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親子共讀在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互動來表現。互動是一種行動過程,在此過程中互動雙方彼此會相互影響,進而 創造、維持、改變行動的模式(引自李家源,2003)。在互動過程中,就會產生 各種連帶關係,這些連帶關係即為社會關係,因此互動與關係乃互為表裡,互動 是一動態的行動過程,關係則為行動過程所呈現的行為模式與形式。

此社會關係不是國人獨有的文化,在西方研究中也有一致的結果,認為我們 在對待熟人比起陌生人有著更多同理關懷的行為表現,而在熟人的關係脈絡中有 又不同的層次類別,像是當我們在對待家人、好友、或是其他人時也會表現出不 同程度的同理關懷行為。

Cialdini等人(1997)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研究對象會給予家人最大 程度的幫助,其次是對好朋友,再來是認識的人,而給予陌生人對低程度的幫助

(引自莊慧婷,2009)。另在Maner & Gailliot(2007)研究發現,同理關懷與自發 的幫助親人有關,但和幫助陌生人無關。社會關係不只是在熟人間的差異,還包 含同個種族或文化都可以算是一種社會關係。如 Sturmer, Snyder, Kropp &

Siem(2006)以德國和回教兩個族群組成的94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讓不同族群同 組以小組方式討論問題。結果發現學生會傾向去幫助同個族群的人,對同個族群 的人也有較高的同理情緒,同理也預測幫助行為的程度。Neuberg等人(1997)亦認 為社會關係能增加同理關懷與幫助意願(引自莊慧婷,2009)。由此可見,人際 中親疏遠近的社會關係是影響同理關懷與利他行為的重要因素。

整體而言,社會關係的多寡有助於一個人在環境上的適應,對於新移民女性 而言,社會關係的網絡是協助她們維持社會身份,取得情緒上的支持、物質上的 幫助與服務、以及與社會接觸的相關訊息。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親子共讀對新移 民女性在自我認同及社會關係上的協助。

第四節 親子共讀在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

親子共讀相關研究多數關注於一般家庭之親子共讀探討,特別針對新移民家 庭的親子共讀,且有深入進行之實證研究則更加少見。有鑑於利用實証研究的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式進行新移民親子共讀,將有助於新移民親子共讀的推廣。研究者將整理國內外 以親子關係和親子共讀作為研究的相關文獻(詳見附件六)。

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 效果之研究」中,成員對於本團體之活動方案、實驗書目、領導員、活動過程、

會員參與程度、領導員和自我的開放程度等,多維持正面且肯定的看法,且多數 成員皆表示家中的成員和家庭氣氛趨向正向的改變。鄭碧招(2003)「親子共讀 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之結果亦顯示,

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於親子共讀結束二週後之前測與後測的差異達顯 著水準,表示親子共讀對於學生與家長關係有持續影響效果。

蘭美幸(2006)於「外籍配偶的親子共讀在親職教育上之應用-以繪本為例」

提到,外籍配偶喜歡的親子共讀進行方式-暖身、親子「共讀(輪讀)」、分享與 回饋,其表示親子共讀對教養子女的日常生活中的觀念、態度是有幫助的。Karrass

& VanDeventer & Braungart-Rieker(2003)「以幼兒期預測共享親子閱讀之研究」

發現,共讀作為一種媒介,協助家長去培養孩子的氣質。Bergin(2001)「在初始 閱讀時的親子關係」結果提出,進行親子共讀的家長會有更多閱讀的機會,且協 助孩子在每分鐘能閱讀更多字,提昇其大量學習知能。Stavans & Goldzweig (2008)

「親子、成人在閱讀上的共同性、差異性和相互關連性」之結果發現,家長和兒 童的敘述之間的差異,可以激發孩子的語言,敘述和社會發展。

陳宜亨(2005)在「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顯示,高雄市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會因其本身的性別、家中排行順序、就 學年級,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此與親子關係、家庭氣氛的優 劣有關。林維勤(2009)「新移民女性對其學齡前幼兒的教養經驗--以親子共讀 讀書會參與者為例」之研究提出,文化融合-把生活感受化做教養策略,愛兒心 切-在責任與衝突之間漸進平衡,為母則強-在教養調適變動中學習與成長,角 色替換-重新體驗教養樂趣,自我提升-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發展機會。

Adrian & Clemente & Villanueva & Rieffe(2005)在「親子共讀繪本對母親精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語言狀態及孩子的心理理論研究」支持上述論點,研究提出兒童在認知方面的頻 率和類型,與母親的情緒連結有正相關。

其他以教養為主的研究也間接證實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之正增強作用。洪信 德、陳美惠(2006)研究發現,透過親職教養教學方案、邀請家長參與幼兒課程,

對增進新移民親職能力是有效的。透過親職教育改善新移民教養困境,使新移民 子女從中獲得幫助,南洋臺灣姐妹會以實驗方式進行「親子教育工作坊」,邀請 新移民親子上課,於課程結束後,有新移民學員表示以往教導小孩都會害怕,但 學習後變得有信心了,也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教育孩子,不再因為孩子哭 鬧而焦躁不安、無計可施,不僅自己受惠,孩子脾氣也變好了;但是,並非一次 的工作坊就可解決所有問題,工作坊結束後,仍有新移民又開始反應遇到教養問 題(夏曉鵑,2005)。參加單次的親職教育課程通常是不夠的,親職為一門父母 終身要學習的課程;假使研習時數不足,有可能導致實施效果不佳(林家興,

1998)。

呂念慈(2007)研究「六位新移民母親子女教養經驗」也發現,參與親職課 程能增加新移民女性教養知識與自信心,甚至還能改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臺 北市立文山托兒所也曾對新移民家庭進行親子共讀與家長成長團體活動,發現有 助於提升家長的一般教養效能,並在親子關係、婚姻關係,甚至家庭問題上,發 揮及時的協助(蘇信如,2009)。洪麗香(2009)則向七位新移民媽媽實施親職 教育,運用閩南語兒歌與親子遊戲等方式,在十二次的活動後發現新移民媽媽們 開始渴望學習、積極行動、努力付出,產生與過去不同的態度與行為改變。

由上述相關研究得知,在親子共讀的研究方法上以質性研究方式居冠,對於 新移民親子共讀的量化研究甚少,且以新移民家庭目前所進行的親子共讀成效上,

仍然側重推動閱讀的概念及語文能力的提昇,較少研究是直接觸及到親子共讀聯 結至親子關係的範疇。根據研究者參與親子共讀現場之經驗,新移民女性透過親 子共讀模式實有增進母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其當中包含母親與孩子在教養、溝通、

互動及管教上的強化與改變,惟學術著作現今尚不多見,故研究者以親子共讀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模式為媒介,加以應證新移民母親透過親子共讀團體後在親子關係上的提昇與強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