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府面對國家各類型公共事務制定各種政策,諸如:農業、教育、交通、治安、住 宅、福利、能源、環保、勞資、弱勢族群的照顧及消費者保護等,政策執行希能達到預 期效果,如何了解所達到的政策目標?資源如何運用?民眾的回應等,這些都可藉由政策 評估加以探討。本節從政策評估的意義、目的與功能,政策評估的類型與演進,以及本 研究採取的回應性政策評估途徑來說明。

一、政策評估之意義、目的與功能 (一) 政策評估之意義

「評估」一詞具有數種相關意義,每一種意義都涉及對政策、計畫結果所具有 的價值進行判斷。評估與品評、排序以及評量為同義詞,通常會以某些價值標準對 政策結果進行分析 (張世賢,2005,頁 399) 。

各家學者對政策評估有其定義,魏斯 (Carol H. Weiss) 認為,評估是對某政策 或方案之運作或結果進行系統化的評量,其方式是與一套明示的或隱示的標準相互 比較,做為改善政策或方案的一種手段。但恩 (William N. Dunn) 則以為,評估是 一種政策分析程序,藉以製造有關政策結果之價值的相關資訊。林水波與張世賢對 政策評估界定為,基於有系統和客觀的資料蒐集與分析,進行合理判定政策的投入、

產出、效能與影響的過程;而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現行政策施行的實況及其效果 之資訊,以為政策管理、政策持續、修正,或終結的基礎,擬定未來決策的方針,

發展更為有效和更為經濟的政策。吳定也就政策評估作出界定,是指政策評估人員 利用科學方法與技術,有系統地蒐集相關資訊,評估政策方案之內容、規劃與執行 過程及執行結果的一系列活動。其目的在提供選擇、修正、持續或終止政策方案所 需的資訊。由此可知,評估活動非單指政策績效的評估,包含政策執行前及執行中 的評估 (吳定,2000,頁 582-583) 。

此外,依羅西與福利門 (Rossi and Freeman) 表示,政策評估是指有系統運用社 會研究程序,以評量社會干預計畫的概念化、設計、執行及效用。其他學者如:納

51

克邁爾斯 (Nachmias) 認為政策評估是一種客觀、有系統驗證公共政策的方法。奎 德 (Quade) 指出,政策評估乃針對政策活動與其成效,進行價值判斷。布瑪 (Bulmer) 則認為政策評估是針對某項政策之成效進行有系統之評斷。以上都與羅西及福利門 的定義雷同。綜上而言,政策評估專指政府部門的計劃評估,其具有兩層意義,一 是檢視資源分配的妥適性,二是以系統的、科學的方法評估公共計畫,是衡量公共 政策成效的重要工具 (李允傑、丘昌泰,2009,頁 215-216) 。

(二) 政策評估之目的

通常因發動評估工作的機關和人員,具有不同的動機和需要,對於政策評估就 懷有不同之目的取向 (吳定,2000,頁 583) 。鍾斯 (Charles O. Jones) 認為,評估 的目的在於政策開始執行以解決問題時,是否達成最初所訂之政策目標,或已經達 成哪些目標。

(三) 政策評估之功能

但恩指出,政策評估主要可提供有關政策績效之可靠及有效的資訊,有助澄清 及批判選擇目標與目的所根據的價值,並有助於其他政策分析方法的應用 (吳定,

2000,頁 586;張世賢,2005,頁 401) 。大致上,政策評估在現代政治社會中具有 五項功能 (李允傑、丘昌泰,2009,頁 224-226) :1.提供政策績效的資訊,以提升 政策品質。2.重新檢視政策目標與政策執行的妥適性。3.釐清政策責任之歸屬。4.

作為擬訂政策建議及分配政策資源之依據。5.提供決策者、執行人員與相關民眾政 策資訊。

二、政策評估之類型與演變 (一) 政策評估之類型

吳定從政策運作階段及所強調的重點分類,大致可將政策評估分成三大類:預 評估 (pre-evaluation) 、過程評估 (process evaluation) 及結果評估 (outcomes evaluation) (吳定,2000,頁 591) ,內容簡述如下:

1.預評估

52

政策方案在規劃階段進行可行性、優缺點及優先順序的評估。或在執行一段 時間後,先作探測性的評估,做為未來全面評估的基礎。其包含三項評估工作:

規劃評估、可評估性評估及修正方案評估。

2.過程評估

是指對政策問題認定的整個過程,政策方案的規劃過程,與政策方案的執行 過程進行評估。藉此瞭解並界定問題,以免落入「以正確方法解決錯誤問題的陷 阱」;對規劃過程的評估,能夠瞭解相關的人是否參與?主要的因素是否納入考量?

相關資料是否蒐集齊備?決策的方式是否妥適;對執行過程的評估,可以瞭解執 行機關、人員、經費、程序、方法、技術等各個層面是否妥當?配合情形如何?

3.結果評估

係指對於政策方案的執行結果加以評估,包括兩方面,產出評估及影響評估。

產出評估涉及執行機關對標的人口從事多少次的服務,多少金額的補助,生產多 少物品等。影響評估是指研究一項政策方案造成標的人口或標的事務向期望方向 改變的程度,即政策執行後,對於標的人口產生何種預期或非預期、有形或無形 的影響。

(二) 政策評估之演變

公共政策評估的演變可以分為四代,前三代概括的稱為「實驗政策評估」

(experimental policy evaluation) 或「量化政策評估」 (quantitative policy evaluation)

時期,到了最近的「第四代評估」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強調質化的方法 (李允傑、丘昌泰,2009,頁 303-307) ,本研究採用第四代質化的回應性評估

(1974-present) ,茲簡述如下:

古巴與林肯提出回應性評估 (responsive evaluation) :1.重視政策利害關係人 內心感受的回應,所以必須認定政策所涉及的利害關係團體。2.所謂內心感受是指 利害關係團體的要求、關切及議題。3.強調建構論者的方法論。重點是第四代政策 評估的論點是:評估一項公共政策不一定需要高深的量化技術或精準的數據,數字

53

是會騙人的,評估者只要公正地取得被評估者的內心想法與意見,就是最值得信賴 的評估資料,評估公共政策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民眾關心的議題與想法。

觀察評估理論的演進趨勢,反映出從「工具理性」過渡到「溝通理性」的重視 與倡議。參與式政策途徑特別是回應性評估,很大程度旨在防杜專家權威成為政策 系統中的壟斷價值,因此,評估者與受評者間的關係,不是呈現主客二分的狀態,

可以選擇以交流的、回應的或互動的模式來探究 (曾冠球,2007) 。 三、利害關係人的評估途徑

回應性評估理論是以政策利害關係人為理論核心。在 1970 年代後半期美國國家教 育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致力推動利害關係人的評估途徑,依據創 始人之一高樂 (N. Gold) 指出,過去評估研究較重視學科的方法論與學術規範,相對 地忽略了受政策影響民眾需要的考量,導致評估結論難以應用在實際決策制定中。具體 言之,過去的政策評估出現窄化、不切實際、不具相關性、不被使用、以及缺乏均衡和 公平分析等缺點。因此,主張受政策影響的人得以參與政策討論,讓評估者與使用者有 充分溝通的機會,方不致產生政策偏差 (林鍾沂,1993) 。

在邁入多元化的民主社會中,需要關懷利害關係人的聲音,從公共政策的觀點,利 害關係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丘昌泰,2008,頁 44-46) :

(一) 政策制定者:係指制定、運用與執行政策的個人或團體。

(二) 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獲得利益的個人或團體。

(三) 政策犧牲者:因政策制定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喪失其應得利益的個人或團體。

此外,魏斯 (C. Weiss) 認為利害關係人評估之優點如下 (林鍾沂,1993) : 1.社會中因為有不同的利益與觀點,對政策會形成不同的判斷與瞭解,這種承認 不同團體與個人觀點的正當存在,可說是民主政治知識成就的基本前提。

2.此途徑能夠本著務實而發展的態度與方式去分析、判斷政策作為,所以對政策 問題較能產生立即的回應或反饋,有利於政策的設計和再設計。

3.改變權力分配的狀態,使中央機關不再擁有壟斷性的權力,因而可讓不同團體

54

的聲音在評估規劃和運作過程中得以表達。

四、地產地消食材旅遊政策評估

本研究探討以食材旅遊方案來達成地產地消目的,為避免政府以權威式的決策,故 應瞭解從農者對於政策的認知及回應,以作為未來修正或延續政策執行的參考。因此,

從瞭解食材旅遊執行情形,行政資源挹注是否充足,執行過程中是否有所疏漏,以及利 害關係人的參與是否依照期望的目標方向改變,以便檢視須修正的地方,作為調整未來 繼續推動方向的參考,以及資源運用的依據。

臺灣地產地消是農委會 2011 年 4 月舉辦「鮮享在地」記者會時,宣示鼓勵「在地 生產、在地消費」的必要性,強調幫助農民、保護環境、節能減碳、糧食安全等四個重 點 (農委會,2011) ,且於同年 5 月召開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中再次重申 (陳武雄,

2011) ,會中邀集產官學界人士集思廣益凝聚共識,至此,地產地消成為政策方針,確 立政策方向,作為後續政策落實之圭臬,之後,借重農業各產業專業人才及技術,依產 業特性在臺灣各地全面性地推動,並辦理各類型鮮享在地行銷活動,例如:台灣米博覽 會、農漁會百大精品伴手禮、便當王料理大賽、在地招牌飯、台灣米標章、農業微旅行 等,藉著宣導地產地消觀念,建立國產農產品優質形象,讓消費者重新省思選購國產農 產品,深化在地膳食的意識。

食材旅遊是以休閒農業達到地產地消的方案,除了要幫助農民、保護環境、節能減 碳、糧食安全,還需從根本的食農意識著手建立消費觀念。要評估政策執行結果可從前 述關切重點作為政策目標,然而,節能減碳牽涉的因素甚多,如何精算減碳量也非僅以 食材旅遊就可單獨直接歸因。而糧食安全提高糧食自給率所涉範圍甚廣,包括減少休耕、

降低生產成本、合理化施肥、強化農業組織與人力、支援生產技術資金資材、食米量增

降低生產成本、合理化施肥、強化農業組織與人力、支援生產技術資金資材、食米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