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增強高風險少年權能的方案內涵與成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增強高風險少年權能的方案內涵與成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情感又容易轉移至同儕,如此更顯得少年與家人的關係疏遠(龔心怡、李靜 儀,2015;沈天勇,2009)。

(五)極端的人格特質

高風險少年囿於表達能力不足、缺乏對問題思考的周延性,容易產生過度 社會化、過度內向退縮等極端人格特質。過度社會化的高風險少年因家庭狀況 而被迫提早長大面對現實的經濟問題、複雜的人際關係;少年過度內向退縮的 傾向,是由於長期面對家中暴力、錯誤的行為,身邊卻沒有可傾訴內心困擾的 人。這兩種人格特質皆因高風險少年學習不到正向積極的因應模式,長久下來 容易阻礙他們人際關係的發展(黃雅君,2007)。

目前對於高風險家庭支持方式,政府大多以現金及實物補助為主,多數福 利服務之措施僅助其維持所得,解決基本生活需求,其它連帶產生的社會心理 難題,在政策制定上卻極少考量到(童小珠、蕭佳雨、李政廉,2016)。

在這段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對高風險少年採取的關心視野、態度、方法,

將成為把他們「拉」進來或「推」出去的重要因素(謝永齡,2003)。很遺憾 的,在許多本該維繫支持高風險少年的體系中,不論是家庭或學校都不斷地將 他們往外推,過於溺愛或疏於管教、置之不理或過渡干涉,對高風險少年的身 心都造成傷害。

為促進高風險少年的自主權與行動權,使其排除個人發揮權能之障礙、增 強個人的能力與自信心,「增強權能觀點」主張,不將少年視做問題群體,反 而將少年視為資源與機會(Holden et al., 2004)。因此,提供增強權能的服務 方案為高風險少年增加自我力量,促使其掌握自己的生活,是少年社會工作方 法的選擇之一,以下將討論與增強權能相關的概念,以了解方案實施的技巧與 過程。

增強權能理論運用於少年領域並不少見,少年增強權能(Youth

empowerment)將少年視為主體性與自主性的個體,透過教育或集體行動激發 其批判意識,目的在於創造平等友善看待少年的機會與環境(白倩如,

2012)。增權是結果也是過程,此方法若運用得宜,少年便能在使用服務的歷 程中掌握自身的權能,朝著改善自己權力地位的目標邁進(趙雨龍等,2003;

莊敦傑,2012),具有權能感的少年有能力影響個人的生活、展現個人的自我 價值,並有與他人合作影響公共事務的能力(陳玫伶,2012)。

第二節、 增強高風險少年權能的方案內涵與成效

一、 增強權能概念

Barbara Solomon 於 1976 年在其所出版的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首先提出「增強權能」的概念,其定義為「協 助發展來自受污名化之社會階層的服務使用者在人際間之影響力,與展現社會 角色價值之技巧的過程。」趙善如(1999)提出增強權能即是減少及改善案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無力感的情況,協助案主發展、增加力量的過程。Turnbull 更是強調,增強權 能成功與否除了和生活環境有關,也與個人特質有關,在同一環境下,不同的 人會有不同的增強權能經驗,個人的增強權能經驗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萬育 維、王文娟譯,2002)。

「權能增強」起因為個案的無力感(powerlessness)或是缺權(power abscence),以下五個假設是依據人處於弱勢化、邊緣化、缺權化的經驗所提 出(引自黃雅君,2007):

1.個人感覺到全面性的無力感,以至於無法與環境交流。

2.四週存在著直接、間接的權能障礙,以至於無法參與社會、政治。

3.權能可以透過社會互動而增加,以衍生更多的個人與人際權能。

4.案主應被視為有能力、有價值的個人。

5.與案主建立協同夥伴(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的關係。

增強權能的社會工作看待人是有能力解決問題者,只是週遭存在的障礙使 之感覺無力,因此工作者需在與案主互動的過程,促使其了解問題不在己身,

並願意學習因應技巧,才能產生動力改變。

增強權能取向助人工作的特點如下(引自黃雅君,2007):

1.致力營造助人者與服務對象的平等夥伴關係。

2.堅定支持陪伴服務對象成為行動的主體。

3.服務對象自覺地發展主體能力,努力脫離困境。

4.服務對象的能力增長。

5.服務對象的困境在其真實社會脈絡中被檢視理解。

6.接納服務對象的網絡關係。

7.服務對象參與問題界定、設定目標與服務成效評量。

8.在動態對話過程裡增進服務對象與助人者的能力。

由以上可知,當增強權能社會工作者對案主處遇之後,案主便能看見自身 的資源,並且透過使用資源以提升能力,進一步地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二、 少年增強權能理論

為進一步探究少年增強權能的意涵與發展過程,張哲誠(2017)將國外已 發展的增強權能理論模型進行整理,包括少年增強權能循環、交互合作模型、

增強權能教育模式、批判性少年增強權能模式、社會同理理論五種,詳細說明 如下:

(一) 少年增強權能循環(Adolescent Empowerment Cycle)

此為最早被提出之增強權能模型,成為後續許多少年增強權能理論發展的 基礎。Chinman&Linney (1998) 認為少年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包括認同發展

(identity development)、角色匱乏(rolelessness)、社會鍵(social bonding),分別說明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認同發展

根據 Erikson 的自我認同理論,Chinman&Linney (1998)認為少年認同分為 三階段:建立自我概念、參與正向角色並得到認可、有機會去經驗不同角色。

2.角色匱乏

由於成人不信任少年之能力,導致少年顯少有可學習之正向的角色楷模,

少年角色往往被界定為「不是…」,這樣的角色匱乏現象使其難以與社會建立 正向的連結。

3.社會鍵

根據社會控制理論,當個體與社會連結較弱時,會導致偏差行為。

Chinman&Linney (1998)將三個理論整合為「少年增強權能循環模型」,當 少年從重要他人身上得到回饋,發展穩定與正向的自我認同,並且有機會從正 向的活動中被賦予有意義的角色,以及能夠與正向組織產生連結,進而從連結 的過程得到正增強,同時學習適當與有用的技巧,如此一來,少年將會有自信 感、控制感、高自尊與自我效能。

(二) 交互合作模型(The Transactional Partnering Model)

Cargo(2003)等人認為少年增強權能是交互的過程(transactional process),

成人如何創造增強權能的環境固然重要,少年的權能如何被增強更是重要。

1.成人創造增強權能的環境

成人在少年增強權能的過程是一個關鍵性的角色,他們需要創造一個友善 的氛圍,讓少年感覺自己是被歡迎的,並對環境產生安全感;他們還需賦予少 年能力,特別當少年與人意見相左時,成人需要促進少年的意見表達,在少年 經驗增強權能的過程中,一方面給予支持,另方面更是給予失誤的機會。

2.少年增強權能(becoming empowered)

Cargo 認為少年權能增強包括少年參與、控制過程、實現潛能、產生建構 性改變等四個概念的相互影響。當友善氛圍建立,少年參與是一個重要的成 果,同儕間的歸屬也是少年持續參與的重要因素;當遇到挑戰時,少年會因為 個人與團體能力、情境、受歡迎感、成人賦予能力的支持或資源而有不同回 應;並且,參與過程的學習與責任的承擔將促進少年發展潛能;最後,當少年 的權能成功被增強,不只會強化他們的發展、更會帶來社會整合,少年會在社 會中找到位置以證明自己與獲得認可。

(三) 增強權能教育模式(The Empowerment Educational Model)

此模式沒有固定的理論架構,而是實踐 Freire(1970,1973)的教育理念,強調 批判社會練習(critical social praxis),能將個人問題置於社會情境討論。增強 權能教育模式包含五個要素:清楚的增強權能目標、問題意識化與對話發展意 識覺醒、技巧發展、檢視文化經驗及價值、社區參與,將個人的增強權能連結 到組織社區,從自我效能到集體效能到政治效能發展,重視少年主動參與、對 他人與環境產生同理心,將行為的改變與社會改變搭起橋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批判性少年增強權能模式(Critical Youth Empowerment)

Jennings(2006)提出的批判性少年增強權能模式,包含以下六個面向:

1.友善且安全的環境

成人與少年共創安全與友善的環境,少年要盡可能地參與其中,成人需提 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信任與鼓勵。並且,此環境需要給少年經驗成功與失敗的 機會,進而從過程中學習。

2.有意義的參與

透過真正以少年為導向的活動,促使其嘗試不同角色或發展新技能與覺察 力,進而讓少年在行動中進行反思、對決策具有責任感。

3.少年與成人的權力共享

由於少年在許多組織或活動中少有機會握有權力,故此模式認為以少年為 導向的活動是必要的,只是成人需要在其中引導,並且同時需維持支持與控制 之間的平衡。

4.人際與社會政治歷程的批判反思

有鑒於批判反思需要時間、空間與承諾,在採取社會行動之前,先使少年 看見並理解與其相關的社會結構、歷程與價值,並在行動過程與行動後進行反 思。

5.參與社會政治歷程以造成有效的改變

此模式認為少年需要參與社會政治歷程與社會變遷,藉以有效對目前社會 形象、價值與規範帶來改變。

6.整合個人與社區層次的增強權能

提供少年透過學習與使用重要的技巧而發展的機會,以提升自我效能;同 時強調社區參與經驗的累積、資源認識與不同意見的處理。

(五) 社會同理理論(Social Empathy)

將同理心運用在更廣的層次中,強調覺察他人在社會經濟脈絡中的處境,

並重視個人的社會責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此模式以同理心為基礎,加 上脈絡性的理解(contextual understanding)與社會責任感,共三要素組成。

同理心有助於少年建立社會技巧、與他人發展長期關係,並與社區產生連

同理心有助於少年建立社會技巧、與他人發展長期關係,並與社區產生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