供成員一個替代學習、口語說服以及重新建構主要經驗的機會,這些也是產生自 我效能的來源。而且團體工作的功能之一是修正成員對事實的知覺,以及歸因的 方式,也就是說透過其他成員對事件的回饋,而重新修正自我的歸因方式,進而 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效能系統。這些都與建構自我效能有關,所以團體工作成為 本研究所運用的工作方法。

貳、 方案評估的定義

Royse、Thyer & Padgett(2006)認為,方案評估是屬實務上的努力,而非學術 性的活動,主要的意圖並非要建立理論或發展社會科學的知識。對於內容,

Duncan & Goddard(2005)認為,評估是有系統地蒐集有助於做出合適決策的資訊,

其內涵遠超過前測、後測、數字與圖表。雖然對評估的定義稍有不同,但都包含 相似的概念,Newcomer、Hatry & Wholey(2004)認為,方案評估是有系統地呈現 方案的成果,包括持續地監控方案,也包括對方案帶來衝擊的研究。Powell &

Cassidy(2007)在分析不同學者的觀點後,為方案評估作出以下結論,亦為本研究 所持之觀點,即方案評估是有系統地蒐集不同形式的資訊,並且將資訊分析的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果,運用在修正方案、增加效能並幫助決策上。

參、 評估的類型

Scriven(1967)將評估區分為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與總結性評估 (summative evaluation),將實施議題與方案效用分開討論之後(引自McDavid &

Hawthorn, 2006) , 形 成 性 與 總 結 性 評 估 就 成 為 方 案 評 估 中 很 重 要 的 概 念 (Spaulding, 2008)。Powell & Cassidy(2007)則將方案發展前的分析一併討論,成 為三大類的評估類型。

一、 評估需求與資產

發展完善的方案,在方案之前就已進行完善的分析與規劃。 Powell &

Cassidy(2007)建議對需求與資產的評估(assessing needs and assets),包括對市場

(潛在參與者)需求的評估,親子關係是以父母和孩子/父子/母子為對象,這 群潛在參與者在親子關係上有何需求?社區會支持此方案嗎?是否已存在其他 類似方案?參與者透過方案可獲得甚麼好處?方案規畫者頇清楚方案發展的目 標,日後才能以此評估目標是否達成。

二、 形成性評估

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又稱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主要目的 在隨著方案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反覆監控方案是否按規劃進行,對於時機、方法、

是否滿足參與者期待等方式,提供方案設計/帶領者回饋,以隨時對方案進行修 訂。

三、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所關心的是方案最終整體的結果(Powell &

Cassidy, 2007),總結性評估是關心方案的效力(effectiveness),並以此決定是否要 繼續推行此方案、或減低預算或不再執行此方案。

肆、 親子團體設計的研究與成效

根據國內外相關之親子團體設計研究,特別針對新移民家庭或親子關係之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究並不多見,研究者就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徐如美(2005)在「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中,融合PET、STEP、

Be.Mod的課程模式,每週兩小時,持續十週,共二十小時,以印尼和越南籍媽 媽為對象,採小團體方式,記錄團體過程並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顯示,讓參 與的外籍母親在精神上獲得支持與鼓勵,也獲得個人自我的成長,並使其子女教 養知能及教養觀念獲得改善。

Lyn(2001)透過「家長教育」和「家庭閱讀」計畫的研究,以貧窮區域的家 長與孩子為對象,在提高家長與子女的互動、鼓勵家長分享自己的感覺、並學習 如何在家幫助子女學習方面,得到良好的成效;外籍配偶在語文上的能力較差,

如果選擇適當的繪本,透過閱讀的方式,一方面增進語文的能力,在提升能力,

增加個人自信的同時,也幫助孩子學習,促進親子關係,改善教養態度與模式,

增進親職效能感,所以在課程中置入許多共讀的課題於暖身活動與主題活動中。

為了讓所學之觀念與技巧實際運用於生活中,第二到第九單元並設計有家庭作業,

一方面在強化該單元之所學,一方面希望能落實於生活中。第十一、十二單元並 規劃親子共學的實務課程,實際帶領外籍配偶與孩子走入社區(引自徐如美,

2005)。

Barlow & Brown(2001)以父母效能訓練課程(PET)來探討父母參與家長教育 計畫之感受與成效,計畫分兩部分:(一)「教養計畫」為家長參與十週之親職 教育課程;(二)「學校計畫」主要是透過子女的學校教師來進行,目的在增進 子女的自信心及自我概念,增加責任感。研究結果顯示,計畫增進了父母自我控 制和冷靜思考的能力,也改進與配偶的互動關係,進而改善家庭生活;並獲得子 女身心發展的資訊,增加與子女感同身受的感覺,瞭解造成子女問題的真正原因,

參與計畫之父母都非常滿意。配合學校對孩子在自信心上的提昇,親子關係更 好。

Nicholoson(2002)以「高危險群」父母為對象,研究子女教養的心理教育計 畫的成效,所謂高危險群是指使用過多暴力語言或體罰,且是低收入戶的父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計畫分四階段,第一、二階段主要在探討子女如何影響父母的想法和感覺,並教 父母如何回應,並思考對於子女是否有過度期望的現象;第三、四階段重點在教 導父母回應子女的方法,並教導正向的教養方式,及出現偏差行為時的管教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語言暴力、體罰行為減少,壓力減低,子女的偏差行為減 少;當參與活動的時間越長,父母與子女的正向互動比率增加,子女正向行為出 現的比率也相對增加,由此推論家庭的互動品質也會較好(引自徐如美,2005)。

有效的親子團體方案之實施,應是透過溝通與分享,最好是在團體中來實施,

此能提供一個相互支持的「加能」、「反省」、與「轉變」的情境。家長成為一 位積極參與並自我負責,且充分信心的學習者。親子團體的實施,主題內容部份 固然重要,但是關係的建構更是一項必要條件。讓團體暖身,解除成員武裝面具,

建立溫暖、友善、安全關係,任務運作則從進入學習主題、到面對問題和做決定,

並學習新觀念(廖永靜,2000)。

綜合上述所言,本研究以 Vygotsky 的近側發展區理論之動態評量為基礎,

將教學納入評量情境中,透過教學介入與互動,瞭解學習歷程的改變,評量學習 者最佳發展水準,動態評量有不同介入模式,可選擇適合的模式並調整,以切合 評估需求(許家驊,2005)。Feuerstein 的學習潛能評估模式(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 LPAD)是一種動態評量模式,評估程序為「前測-中介學習-後測」,屬於非標準化的臨床介入,除了可以評量實際發展能力外,更可透過中 介學習(mediated learning)的學習者、評估者和任務之互動歷程,激發最佳發展水 準(Tzuriel, 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