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100%

六 (8/28)

解決問題

100%

七 (10/11)

是發揮創 (11/3)

今天不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量化工具—增強權能量表

本研究採用宋麗玉(2006)發展之「增強權能量表」作為團體成效評估具 體指標,期待以量表所得之量化資料,具體呈現成員在團體前後個人「權能 感」之變化情形,並檢視團體執行成效。

此量表涵蓋「外在掌控力」、「人際溝通技巧」、「自我效能與內控」、

「人際自我肯定」、「社會自我肯定」、「社會政治資源與影響」、「社會政 治權能」、「社會政治行動」等八個向度,能全面涵蓋本研究在進行團體方案 後,所欲達成之核心目標—包括提升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感」、「內控力」、

「外在掌控力」、「自我肯定」、「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等,另 外,「優勢團體」之目標即為促成參與者透過活動「增強權能」,故此量表非 常適用檢測本團體方案成效。以下將依照「增強權能量表」的內容、計分方 式、常模、信度、效度分別作介紹(宋麗玉,2006):

(一)量表內容

量表之發展以 Rogers et al.(1997)的量表為基礎,總題數 34 題內包含八個因 素,包括個人層面的「自我效能與內控」(8 題,第 1 至 8 題)和「外在掌控力」

(6 題,第 9、10、11、12、21、27 題);人際層面的「人際溝通技巧」(3 題,第 14、15、16 題)、「人際自我肯定」(3 題,第 13、17、19 題)、與「社會自我肯 定」(3 題,第 18、28、32 題);以及社會政治層面的「社會政治資源與影響」(5 題,第 20、22、23、33、34 題)、「社會政治權能」(3 題,第 24、25、26 題)、

「社會政治行動」(3 題,第 29、30、31 題)。

(二)計分方式

此為四分的總加量表形式,選項包括:非常不同意(1 分)、不同意(2 分)、同 意(3 分)、非常同意(4 分),分數越高則權能感越強。其中「外在掌控力」因素所 含的五題需要反向計分,即第 9、10、11、12、21、27 題的計分方式為:非常 不同意(4 分)、不同意(3 分)、同意(2 分)、非常同意(1 分)。

(三)常模

這份量表之發展所使用的樣本含括三類,分別為全國社工系的專任教師、

20 個縣市家暴中心的社工員及其所服務的案主,案主部分乃是以婚姻暴力個案 為主,主要是考量此量表比較針對成人而設計。最後有效樣本數為:教師 113 位、社工員 125 位、案主 120 位,共 358 位。於回收問卷後三週內進行再測信 度,接受再測者有 59 位,其中社工員有 37 位,案主則有 22 位。施測結果可依 量表總分區分為四種權能程度:113 分以上(1SD 以上)為「高權能」,100-112 分 之間(0SD-1SD)則為「中度到高」,87-99 分(-1SD-0)為「尚可至中度」,86 分以 下則為「低權能」(-1SD 以下)。

(四)信度

量表各向度都有很好的內在一致性—「自我效能與內控」(0.892)和「外在 掌控力」(0.771);人際層面的「人際溝通技巧」(0.840)、「人際自我肯定」

(0.656)、與「社會自我肯定」(0.721);以及社會政治層面的「社會政治資源與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響」(0.802)、「社會政治權能」(0.831)、與「社會政治行動」(0.878)。三週之整 體量表再測信度為 0.80。

(五)效度

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各向度都具有內部建構效度,各題項與其所屬的向度之 間的相關都在 0.45 以上。這份量表也具有區辨效度,亦即教師、社工員、和 案主之間的整體權能感有顯著差異,教師的權能感高於社工員和案主,社工員 又高於案主。在外部建構效度方面,所有的分量表和教育、學歷、自覺對團體 貢獻、參與社團與否、為自己權益倡導、為他人權益倡導、年齡、參與活動總 次數、角色機會支持、生活滿意度達顯著。除了「人際自我肯定」,其餘 7 個 分量表也都與「性別」有顯著相關,並且所有分量表與「案主福利使用種類」

皆沒達顯著。此量表總分和一些變項整體上有顯著相關性,教師和社工員樣本 的 adjusted R2 為 51.2%,案主樣本為 31.1%;個別變項中達顯著正相關者則 有:「參與團體種類數」、「角色機會和支持」和「生活滿意度」。

(六)量化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共進行六次量表之施測,並於團體結束後結合團體方案進行狀況以 及團體成員個別狀況進行交叉比對分析。

二、 質化工具

以各次的團體紀錄及分別在主要團體處遇介入前、中期一次的訪談質化資 料作為量表之分數差異補充資料。而於團體介入前、中期兩次的訪談更能針對 每一位參與團體者進行個別化瞭解,更能看出團體前後之間的差距,進而說明 高風險少年參與體驗學習團體所帶來之成效。

(一)訪談與逐字稿

兩次訪談皆以受訪者當下覺知的權能為主軸,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次訪談加 入參與者對團體之期待及想法,而第二次著重於參加團體前後的改變、程度及 內涵。訪談大綱如附錄二。

(二)團體觀察紀錄與逐字稿

除了每次的研究者團體觀察紀錄外(含團體歷程、團體特殊事件、團體動 力等),也會採用錄音及協同領導者的觀察筆記,做為團體過程紀錄之輔助。

(三)成員學習單與回饋單

在每一次的活動之後,研究者會要求少年書寫回饋單,由於少年書寫的內 容簡短且深度有限,對於反思方向與自我心得整理感到困難,為使回饋單更有 效發揮,協助少年的反思能夠更深入、分享更豐富,研究者會在每次團體之後 給予「建構式」引導問題,提供少年幾個未來在團體中可以觀察與反思的方 向,並視情況製作學習單,引導少年對當次活動進行更深刻思考,期待透過少 年反思能力,能深化活動學習效果。

(四)信效度

本研究以下列方法控制質化資料的信度及效度(潘淑滿,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增加資料的真實性,降低不必要的干擾

在團體過程中,研究者將盡力營造開放、尊重與完全接納的自由表達空 間,讓成員能在各項學習單中,誠實表達自我的真正想法與感受,增加真實 性;並且給予成員充足時間與專屬個人的隱私表達空間,以促進充分思考並減 少擔心與顧忌,增加資料可靠性。

2.增加研究討論,減少研究者本身的偏誤

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除了定期和協同領導者、機構同事進行討論外,也 與指導教授適時進行討論並聽取建議,以增加對研究過程中各議題之認識與敏 感度,同時也將依討論結果隨時對研究內容進行修改與補充,以避免研究者本 身的偏見或先入為主的觀念,藉此減少研究偏誤。

3.增加資料的多元性

研究者在每次團體過程中或結束後,將進行摘要觀察筆記作為歷程紀錄基 本工具。並在團體歷程中利用錄音方式,避免研究者因本身團體帶領者角色而 無法兼顧甚至遺漏觀察到團體發生的重要訊息。團體結束後,研究者也將謹慎 地將團體歷程錄音資料轉化成文字資料,整理團體的動力進展與成員的特殊狀 況(行為意向、非語言訊息…等)

4.資料的再檢證與保存

研究者在每次活動後到下次活動前,閱讀並回饋成員的心情札記;若遇有 成員表達不清楚、遺漏、矛盾…等敘述,將在回饋中直接與當事人反應並再 作確認,以貼近當事人實際認知。在資料分析過程中,研究者也將適時與機 構督導及指導教授討論資料分析的客觀性與適當性,以確保資料分析的品 質。最後,研究者會在絕對保障受試者匿名及隱私前提下,將相關錄音與文 字紀錄妥善保存,以方便後續查察之用。

(五)質化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將由「訪談」、「團體觀察紀錄」以及「成員自陳札記」整理與歸 納出成員呈現「增強權能」之具體表現,以作為本研究成果資料之補充,將

「學習收穫」對照「增強權能」內涵,明確指出呈現了哪些層面的「權能 感」。

「權能感」概念的定義,擷取宋麗玉(2006)在權能量表中使用的問項與 宋麗玉、施教裕(2009)在著作中對增強權能的具體描述,以作為研究分析之 具體指標,如下表:

表三-3 增強權能向度與具體展現方式 (引自蔡杰伶,2010)

層面 向度 具體展現方式

個人層面 一、自我效能與 內控

1.擁有自尊、自我效能和掌控感 2.能夠訂定目標

3.肯定自己能力並採取具體行動達成目標 4.覺得與所處環境有良好適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