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優勢團體對高風險少年增強權能之成效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優勢團體對高風險少年增強權能之成效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優勢團體對高風險少年增強權能之成效 The Effects of “Strengths-Based Groups” on High-risk 政 治 大 teenagers’ Empowerment. n. engchi. y. sit er. io. Ch. ‧. Nat. al. 學. ‧ 國. 立. i Un. v. 指導教授: 宋麗玉博士. 研究生:張齡方 撰.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109.

(2) 謝辭 這篇論文的完成,必須感謝許多人的支持與協助。 首先,我要先謝謝所有參與此份研究的少年們,正因你們的認真投入,這 份研究才得以順利完成。謝謝與我一起策劃團體的協同領導者佳平,謝謝你總 是在我焦慮時為我打氣,並在策劃團體內容時,不僅幫我想了許多創意的點 子,更是陪著我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團體。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宋麗玉老師,每一次跟您討論論文書寫內容,都感覺到 自己已經先被您所優勢,謝謝您總是不厭其煩的等待我緩慢的書寫,並以優勢 的眼光回應我的文筆;每一次跟您討論團體活動的細節,都被您給的肯定與鼓 勵所激勵,促使我持續以優勢的眼光看待所帶領的團體。也謝謝施教裕老師、 劉素芬老師在口試時給予的建議和肯定,從兩位老師的撰寫建議與經驗分享. 政 治 大 作者,你們曾經得出的研究結果,是我研究的墊腳石,沒有你們在之前的研 立. 中,讓我有機會以不同角度思考論文,使論文更加完善。謝謝所有參考文獻的 究,就沒有我如今的發現。. ‧ 國. 學. 謝謝我服務單位的主管,讓我在平時工作期間帶領少年團體,並且允許我 適度休假,儘快將論文書寫完成。謝謝我的同事詩涵,在帶領團體過程中和帶. ‧. 完團體之後,常常對於成員的回應與轉變給我一些正面的回饋,使我對所做的. y. Nat. 研究更加有信心。. sit. 謝謝曾經陪伴我書寫論文的許多夥伴們:輔大光鹽社社員-穎怡、維頡,國. er. io. 中時期的好朋友-郁庭,研究所時期朋友-珮榕,教會好夥伴-詠馨、霈筠、樂. al. n. iv n C 勵的研究所朋友-葆華、慧琳,謝謝你們在這段時間的陪伴,為苦悶的論文書寫 hengchi U 生活帶來許多美好的回憶! 郇,還有我服務單位的孩子們;也謝謝比我早寫完論文、時不時給予建議和鼓. 謝謝教會的屬靈遮蓋-藜妃姐、秋萍姐、牧師、師母,常常默默的為我能 寫出論文禱告,也時不時關心我的論文書寫狀況,並且不斷告訴我一定能做 到。謝謝我的父母,將家裡所有的事情安排好,使我能在工作繁忙之餘的假 日,心無旁騖、毫無後顧之憂的寫論文。 謝謝我親愛的男友,不僅在我意志消沉時鼓勵我振作,還犧牲許多能跟我 一起出去玩的約會日,帶著電腦陪著我去到一間又一間有插座、安靜的咖啡 廳,一邊進行自己的工作,一邊陪我好好的將論文書寫完成,此份研究如今能 走到最後一個階段,你真的功不可沒。. 齡方 2020.07.27 2 DOI:10.6814/NCCU202001109.

(3) 摘要 自由風氣越來越盛行的社會,家庭面貌越來越多元,許多家庭照顧將生活 重心很大比例放在工作上,對孩子的照顧常常只滿足基本溫飽,沒有時間陪著 孩子「好好長大」。然而,當孩子的「需要」無法被家庭滿足,他們便期待能 從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但若一不小心走到錯誤的方向,便容易產生「離家 與輟學行為」、「暴力與犯罪行為」、「藥物濫用與成癮行為」、「憂鬱與自 殺行為」的高危險行為,因此我們稱這群孩子為「高風險少年(High-risk teenagers)」。 高風險少年本身缺乏權能(power),對自己失去信心、對環境失去掌控 感,甚至很多人對生命失去希望。若期待高風險少年的權能提升、非行行為降 低、人際關係改變,便需提升高風險少年的優勢觀,促使少年以優勢看待自己. 政 治 大 本研究採單案研究法(single-case research design),以八次優勢團體為主 立. 與環境,以致他們可以從「被環境影響」變成「主動影響環境」。. 要活動,搭配平時穩定的個別陪伴與定期聚集。研究對象為本研究者服務單位. ‧ 國. 學. 之高風險少年,選樣標準以高度參與意願、能配合團體時間地點、詳細了解研 究內容並願意簽署同意書者為優先。權能分析方式採量化與質化並行,量化方. ‧. 式採用「增強權能量表」,質化除了訪談之外,還搭配團體觀察紀錄、團體逐. y. Nat. 字稿、成員學習單、成員回饋單。. sit. 本研究重要發現:一、高風險少年權能比未參加優勢團體之前還高,「優. er. io. 勢團體」對於「增強權能」有正向的影響效果。二、成員的「個人權能」、. al. n. iv n C 優勢團體對權能影響程度與維持效果,依「團體進行次數」和「成員特質」而 hengchi U 有所差異。四、高風險少年在參與優勢團體之後,提升自我認同感、批判性思 「人際權能」、「社會政治權能」皆提升,其中「人際權能」提升最多。三、. 考、社會支持系統和生活滿意度。 據此,本研究提出高風險少年增強權能之內涵與處遇策略之建議,以供未 來實務工作者之參考。最後說明本研究之限制,並提供未來研究相關建議。. 關鍵字:高風險少年、增強權能、優勢觀點. 3 DOI:10.6814/NCCU202001109.

(4) Abstract In a society where “free spirit” is gradually a mainstream, famil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Many families put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ir lives on work, and the care of children often only meets basic needs. When a family cannot fulfill the children’s needs, the children are likely to put themselves in an environment that easily dropping out of schools, commiting a crime, having drug addiction , and commiting suicide if hanging out with the wrong crowd. We call them “High-risk teenagers.” “High-risk teenagers” are lack of Power, not confident in themselves, not in contro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ome of them even lose hope in life. If we expect to empower these teenagers, lower their delinquency behaviors, and change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e ought to broaden their strength views and encourage them to see themselves in confidence. Therefore, they can change from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to actively influencing th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dopts a single-case research, with eight Strengths-Based Groups. 立. 政 治 大. as the main activities. The subjects are the high-risk teenagers of the organization. ‧ 國. 學. that I work with. The selection criteria are those who were highly willing to participate, signed the consent form, abl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time and location,. ‧. and had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employ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Quantitative method adopts the Development. Nat. sit. y. and Validation of an Empowerment Scale. In terms of quantitative method, other. er. io. than interviews, it is also conducted with group observation records, group manuscripts, member study sheets, and member feedback sheets.. n. al. Ch. i Un. v. Concludes from the analysis : 1. High-risk teenagers have higher Power after. engchi. joining the Strengths-Based Groups, and the Strengths-Based Group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nhancing their power. 2. All dimensions of the power enhance, and the Interpersonal dimension enhance the most. 3.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and maintenance effect of the Strengths-Based Groups on the power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the activities" and "members characteristics". 4. High-risk teenagers improve their sense of self-identity, critical thinking, social support system and satisfaction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Strengths-Based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recommended som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Finally, we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High-risk teenagers, Empowerment, Strengths-Based Groups. 4 DOI:10.6814/NCCU202001109.

(5) 目 次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緒論…………………………………………………………………… 09. 研究背景………………………………………………………………09 研究動機………………………………………………………………11 研究目的………………………………………………………………12 名詞解釋………………………………………………………………13 一、 優勢觀點……………………………………………………… 13 二、 增強權能……………………………………………………… 13 文獻探討……………………………………………………………… 14 高風險少年特質與發展………………………………………………14 一、高風險少年………………………………………………………14 二、高風險少年的成長發展…………………………………………15 三、高風險少年的特質………………………………………………18 增強高風險少年權能的方案內涵與成效……………………………19 一、增強權能概念……………………………………………………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少年增強權能理論………………………………………………20 第三節 優勢團體應用於高風險少年權能之增強……………………………23 一、優勢觀點之內涵…………………………………………………23 二、以優勢為基礎的高風險少年工作………………………………25 三、以優勢為基礎的高風險少年團體成效…………………………26 四、優勢團體與增強權能之相關……………………………………27 五、結語………………………………………………………………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er. io. sit. y. Nat. al. n.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 31 一、研究對象………………………………………………………… 31 二、研究者的角色…………………………………………………… 35 三、運用人力………………………………………………………… 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類型………………………………………………………… 36 一、整體研究設計概念……………………………………………… 36 二、施測時間說明…………………………………………………… 37 三、研究變項與假設………………………………………………… 38 第四節 研究方案……………………………………………………………… 3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9 一、量化工具—增強權能量表……………………………………… 40 二、質化工具………………………………………………………… 4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3 一、自願參加………………………………………………………… 43. Ch. engchi. i Un. v. 5 DOI:10.6814/NCCU202001109.

(6) 第四章. 二、告知後同意……………………………………………………… 43 三、匿名性及保密性………………………………………………… 44 研究結果……………………………………………………………… 45. 第一節 成員背景……………………………………………………………… 45 一、個別成員描述…………………………………………………… 45 二、成員間的同質性與差異性……………………………………… 49 三、成員對團體的期待與準備度…………………………………… 51 第二節 團體方案過程分析…………………………………………………… 53 一、執行過程分析…………………………………………………… 53 二、團體過程分析…………………………………………………… 56 三、團體後的延續與成果驗收分析………………………………… 59 第三節 團體資料分析………………………………………………………… 60 一、「增強權能量表」結果分析…………………………………… 60 二、質化資料結果分析……………………………………………… 64 三、綜合性分析……………………………………………………… 82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8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討論……………………………………………………………… 83 一、透過團體看見優勢……………………………………………… 83 二、透過優勢團體增強權能………………………………………… 84 三、優勢團體發展為增強少年權能之策略………………………… 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7 一、團體工作的建議………………………………………………… 87 二、延續團體成效之建議…………………………………………… 90. er. io. sit. y. Nat. al. n. 三、研究工具使用之建議…………………………………………… 9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1 一、研究者的多重角色與團體目的………………………………… 91 二、研究樣本數與資料分析方法限制了概推性…………………… 92. 參考文獻………………………………………………………………………… 93. 附錄……………………………………………………………………………… 95. Ch. engchi. i Un. v. 附錄一 增強權能量表………………………………………………………… 95 附錄二 訪談大綱……………………………………………………………… 98 附錄三 參與研究同意書……………………………………………………… 99 附錄四 團體紀錄………………………………………………………………100 附錄五 周哈里窗學習單範本…………………………………………………124 附錄六 希望花田範本…………………………………………………………125 附錄七 回饋單問題……………………………………………………………126 6 DOI:10.6814/NCCU202001109.

(7) 表 次 表三-1 研究樣本描述…………………………………………………………… 32 表三-2 團體方案與出席率……………………………………………………… 38 表三-3 增強權能向度與具體展現方式………………………………………… 42 表四-1 成員簡要背景與想望…………………………………………………… 51 表四-2 團體活動主題與目標…………………………………………………… 56 表四-3.1 全體成員 6 次施測之描述統計量……………………………………… 60 表四-3.2 成員 6 次施測總分及變化……………………………………………… 63 表四-3.3 質化資料整理…………………………………………………………… 64 表四-3.4 成員A量表成績………………………………………………………… 71 表四-3.5 成員 B 量表成績………………………………………………………… 72 表四-3.6 成員 C 量表成績………………………………………………………… 73 表四-3.7 成員 D 量表成績………………………………………………………… 74 表四-3.8 成員 E 量表成績………………………………………………………… 75 表四-3.9 成員 F 量表成績………………………………………………………… 7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表四-3.10 成員G量表成績………………………………………………………… 77 表四-3.11 成員 H 量表成績………………………………………………………… 78 表四-3.12 成員 I 量表成績………………………………………………………… 79 表四-3.13 成員 J 量表成績………………………………………………………… 80. n. al. er. io. sit. y. Nat. Ch. engchi. i Un. v. 7 DOI:10.6814/NCCU202001109.

(8) 圖 次 圖三-1 研究架構圖……………………………………………………………… 31 圖三-2 研究過程圖……………………………………………………………… 37 圖四-3.1 全體成員總分平均數變化情形………………………………………… 61 圖四-3.2 成員權能總分變化情形………………………………………………… 63. n. y. er. io. sit. Nat.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al iv n Ch e n g c h i U. 8 DOI:10.6814/NCCU202001109.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M 型社會下的台灣,富有與貧窮的差距越來越大,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 計,截至 105 年底,我國的低收入戶(指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 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 度一定金額者)有 14 萬 5,176 戶、共 33 萬 1,776 人,低收入戶數占總戶數 1.7 %,低收人口占總人口 1.41%,相較於十年前,低收人口只佔總人口 0.95%, 前後增加的數字反映出日益嚴重的貧窮問題;而低收入戶中,兒童及少年(017 歲)人數雖然逐年在減少,但相較 94 年的 85,125 名,105 年的數字仍達到 117,012 人,顯示出至今仍有許多少年生長於貧困家庭。 單親、新移民、隔代教養…的家庭數量更是驚人。在自由風氣興旺、個人 主義高漲的台灣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再婚率卻一年比一年低,尤其育有子 女者的再婚速度更為緩慢(楊靜利、劉一龍,2002),傳統大家庭沒落已成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實,單親家庭的增加成為了各界關注的議題(蘇惠靖,2009),失去配偶的單親照 顧者時常面臨到經濟、照顧、親職角色分工失衡的問題(蔡晴晴,2001),子女教 養與就業成為了照顧者的兩難。 在工作移民與婚姻移民越來越普遍的現今,平均每六對新人就有一對是跨 國婚姻(楊靜利、黃奕綺、蔡宏政、王香蘋,2012),這樣的家庭相較於一般 台灣家庭,新移民女性承擔了較重的傳宗接代責任,雖然「男主外、女主內」 的中華價值觀深刻影響家庭的分工與教養(胡善喻,2014),但對外籍配偶來 說,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的適應問題卻成為教養少年的強烈絆腳石;因此. er. io. sit. y. Nat. al. n. 若缺乏完整的輔導機制,教育問題會一直存在(沈姍姍,2006), 新台灣之子 所面臨到的學習障礙和發展遲緩問題便會持續受到關注(劉開元,2004)。 除了經濟弱勢、單親、文化差異導致的親職失能之外,任何身心因素致使 主要照顧者無法盡好照顧之責,都會促使家中的祖父母在自願或非自願的情形 下,將照顧少年的責任一肩挑起,以致形成了隔代教養家庭。然而多數隔代教 養的祖父母已屆退休,或因需要必須減少工時甚至離開職場,此時不只經濟面 臨極大的壓力(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教養上也面臨眾多挑戰: 體力不如過去能負擔所有的照顧活動;語言、文化及價值觀與孫子女產生斷 層、無法與孫子女有良好的溝通;被質疑教養技巧過時、無法提供少年良好的 教養環境;無法給予孫子女課業上的指導(許嘉家、林姿論、盧玟伶, 2007)。 再者,多數的照顧者在給予少年的指令中,傾向以「單向要求」取代「雙 向對話」,他們不給予少年說「不」的空間,表面上要求少年尊重與順服,實 際上卻是沒時間回應少年的疑問,又或者不知如何回應。當少年從小到大都被 單向要求與限制,他們也就失去為自己選擇、讓自己在失敗中成長的機會,久. Ch. engchi. i Un. v. 9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0) 而久之,少年在思辨能力上顯得薄弱,他們不只無法為自己選擇,生活更是越 來越缺乏目標與熱情,以致越來越多少年最終沈迷於手機電玩,原因無他,只 因在其中能尋見「成就感」。 高風險少年比起一般少年所擁有的資源已相對少,面對多元課程的學習機 會也較不足,且對於家庭,他們又存在「想愛又怕受傷害」的感受,一方面渴 望從照顧者得到愛,另方面又怕被不舒服的愛綁住。社會大部份對於高風險少 年之幫助屬於立即支持性服務,例如:提供課業輔導之教育輔助、急難救助或 托育補助等經濟支持、生活維繫之物資補助…,這些服務所帶來的影響力,不 只能達到快速且立即的家庭支持、減輕照顧者對於兒少生理照顧之壓力,更能 使照顧者不需因顧慮少年之安危而無法專心工作。 不過,根據馬斯洛(Maslow, 1943)的五種需求理論,除了生理、安全兩 個低層次需求之外,每個人的生命尚有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等三個高層次需 求要被滿足,對高風險少年來說,立即支持性服務雖然能夠滿足低層次需求, 卻無法完全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意即「成就感」,如此可能產生一連串之影響 —沒有成就感的少年往往無法肯定自己,無法自我肯定的少年缺少自信,缺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自信的少年難以使用正向語言進行溝通…,而當群體、社會裡的負面言語越來 越多,負面的影響力會使少年距離本身具備的優勢元素越來越遠,此時若不做 些介入,最終只有等待社會問題一個個浮現。 民國 91 年,政府為了幫助少年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已委託民間單位辦理 「兒童少年社區照顧輔導支持系統」及「弱勢家庭兒童少年外展服務」,民國 98 年更導入「以家庭為中心」之服務,透過民間資源來支持與補充少年的教 育。此方案乍看之下已滿足少年社會層面的需求;然而,由於政府委託民間之 初並未給予細緻與明確的服務策略和方向,致使民間只能從其慣用(生態系統. er. io. sit. y. Nat. al. n. 觀點、危機處理觀點、社會系統理論、問題解決理論…)之理論、觀點來做活 動之策略規劃。並且,民間機構的服務大多視案主為弱勢之角色,所給予的服 務多數以補足其生理、安全缺乏為主要任務,這樣的服務模式通常容易忽略個 案已擁有之能力(曾華源、李仰慈,2012)。 相較之下,優勢觀點主張將案主之優勢放大,透過案主之優點來增強其本 身缺乏之部分,不斷放大個案之優勢,從優勢中激發他們的權能,使他們在原 本沒有動力之處找到成就感,因而達到實現自我之目標,完成高層次之需求, 進而提升自信心,正向面對生活每一個挑戰,綜合上述,如何滿足少年的社 會、尊重、自我實現之需求,將潛在之優勢再次顯明並挑旺起來,正是本研究 欲探討之課題。. Ch. engchi. i Un. v. 10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目前所服務的兒童與青少年,家庭的樣態複雜又多元,單親家庭、 外籍配偶…已為基本,少年親生父母為「歿」、「不詳」、「再婚」、「失 聯」、「失業」、「入監服刑」…更不在話下,每個少年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 事。在不健全家庭長大的他們,有的由阿公阿嬤辛苦拉拔,有些跟隨父或母再 婚進入複雜繼親家庭,有些從小必須寄人籬下或在安置機構長大,少數家庭健 全的,父母卻因經濟缺乏而終日忙於工作,這些「自顧不暇」的主要照顧者實 在難以於少年需要之時,給予立即並精緻的陪伴。 內政部 2001 年的報告中指出,高風險家庭與一般家庭對生活擁有相同的渴 望,只是前者沒有太多錢財參與活動及擁有日常生活的財貨。而對於少年的教 養更是如此,沒有照顧者願意讓少年「輸在起跑點」,期望更大者甚至將脫貧 寄託於下一代。但這些急於拉拔少年「長大成熟」的主要照顧者,通常缺少跟 少年的雙向溝通,時常將許多不合理的期待加給少年,並在少年最需要愛的時 機點又給予太少關愛,使得少年時常感覺被疏忽、時常自我懷疑,隨著年紀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長,親子互動的惡性循環便越來越難改變-少年越大越不愛回家,主要照顧者 對此越加以控制,甚至用惡毒的言語、暴力威嚇,而越控制反而越容易將少年 推出家門。 面對這群「內心充滿黑暗、生命沒有目標」的少年,研究者總是心生憐憫 與不捨地盡力給予陪伴,在他們生日時給予特別關愛、在平常聊天時記住他們 的喜好,透過許多的方法擄獲一顆顆的心,使每個少年都感受到「被精緻的關 注」,陪伴少年度過每一個低谷,任何時刻接到電話就立即出發陪伴,聽他們 的苦水、安慰他們、滿足他們的需要。唯此方法只能在案量不多之時使用,隨. er. io. sit. y. Nat. al. n. 著時間越來越長,研究者需要陪伴的少年越來越多,少年們遇到的困難也越來 越多樣,因此,單純以個案工作的方式已經不夠。 並且,研究者在陪伴少年的過程中,雖然使用了助人技巧(例如單向的傾 聽、同理、面質…)幫助案主釐清狀態、讓案主心情平復,卻不一定能促使他 們靠自己站起來,事後修補而非事先預防的慣常工作模式,使得我們過度以問 題、病理的角度來看個案,如此不僅容易陷入問題當中,還容易使得社會工作 者無法掌握社會工作的根本,造成迷航的狀況(引自曾仁杰,2014,頁 186)。 過去我們習慣將少年看為受助者,不將少年視為有能力者;習慣要求少年只能 被動聽我們的建議,不教導少年與自己對話、自己做決定;習慣主動幫少年找 好所有資源,而不是帶少年去尋找資源;當我們不斷的給予少年一種「你只能 接受你的家庭長這樣」的信念,而非讓少年相信一切可以改變,恐怕未來只會 看到社會機構越來越多,但失功能家庭、不快樂的少年卻沒有減少;只會看見 高風險家庭對機構越來越依賴,而非看見高風險家庭具備該有的功能。 在舊案無法結案、新案又不斷湧入的狀態下,「一個個慢慢攻防」之方式 已不再夠用,「優勢團體工作」需要同時並行。如同遊覽車般一同上車、一同. Ch. engchi. i Un. v. 11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2) 下車,利用同儕的影響力將少年集結起來,透過成員間彼此陪伴,讓少年藉由 互相聆聽而豐富自己的經驗,藉由相互討論而反思自己的狀態,藉由彼此肯定 而促使生命的成長。透過團體的學習,不只能使少年更認識彼此,也能藉由同 伴的經歷來檢視自己,更能使在痛苦中的成員察覺到自己並非獨自一人,發現 有很多與自己相似的夥伴存在著。 研究者深信,將少年看為弱勢,總是無法激勵少年改變的動機,反而更讓 少年自暴自棄,若欲提升少年生活的功能、增強他們的權能,便需要發掘他們 的優勢,透過團體的影響力,漸漸讓個案習慣且願意捨棄以往舊有的負面思 緒,建立一個正向的文化,彼此激勵、彼此鼓舞,讓每一個人都看見自己的用 處,知道自己並非只能一直單向接受幫助,明白每一個生命皆有無限可能,最 終達成復元的效果,建立出滿意、具品質、有意義的生活。 就是這些研究者在服務過程中的所聞所思與所感,默默推動著研究者為這 群少年尋找更有效的處遇策略,也促成研究者展開本篇研究。. 治 政 大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立. ‧. ‧ 國. 學. 當社會工作一直期望打破權力壓迫,促使弱勢者選擇自己想要之生活並展 現權能,個人卻礙於一些因素而感到無力(powerlessness),以致無法展現出該有 的功能時,運用「增權方式」減少無力感即勢在必行(曾仁杰,2014)。而當 案主被成功充權,他們會開始肯定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並且在需要 時影響周遭的環境(宋麗玉,2008,頁 125),為了更加達成增強權能之目標, 本研究特別強調「優勢觀點」基本要素之運用,將兩者相對照會發現,增強權 能與優勢觀點皆強調辨識、建立案主的能力與資源之重要性,在助人過程中也. er. io. sit. y. Nat. al. n. 都強調工作者應去除專家的角色,並且皆希望個體能為自己做決定、成為生命 的主人。 期望透過本研究,創造一個優勢團體,由研究者擔任「使能者」之角色, 將團體成員視為指導者,不斷相信少年有能力學習、成長與改變,讓少年在過 程中透過彼此觀察、聆聽、思考…等方式,找出自我與他人之優勢,激發每個 成員內心深處的願望,重新尋回他們曾經不敢做的夢,過程中藉由帶領他們看 見自身已擁有之資源、發現自己生命的用處、增強其內在的力量,設計為期幾 週的團體計畫,促使他們見證自身潛在能力被開發,進而建立正向的經驗,以 致未來少年面對到不同的壓力與打擊時,能勇敢、熱情、正向地面對。 綜上所述,本研究具體目的如下: 一、 檢驗高風險少年在接受「優勢團體」之後,在「增強權能量表」上呈 現出的分數變化,並據此了解此項處遇之成效為何? 二、 透過研究發現,討論「優勢團體」作為高風險少年處遇策略之適用 性,並期待未來能作為高風險少年處遇策略發展之參考。. Ch. engchi. i Un. v. 12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優勢觀點 此觀點是對於病理觀點的反動,以及對問題解決學派的修正,其對人抱持 正向立場,肯定人人都有改變的潛能,強調每個人皆有可被發掘和運用的優 勢,並以案主的「想望」為工作依據。優勢觀點的終極目標強調「人之復 元」,即找到自己並建立滿意、具品質、有意義的生活(宋麗玉、施教裕, 2009)。 此觀點主張之六大原則為:每個人皆有能力去成長、學習與改變;焦點在 於優點而非病理;案主是助人關係中的指導者;助人關係被視為基本且必要; 外展是較佳的處遇方法;社區是資源的綠洲。. 二、 增強權能 「權能」是指一種能力,可以掌握自己生活空間與發展的各種有利動力,凡 是阻礙個人對自己生活空間行使決策或自我控制的機會就是缺乏權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增強權能觀點鼓勵缺乏權能的案主相信自己的價值,將原有的專家權能歸 還於案主,以增強個人自主性與社會改革的機會,此觀點不僅促使個人批判意 識覺醒,更使人視自己為生活的主體,進而主動消除直接或間接權能障礙的環 境,控制自身想要之生活藍圖(謝盛瑛,2013)。 「增強權能」在本研究是指少年經過研究者的協助之後,提升自我覺察、發 現優點、掌握資源、面對問題的能力,並能知道自己的想要,進而探索未來。. n.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13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節著重在高風險少年特質、處境和發展議題;第 二節說明高風險少年權能增強方案促使少年權能增強之成效;第三節欲探討以 優勢為基礎之團體,對高風險少年之權能增強效果,進而了解促使少年權能增 強之要素。. 第一節、 高風險少年特質與發展. 一、 高風險少年 對於「高風險」一詞,諸多文獻中並無明確之定義,因此先行解釋風險的 概念。「風險(risk)」與「危險(danger)」有所區別:風險必然與人的決定有 關,亦即當某個決定可能導致損害時,即可說此決定有風險;如果損害的原因 完全是外在因素時,這便是危險。風險不等於危險,危險是完全無法預期會發 生什麼事、發生何種危險,更無法估算其損失;而風險則是可預期將會發生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麼事、後果為何(引自黃雅君,2007)。 在西方先進國家,將「風險」概念運用在社會工作是近十幾年的趨勢, 而「風險」概念在台灣的社會工作也逐漸受到重視,社會工作不只單純著力於 「問題的解決」,更開始著力於運用「風險」的概念,對潛在的高風險家庭個 案進行進一步的關注與服務(張菁芬,2006)。 內政部於民國 93 年將「建構高風險家庭篩選及轉介處遇機制」列為重點工 作項目,並訂定了高風險家庭服務評估表,而評估表的內容即為目前台灣界定 高風險家庭的範圍:. er. io. sit. y. Nat. al. n. 1.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家中成人時常劇烈爭執、互毆、揚言報 復、無婚姻關係且頻換同居人等。 2.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或 有疏忽之情形。 3.家中成人罹患精神疾病,或酒癮藥癮,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 4.非志願性失業或重複失業者:負擔家計者遭裁員、資遣強迫退休等。 5.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 6.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者。 聯合勸募協會(2005)對「高風險家庭」的解釋為:「家庭在面對經濟危 機、婚姻衝突、家庭成員重病或去世等等的危機時,在物質上、關係上或情感 上的損失或失落,安全和穩定感受到動搖,嚴重者發生家庭慘劇,導致家庭破 碎,甚至人命傷亡的家庭悲劇。」 張菁芬(2006)提出在界定高風險時應需釐清不同性別、家庭、人口族群、居 住狀態,所面臨相似風險時,可能產生對風險不同的回應,即對於風險類型、 特質和程度的辨別。而內政部所擬定的評估表僅止於縣市政府在評估高風險家. Ch. engchi. i Un. v. 14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5) 庭時的指標內容,除了這六大類之外仍有些未被納入,對此,黃雅君(2007) 自行從內政部兒童局、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整理出高風險家庭範圍,並將 之分成四個方面討論: 1.因家庭關係改變所造成的高風險,例如: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 家庭有暴力問題等家庭內部關係問題。 2.因家庭結構改變或不穩定所造成的高風險,包含了單親、隔代教養、未 婚生子、同居、年輕父母、重組家庭等,此類以父母親婚姻關係與家庭組成為 評估標準。 3.因家庭功能的匱乏或喪失所造成之高風險,則是以可否提供少年正常良 好生長的家庭環境,以及確保其生心理安全的狀況而論之,如:貧困、低收入 家庭、孤立家庭、父母(主要照顧者)缺乏親職管教知識或管教方式失當、父 母(主要照顧者)工作忙碌或經常不在家等問題。 4.因家庭成員狀況不佳或是改變所造成之高風險,父母(主要照顧者)從 事不正當行業、父母入獄服刑、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紀錄或自殺死亡者、 家中有長期臥病者、家中有身心障礙者、家中有藥物酒精成癮者、非志願性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業者、重複失業者、負擔家計者遭裁員或死亡,以及家庭有過多債務者等諸如 此類的家庭。 簡言之,可以將高風險家庭定義為,從家庭關係、家庭結構、家庭功能以 及家庭成員狀況這四方面來看,可能原本的處境即潛藏著不利於少年成長的因 素,或可能是因為狀況的(突然)改變,而使得少年面臨生活風險的家庭。 高風險(High-risk)少年指的是 12 歲以上至未滿 18 歲,因經濟、文化 、種族、家庭結構等外在因素,所形成相對弱勢的少年。「學習低成就」、 「低自我概念與低自尊」、「人際溝通不良」、「缺乏處事能力」及「缺乏自. er. io. sit. y. Nat. al. n. 我控制能力」是這些少年的五大個人特質,而這些特質容易使少年產生「離家 與輟學行為」、「暴力與犯罪行為」、「藥物濫用與成癮行為」、「憂鬱與自 殺行為」的高危險行為類型(黃雅君,2007)。 在高風險少年的成長環境中,除了環境匱乏與家庭系統的薄弱外,其自我 能力未能適當地被開發、甚至被貶抑,對自己缺乏正向的想法、沒有明確的個 人目標。然而「家庭」是個人成長的基石,是建構個人社會化過程的場所,從 家庭動力論來看,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影響著子女的行為,因此可反映出,當高 風險少年長期處於不完整家庭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不良的社會化,終至促成少 年偏差行為(引自黃雅君,2007)。. 二、 高風險少年的成長發展 少年經歷著生理快速發展與性成熟的衝擊,內心常對生理發育及外貌感到 困擾,尚未成熟的心智、不穩定的情緒,常使他們無法深思熟慮(呂采徽, 2012)。人生發展歷程正處於身心劇烈、變化極不平衡的他們,不只需要擔負. Ch. engchi. i Un. v. 15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6) 不同於兒童期所扮演的新角色,亦須面對父母、師長不同於以往的新要求,多 重壓力往往讓少年難以負荷,以致感到焦慮不安、無所適從(李玉瑾,2005)。 「少年時期」是開始展現潛能、學習掌控生活的階段,然社會一方面要求 他們學習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二方面卻對他們貼上不成熟、不穩定的標籤 (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如此問題化少年會使其主體性難被看 見,進而影響少年權能之展現(葉大華,2009)。 少年發展的過程有幾項重要特性:生理快速成長、認知發展進入新階段、 社會發展有很大的變化、人格發展上的轉機、行為表現的兩極化(李惠加, 1997),本段先以心理社會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分述少年特 性,再討論高風險少年所面臨的發展困境。. (一)少年發展理論 以下僅整理出三個與本研究相關之理論探討少年發展,分述如下: 1.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瑞克森(E. H. Erikson,1902)認為「少年時期」(12-18 歲)的發展任務在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自我認同,James Marcia 延伸了 Erikson 的看法,認為「父母支持度」、「對未 來的自我反思」是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的關鍵。自我認同不始於少年時期,也 不結束於少年時期,但在少年階段卻是奠立對自我身份的重要階段;少年在此 階段必須完成自我認同與家庭分離之任務,逐漸獨立自主,與家庭、學校及同 儕的互動是重要議題(張哲誠,2017)。 此階段若發展順利,少年會對周圍不同的性別、職業、和教育角色進行探 索,由此增加自我認同,並產生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而若無法 順利發展,他們的生活會變得缺乏目的與方向、缺乏價值判斷的標準,並且當. er. io. sit. y. Nat. al. n. 需要做抉擇時,常會感到徬徨。 2. 社會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主張,少年是一個具有彈性與適應力的行為體系,此階段的成長歷 程便是學習的過程(黃雅君,2007)。Bandura 認為行為是環境與個人內在事件 交互作用的結果(李惠加,1997),並證實了外在行為可經由觀察學習而來,透 過注意過程、保持過程(retention process)、再生過程(reproduction process)、 增強歷程(reinforcement process)所組成的觀察歷程即能形成行為。而「自我系 統」就是個體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自我系統的主要成分,少年對自己有無能力的信念是影響其目標與行為的關鍵 (徐于婷,2013)。 3. 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基模(scheme)與適應 (adaptation)。基模是個體適應環境思考與動作的基本模式,是認知發展的基本 結構,基模的改變代表學習的結果,而知識的形成與獲得是適應的結果(李惠 加,1997)。. Ch. engchi. i Un. v. 16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7) 少年的認知發展屬於皮亞傑(J. 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最後一部分: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此時期的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思考能力, 運用抽象、邏輯思考的方式,去推理判斷、解決週遭的問題,比起兒童時期, 少年的思考較具彈性,因此在他們的思考中,可能性勝過現實性(張哲誠, 2017)。 根據上述三種理論來看少年的發展,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主要關注於自我認 同的發展;社會學習理論主張少年的行為是從觀察學習而成,並且環境能影響 少年的人格;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少年的思考可能性勝過現實性,因此容易產生 自我中心的心理狀態。 (二)高風險少年發展困境 高風險少年是發展為成熟成人過程中遇到障礙者,一些前置事件或因素使 高風險少年比其他同儕更容易做出高危險行為、更容易遭受不良行為的後果, 這些前置事件或影響因素包含了先天環境(如:社經地位、生活品質)和個人 背景特質(如:性別、年齡、族群等)。身處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與教育機會 不平等的貧窮與弱勢族群(如:身心障礙、隔代教養家庭等)往往容易成為高風險.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族群。以下就各理論觀點討論少年成長在高風險中可能遭遇到的發展困境(黃 雅君,2007): 1. 心理社會發展觀點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在少年發展自我認同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父母支 持很重要,高風險家庭中,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提供正常模 範與適當的心理支持,使得少年在成長過程感受到較少的關懷、自我認同的過 程受到阻礙。 為了回答「我是誰?」,少年會想離開照顧者而接近同儕,但因少年的經. er. io. sit. y. Nat. al. n. 濟尚需仰賴照顧者的支援與供給,為此需要適度迎合照顧者的期待與要求,這 樣的情形使其在追求自主與認同發展的過程中,常感到角色混淆、矛盾與衝 突,這就是所謂的「發展障礙者特徵」。少年的自我發展階段正處在「同儕」 與「家庭」雙方影響的張力中,若家庭能成為少年重要的支持系統,照顧者若 能成為少年價值系統的模範,使他們能仿效和認同其言談舉止,便容易使他們 發展出良心(conscience)和超我(Superego)而不易產生犯罪行為。 2. 社會學習觀點 Bandura 認為「觀察」、「模仿」是少年行為的主要形成模式,高風險少 年發展困境來自於身處在不良的家庭結構或家庭環境,又或是家中成員有不適 當的行為,因此無法提供較好的學習場所或家庭教育。 3. 認知發展觀點 Piaget 強調基模的改變代表學習的結果,而知識的形成與獲得是適應的結 果,高風險少年身處於不良的家庭結構與環境,沒有機會獲得完善的家庭教 育、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基模。當面對未經驗過的事件,他們無法做出良好的調. Ch. engchi. i Un. v. 17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8) 適,甚至學習了不適當的因應模式,又加上少年自我中心的心理狀態,很容易 引發偏差行為的產生。. 三、 高風險少年的特質 根據研究者的工作發現與文獻回顧,整理出五項高風險少年的特質如下: (一)負面的自我觀 缺乏充足經驗的高風險少年,長期處於壓抑及宣洩的線性矛盾上,時常容 易感到迷盲與困惑,對自己喪失自信(林萬億、黃韻如,2007;魏希聖譯, 2009),對他們來說,「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困難的,對自我的認識幾 乎都是由他人附加的評價而來(林桂碧,2013),尤其當周圍的人都給予負面 評價時,高風險少年更容易在「自我認同」上感到困頓,迷失自我的社會角色 方向、造成角色混亂,為了獲得認同,他們會與同性質的同儕團體集結,形成 次文化團體,透過發展群體間獨特的價值和生活型態反抗主流價值,導致後續 的偏差行為(黃慧真,1994)。 (二)情緒管理不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社會學習觀點主張行為是觀察學習而來的,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缺乏教養 技巧與意願,夫妻之間又常常暴力相向,在這樣家庭長大的高風險少年,不但 情緒管理方法較差,甚至會直接複製暴力行為(黃雅君,2007)。 (三)學習動機低落 學者鄭麗珍(2003)指出,家庭收入主要影響到兒少之才藝學習、課輔活動 和數位設備等三層面,大部分的高風險少年未參與才藝活動,過半比例未參與 課輔或家中沒有電腦設備,以致限制了認知發展與學業表現。在教育機會持續 受剝奪、長期缺乏社會參與和融合的狀態下,高風險少年不易累積人力資本,. er. io. sit. y. Nat. al. n. 家庭的狀況更不易翻轉(何素秋、李孟蓁,2009)。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高風險少年,因為缺少至親的教誨、督導及認同,人格 發展不太完整,造成很多潛在的不良反應。終究,他們會對學習失去興趣、生 涯決定迷失以致選擇中輟,長遠看來,他們會因為缺乏技能、欠缺工作動機而 影響職業、社會地位取得與薪資,也可能因為長久消極而導致身心健康狀況不 佳,進而影響家庭貧窮的代間循環(龔心怡、李靜儀,2015)。 (四)家庭關係不親密 研究指出,親子互動是影響少年行為的重要因素:若家庭功能較弱、親子 關係緊張,照顧者採取消極教養之方式、期望水準與少年能力差距過大,容易 降低少年的成就動機,使他們的社會適應力比一般同儕低落;相反的,若家長 對少年的期望水準高、家人之間互動良好,長時間用鼓勵取代責備,則少年對 自身的能力預測、對求學的期望會愈高,他們更願意完成學業、降低中輟傾 向。 高風險少年的主要照顧者為了脫貧、脫困而忙碌於工作,平時無法與孩子 有充足的相處時間,親子之間可能因衝突而呈現緊張狀態,再加上此階段的少. Ch. engchi. i Un. v. 18 DOI:10.6814/NCCU202001109.

(19) 年情感又容易轉移至同儕,如此更顯得少年與家人的關係疏遠(龔心怡、李靜 儀,2015;沈天勇,2009)。 (五)極端的人格特質 高風險少年囿於表達能力不足、缺乏對問題思考的周延性,容易產生過度 社會化、過度內向退縮等極端人格特質。過度社會化的高風險少年因家庭狀況 而被迫提早長大面對現實的經濟問題、複雜的人際關係;少年過度內向退縮的 傾向,是由於長期面對家中暴力、錯誤的行為,身邊卻沒有可傾訴內心困擾的 人。這兩種人格特質皆因高風險少年學習不到正向積極的因應模式,長久下來 容易阻礙他們人際關係的發展(黃雅君,2007)。 目前對於高風險家庭支持方式,政府大多以現金及實物補助為主,多數福 利服務之措施僅助其維持所得,解決基本生活需求,其它連帶產生的社會心理 難題,在政策制定上卻極少考量到(童小珠、蕭佳雨、李政廉,2016)。 在這段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對高風險少年採取的關心視野、態度、方法, 將成為把他們「拉」進來或「推」出去的重要因素(謝永齡,2003)。很遺憾 的,在許多本該維繫支持高風險少年的體系中,不論是家庭或學校都不斷地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他們往外推,過於溺愛或疏於管教、置之不理或過渡干涉,對高風險少年的身 心都造成傷害。 為促進高風險少年的自主權與行動權,使其排除個人發揮權能之障礙、增 強個人的能力與自信心,「增強權能觀點」主張,不將少年視做問題群體,反 而將少年視為資源與機會(Holden et al., 2004)。因此,提供增強權能的服務 方案為高風險少年增加自我力量,促使其掌握自己的生活,是少年社會工作方 法的選擇之一,以下將討論與增強權能相關的概念,以了解方案實施的技巧與 過程。. er. io. sit. y. Nat. al. n. 增強權能理論運用於少年領域並不少見,少年增強權能(Youth empowerment)將少年視為主體性與自主性的個體,透過教育或集體行動激發 其批判意識,目的在於創造平等友善看待少年的機會與環境(白倩如, 2012)。增權是結果也是過程,此方法若運用得宜,少年便能在使用服務的歷 程中掌握自身的權能,朝著改善自己權力地位的目標邁進(趙雨龍等,2003; 莊敦傑,2012),具有權能感的少年有能力影響個人的生活、展現個人的自我 價值,並有與他人合作影響公共事務的能力(陳玫伶,2012)。. Ch. engchi. i Un. v. 第二節、 增強高風險少年權能的方案內涵與成效. 一、 增強權能概念 Barbara Solomon 於 1976 年在其所出版的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首先提出「增強權能」的概念,其定義為「協 助發展來自受污名化之社會階層的服務使用者在人際間之影響力,與展現社會 角色價值之技巧的過程。」趙善如(1999)提出增強權能即是減少及改善案主 19 DOI:10.6814/NCCU202001109.

(20) 無力感的情況,協助案主發展、增加力量的過程。Turnbull 更是強調,增強權 能成功與否除了和生活環境有關,也與個人特質有關,在同一環境下,不同的 人會有不同的增強權能經驗,個人的增強權能經驗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萬育 維、王文娟譯,2002)。 「權能增強」起因為個案的無力感(powerlessness)或是缺權(power abscence),以下五個假設是依據人處於弱勢化、邊緣化、缺權化的經驗所提 出(引自黃雅君,2007): 1.個人感覺到全面性的無力感,以至於無法與環境交流。 2.四週存在著直接、間接的權能障礙,以至於無法參與社會、政治。 3.權能可以透過社會互動而增加,以衍生更多的個人與人際權能。 4.案主應被視為有能力、有價值的個人。 5.與案主建立協同夥伴(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的關係。 增強權能的社會工作看待人是有能力解決問題者,只是週遭存在的障礙使 之感覺無力,因此工作者需在與案主互動的過程,促使其了解問題不在己身, 並願意學習因應技巧,才能產生動力改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增強權能取向助人工作的特點如下(引自黃雅君,2007): 1.致力營造助人者與服務對象的平等夥伴關係。 2.堅定支持陪伴服務對象成為行動的主體。 3.服務對象自覺地發展主體能力,努力脫離困境。 4.服務對象的能力增長。 5.服務對象的困境在其真實社會脈絡中被檢視理解。 6.接納服務對象的網絡關係。 7.服務對象參與問題界定、設定目標與服務成效評量。. er. io. sit. y. Nat. al. n. 8.在動態對話過程裡增進服務對象與助人者的能力。 由以上可知,當增強權能社會工作者對案主處遇之後,案主便能看見自身 的資源,並且透過使用資源以提升能力,進一步地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二、 少年增強權能理論 為進一步探究少年增強權能的意涵與發展過程,張哲誠(2017)將國外已 發展的增強權能理論模型進行整理,包括少年增強權能循環、交互合作模型、 增強權能教育模式、批判性少年增強權能模式、社會同理理論五種,詳細說明 如下: (一) 少年增強權能循環(Adolescent Empowerment Cycle) 此為最早被提出之增強權能模型,成為後續許多少年增強權能理論發展的 基礎。Chinman&Linney (1998) 認為少年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包括認同發展 (identity development)、角色匱乏(rolelessness)、社會鍵(social bonding),分別說明如下:. Ch. engchi. i Un. v. 20 DOI:10.6814/NCCU202001109.

(21) 1.認同發展 根據 Erikson 的自我認同理論,Chinman&Linney (1998)認為少年認同分為 三階段:建立自我概念、參與正向角色並得到認可、有機會去經驗不同角色。 2.角色匱乏 由於成人不信任少年之能力,導致少年顯少有可學習之正向的角色楷模, 少年角色往往被界定為「不是…」,這樣的角色匱乏現象使其難以與社會建立 正向的連結。 3.社會鍵 根據社會控制理論,當個體與社會連結較弱時,會導致偏差行為。 Chinman&Linney (1998)將三個理論整合為「少年增強權能循環模型」,當 少年從重要他人身上得到回饋,發展穩定與正向的自我認同,並且有機會從正 向的活動中被賦予有意義的角色,以及能夠與正向組織產生連結,進而從連結 的過程得到正增強,同時學習適當與有用的技巧,如此一來,少年將會有自信 感、控制感、高自尊與自我效能。 (二) 交互合作模型(The Transactional Partnering Model).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Cargo(2003)等人認為少年增強權能是交互的過程(transactional process), 成人如何創造增強權能的環境固然重要,少年的權能如何被增強更是重要。 1.成人創造增強權能的環境 成人在少年增強權能的過程是一個關鍵性的角色,他們需要創造一個友善 的氛圍,讓少年感覺自己是被歡迎的,並對環境產生安全感;他們還需賦予少 年能力,特別當少年與人意見相左時,成人需要促進少年的意見表達,在少年 經驗增強權能的過程中,一方面給予支持,另方面更是給予失誤的機會。 2.少年增強權能(becoming empowered). er. io. sit. y. Nat. al. n. Cargo 認為少年權能增強包括少年參與、控制過程、實現潛能、產生建構 性改變等四個概念的相互影響。當友善氛圍建立,少年參與是一個重要的成 果,同儕間的歸屬也是少年持續參與的重要因素;當遇到挑戰時,少年會因為 個人與團體能力、情境、受歡迎感、成人賦予能力的支持或資源而有不同回 應;並且,參與過程的學習與責任的承擔將促進少年發展潛能;最後,當少年 的權能成功被增強,不只會強化他們的發展、更會帶來社會整合,少年會在社 會中找到位置以證明自己與獲得認可。 (三) 增強權能教育模式(The Empowerment Educational Model) 此模式沒有固定的理論架構,而是實踐 Freire(1970,1973)的教育理念,強調 批判社會練習(critical social praxis),能將個人問題置於社會情境討論。增強 權能教育模式包含五個要素:清楚的增強權能目標、問題意識化與對話發展意 識覺醒、技巧發展、檢視文化經驗及價值、社區參與,將個人的增強權能連結 到組織社區,從自我效能到集體效能到政治效能發展,重視少年主動參與、對 他人與環境產生同理心,將行為的改變與社會改變搭起橋樑。. Ch. engchi. i Un. v. 21 DOI:10.6814/NCCU202001109.

(22) (四) 批判性少年增強權能模式(Critical Youth Empowerment) Jennings(2006)提出的批判性少年增強權能模式,包含以下六個面向: 1.友善且安全的環境 成人與少年共創安全與友善的環境,少年要盡可能地參與其中,成人需提 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信任與鼓勵。並且,此環境需要給少年經驗成功與失敗的 機會,進而從過程中學習。 2.有意義的參與 透過真正以少年為導向的活動,促使其嘗試不同角色或發展新技能與覺察 力,進而讓少年在行動中進行反思、對決策具有責任感。 3.少年與成人的權力共享 由於少年在許多組織或活動中少有機會握有權力,故此模式認為以少年為 導向的活動是必要的,只是成人需要在其中引導,並且同時需維持支持與控制 之間的平衡。 4.人際與社會政治歷程的批判反思 有鑒於批判反思需要時間、空間與承諾,在採取社會行動之前,先使少年.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看見並理解與其相關的社會結構、歷程與價值,並在行動過程與行動後進行反 思。 5.參與社會政治歷程以造成有效的改變 此模式認為少年需要參與社會政治歷程與社會變遷,藉以有效對目前社會 形象、價值與規範帶來改變。 6.整合個人與社區層次的增強權能 提供少年透過學習與使用重要的技巧而發展的機會,以提升自我效能;同 時強調社區參與經驗的累積、資源認識與不同意見的處理。. er. io. sit. y. Nat. al. n. (五) 社會同理理論(Social Empathy) 將同理心運用在更廣的層次中,強調覺察他人在社會經濟脈絡中的處境, 並重視個人的社會責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此模式以同理心為基礎,加 上脈絡性的理解(contextual understanding)與社會責任感,共三要素組成。 同理心有助於少年建立社會技巧、與他人發展長期關係,並與社區產生連 結;脈絡性理解促使少年能感受到對方的情緒與認知,覺察社會對自己的影 響;社會責任指的是,在同理他人、覺察他人情境之後,試圖確保與維持社會 成員的福祉,即個人對於改變社會的責任感。 整體而言,以上五個理論皆強調少年的技能發展、成人角色與參與的重要 性。技能發展上,批判思考能力最為重要,而此能力非常仰賴少年本身的自我 覺察與對他人的同理;成人角色的參與方面,支持、鼓勵並保有彈性的環境較 能增強少年權能。 「氛圍」與「環境」是相當重要的條件,少年需要感到自己能夠勝任事情; 在成人的支持與鼓勵之下,少年也能參與有關自身利益的決定,並且看見自己. Ch. engchi. i Un. v. 22 DOI:10.6814/NCCU202001109.

(23) 對事情的影響力、相信自己有處理事情的技巧和資源(胡斐瑜,2006b),在過 程中學會決定、尊重、發聲、主導。. 第三節、 優勢團體應用於高風險少年權能之增強. 社會工作者若一味地想要解決案主的問題,卻缺乏 Know-How 的知 識,增強權能的理念便未能真正被落實,進而容易衍生更多的問題。根據以往 的實證資料,「合作式的助人模式」是有效助人的必要條件,而「以案主優點 為基礎」則有助於合作關係的產生,對於增強權能的助人關係是一條有效的途 徑(曾仁杰,2013)。 宋麗玉(2008)的研究中發現優勢觀點是協助案主認識自身能力的重要策略之 一,後來她更進一步視增強權能為優勢觀點的中介目標,其認為優勢觀點在實 務上相當能夠促進案主的權能增強(宋麗玉與施教裕,2009)。 鄭麗珍(2003)指出增強權能的工作原則基本上是採用優勢觀點,以正向觀點 看待案主,肯定案主有學習、成長、和改變的能力,強調案主與其家庭要比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他人更加了解自身的問題,甚至是自己問題解決的專家(引自宋麗玉,2008: p.127)。 以個案的優勢(strengths)做為建立合作關係的基礎,除了有助於彼此間的信 任,更有助於案主的權能展現,因此優勢觀點是增強權能助人關係的較佳途徑 (曾仁杰,2013)。. 一、 優勢觀點之內涵 「每個人都能看清自己的需要,進而做出最好的選擇」是社會工作最為人. er. io. sit. y. Nat. al. n. 稱許的價值,優勢觀點更強化了這樣的價值,認為每個人皆能學習、知覺和使 用自己潛藏的能力,並且將內在正向的能量發揮出來(沈天勇,2009),此觀 點相信每個人都有優勢之處,身、心、靈皆蘊含豐富資源,能處理生命當中許 多的挑戰。相較於病理觀點,優勢觀點不強調個人的問題與缺陷,著重的是個 人以及生存下來的優勢。 Rappaport(1990)和 Saleebey(2002)認為個案之所以能夠擁有力量,是因為在 工作者適當的協助下,於內在找到某些能量。相較於聚焦個案的不足,優勢觀 點的工作者鼓勵個案定義自己的世界、問題、渴望、優勢;帶著個案運用所定 義出來的內容去面對生活的挑戰,藉由運用社區資源來拉近與社區的距離,進 而建立支持網絡。工作者也透過評量工具的使用、個人計畫的形成,以借力使 力的方式,使個案看見自己的潛能並造成改變,達到社會工作之「助人自助」 目的(劉依玫,2008)。 優勢觀點基於生態觀點的主張,使用社區資源取代個案的孤立與隔離,協 助個案運用適當資源,並與環境中的其他個體或組織發展正向關係(莊翔宇, 2012),社區資源無論是有形或無形,工作者都須確實使其產生作用和發揮力. Ch. engchi. i Un. v. 23 DOI:10.6814/NCCU202001109.

(24) 量,藉以達到正面支持的效果,除了正式資源的連結與提供外,工作者還須進 一步開發和建構非正式資源網絡,促使個案在社區生活網絡中重新棲息和生存 (林冠馨,2007)。 (一) 優勢觀點的內涵要素(徐于婷,2013) 1.措辭使用 與人工作時的措辭,對案主本身、他們的世界和困難有著重要的影響。 2.增強權能(Empowerment) 「增強權能」是人或團體要求環境提供選擇權,並把權力歸給人去做選 擇,確保案主知道自己有權力、資源和能力去行動。 實務上用五個想法建構增強權能之概念: (1)與案主成為合作之夥伴; (2)擴大案主的優勢和能力; (3)聚焦在個人或家庭的環境; (4)假設案主是活動主體和自我的代理人; (5)將其中一個能力指向過去被剝奪和被壓迫的部分。 3.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不是無視一個人的困難和悲慘的生活經驗,也不是樂觀的減少生活 的痛苦,而是在磨難中振作(bear up)的能力。復元並非「治癒」,而是更深 切地接受已形成的傷害或限制,復元是一種存在過程、一種面對生活挑戰的方 法,案主一方面意識到困難與痛苦不可能完全消失,另方面又已培養出足夠的 能力、充足的能量來因應它們,並且不再重複陷入問題的循環裡。 4.癒合和整體性(Healing&Wholeness) 癒合意味著整體性和天生的身體、精神技能,是面對障礙時的「再生」和 對疾病之「抵制」。癒合需要有益的人際、社會與物質環境。亦即,即使個人 受到影響,但仍有自我復原的傾向。 5.對話與合作 對話促使人們證實彼此的重要性,開啟治療自己、他人和組織的裂痕。在 愛、謙遜、信念之下,對話能逐漸促進人與人的平行關係,使對話者彼此之間 產生相互信任的結果。 (二) 優勢觀點的處遇原則(宋麗玉、施教裕,2009) 1.個人有能力去學習、成長與改變 相信案主的能力、引發案主改變的想法和動力、幫助案主維持改變與持續 成長。 2.焦點在優點而不是病理 對於案主發出的負向語言或行動,社工透過察覺語言背後真正的動機,將 焦點聚焦在優點上,適當地進行負向思維解構,運用過去正向經驗喚起案主的 正向感受,不斷增強案主改變的主動和積極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4 DOI:10.6814/NCCU20200110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甄選成績未達 70

投資成長幅度遠低於2020年。就所觀察的國家來看,其中以對新加

(一)體能測驗:研習人員體能測驗,男女生3,000公尺徒手跑步,成績計算

2.本系學生須於大二學年結束前參加英文檢定 考試,成績並應達 CEF 之 B2 高階級(相當於 TOEIC 成績 750

政府在 2017 年曾表示,2025 年將達成「非核家園」能源配比為燃氣 5 成、燃煤 3 成、再生能源 2 成的目標。但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預估,再生能源在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1.4 體能活動對幼兒的成長來說,其意義不單是強健體格,它還可以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