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第一節結論,將依據第四章呈現的分析與討論 ,分別呈現結論,而在第 二節提出幾點實施土地倫理概念教學的建議 。

第一節 結論

研究者根據文獻的探討、研究歷程的闡述、研究資料的分析與研究發現的整 理,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 土地倫理概念課程實施

(一)研究夥伴與研究對象團結合作

研究者在同學年找到志同道合的老師當伙伴 ,讓土地倫理概念課程能夠很快 編製完成,討論的過程中彼此激勵成長,另外也很幸運的能結合家長的力量 ,即 使沒有校方多餘人力的配合,也能使研究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推行教學時如 能善用家長的力量,必能同時兼顧課程教學與個人成長 。而本研究對象為低年級 學童,雖然是小兵但仍能立大功,無論是種植植物或廚餘堆肥,學生的團體力量 不容小覷,師生與家長的融洽合作使得課程更易推廣 ,成效更佳,也使校園多了 一份守護的力量。

(二)課前的資源調查

校園環境調查是件重要的環節工作 ,詳細調查與討論,才能瞭解校園內的各 項可利用資源,讓一些荒廢的地方發揮創意價值 ,在本研究中,事先調查荒廢菜 園的土壤健康、土質與堆肥條件,都會影響整個研究工作的進行 ,而每個學校的 個別條件亦有所不同,要能找出最適合本身條件的發展 途徑,他人的研究不一定 能在本身校園完美複製。

(三)配合生活課程單元進行

二年級確實有部分環境教育的概念融入正規生活課程中 ,但因課程概念不夠 連貫以及內容與一年級有重複的情形,導致學童在上類似課程時亦產生枯燥無聊 的感覺,這時土地倫理概念活動課程如能配合正規課程實施便能相輔相成 ,在實 施歷程中,研究不僅與生活領域結合,更與其他領域產生多元化的學習效果 ,例 如畫繪本能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結合 ,或者是寫成長日記與國語領域結合 ,只要運 用正規教材的資源與自編教案的創意,相信能使學童在環境教育目標上獲得良好 的助益。

(四)時間因素的考量為重要因素

在本研究中,雖然要在額外早修的時間來進行環境教育的活動 ,時間上的確 會有些緊湊,研究必須慎重考慮學童與家長的反應 ,以不影響學童權益為前提 。 在本研究中,因有種植蔬菜的活動,使得研究時間長達四個月之久,而低年級學 童在校時間有限,學童們除了正課之外,甚至也會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去觀察菜園 的一切,甚至在假日還出現學童帶著家長來菜園澆菜的情形 ,將社區的力量帶入 校園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五)學童體力負荷的程度

研究進行需評估研究對象的年紀與身心狀況 ,本課程實施大部分是在戶外場 地進行,在指導低年級學童進行活動時時間不宜太長 ,活動課程本以學童為中 心,教師指導時需讓學童多發言、多示範,否則學童易失去耐心而草草了事 ,另 外在落葉堆肥的課程實施稍不順遂,因學童年幼力氣小以致無法完成而改為廚餘 堆肥,因活動課程是流動式的,適時改變能讓成效更佳。

二、 參與學童的成長與轉變

(一)與土地的第一次接觸

每一次的參與都讓師生有更深一層感動 ,學童第一次面對從未直接接觸的 土壤與昆蟲,心中滿是害怕與膽怯,面對挖土活動或是堆肥活動 ,一開始總是 難以突破心防,尤其是女生直覺不衛生而不願嘗試 ,但一次又一次摸索體驗,

已經沒有人再看到蚯蚓還會大叫,在整個體驗歷程中,學童以開放的態度接受 土地上的自然生態,也願意彼此分享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增強彼此參與的動機。

(二)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的提升

成長於都市的學童對自然環境接觸較少 、連結不足,本研究的土地倫理概 念課程,透過實地參與的過程啟開學童的心眼 ,提升學童對環境的敏感度,發 覺以往不曾注意的生活體驗 ,引領學童運用五官觀察、探究環境中的事物,由 接觸、體驗開始,增進了學童對大地與生物的互動和瞭解,進而欣賞自然之美。

(三)環境概念知識的成長

在參與的歷程中,學童經由近距離的觀察、探索與直接接觸而瞭解土地上 複雜的生態,雖然低年級的學童無法說出複雜的生態學原則與知識 ,但他們能 簡單連結出現在他們周遭的動植物關係 ,例如土壤、蚯蚓、毛毛蟲、小鳥、植 物甚至青蛙等等,這些知識內涵都是親眼所見學習起來的 ,讓他們相信自己眼 睛所見的所感受到的,必定也能印象深刻而長存記憶 。

(四)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改變

價值觀是判斷對錯的依據 ,研究者在課堂上明顯感受到學童們天真的正義 感,對於環境被破壞的事實他們能感到難過與遺憾 ,特別是對有生命的生物體 而言,年幼的孩子更富有同情心與愛 ,從土壤的蚯蚓到愛吃的毛毛蟲 ,學童能

逐漸明白生物雖小但奇妙獨特 ,本課程能讓學童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 ,落實土 地倫理中的生態良知。

(五)環境行動技能的進步

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學童們學會簡單的環境行為 ,例如簡易堆肥、隨手 撿垃圾、珍惜物品、資源回收與動手整理土壤環境等等,在合理能力範圍之內,

學童們願意付出相當的心力與時間 ,去做出對環境友善的行為,特別是在被鼓 勵與稱讚之後,更能激發他們自動自發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還要求家裡也要 開始進行有機栽種與堆肥,家長們對學童的改變也十分驚訝,明顯感受到環境 行動技能的進步。

(六)環境行動經驗的增加

建立孩童環境經驗是必須耐心的等待 ,因為這個過程是緩慢而漸進的,有了 這樣的行動經驗,學童們都十分自豪說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小農夫 ,在這過程中,

對於學童的發現,教師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對待,讓學生都很有信心願意持續觀 察與認真分享,研究者認為這都能成為激勵學童日後持續行為的動力 。

(七)互助合作的學習

在學習土地倫理概念的過程中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開始注意周遭的環境 , 並學會彼此分工合作互相幫忙 ,學習的過程也十分快樂,看到新的事物或新生 命,都會主動分享。畢竟透過分享的過程,可以讓人從中產生學習的動力與持續 的觀察力。學童對於自然的恐懼已經淡化,過去不熟悉的小生命,也因為這樣的 課程,逐漸對自然環境與生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同時秉持一顆時時好奇的 心,在沒有太多傳統講述的環境下,自由探索自然的奧妙,研究者相信學童能藉

(八)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孩子擁有富裕的生活,但過度富足的生活與依賴心,會使孩子解決問題 的能力下降,在本研究中,學童參與辛苦的活動課程,自己挖土、種菜與堆肥,

體驗付出勞力的不適,進而去感恩自己能擁有的食物與資源 。而在歷程中會碰到 的許多問題,研究者在種植植物上也無實務經驗 ,藉由這個課程與學童共同討論 與共同解決,比如看見菜豆倒了會想辦法扶正,或是看見土乾裂了會主動想要澆 水等等,都能引領學童感恩並主動尋求策略以解決問題 。

三、參與教師的收穫跟成長

(一)專業學術的學習成長

研究伙伴教師與家長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 ,必須不斷討論改進方能達成 學習目標,更經由長期的參與工作,從做中學,獲得知能和態度相當程度的提 升。此外,在師生共同經營教學菜園時 ,遇到許多問題,碰到問題時不一定是 最糟的,這是一個能夠讓研究者自我成長的機會 ,產生自覺自省的態度,才能 補所學不足,因此研究者認為應多在專業知識與應變能力上下功夫 ,才能以更 從容的態度去教導學生,養成研究進修的態度。

(二)教學設計能力的激發

對教師而言,設計一份自編的活動課程是一大挑戰 ,必須在腦海裡勾勒出 整個流程與注意事項,必須一再開會確定課程的難易度與流暢性 ,擺脫過去傳 統講述的包袱,設計出一套與經驗結合的活動課程 ,而實際實施時有時也會因 為突發事件而導致計畫中斷 ,經由討論決定如何補救等等 。這些都是寶貴的教 育經驗傳承,研究者相信,若能事先體會學生學習可能出現的問題 ,或許就能 改進活動的缺失了。

(三)環境敏感度的提升

在本研究中,除了教師本身外,還有兩位家長積極參與其中,他們對於活動 範圍的限定、學生的能力、活動流程、活動方式等問題,都提出了很多不同的 看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讓活動的方式更活潑,更富變化性。相對而言,在 參與此次土地倫理概念教學歷程後 ,除了小珍老師對自然生態原本即頗有涉獵 外,研究者與兩位家長的環境敏感度也大幅提昇 。

(四)成就感的獲得

本課程持續約四個月,研究者認為使課程成功推行的原因在於長時間與自然 接觸,學童能用「心」去感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植物生長與食物鏈的關係,親身 的長時間察覺,會慢慢讓學童去運用五官覺知自然和人文交流的機會 ,進而對周 遭環境產生情感,在教學農園的小天地裡,打造了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心中莫 大的滿足與成就感是無法言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