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治時期花生油生產體系的轉變

第二節 增產計畫與產量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第二節 增產計畫與產量變化

如前所述,在所謂「殖產興利」的政策帶動之下,臺灣總督府開始針對臺灣 的物產進行長期且詳細的調查,其目的是為了從中了解各項物產的生長特性及適 合環境,並以此作為物種改良的依據,花生亦是如此。為了提昇花生油的產量,

臺灣總督府也進行的大規模且繁雜的舊有品種調查以及改良。本節首先探討臺灣 總督府對於花生在來品種調查事業的過程及結果,藉以了解臺灣舊有品種間在外 觀、產量、分佈等,有何差異性?再針對臺灣總督府進行花生品種改良的源流與 過程、結果進行論述。接著,透過日本人有關臺灣傳統花生耕種法的調查論述與 其後改良內容的施行細節、並輔以各地產量變化,試圖建構出官方力量所引進的 科學化耕種技術體系的形成,是否有其階段性?最後,則試圖解答臺灣花生增產 計畫的施行內容,是否受到日本國內的影響?

一、花生品種的調查與改良

(一)傳統漢籍文獻中的記載

傳統漢籍文獻中,對於臺灣花生的品種有記載者不多。《臺灣輿地彙鈔》:

「落花生又分為二種,八月收者曰鴛鴦,十月獲者曰大冇。」78除此之外,另有 多種稱呼。《重修臺灣縣志》:「落花生,俗名土豆……種極廣……今閩省產者,

出興化為第一,名黃土,味甜而粒滿;出臺灣,名白土,味澀而粒細……」79, 亦有「土豆、大冇豆、番土豆」80等名稱出現,也有以大冇土豆為題之詩:「別成 一種落花生,大冇由來博美名。下酒也知滋味好,鴛鴦洋豆不堪評。」81日治初 期連橫所著之《臺灣通史》亦提及「土豆,即落花生。有數種:曰大花、曰二花、

曰鴛鴦、曰鈕仔。」82

透過上述內容,可以發現在傳統漢籍文獻中,大冇、鴛鴦兩類出現次數最為

78 諸家,《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 216 種,1965,頁 131。

79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 113 種,1961,頁 416。

80 蔡振豐,《苑裏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 48 種,1959,頁 91。

81 同上註,頁 113。

82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1962,頁 6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頻繁,故大致上來說,此兩種應為不同品種之花生,並以收成時間為分類依據。

至於其他諸如白土、土豆、番土豆、大花、二花、鈕仔等多種稱呼,在傳統漢籍 文獻中,實難以清楚的顯示出究竟為其他品中之花生,亦或是某一品種之其他稱 呼,換句話說,這類富於印象式、或輾轉羅搜各方訊息的傳統記述文獻,對於花 生品種之記錄,較無系統性,更確切來說,並無將其系統性之必要。但日本人不 同,其為了有效的開闢臺灣的財源,勢必啟動所有的產業調查,與以確切化、系 統化。83故有關臺灣在來種花生的明確分類,便須透過日人的相關農產業調查,

來進一步的說明與釐清。

(二)日治時期的相關調查

1.初步的分類

日治初期來臺之日人、西人,對於花生之於臺灣的重要性,已有相當程度之 認識。明治 32 年(1899)的《臺灣產業雜誌》第九號、84明治 43 年(1910)〈臺灣時 報〉,85皆提及臺灣花生品種有大小粒兩種,亦介紹大粒種適合當作食料、小粒種 適合榨油的事實;而如前所述,明治 33 年(1900)野口保興所著之《臺灣地誌》一 書中,亦將臺灣花生品種分為食用及製油用兩種;861895 年前後來臺的美國記者 禮密臣(James W.Davison)則將清代臺灣的花生粗分為大粒種的大班(即大冇)以及 小粒種的王雲豆(wanyuntao,即鴛鴦豆)兩種。小粒種含油量較多,適合榨油。87透 過上述內容,可以發現有關花生之介紹,大多侷限於其生長環境、用途及其產區。

而在分類上,尚不了解當時臺灣花生之品種,與傳統漢籍文獻一般,只將其依照 外觀大小進行初步分類,不過已經觀察到大小粒種的主要用途,有其不同。

2.系統性調查的展開

有關臺灣花生在來品種之詳細調查結果甚多,但其中亦有不少係轉引過去調

83 蔡承豪,〈日治初期臺灣藍靛業的相關調查〉,頁 101。

84 〈本島人跡のある處として繁殖せる落花生の調查を左に揭く〉,《臺灣產業雜誌》第九號(

1900 年 3 月),頁 26、28。

85 〈落花生栽培法〉,《臺灣時報》16 號(1910 年 10 月 20 日),無版次。

86 野口保興,《臺灣地誌》,頁 92。

87 James W.Davi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頁 3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查之結果,故本節擬先針對幾部重要的調查文獻,以其出版年份依序進行有關花 生在來品種調查之介紹,再綜而述之。

(1) 《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

該份調查報告為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員島田彌市於明治 39 年(1906)出版 有關於日人統治以前臺灣舊有農業經濟作物的相關調查成果之第二部。88該書應 為首部將臺灣在來花生品種進行系統性分類的調查報告。且其調查結果,更廣為 往後諸多文獻所引用。89本書除將所有品種粗分為大、小粒種外,更將其細分為 以下四類:

a. 大粒種

此品種的莖、葉呈現淡綠色,莢果長度介於 1 吋 5 分至 1 吋 6 分之間。莢果 內通常擁有 1 至 2 粒淡桃色的果實。其外形又與日本內地所產之大粒種相異。該 品種為本書 4 種類中收獲量最多的一類。該書亦提及本種輸入臺灣之時間,應為 1860、70 年代之時。90

b. 溫州種

此為大粒種之一種,因自中國大陸溫州一帶傳來而得名,主要充作食料為用。

與大粒種相較,其葉片較大、莢果較薄,但內部種實卻較大粒種為密著。種植區 域主要為臺北廳一帶。91

88 《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共分為普通作物、特用作物、果物、蔬菜作物 4 部。

89 如早川政太郎、松木秀雄著,〈本島產落花生油 ニ就キテ〉,收於臺灣總督府研究所編,《臺灣 總督府研究所報告 第一回》,東京:臺灣總督府研究所,1912,頁 48-49;杉浦和作,《臺灣 視察手引》,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1916,頁 64-65;岩崎善聖,《農業教育、實際農業 資料臺灣農業要覽》,臺中:株式會社中央俱樂部,1932,頁 86。其他諸如相關調查報告、報 章雜誌等,皆有諸多引用之記錄。

90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頁 144。

91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頁 144-1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c. 長形小粒

與大粒種、溫州種相較,該品種其莖、葉較小,並呈深綠色;莢果外觀較皺,

長度介於 1 吋 3 分至 1 吋 4 分之間。一顆莢果內含 1-3 粒果實。但在大粒種輸入 臺灣以後,該品種的栽培面積有日益減少的趨勢。長形小粒主要用途有二:一為 因南部地區缺乏溫州種當作食料,故該品種便為南部地區主要的食用花生品種;

一是其莖葉在中部地區,常被當做畜養牛隻的主要飼料。92

d. 短形小粒

短形小粒為四品種中最晚傳入臺灣者,其種植範圍並不廣,主要分佈於嘉義 廳以南(今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莢果外觀呈現短橢圓形、莢果長度 只有 7 至 8 分,但相較於其他品種,其外觀較美、但也較容易破裂。一棵莢果內 通常擁有 2 粒果實。93

表 3-4 《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中各花生品種分佈區域

品種 大粒種 溫州種 長形小粒 短形小粒 分佈區域 臺灣全島 北部 臺灣全島 南部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頁 146。

(2)《大正三年十二月 第三回技術員製作品展覽會記事》

該調查報告為嘉義廳技師白玉光於大正三年(1915)所著。該著作為觀察臺灣 區域間花生在來品種的最佳參考資料,特別是其記錄區域:嘉義廳,為臺灣花生 之主要產區。此份調查報告,將臺灣在來種花生分為四種:

92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頁 145。

93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頁 1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a. 鴛鴦豆(老公仔豆)

屬於小粒種之一,為臺灣在來種當中最早栽培之品種。在大粒種輸入後栽培 面積逐漸減少。相較於其他品種,鴛鴦豆含油量較多、且其口感較佳,故廣為栽 培;其莖、葉亦適合充作牛畜之飼料。

該品種與其他品種相比,其莖、葉較短小、且呈深綠色;莖長約 1 尺 5、6 吋左右。莢果表面呈不規則、且皺紋多。一顆莢果內包含 1-3 粒的果實。而本種 依照花色之區別,亦可再細分為黃花(黃花仔豆)、白花(白花仔豆)兩種。94

b. 大冇

大冇豆別名蕃仔土豆、大廣仔豆,約於 1878、1879 年左右自中國大陸輸入 臺灣。該品種收穫量多、含油量亦不少,故廣為種植。莖長約 1 尺 2、3 吋左右,

呈淡綠色、且匍匐於地面,通常一顆莢果內包含 2 粒果實。該品種適合種植於富 含鹽份的海岸地帶。95

c. 龍眼豆(鈕仔豆、含鈴豆)

該品種約於清末至日治初期開始於臺灣栽種,相較其他品種,其外觀較圓、

近似龍眼,故名;其一棵莢果內通常含有 2 粒果實。96

d. 油豆

油豆之栽培時間最晚,約於明治 40、41 年(1907-1908)才開始於嘉義廳內栽種。

其富含油脂、且收穫量多,故除其於嘉義廳內之栽培面積與大冇豆不相上下外,

其 1 石之價格,亦較大冇豆貴約 1 成。與前三種相較,其莖、葉最大,且呈淡綠色。而 通常一顆莢果內,包藏 2-3 粒果實於內。97

94 白玉光,《大正三年 第三回技術員製作展覽會記事》,頁 186-187。

95 白玉光,《大正三年 第三回技術員製作展覽會記事》,頁 187。

96 白玉光,《大正三年 第三回技術員製作展覽會記事》,頁 187。

97 白玉光,《大正三年 第三回技術員製作展覽會記事》,頁 187-1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3)《臺灣の資源と其經濟的價值》

該書為高雄州技師福田要於大正 10 年所著。98其在第 20 章之中,介紹臺灣 的各類油品及其原料,花生油便為其一。與前面所列《大正三年十二月 第三回 技術員製作品展覽會記事》一書相比,該書大致上維持同樣之分類原則與記述內 容,但仍有與前書不同之處:

a. 其他品種之出現

該書於分類中,多出「二花豆」一項。為大粒種之一,莢果長 1 吋左右。其 收穫量多,故各地廣為種植。該品種與小粒種相較的話,其含油量較少,故主要 充作食用。99

b. 相異的分類

鴛鴦豆(老公仔豆)被更細分為長莢小粒種之一種,且除依照花色之區別,亦 可再細分為黃花(黃花仔豆)、白花(白花仔豆)兩種外,亦有一適於種植於黏質看 天田的豆種,稱為半況仔豆(異名大廣仔豆),而前述大廣仔豆則為大冇豆之別

鴛鴦豆(老公仔豆)被更細分為長莢小粒種之一種,且除依照花色之區別,亦 可再細分為黃花(黃花仔豆)、白花(白花仔豆)兩種外,亦有一適於種植於黏質看 天田的豆種,稱為半況仔豆(異名大廣仔豆),而前述大廣仔豆則為大冇豆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