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茶地產地消食材旅遊政策執行過程

地產地消中所謂的「在地」目前尚未有一致性的定義,對在地的界定與態度會影響執 行作法,所以在探討前,擬先瞭解利害關係人對「在地」的認知,及農民對「地產地消食 材旅遊」抱持的態度。

一、 利害關係人對「在地」的界定及農民的態度 (一) 利害關係人對「在地」的界定

利害關係人目前均涉身執行地產地消食材旅遊,但對於「在地」的界定依然莫衷 一是,在定義上沒有一致性的標準答案,分別以運送方式與距離、食材比例或直接 銷售等來認定。

茶農 F1 和 F6 是從農產品直銷觀點來看,認為經由茶葉休閒體驗,使消費者 來到產地直接購買農產品:

我們現在主要要推的就是地產地消,以前銷售方式是要去外面找客人,我們現 在改變方式就是利用休閒產業吸引客人進來,消費者可以把在地農產品帶回去,

那我們就達到地產地消,減少碳足跡,我就不用跑一趟去銷售。 (F1-21)

他體驗以後…...購買我們的農產品,這樣子一來他變成固定的客人,我們會用 郵寄的,累積下來就會有一些客人進來。那所以這可能就是變成一個地產地消 的一個概念。 (F6-1)

茶農 F5 和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祕書長 A1 提到食材比例,A1 進一步說明國內外 對在地的看法,以及解釋地產地消:

在地的話,不可能所有食材都在地,像豬肉、雞肉,如果我,是國內我就可以 接受,我的食材都是國內的。 (F5-29)

72

兩個界定,一個標準,美國跟加拿大是 100 英里,日本有綠燈籠,只要日本生 產的都算,那臺灣,從臺灣的角度應該是臺灣生產的都算,但是我們在宜蘭,

我們更嚴一點,要百分之五十是宜蘭生產的。 (A1-43)

地產地消, (農民) 這邊就是銷售的銷,對消費者就是消費的消。傳統生產型 的農民,其實他講的是銷售,但是你跟休閒跟服務業結合,我們講的是消費,

就是我們農委會講的六級化,但從我自己是做休閒的,從產值來看當然是六級 化比較好。 (A1-1)

大半的利害關係人是以運送距離來界定,如同茶農 F3、F7、農會總幹事 I1、農 委會科長 G1、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處長 G2 所述,G1 再深一層引導重視產地特性的 想法,G2 更加入了人和環境的概念:

以我的角度,我覺得是全臺灣,一般大臺北地區的客人比較多,以臺灣來講都 是大臺北地區的遊客來做體驗,我的茶葉賣到大臺北地區比較多,其他地區也 有但比較少。 (F3-25)

你說至於多遠叫地產地消…比較狹隘的講就是直接到我家買,或是我直接送給 他都可以到達的地方,但畢竟這樣就很侷限,比如說宜蘭縣,就侷限在 15 到 30 分鐘的車程,那可能量也不多呀,那我放大到臺北、花蓮,就是一日配送到 的地方,我覺得這個觀念是比較模糊的啦。我的理解是不要去花太多運輸費用,

不用坐飛機、不用搭船的,就是島內。 (F7-13)

在地,是以減少食材供應旅程為原則,不限於非得在一個縣或區域,為提供食 材種類的豐富性就近取得以縮短距離為原則。 (I1-11)

73

這個我們也有開會討論過,那時長官有說美國是 150 公里為範疇,但你想想看 美國這麼大,臺灣這麼小,所以臺灣目前的界定是全國性的,但是我們會希望 推部分真正很 Local,甚至是鄉鎮級這樣子的概念,就是不要超過縣的範圍,

如果可以的話就是每個鄉鎮突顯自己的特色,不要全部一樣。這就是我們一直 想推產業地圖…從這個產業地圖的概念去推的話也是一種教育,從這當中慢慢 的就會去注重產地…一般我們不會硬性去標示,但會想有個特色。 (G1-17)

如果以國外的話範圍很大,也許到臺北市,也許到桃園市都叫地產地消,因為 臺灣的碳足跡才短短幾十公里...宜蘭比較特殊,自從雪隧通車以後,他變成從 質變跟量變…所以在地這件事,後來發覺 (外地) 進來的、在地的要怎麼樣讓 他變成真正對環境友善,真正對土地友善,所以我們推有機,我們推友善耕作…。

(G2-8)

綜上所述,縱使各利害關係人對「在地」所持見解各有不同,然而行動上及概 念上均不脫離運用臺灣本土種植的農產品為原則,均能接受從廣義角度認同臺灣土 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屬於在地範圍。

(二) 農民對地產地消食材旅遊的態度

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大致偏向支持並願意參與 ( F1-21、F7-18、A1-53、T1-10、

27) ,雖然,地產地消食材旅遊以照顧和幫助農民為出發點,但並非所有農民都願 意參與,這跟是否兼營休閒農業有關,一般傳統專營作物生產的農民較難以突破習 慣的產銷現狀,對於政策是疏離的,能夠接受新觀念新做法的農民較願意接觸政策 並轉型經營,可見經營的屬性不同也影響到農民的心態和對政策的認同,農委會科 長 G1 分析道:

應該是說休閒農業的農民不會排斥,傳統農業的農民不能說排斥,而是不知道

74

該怎麼作,因為不瞭解,只要對農產品產銷平衡有好處,他們都會配合,但要 做食材旅遊,休閒體驗,食農教育…因為有些農民他一輩子就是只會種,面對 農作物,不用面對消費者,不知該如何跟消費者講話,這是臺灣農民的一個特 性。 (G1-18)

農委會科長 G1 以日本參訪觀摩的經驗繼續說明,發現日本農民嘗試以各種管 道和消費者接觸溝通,這方面臺灣傳統生產型農民因為無感,所以不會嘗試走出新 的模式。

像我前年去日本的時候,為什麼他們一直在推地產地消,一直在推體驗,他們 去推消費者溝通…(他們)會在農場外頭就自己去販售賣菜,第二個他們有直賣 市場和道之驛,也是因為這樣子他們就有機會跟消費者溝通,就能夠知道消費 者需要的是甚麼…(臺灣的農民有些)他只會種菜,只會養雞,當然就對食材旅 行比較無感,也不是排斥,就是無感。 (G1-18)

農會課長 I3 以常接觸農民的立場,同樣觀察到有經營休閒農業的農民和傳統生 產的農民,他們對地產地消食材旅遊的態度是不同的。

宜蘭大部分都是小農,小農分兩種,一種就是比較有系統在經營的,他們有理 念做生產和休閒體驗,另一種是純粹做生產,目前只能針對有做休閒體驗的小 農間連結會比較順暢一點,理念比較相同。只從事生產的農民對地產地消食材 旅遊雖不排斥但就無感。 (I3-16)

對於專營茶葉生產的小農而言,有些小農有聽說,有些不知道政府在推行食材 旅遊,他們不會主動關切食材旅遊的資訊 (F8-1、F9-1、F10-1、F11-1、F12-1) ,

75

其參與食材旅遊意願低的原因,有純粹想維持生活現狀,人力不足的考量,也有交 通、茶園分散等的環境限制因素,因食材旅遊並非在其生產經營的範圍,自然對地 產地消食材旅遊疏離無感。

我是家庭事業,就只有我跟我老婆 2 個人,人力不夠。 (F8-2)

一方面是家裏的人不想做這個休閒農業,第二個是人力的問題,因為只有我跟 我老婆。家裏的人覺得周六、日想休息,不想有人來家裡打擾,所以不想做也 不喜歡。 (F9-2)

因為第一點是我們這邊生產的面積沒有很大只有幾分地,第二點是我們這邊的 路不大,旁邊有養豬遊客來的時候會聞到味道,環境上比較不方便經營休閒農 場,所以不是很適合,以前有嘗試過,但遊客有怨言。 (F10-2)

我不排斥,但現在沒有做…因為我的生產面積不大,而且農地分散在不同的地 方,農地間距離很遠,所以也沒有做休閒農業。 (F11-2)

因為我的茶園離路邊很遠…交通的問題,我的茶園是在田的中間,鄰近稻田有 灑農藥。 (F12-2)

歸納專營茶業生產者對政策疏離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完全沒有意願參 與,囿於觀念難以轉變,習慣現行舊有生產模式,安於現狀不喜歡改變;另一類是 不排斥但受限於環境條件及人力不足無法參與。針對環境許可卻礙於觀念守舊的政 策疏離者,如何增加誘因是有空間可以努力的,對於受制於環境因素,可以思考用 另一種方式和其他小農串聯參與政策。

76

二、 地產地消食材旅遊執行作法 (一) 體驗活動差異化

由於茶農生產的實體產品都是外觀近似相同的茶葉,要吸引顧客必須設計不同 的產品來滿足遊客的需求,除了講求有機、非有機的產品區別,運用休閒農場體驗 活動的差異化來達到區塊內集客的目的,並增添休閒農場的多元趣味性。

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因為茶農都想賣茶…所以產業都是相同嘛,大家都會做 茶,你叫他去改種水果,他沒辦法,那所以我們就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同中 求異,那個同就是茶葉,主題聚焦清楚,那異是甚麼,如果做茶就很難有差異 性,了不起就是紅茶、綠茶、烏龍茶、包種茶,但還是做茶,那我們就想說來 做體驗活動,比如說:可以教遊客做茶葉蛋,教遊客做(茶葉)發粿,有些人可 以做茶餐,有些人做茶葉 DIY,甚至我們做到茶葉餅乾,茶葉烘焙的部分,我 們還有一家茶園在做龍鬚糖。 (A1-5、6)

我們當初在設計時就有一個原則,裡面有很多農戶,每個產業都一樣有茶有文 旦,那要怎麼把他差異化,所以每一家腦力激盪設計體驗活動,每家都不同,

這是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每個業者自己想出來,每個農民都可以參加,但原 則就是前面農家做過的你不要再做,這樣才是一種良性的互動,良性的競爭。

(F1-2)

當時中山休閒農業區為了讓體驗差異化,不重複相同的體驗活動,茶農自律性 的將活動內容提至中山休閒農業發展協會體驗組討論,通過後才定案,雖沒有絕對 的強制性,但休區內的農場經營者具有共識,有默契的為永續經營共同來努力。

當時中山休閒農業區為了讓體驗差異化,不重複相同的體驗活動,茶農自律性 的將活動內容提至中山休閒農業發展協會體驗組討論,通過後才定案,雖沒有絕對 的強制性,但休區內的農場經營者具有共識,有默契的為永續經營共同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