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本模式之建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4-57)

第三章 量化評估模式之建立

3.2 知識加值模式之建立

3.2.2 基本模式之建立

本研究基於上述所提出之理論背景,提出一個 KVAM 模式的基本 模式,基本模式如圖 3.3 所示。

輸入 原創知識過程 知識加值過程 輸出

圖 3.3 知識加值模式之基本模式

基 本 模 式 可 分 成 三 個 部 分 : (1) 輸 入 ; (2) 原 創 知 識 過 程 (Raw Knowledge Creating Process, RKCP)與知識加值過程(Knowledge Value Adding Process, KVAP);(3)輸出。「輸入」可視為知識附加價值理論中 的「X」;「輸出」為「Y」;過程「P」是由原創知識過程(RKCP)與知識 加值過程(KVAP)兩部分所組成。

RKCP 是由知識管理活動創始者完成;指知識管理活動中創始人提 出或分享一個話題,可能是一個待解決問題需要他人提供解決方案或 方法;或是一個有意義的、具有技術性、新穎性等的主題,該主題能 對於公司個人知識成長有幫助。KVAP 則是由知識社群參與者完成;是 指知識管理活動中知識社群參與者針對待解決之問題進行討論,最終 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或是對於分享的主題進行學習、使用等,或對主 題資料之正確性提出反駁,或經由結合後內化成個人知識。

基本模式中第一階段如同 Nonaka 的「知識創新理論」,知識轉換 包含社會化、外化、結合及內化四個方式。第二階段與知識價值鏈有 關聯,當個人應用或利用知識時,知識就會產生價值。「加值」衡量是 由知識輸出量與知識輸入量作相減,而過程增加的量則利用兩個階段 的模糊語詞作相乘。

當建立了 KVAM 模式的基本模式後,知識管理活動的兩種類型依 特色就應該分成 RKCP 與 KVAP。本研究為建立「知識分享活動」與

「問題求解活動」之 RKCP 與 KVAP 的描述詞(Terms),回顧與彙整相 關文獻之後,再藉由焦點群體法來蒐集社群管理人與專家的觀點、態 度及看法,補充文獻之不足。焦點群體法主要是針對受訪者間具有高 同質性且可在短時間內針對研究議題觀察到大量的語言互動與對話。

本研究應用焦點群體法與九個知識社群進行討論,共進行六場會議,

每場社群平均參與人數約八人,六場會議場次如表 3.2 所示。下節將說

明「知識分享活動」與「問題求解活動」應用基本模式後所建立的 KVAM 模式。

表 3.2 知識社群討論場次與出席人數

場次 日期 訪談社群 部門 職稱 人數

一 2007/5/23 鋼構園地

業研部

經理 ×1 組長 ×1

工程師 ×2 6 第 一 結

構部

副理 ×1

工務所主任 ×1

二 2007/5/30 鐵公機

業研部 工程師 ×2 運土部 副理 ×1 4

工程師 ×1

三 2007/6/6

監 造 的 藝 術

業研部 組長 ×1 工程師 ×2

6 中辦處 經理 ×1

工程師 ×2

四 2007/6/8 數位地球

業研部 工程師 ×2

地 理 資 10 訊部

協理 ×1 副理 ×1 組長 ×2 工程師 ×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3.2 知識社群討論場次與出席人數(續)

場次 日期 訪談社群 部門 職稱 人數

五 2007/6/15 大地工程

業研部 工程師 × 2 地工部 組長 × 1 5

工程師 × 2

六 2008/4/21

1.橋梁探索 2.棟樑 3.水土環境

資源社群 4.鐵路地下

話工程

業研部

協理 × 1 經理 × 1 副理 × 2 工程師 × 2

16 第 一 結

構部

工程師 × 1

第 二 結 構部

經理 × 1 工程師 × 1 運土部 工程師 × 1 建築部 工程師 × 2 水環部 副理 × 1

工程師 × 1 鐵道部 經理 × 1

工程師 × 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