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活動課程的定義

活動課程與學生的經驗息息相關,其內容相當廣泛,舉凡與學生經驗相關的 活動均可以透過教師與學生的設計成為活動課程 , 因此 活動課程 (activity curriculum)又 稱 經 驗 課 程 (experiences curriculum)、 方 案 課 程 (project curriculum)、生活課程、兒童中心課程(Good,1959;王文科,1999;黃政傑,

1999)。司琦(1991)將其定義為整合性課程,學科界線模糊,涉及廣泛的研究 領域,特徵為活動多,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生的學習顧問,提供協助與引導,

產生一系列有目的、意義的重大經驗,並從中獲得實際有用的知識、情意與技能。

李臣(2002)將活動課程界定為指導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即時訊息 ,有教育 意義的互動式合作,強調「體驗」、「開放」、「整合」、「自主」,也就是指 活動課程充滿各種開放性,企圖打開學生全身的器官,讓學生在自然的情境中,

主動學習,並獲得綜合且實用的知識與情意 。王文科(1999)指出活動課程大都 於小學階段中出現,強調切合兒童的需要與興趣,並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環 境,統整學校各方面的生活和社區的關係 ,而教師則是引導的角色,營造出從做 中學的情境讓學生從發現與操作中學習 ,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課程 。

二、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

活動課程思想的緣起最早可上溯至柏拉圖的 「兒童遊戲場」,而後各國偉大 的教育學家曾提及活動課程的教育理念如 :康米扭斯的舉證實物感官教學、盧梭 的自然教育主義、斐司塔洛齊的直觀實物教學、福祿貝爾的遊戲教學、杜威的做 中學與蒙特梭利的教具教學等等都有類似相關概念 (引自丁筱真,2005)。

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為:人們所學習的只是他們所體驗的,唯有主動與實際 的學習才能改變行為(方德隆譯,2004),以下分別就經驗主義教育觀、建構主 義教育觀與情境學習理論逐一做說明 。

(一)、經驗主義教育觀-杜威的「活動課程」教育思想

杜威是經驗主義的主要人物,認為經驗的本體是「連續」和「改變」的,教 育是經驗不斷重組與改造的歷程,經驗的改造與重組無法獨立於人所生存的自 然 環境之外,學校是教育的發生地,提供學生許多有意義的經驗。兒童本身是學習 經驗的統整者,教師的工作是瞭解兒童的心理狀況 ,提供適當的學習情境,從現 實生活中取材,從兒童種種經驗中提出問題 ,這些問題必須在兒童能力範圍之 內,要能激發學習者自動探索和產生各種新觀念 ,使學習材料能真正進入兒童經 驗世界(方德隆譯,2004)。

杜威相信,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起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是需要被考量的 ,但 他從不贊同,使學生的興趣確實成為課程,或將兒童置於課程決定的角色。理想 上,杜威期盼教育人員考慮到兒童的經驗是充滿活力而且流動的 ,是動態的而不 是靜止的,因此,活動課程將隨著強調學生的需要而經常改變(方德隆譯,2004)。

杜威曾於芝加哥設立實驗學校試用 「活動課程」,放棄傳統的分科課程,以 人類食衣住行等基本活動為小學課程的中心 ,且以兒童的興趣、需要與能力為出 發點,並以單元活動為編製課程的方式。其目的在提供學生一個完整的 生活經驗,

因此強調透過有系統、有步驟的教學活動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 。

(二)、建構主義教育觀

建構主義教育者重視學習者主動的學習能力 ,將每個學習階段所遇到的問

題,逐步克服,建構成有意義的概念;故學習者需要主動思考、更新、充實既有 的知識,直到問題解決,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學習建構歷程 。而活動課程強調做中 學,從操作中發現錯誤,尋找解決辦法,獲得問題解決,而每一次的問題就是一 次經驗的改造,從不斷的經驗改造歷程中,累積經驗建構學習(方德隆譯,2004)。

在建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是管理和促進 學習的活動,而學生具有 學習的自主性,與教師、專家或同儕討論溝通,在學習的過程中,個體會自主的 調整學習步調、步驟,教師則適當的給予適量學習鷹架 ,使學習責任慢慢轉至學 習者本身,教學氣氛是鼓勵的、思考的;學生是具有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責 任感,才能管理與負責自己的學習。此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將有助於瞭解學習者 在活動課程的學習歷程中,教師應該要如何去設計活動課程,如何去刺激與引導 或營造適當的學習情境,才能讓學習者容易進入學習的情境 ,建構個體的知識、

情意與技能(黃譯瑩,2001;鍾啟泉,1991)。

(三)、情境學習理論

「情境學習」的重點聚焦在「情境」對學習的影響,所有學習蘊含於情境中,

而個體需要從情境中,以既有的認知架構主動建構知識 ;這些情境包括概念結 構、活動的目的與和活動相關的社會文化情境 ,而這些安排必須盡量依據活動目 的,配合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與脈絡,由於個體會有解決問題的動機 ,學習過 程會不停的探索、嘗試與實踐,每一次的經驗將會累積成知識(鍾啟泉,1991)。

情境學習課程應該盡量採用活動式的學習 ,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以順 利遷移至日常生活經驗中。而情境學習也重視學習者彼此 互相合作,討論互動,

並非被動的接受所有知識與概念 ,因此,活動課程教學者在設計活動課程時 ,應

互動,使學習自然發生(鍾啟泉,1991)。

三、活動課程的內涵

( 一)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組織型態

活動課程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興趣和需要,並以此做為課程組織的中心主 軸與決定課程內容的依據(司琦,1991;黃政傑,1991;黃譯瑩,2001)。亦即 以學生心理發展順序來組織課程 ,由學生主動的選擇、組織、設計學習經驗與課 程知識。由此可見,活動課程的課程計畫是由學生的興趣和目的決定 ,在以兒童 的興趣與經驗為出發點的情形下 ,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設置豐富的學習環境 , 並靈活運用多樣化、活潑化的教學方法,在有目的、有計畫的學習活動中,使學 生獲得完整的生活經驗。

( 二) 透過活動經驗以建構知識的課程歷程

Tanner &Tanner(1975)指出活動課程整體而言展現了兒童中心的特色 ,而 活動課程的教育方式強調的是歷程而非學科 ,課程目標則是以兒童能經由活動的 經驗而成長為主。「經驗」可以是教師佈置某種活動課程的環境 ,讓學生透過主 動的操作,以引發學生的經驗、並加廣經驗的範圍;也可以是學生在自然或社會 環境中主動的活動,而產生個體與環境之間的意義。但並非所有的經驗都具有教 育價值,因此在強調經驗的同時,亦需選擇活動材料加以組織經驗 、促成經驗的 成長(引自王文科,1999)。

( 三) 以多樣化的活動做為課程運作方式

活動課程的進行方式可以讓學生以大團體方式進行 、或是分為小組進行活 動,也可以獨立操作,不限於單一的活動方式;活動內容也包羅萬象,包括調查、

訪問、記錄、實驗、探險、主題研究,也包括製造、繪圖、設計與道具製作和戲 劇扮演等(王文科,1999)。

四、活動課程的特色

單純的學童,因此研究者將依此直接體驗的理念來設計活動課程「落葉不見了」、

奧立佛(Oliver ,1977)採取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對照比較的方式 如表2-1,

說明兩種課程型態的不同,分別從課程重點、知識論假設、課程控制、以及教育

總結上述理論可知活動課程以兒童興趣為中心 ,其特點是活動多、科目少,

於學習情境中師生共同合作發展活動,學習內容涉及較廣泛的知識領域 ,而且與 生活關係密切,適合學生的需要與興趣,重視經驗的重整、理解與學習過程,並 且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與社會 環境,統整學校學習與社會生活學習,讓學生於活動 中學習問題解決改善生活,並學習與人合作的能力,增進人際關係能力。

Noel McInnis說過:「環境教育第一定律便是一個體驗勝過一千幅圖畫 。」,

(引自周儒等譯,2003),因此本研究將依上述課程理念為基礎,但因空間、時 間與對象考量,參考圖2-1採取直接體驗與經設計安排體驗的活動課程 ,再於活 動中適時加入讓學生依興趣共同選擇的部份 ,將土地倫理抽象的概念融入一個具 體的情境,使這群尚未成長,思考未分化的低年級學童擁有不怕失誤 ,有機會用 他所有的感官去聽、去說和去看,自由自在從活動中感受真實的機會,這是一個 非常有價值且無可取代的直接經驗 ,引發學童天生即具有的好奇心 ,用一顆寬 大、欣悅的心去體會,讓學童從周圍環境、同儕、自己與大人的經驗中學習,從 自己對環境的行動裡去建構環境的概念 、知識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