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地震的災害

災害的種類相當多,雖然地震只是其中一項,但在諸多不可預測的災害死 亡風險中,地震高居第三位(蔡衡,楊建夫,2004)。王維悅(2004)指出地震 災害居各類自然災害之首,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數占自然災害死 亡總數的 58%。所以,地震所成的災害相當急遽且廣泛,我們必須對它所造成 的災害多一分體認與瞭解,並用嚴正謹慎的態度去面對它,來減輕其可能帶來之 危害。因此,以下針對「地震所引起的災害」與「地震防範措施」來做探討。

一、地震所引起的災害

地震為地球內部岩石破壞後再利用地震波傳至地表的情況,其所造成的 損壞常常是由搖晃、地盤變形或滑移以及海嘯等所引起的。以下歸納整理出 蔡衡和楊建夫(2004)、阿不勝征(2000,李毓昭、張佳微和譯)、何春蓀(1990)

等學者的看法,將常見的地震災害分成「直接性的災害」與「間接性的災害」

兩大類:

(一)「直接性的災害」所指的是地震發生時直接引發自然現象的改變,進而 對人的生命或財產造成損失,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地面斷裂:當斷層活動沿著斷層的兩側發生數公分到數公尺的錯動時,

就會造成地面破裂、地盤隆起或陷落的情況。

2.崩山:指坡面上的鬆散物質受重力影響,產生望下坡移動或滑動的現 象稱為崩山,多發生在山地坡面較陡且地質脆弱的地區。

3.土壤液化:地震發生時,強烈的震動會使原本吸附在土壤層中的水滲 出,使土壤變得更軟,由時也會有噴沙的現象出現。如 果液化土壤上方有建築物,會導致建築物下沈。

4.地盤下陷:靠近震央需分布著物質鬆散未被壓密的岩層時,或是地震鑿 成的張力拉裂,容易造成地表陷落或凹陷,如果在海邊,

倒塌,如果有人員無法及時避難,會造成人員傷亡,常 見有房舍倒塌、道路或橋樑損毀,而房屋抗震能力較弱 的地區往往會造成重大傷亡,如 1976 年中國唐山大地 震,因許多房屋為泥造或磚造的,因此造成 25 萬人死亡。

(二)「間接性的災害」所指的是地震引發其他人為活動或建築物的改變或破壞,

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傷亡和損壞。常見的有:

1.火災:

在地震引發的間接性災害中,以火災最為頻繁,導致的死亡人數 也最多。何春蓀(1990)指出在大城市中差不多有 95%的災變是由地 震所引起的火災所造成的。如 1923 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中有一半的罹 難人數是死於火災。如果在人口密集區發生地震,可能引起火爐傾倒、

瓦斯油氣管線斷裂及電線短路而引起火災,若此時水管又被震裂,會導 致搶救困難而釀成更大的災難。

2.海嘯:

活動斷層的破裂面延伸至海底造成海底地震或因震源接近海底,造 成海底瞬間產生垂直錯動,所產生的地震海波(seismic Sea Waves),在 接近海岸時常常可以形成海嘯,強大的地震可使海嘯傳至幾千甚至幾萬 公里遠的沿海國家,造成毀滅性的災難(何春蓀,1990;蔡衡,楊建夫,

2004)。 3.水壩破壞:

地震時,水壩因水庫中的大量水體劇烈震動、強烈的地表震動或山 崩而被破壞,壩體崩裂後傾洩的洪水可能會對下游居民造成相當嚴重的 傷害。

4.維生管線破壞:

維生管線包括電力、電訊、瓦斯、自來水、交通運輸系統等,通常 成網狀分布,本質較脆弱,地震來時極易受損而引起災害。這些系統一

旦受損,不但會導致間接性的災害,也會癱瘓救災工作,導致災害成的 擴大。

地震的災害具多樣性,舉凡有人員傷亡、房屋倒塌、火災、水災、交 通中斷、海嘯、建築物毀損…等。隨著新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改變,地震 災害相對也會起變化,儲油槽的興建可能更容易引發火災,現代化的磚牆建 築可能會擴大損害,今後的震災想必會更加多元。因此,為了減低災害所造 成的人員傷亡及損失,應該落實防震宣導及演練並加強大眾的防震措施。

就災害性地震而言,全球每年發生 170 個規模大於 6.0 的地震,亦即 平均每兩、三天即可能發生一個導致災害之地震(中市消防局,2005)。就 地震所可能造成的災害,跟隨著各社會環境的變遷與經濟快速發展之下,

地震所帶來的災害越來越讓人無法想像,因此防災教育的實施更是刻不容 緩。

三、地震防範措施

現在人類科技無法有效預測地震,防震工程對於規模 8 以上的地震施工 因成本過高,並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絕大多數的人民平時就應具備基本的 地震知識,除了認識地震成因,關心災害的知性資訊外,還得擁有正確的防 震觀念(蔡衡,楊建夫,2004)。民眾平時就要有防災的意識,在平時提高 警覺注重各種震災之防備,加強個人及家庭在地震時的安全防護要領及避難 對策,以減少地震所引起之災害。

所以,以下就地震的防災措施方面,茲彙整了中央氣象局的地震百問 及台中市消防局的網站資料,我們可以將防震措施分為平時、地震時、地 震後三大部分來作探討:

(一)平時

1.會準備救難維生包(飲用水、證件影本、藥品、哨子、乾糧、

2.會使用滅火器(拉、拉、壓)。

3.重物盡量不高放。

4.能做好防災演練。

5.能熟悉安全通道。

6.盡可能將家具固定。

(二)地 震 發 生 時

  1.會 將 電 源 、 瓦 斯 關 閉 。

  2.會 尋 找 正 確 的 掩 蔽 物,迅速尋找堅固之樑、柱附近或床舖、傢 俱旁躲避,

並加強保護頭部,注意遠離窗戶及易掉落物附近。

3.會 保 持 冷 靜 , 不要冒失往外跑以免遭掉落物擊傷。

4.在 電 梯 中 如 果 發 生 地 震 應 保 持 冷 靜,按 所 有 的 按 鈕 以 免 發 生 意 外 。

5.立刻將門打開,以免變形卡死進出。

6.發生地震時若身在室內,可於地震暫停時離開建築物,但不可搭 乘電梯,並應

注意上方是否有物品會掉落。

7.開車中發生地震時,勿緊急煞車,注意前後左右所發生的情況,

減低車速,避

開陸橋、高架橋將車靠邊停放,並靜待車中。

8.如在室外,請待在室外空曠處,並遠離山壁、電線桿或任何可能 掉落物品(如

建築物的屋瓦或招牌等)的地方。

(三)地 震 後

  1.檢 查 四 周 圍 的 人 、 事 、 物 變 化 。 查看周圍的人是否受傷,如 有必要,應施

予急救。檢查水、電、瓦斯管線有無損害,如發現有損壞,立即 離開並向有關權責單位報告;瓦斯外洩時應將所有門窗打開,不 可使用任何電器或點火以免引燃。

  2.注 意 餘 震 。

  3.遠離海灘、港口以防海嘯之侵襲,即使地震後相隔數小時亦應小 心。

4.聽從緊急計畫人員的指示疏散。

5.應遠離受損之建物,盡可能穿著鞋子,以防被震碎物刮傷。

6.盡量避免佔用電話,必要時亦應長話短說以免造成佔線,阻礙救 災聯繫。

7.可收聽收音機廣播及電視報導了解狀況,勿任意聽信謠言。

8.若不幸受困,請冷靜等待救援,可敲打物品發出聲響引起救災人 員之注意。

台灣平均每年因颱風、豪雨、地震等天然災害的損失高達三百億,如果 平時能做好減災之預防工作,強化社會整體抗災能力,可減少 30%之損失,

直接對經濟效益相當有助益(蔣偉寧,2004)。因此,在平時就做好整備、

減災、應變演練的工作,可大大降低社會成本,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較 有保障。

整體來說,我們可將地震引起的災害分為「直接性」與「間接性」的災害,

這些災害的發生往往會造成自然景觀的改變與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我們必 須在地震前就做好整備的工作,以及瞭解地震時與地震後的應變措施,以降低 地震災害的嚴重性。因此本研究將「地震伴隨現象」劃分歸類為地震知識,並 將「平時的整備」、「地震時的應變措施」與「地震後的應變措施」劃分成防震 知識,來作為本研究設計地震防災教材及發展問卷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