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地倫理概念課程設計緣由與發展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土地倫理概念課程設計緣由與發展

一、設計緣由

研究者提出以「土地倫理概念」進行環境教育的構想,起因於研究者本身在 還未進入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進修時 ,在偶然的機緣下拜讀了李奧波的

「沙郡年記」大作,當時初讀此書時,驚覺作者寫作行雲流水,他對平時所見大 地中動植物的自然變化敘述栩栩如生 ,是一本自然隨筆的寫作讀本,關心科學發 展對大地所帶來的後果,當時研究者並未能明白其中深層的反省與教育目的 ,但 也許在那時便在心中種下一顆休眠的種子 。而後進入環教所讀相關課程時,這顆 種子隨著知識的吸收,戶外實地經驗增加與老師灌溉啟發下而萌芽 ,這才深深瞭 解李奧波的「土地倫理」屬於「整體論」的生態倫理,重新回頭瀏覽「沙郡年記」

這本書,「沙郡年紀」文章從土地倫理與土地美學出發 ,希望展現一個穩定和和 諧的生態關係,逐漸思考環境倫理價值觀的內涵 ,李奧波的文字充滿詩歌的力 量,深深地影響著研究者對自然的思考方式以及對科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本身

是國小教育工作者,有感於近年台灣土地受到各種環境污染與不當開發 ,加上九 二一大地震與土石流的肆虐,我們去深切思考與體會這片土地與我們的關係 ,因 此更加增強「土地倫理」概念應用於環境教育教學的 動機,研究者抱持重新反省 與教學的熱誠,盼能在學童道德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教導他們學習友善對待大地 的態度與正確行為。

這個學期,研究者擔任本學年學年主任,去年暑假編寫課程計畫時發現,二 年級生活學習領域教材中提到的環境概念與一年級學到的概念大同小異 ,研究者 因而興起了想將土地倫理概念配合生活課程進行自編教案的 想法,回想起去年教 一年級學生用培養皿觀察綠豆發芽時,學生看見發芽時不禁歡欣鼓舞的景象,興 奮得連續數週下課時間,都來報告豆芽成長速度的情形,更是歷歷在目。在他們 眼中,那是新生命的誕生,縱使那只是一棵小小的豆苗,也為他們的生活帶來驚 奇與震撼。為了把握這樣的機會教育學生,殷殷盼望看見學生眼中閃過那一絲喜 悅的光芒,當時深切體會到學習要和生命經驗結合,唯有接觸生活、真實體驗、

尊重生命與付出關懷,才能落實土地倫理概念的環境教育,相信那所蘊含的教育 價值、意義與成效是很值得深究的。再者,雖然研究對象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童 , 但研究者認為學習土地倫理並非 一昧的想要給他們很多東西,而是喚起他們的好 奇心即可,這就足夠打開他們的心靈,只要一個火花,就可以點燃柴火。

二、研究夥伴

當與指導教授深入討論研究計畫,確定了研究方向後,接下來便是尋求研究 夥伴的協助與指導,當時心中立即浮現了幾個人選,其中一位就是同學年的小珍 老師。她在自家進行落葉堆肥,已有相當的經驗與成效,並且闢了一個小小的菜 園種菜,她一聽到研究者想著手的研究內容,馬上答應與研究者共同進行研究,

使研究者更有信心。而另外兩位家長則是研究者班級的愛心媽媽 ,經洽詢後也願 意擔任觀察員的角色,並且這兩位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因此在時間上的配合意 願很高,也願意幫研究者檢核觀察所得資料 ,於是本研究的團隊便迅速組成了。

小珍老師答應得很快,令研究者大為驚訝,她的理由是認為土地倫理概念的課程對 學生的品格養成有幫助,並且與真實土地結合的種植活動亦能與生命教育相輔相成,她 早就想做這樣的教學活動,只是一直苦無機會,聽到她滔滔不絕的講著她的教育理念 , 竟與研究者不謀而合,我想她真的是一位熱愛土地、熱愛萬物生命的良師,也十分慶幸 有這樣一位人師願意協助我的研究 (札951006)。

本研究伙伴對於活動範圍的限定、學生的能力、活動流程、活動方式等問題,

都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讓活動的方式更活潑,更富變化 性。家長也能幫助教師找出教學的盲點 ,或是提供教學小偏方,也一起檢討活動 缺失與不足之處,並提出正面的建議,作為往後教學及活動規劃的參考和改進之 處,當然也舒緩了教師部分壓力,畢竟家長自願當研究的觀察者,著實使教師能 更用心投入教學情境中,使教學效能提升不少。

三、課程發展與前置作業

在整個課程發展的歷程中,研究者與小珍老師透過不斷的討論與反覆修正 , 認真評估教學的可行性與困難性,在活動課程教案完成之前,進行了一次簡易問 卷施測、十次的課程討論與戶外實地勘查。因對象為低年級學童,而種植蔬菜的 時間也不算短,因此所有的課程幾乎都是採活動課程,將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擔 任引導角色,切合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研究者與小珍老師討論,經驗是進一步 學習的起點,而兒童學習經驗是充滿活力且流動 的,因此,課程將隨著學生的需 要而能改變,但仍擬定了流程大綱。流程如表2-6,簡單分述於後:

表4-1 課程前置作業流程表

步驟 日期 工作內容

一、簡易問卷施測 95/10/08 編製簡易問卷、進行施測、分析結果 95/10/13 確定課程架構、課程主題與方向 95/11/11 討論教案一~三

95/11/19 討論教案四、五

95/11/24 確認繪本版本、著手製作影音檔 95/12/03 確認堆肥區塊、教學農園第一次勘查 95/12/14 確認實施日期與先前準備事項 95/12/17 教案修正、學習單製作 二、課程發展

95/12/18 教案確認、教學農園第二次勘查 三、前置作業 95/12/27 第一次鬆土、將雜草稍微整理、

細小雜草掩入土中、加入有機土壤混合 95/01/10 將油菜種子進行撒播(當綠肥)

(一)簡易問卷施測

為能瞭解學童土地倫理概念不足之處 ,以確認課程發展的方向,研究者參 考王懋雯的碩士論文「環境倫理價值觀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 」問卷題 目,經過修改增加後,進行簡易問卷施測,發覺低年級學童之生態整體價值觀薄 弱,舉例問卷第十一題說明,題目是:

你認為人在山上蓋很多飯店或溫泉旅館是 (1)對的,因為住在上面很舒服

(2)錯的,因為有很多植物跟動物就失去住的地方 (3)錯的,因為住在山上是 件危險的事。

有48%的學生選擇第一個選項當答案,有28%的學生選擇第三個答案,只有24%

的學生選擇第二個答案,也就是說有76%的學生在看待土地仍然是以人類中心主 義為出發點。在進行完簡易問卷後,研究者決定針對人與土地關係、植物與土地 關係、動物與土地關係進行課程編製。

在批改問卷時,研究者內心不禁反省且納悶 :「我在他們一年級時便多次講述關於 生態保育相關課程,難道他們全忘光了?還是完全不瞭解?我白教了嗎?那我這次的研 究要怎麼進行?」研究者心中充滿疑問與自責 ,下課連忙去找小珍老師討論問卷結果順 便將心中的懷疑提出,她回答:「學童年紀尚幼且還處於自我中心階段 ,妳去年進行相 關教學時沒有以實際活動課程帶入 ,或許對他們而言太抽象,因此無法內化至心中轉變 態度,也或許他們接觸到的家人朋友或其他事物帶給他們錯誤的認知 ,才會有這樣的結 果。」聽到她的解釋,研究者明白自己忘記考慮到學童的身心狀況與教學方式錯誤 ,面 對這樣年幼的孩子,講述法教學是無法令其感動而內化改變 ,也因為有這樣的結果,研 究者更確定要以一系列趣味、直接接觸土壤與具體參與種植等課程來進行教學 ,不再只 是坐在教室學習(札951008)。

(二)課程發展

研究者與小珍老師分析生活課程教材與九年一貫環境教育指標 ,發現生活課 程中提到的土地倫理概念少之又少,多數的環境教育是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對 於生態或土地價值的課程缺乏,小珍老師表示其實關於生態的課程有必要放入教 材中進行教學,只要深度與難易度適中,教學方法恰當,再年幼的孩子也可以學 習抽象但仍正確的觀念,因此,我們針對土地倫理概念設計了五個活動課程 ,與 生活課程教材中「社區生活」與「植物生長」兩個單元做連結。

前日聽到同仁抱怨:「又要上資源回收的單元了!真無聊!」連老師都已經上到膩 的單元,更遑論對學童而言更是無趣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教材幾乎每年重複教學 ,而且 出現在不一樣的學習領域中,我認為環境教育不應該只是教導學生如何將垃圾分類 ,否

則學童只會紙上談兵,但內心環境價值觀卻不可得知。(札951013)

學童的學習還是要以感官為基石 ,不論進行任何教學活動,能誘發他的興趣就會引 起他的學習動機,進行深入探索活動才有意義 !(札951111

(三)前置作業

本校教學農園並未施用任何除草劑,因此校方建議可直接施行有機耕作,閒 置的農園有四個,在與小珍老師實際勘查本校教學農園時 ,看見上面長了很多雜 草,挖開土壤一看,裡面仍然有蚯蚓在鬆土,牠們會在土壤中形成很多孔隙,提 升土壤透氣度與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因此顯示土壤狀態大致仍有透氣度與柔軟 性,雖然已經閒置半年,但仍然有下雨來滋潤土壤,蚯蚓吞食土壤的過程,可有 效提升土壤肥分。但小珍老師表示教學農園土壤肥力仍是不足,因此如何提升土

本校教學農園並未施用任何除草劑,因此校方建議可直接施行有機耕作,閒 置的農園有四個,在與小珍老師實際勘查本校教學農園時 ,看見上面長了很多雜 草,挖開土壤一看,裡面仍然有蚯蚓在鬆土,牠們會在土壤中形成很多孔隙,提 升土壤透氣度與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因此顯示土壤狀態大致仍有透氣度與柔軟 性,雖然已經閒置半年,但仍然有下雨來滋潤土壤,蚯蚓吞食土壤的過程,可有 效提升土壤肥分。但小珍老師表示教學農園土壤肥力仍是不足,因此如何提升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