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者直到 109 年暑假,仍然時常從單位其他老師的回饋中聽見少年的轉 變,但團體活動在 108 年底已經結束,由此可以發現少年的改變持續到如今,

因此可以推論平時老師給予的優勢觀念,對少年權能感之維持仍佔了很大的影 響力。

因此,陪伴少年的單位以優勢觀點為背景實為重要,工作者若能在平時生 活中持續以優勢眼光看待少年,甚至培力少年的家庭產生優勢眼光,少年在團 體中所學習到的,便能持續被提醒,以致慢慢能內化到生命裡,漸漸長出復原 力。

三、 研究工具使用之建議

此次研究從第一次團體開始,一直到旅遊結束,總共歷經八個月,因考量 統計方便,量表施測以網路問卷之方式進行,研究者事先將 34 題增強權能量表 題目打進網路表單中,請成員在表單中做回應。

第一次的量表施測時機在訪談之後,第二次施測時機在第四次團體之後,

此二次皆要求成員做完才能離開據點,後面四次的施測時機,分別在第六次團 體後、第七次團體前、第七次團體後、旅行之後,因考量到成員當下不方便聚 集,因此除了第五次施測,其他皆讓成員自行在家中找時間完成,將問卷連結 以訊息的方式傳送給每位成員,並規定在期間之內完成。

然而,成員在家中自行完成量表的時間點不大相同,再加上可能會有不確 定因素干擾填寫量表的心情,因此建議未來仍然以紙本做量表的方式,並且聚 集成員在同一地點一同完成。再者,成員在第三次量表施測時,便開始抱怨題 目太多、施測頻率太頻繁,而第三次施測已距離第二次施測時間為一個月,因 此,建議再拉開頻率,以兩個月施測之頻率做嘗試。

第三節 、 研究限制

一、 研究者的多重角色與團體目的

由於研究者本身是團體帶領者,也是實務場域的社會工作者,雖然在團體 一開始,研究者已向成員說明自己當下的身份,但在團體執行的過程,研究者 難免會以「社會工作者」的身份來看待成員,在觀察時便容易缺乏第三者的客 觀。

而成員在受邀參與團體之時,已經知道此團體產生之一目的是為研究者之 學位論文,因此,成員在團體中的一舉一動,很有可能為了幫助研究者最終得 到正向結果,而有刻意討好之行為表現。雖然就研究者觀察成員回到一般生活 的狀態,可以發現成員的確有因團體而改變,並將改變延續到日常生活中,但 難以探討有多少成員是真正因著團體改變,還是有因著「討好研究者」而勉強 自己改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針對上述的限制,經過研究者和協同領導者的討論,協同領導者不斷幫助 研究者看見過往成員對自己的信任,提醒研究者過去以「社會工作者」之角色 陪伴成員時,並沒有造成太多負向關係,成員大多對研究者產生「正向」之態 度。

然而,事後研究者分析認為,未來當領導者在帶領團體前,需先以優勢觀 點看待自己,並且事先擬定「客觀判斷依據」,依據此判斷來分析成員之「權 能增強」之轉變,如此一來便能跳脫研究者多重身份之限制。而面對成員可能 產生之「討好」行為,領導者可多以「自我揭露」之方法與成員對話,讓成員 意識到自己和領導者產生的夥伴關係,彼此都願意將內心的事情說出來,以使 成員卸下面具,展現出真實的一面。

二、 研究樣本數與資料分析方法限制了概推性

本次研究考量到研究者採樣之方便性,以協會穩定出席課伴班並且彼此間 有一定熟悉度之成員做研究,再加上暑假有些成員不便出席,因而最終以十位 成員進行團體,針對這十位成員的個別狀況作分析。

資料分析方法採量化和質化,量化使用之量表題數三十多題,測量頻率間 隔太短容易使成員感到厭煩,中間幾度測量時有聽到成員的抱怨,因而可以想 像所測得之結果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除此之外,成員填寫量表當下的心情也 很重要,心情不好也容易影響填寫當下之結果。再者,質量化資料一起分析做 核對時發現,權能的提升有時無法在量表分數上明顯看出,進一步探究原因可 能有二:其一為,成員對自己產生了高要求,為自己做評分時覺得自己還可以 更好;另一方面為,成員在自我成長的過程常伴隨自我懷疑,有時候覺得自己 很好,有時候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好。

質化資料除了團體逐字稿之外,還有學習單和回饋單,逐字稿雖然可以直 接反映成員在團體中的狀態,但每一句話背後的心情與意思,若當下沒有直接 與成員做核對,事後也很仰賴研究者自己的解讀,難免發生失真的情況;學習 單和回饋單的部分,成員在書寫時的字數少之又少,研究者事後分析時,不容 易從中看出真實意義,至於為何成員不願意書寫多一點,或許因為成員年紀太 輕,無法在團體當下立即反思到日常生活中,又或許成員在參加團體後已經疲 憊,想要盡快寫完回家休息。

成員非隨機抽樣加上資料分析時有太多不確定性,因此限制了研究之概推 性,有待未來的研究複製此研究以探索優勢觀點團體對於高風險家庭之青少年 增強權能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白倩如(2012)。機構安置少女復原力培育之行動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

25,103-155。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台灣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0,49-86。

宋麗玉(2008)。增強權能策略與方法:台灣本土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 工作學刊,12(2),123-194。

宋麗玉、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

李玉瑾(2005)。青少年讀者身心發展與網路檢索行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 會會報》,75,頁 237-246。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慧君(2009)。冒險學習應用在危機邊緣少年社會工作方案之評估研究。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3m5e8u

何素秋、李孟蓁(2009)。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建構。載 於臺灣社會福利學會主辦之「健康、照護、工作與退休-新興社會風險與 弱勢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1-20),臺北市。

沈天勇(2009)。以優勢觀點探討隔代教養青少年家庭之祖孫互動-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3bq6cg

吳竹芸(2009)。以優勢觀點探析新竹縣關西地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作為。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7g6424

林萬億、黃韻如(2007)。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 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出版。

林桂碧(2013 年 7 月)。弱勢青少年就業服務之探討-從就業問題/需求、就業力及

職涯發展規劃分析。「2013 年兩岸三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浙江大學。

林冠馨(2007)。優勢觀點運用於高風險家庭青少年情緒及行為問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854422

胡斐瑜(2006)。充權賦能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高年級「退縮-被拒絕」學童人際 關係、社會自尊和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 士論文,高雄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2q93mx

徐于婷(2013)。單親家庭親子優勢團體-親子互動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cs5qm3

許嘉家、林姿論、盧玟伶(2007)。我國隔代教養的現況及學校的因應策略-

參以美國隔代教養方案。學校行政雙月刊,47,335-347。

張菁芬(2006)。解析高風險家庭的服務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14,77-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哲誠(2017)。青少年增強權能之探究:權能程度與相關因素。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xs5wsf 張哲誠、宋麗玉(2019)。青少年增強權能之探究:權能程度與相關因素,社會

科學論叢,第 13 卷第一期,頁 1-42。

莊敦傑(2012)。青少年充權導向服務內涵與歷程探討─以台北都會區某少年服務 中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bsyf3f

陳玫伶(2012)。青少年增權的意涵及其價值。社區發展季刊,139,206-215。

莊翔宇(2012)。從優勢觀點探討離院青少年自立生活經驗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3n9ycy

楊靜利、黃奕綺、蔡宏政、王香蘋(2012)。台灣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生育數 量與品質,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1),1-99。

楊靜利、劉一龍(2002)。台灣的家庭生活歷程,台灣社會學刊,27,77-105。

曾華源、李仰慈(2012)。建構弱勢少年復原力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輸送體系,

社區發展季刊,139,193-205。

曾仁杰(2013)‧增強權能之助人關係的形成歷程與策略:以優勢觀點為基 礎的處遇模式,嘉南學報(人文類),39,185–201。

曾仁杰(2014)。邁向復元之路—優勢觀點社會工作處遇關係之內涵與歷程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5y666f

黃雅君(2007)。社會福利服務方案對高風險少年充權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戲劇表達活動方案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538m25

黃慧真(1994)。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

童小珠、蕭佳雨、李政廉(2016)。弱勢兒童品格教育服務方案處遇成效之研究,

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6,131-144。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臺北: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