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的收穫與成長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研究者的收穫與成長

從研究者尋得研究夥伴,並和家長組成研究團隊,開始規劃課程,在課程教 學中融入土地倫理為主體,夥伴們在寒假期間經常共同討論以尋得共識 ,有了共 識,課程規劃和教學前置作業也隨即準備妥當 ,研究者以雀躍的心情迎接新學期 的課程,對於教學方式的改變,與植物種植的實作,研究者可以感受學生期待的 心情,對於此課程研究者更具信心。本研究之研究夥伴對於土地倫理的概念和研 究者所選定之課程其實並不熟悉,經研究者提供相關書籍和資料,她們表現和學 生一樣興致勃勃。而在植物種植上,研究夥伴和家長其實相當有經驗,因此也提 供研究者許多知識和經驗,使教學過程更為順暢。茲就研究者本身之成長與實施 過程的反省說明之:

(一) 專業的成長

研究者在研究之前,本身從事單純教學工作,所有的課程皆由學校提供,除 少數學校本位彈性課程由學校制定大綱 ,同學年老師利用少許時間討論共同編 寫,其中不免缺乏連貫性和統整精神 ,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似有未逮。但從研 究者進行教學研究後即發現,教學中常有課程上的疑點,但是以前礙於進度未曾 有機會停下來檢視教學成效,更遑論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次研究者安排一次教學 與研究相結合的機會,從研究前沒有任何課程計畫、團隊和實施期程,甚至連研 究應準備的材料工具,都不知如何製作取得,直到課程的編寫完成,教學研究團 隊的相互支援,學生的言行舉止紀錄,到課程結束進行回憶與分享,都讓研究者 對於教和學的過程感動莫名,這一連串的課程統整與教學行動都令研究者有意想 不到的收穫。在教案編寫過程中,研究者認為對於教師本身教學熱忱和專業能力 有相當大的提升,土地倫理原本就是發展知性與感性的過程 ,研究者對生態系的 微妙有更深一層體認,也更加重視個人經驗與利己主義在自然系統中所扮演的角

色,也漸漸瞭解人類為了生理、心理和心靈的福祉,必須要十分依賴自然系統的 健康與完整性。

土地倫理是重要的,我們很多的環境教育做的很多 ,但泥土還是越來越少,災害還 是越來越多,人與土地的關係要好好思考,其實人類與自然世界是能產生心理上的連結 , 包括美的欣賞、情感的聯結和精神上的寄託 ,一個健全的倫理必然考慮目前物種的實際 生存情形,但是一個健全的倫理必需要能更融入人類生存的真正意義 。(札 960530)

(二) 教學方式的改變

研究者從事低年級教學工作雖然已經三年時間 ,教學的方式大多採用講述模 式,而課程和教材皆由教科書廠商提供 ,從不需教學者準備。研究者對於教學流 程和內容皆以教師教學指引為圭臬 ,從未有改變的念頭。但經由此次教學研究,

研究者開始設計教學流程,所有課程皆採活動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教學重心,

除了課程儘量符合學生能力 與興趣外,更考慮到學生需實作親為,才能形成永久 的經驗。本研究設計學生由教室內的學習 ,轉變成走出教室到戶外的學習,學習 過程中學生不時和老師討論、分享學習的過程,讓研究者體會學生的快樂 泉源和 滿足感,更讓研究者領悟教學的真義:是快樂的有意義學習。而學生的回饋也令 研究者獲得教學成就感,這種互動模式是以前研究者從未體驗過的 ,甚至研究過 後,研究者仍以此方式持續的教學,實希冀讓每個課程都能深刻影響學生 的成長。

在課程出現瓶頸時,研究者與小珍老師很快決定更改部分方向 ,重新設計一個堆肥 活動,去刺激與營造適當的學習情境 ,研究者連結學生的舊經驗和新體會 ,讓學童在活 動中獲得知識,以順利遷移至日常生活經驗中,這是以前未嘗試過的,學童的回饋是即 時而正面的。(札 960324)

(三) 教師成就感的獲得

教學成就感是讓老師持續教學動力的重要誘因,平時教學中老師的成就來自

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成績的肯定,因此教學的回饋是每當考試過後發成績單的當 下,並沒有及時性和持續性。經過此次研究活動後學生的反應是及時的 ,尤其在 上課時和下課後,討論的主題總離不開土地、植物、堆肥和昆蟲,這與以前老師 叮嚀回家要複習今天的功課,準備明天上課的科目的情形大異其趣 ,學生的興趣 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回家會翻閱尋找相關書籍資料 ,這已讓老師成就感十 足;家長的參與更讓老師跟家長之間處於合作關係 ,家長在與老師的討論之間不 知不覺已讓研究者信心十足,因此良好的學習溝通模式,使課程實施時倍感輕鬆 而愉悅,學童也沈浸在辛苦而有趣的一連串過程中 。

教育其實要走在規則之前,要提醒人類對土地的義務。研究者覺得要把環境教育融入 一般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土地倫理的實踐者 。其實保育的過程是漸進且緩慢的 ,但是研 究者相信課程如能與生活經驗多加結合,便可以將觀念內化至內心,且一經獲得很難改 變的。(札 960602)

(四) 家長參予學習過程

自從研究者擔任教學工作以來,與家長的相處模式就是除了學期初的班親會 和家長接送學生的時候會不小心碰面,不然就是學生在校在課業上或行為上有特 殊問題時會加強連絡外,其他時間家長與老師都處於形式上的連絡 ,也就是每天 聯絡簿上老師簽名,學生回家請家長簽名。但是自研究者積極請家長參與本研究 後,大部分家長皆對老師的研究相當感興趣 ,除了讓學生從家裡帶廚餘到校堆肥 外,也讓學生在家堆肥和種植蔬菜 ,讓家中儼然成為另一個教室,學生會口述在 校活動經過讓家長知悉,家長亦時常聯絡老師共同分享堆肥和種植的經驗 。在本 研究所規劃之學生戶外教學中,學生家長參加非常踴躍,家長彼此之間更是聊個 不完,讓研究者十分驚訝,原來佈置一個相同的主題,可以讓家長間更為熟悉,

除了學生感受土地倫理的魅力外,家長也隨學生耳濡目染,彼此分享學童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