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首先整理瞭解地產地消的涵義,提及如何界定在地;其次,由於臺灣地產地消 參考日本模式,故從日本與臺灣地產地消緣起、相關政策法令、主要銷售類型、與觀光 旅遊結合之作法等面向,分析臺灣地產地消政策推廣及發展脈絡;最後綜整臺灣論文研 究者對地產地消議題關注的方向。

一、地產地消涵義

臺灣「地產地消」的概念源自日本,目的就是呼籲本地人應該多加消費本地產品,

由食材採購作業,從海鮮到蔬菜、水果,都是利用當地產的新鮮食材就叫做「地產地消」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臺灣農業推廣學會,2014) 。易言之,就 是當地生產的農水產物在當地消費的意思 (顏建賢、曾宇良、莊翰華,2011) 。在日本 有吃三里 (日本的一里約四公里) 以內食物,有益身體健康的說法 (王蘊潔譯,2013,

頁 46) ,也是地產地消的概念。1990 年代日本兵庫縣「日本農業協會 (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簡稱農協」以「地產地消」為理念推出的一套農業振興方案,即當地所 生產的農產品,直接供給該地區消費之意;廣義的解釋,甚至可擴大至全國為範圍 (陳 志維,2014) 。

除了日本,世界各地也有類似的概念,2005 年世界環保日,舊金山環保團體 Four Woman 結合「在地」 (Local) 和「飲食」 (Vore) 創造出「Locavore」這個新字,

提出在地化飲食的概念,強調只消費方圓百哩、「土生土長」的在地、當季食材。美國 知名有機超市 Whole Food Market 設置「在地專區」,定義陸路運送時間不超過 7 小時為

「在地」。Bon Appetit 集團要求旗下每間餐廳起碼要有 20%食材,由餐廳所在地 50 哩 之內的農牧業者提供 (朱乙真,2013) 。

「地產地消」包括生產距離範圍,食物運送時間,以及餐廳使用在地食材的比例三 種界定,對於「當地或在地」也尚未有一致性的定義。英國史特福 (Stratford) 農民 市集,將「當地或在地」定義為以議會為中心,方圓 30 英哩 (約 48 公里) 為範圍之 區域 (陳姿伶,2008) 。

20

依據國立中興大學萬鍾汶教授研究指出,臺灣國內各農產通路皆能將食物在一天內 運達,因此臺灣本土生產的蔬菜及水果等農糧產品皆可視為「地產地消」的範疇 (莊金 谷、徐惠瑩,2014) 。綜上所述,食材的銷售及消費,都是當地生產的新鮮農產品,站 在支持臺灣農產品的立場,廣義而言,直接銷售或消費臺灣生產的農產品亦可稱之。

「地產地消」為因應消費者重視食品的安全、品質及進口農產品逐漸增加、國內農 產品價格低迷等問題,打破傳統以生產者為中心的產銷模式,透過意識改革,轉型為重 視「飲食」、「健康」及「生活」,以農產品直銷的方式,由生產者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開拓多元行銷管道的產銷方式 (陳美芬,2012) 。再者,理想的當地食品能夠沿著商品 鏈連結許多元素,像是食品在哪裡種植或生產,誰去販賣,消費者在哪裡買,甚至是採 買者是誰 (Blake,Mellor, & Crane, 2010) 。

二、地產地消緣起 (一) 日本

日本有所謂「身土不二」的精神,人不應脫離土地生活,生活在土地上就吃那 塊土地所生長出來的食物。認為人類也是環境的產物,食用當地所採收的當季食物,

身體才能和環境保持協調 (王蘊潔譯,2013,頁 124) 。日本以強烈的社會和文化傳 統觀念,支持本土農業。

日本農林水產省在 1981 年提出的「地產地消」口號與施政目標,剛開始是為了 改善國民飲食生活,近年來則被應用到促進農產品銷售及振興農村發展等方面,在 日本全國推廣,同時結合了綠色旅遊的發展,將當地農業體驗活動融入當地農產品 特色,並與教育結合,達到文化傳承及確保農業價值的效果 (顏建賢、曾宇良、莊 翰華,2011) 。2014 年 1 月農林水產省與觀光廳共同訂定「農業與觀光合作之協定」

為基礎,將農業及農村所具有的地域資源予以整合,並且與觀光業者合作,積極建 構可以讓日本國內外觀光客停留 2 至 3 日的觀光行程 (林文傑,2014) 。

面對全球化經濟帶來的各種外在壓力,日本重新檢視過往農業政策,並以法規、

政策來振興農業。2002 年農林省發表的「食」與「農」再生計畫,將「都市與農山

21

漁村之共生、對流」設定為重要政策方針。市民農園與地產地消政策之結合,便是 企圖透過農業經營的重生以達到地方社會永續發展的典型。都市居民透過前往市民 農園,參與當地農村的農業生產活動,達到育教於樂的效果,更有助於振興當地的 農業生產,提升當地農產量並增加農產的自給,另與當地觀光業者合作,由農園提 供旅館食材等方式,落實地產地消的理念 (蕭閎偉,2011) 。

(二) 臺灣

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的波動,影響糧食供應及需求量,在 2011 年召開的「全 國糧食安全會議」提及,持續幾年的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先進國家對糧食需求增 加、全球氣候變遷異常及熱錢炒作等因素,造成國際糧食價格高漲。為確保我國糧 食供需穩定,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系列活動,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初步目標 為 2020 年前提高糧食自給率至 40%,會議結論強調推動地產地消,改善國人飲食 結構,減少對進口產品需求,採多元角度提升全民消費在地農漁畜產品之意願 (陳 武雄,2011) 。

在意識到糧食安全問題後,強調基於糧食安全、節能減碳、保護環境與鼓勵農 民等四大理由,地產地消極有必要,為鼓勵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而舉辦「愛用國產 農漁畜產品」金句徵選活動,並選出「鮮享在地」好句 (農委會,2011) ,之後,

陸續推出系列活動,包括:「米食多樣化」、「百大精品伴手禮」、「鮮享在地便當王」、

「在地創意料理」、「米食招牌飯地圖」,以及農業微旅行推出「鮮享在地・食材旅行」、

「跟著嚐鮮大使去旅行」等。

有感於日本與臺灣農業都屬小農制經營,同樣面臨國人飲食消費習慣變遷、從 農者高齡化、糧食自給率偏低、農業產值下降、農村日漸凋零等現象。日本振興農 業推動之相關政策對臺灣農業具有參考價值,藉著日本推動農業體驗教育、綠色旅 遊及地產地消等政策、作法,獲取引為借鏡的方向。

臺灣貿易依存度高,在自由貿易及全球化效應下,農業生產面臨嚴峻考驗,為 穩定農民收益,活絡農村經濟,除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外,面對進口農產品的競爭,

22

必須區隔國產品與進口品,強化在地特色,鼓勵地產地消,並推動食農教育,由教 育紮根。作法上,加強農產品追溯及安全管理,發揮在地農產生鮮優勢,並結合農 業旅遊、農村再生創新在地產業,以確保農業自然保育與生態永續等多功能價值 (農 委會,2014) 。

藉由地產地消政策推廣,厚植國人購買國產農產品的意識,提高在地農產品的 消費需求,增加從農者收益,連結休耕地活化,提升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安全供 給,也期望能吸引更多有意願從農者投入農業。同時兼顧國人飲食安全,深化健康 飲食及在地消費教育,傳達在地農產價值,培養健康安心選食的概念。此外,低碳 經濟蔚為風氣,強調低碳食物里程也是地產地消的重點之一(農委會,2014) 。

在加強國產品的認同與接受度方面,必須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從消費面來思考 農業如何轉型。亦即從市場定位調整生產輔導,加強與消費者溝通,符合消費者的 期待與需要,使其願意購買國產農產品。食農教育是強化地產地消方式之一,以在 地農產品為主題設計從產地生產到餐桌的課程及示範教案,培育年輕族群認識與體 驗農業,認同鮮享在地,建立喜愛國產農產品的飲食習慣。盤點農漁畜產業具發展 優勢或潛力之特色產業,輔導以當令農產品食材,製作特色農村料理或伴手禮,以 地方農特產開發美食,以美食吸引農村旅遊風潮,以農村旅遊帶動「吃在地、食當 季、遊道地」的全民運動,朝向農業六級產業化發展,打造具經濟活力與生活品質 農漁村 (農委會,2014) 。

不論從宏觀的政策面或軟性生活旅遊的角度,地產地消對農民經濟、消費者健 康、國家安全而言都具有正面效應。這種重視消費者與生產者間交流互動的產銷模 式,以農夫市集、農民直銷站是目前主要的銷售實施形式,近年來社區支持型農業 逐漸成形,亦成為銷售形式之一,政府也推出食材旅遊方案作為落實地產地消的方 式。

23

三、地產地消相關政策法令 (一) 日本

日本地產地消以法律支持推動,依據施美琴、羅光傑、阮淑鵬 (2013) 赴日報 告內容,擇要整理如下:

1.食育基本法 (厚生勞動省)

2005 年 7 月公布施行「食育基本法」 (2009 年 9 月修訂,共 4 章 33 條) , 明定飲食教育的理念、目的、相關者的角色與任務、食育推進基本計畫的制定

(2006 年 3 月第 1 次制定、2011 年 3 月第 2 次制定) 、食育推進會議的設置等。

其中與地產地消相關條文摘述如下:

(1)飲食教育可維護傳統良好的飲食文化,而有效利用地區特性的飲食生活,與環 境調和的糧食生產和消費,可使國民理解國內糧食需求及供給的狀況,並藉由 糧食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以促進農山漁村的活性化和糧食自給率的提高。

(第7條)

(2)教育相關團體及有關人員對於飲食生活的關心及理解的增進有其重要性,因此 必須利用所有機會和場所,積極推行飲食教育。而農林漁業者應積極提供關於 農林漁業的多樣體驗機會,使國民理解自然的恩惠和人類飲食生活的重要性,

並與教育相關團體及有關人員相互配合,以推行飲食教育。 (第11條)

(3)中央政府及地方公共團體,藉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 的信賴關係,確保食品的安全性,促進食品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國民對飲食 的理解與關心度提高的同時,為促進與環境調和之農林漁業的活性化,需加強

(3)中央政府及地方公共團體,藉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 的信賴關係,確保食品的安全性,促進食品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國民對飲食 的理解與關心度提高的同時,為促進與環境調和之農林漁業的活性化,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