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日治時期花生油島內外銷售結構

第一節 運銷體系的形成與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第四章 日治時期花生油島內外銷售結構

透過第三章的討論,可以了解到日治時期臺灣花生油從原料栽培到油料生產 的過程,並未出現結構性的劇烈轉變。品種改良部分,以高雄州及澎湖廳的轉變 較為明顯;耕種技術方面,主要以肥料的使用與病蟲害防治兩項的推廣較為成功;

新式榨油技術與大型製油株式會社難以發展的原因,則與花生原料供應、製油時 節以及新式榨油設備製油成效不彰等因素有關。雖然如此,但因花生在日治時期 的需求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故栽培面積與產量仍呈現持續增長的情形。增加的 因素,除了純粹食用、製作糕點等用途外,花生油需求量的增加亦為主因,特別 是花生油不斷被開發出的多元化用途,受到當時世界各國、特別是歐洲國家所注 意,而臺灣花生油之運用,是否完全依附於當時的世界潮流?亦或是有其特殊之 運用與消費需求?職是之故,本章第一節先透過日治時期花生油於島內外的運銷 情形進行介紹,了解臺灣花生油的流通情形與需求來源、以及產生這些需求的原 因;第二節則透過花生油的消費情形,試圖分析歷年產量變化的可能因素。除釐 清日治時期臺灣花生油的運輸、消費概況外;亦藉由產量與消費間之關聯,試圖 探究日治時期花生油在國家政策、消費市場與運用習慣多重互動下之演變情形。

第一節 運銷體系的形成與變化

有關清代臺灣花生油的運銷情形,筆者已於第二章進行論述。但因清代有關 花生油運銷情形之文獻資料甚為零散且數量不多,以致於難以掌握整個花生油於 臺灣內外部的詳細運銷情形與變遷。相對於此,日治時期的相關資料,則能夠較 為清楚的建構出臺灣花生油的運輸與買賣體系的運作過程與變化。此節首先針對 日治時期臺灣花生油於民間的運銷情形進行介紹、再針對官方需求來源的煙草專 賣局花生油收購制度進行觀察、最後,則將研究視角擴及至海外,藉以了解日治 時期臺灣花生油的貿易概況。必須說明的是,本節將觀察重點,置於「需求來源」

與「流通網絡」的脈絡下來進行鋪陳,內部流通則會先略為述及其網絡變化的可 能因素。有關生產、貿易流通的數量變遷,因牽涉層面甚廣,留待下節再行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一、 內部運銷情形

(一) 流通交易與買賣機制

誠如第二章所述,清代臺灣花生油的販售與流通主導者,為專門榨製各類植 物油脂的油車行。其所榨製完畢的花生油,通常售與其鄰近區域之零售商、雜貨 店,或直接售予當地消費者。其中,又以油車行與各類植物油脂批發商間的交易 關係最為複雜。但其細部的交易與買賣情形如何?以下,便以臺北市大稻埕的交 易情形,進行說明。

一般而言,油車行與油脂批發商的交易制度又可分為「現物取引」、「先物 取引」兩種。「現物取引」意為「實際物品的交易」,通常在油車行製造花生油完 畢之時,油脂批發商通常會指派中間人至各產地與油車行進行商談,並施行油料 品質調查的作業,待完成後會預定所需數量。之後,油車行會主動將批發商所預 定數額之花生油售於批發商。1臺灣的油類品質的鑑定法主要有嗅臭法與點火法 兩種。嗅臭法是將少許的油置於指間並摩擦,進而評斷是否擁有該油料所有的獨 特氣味。各類油料所擁有的氣味不同。茶油通常代有少許酸臭味、花生油則帶有 少許焙烤炭火焦味、大豆油則帶苦臭;點火法則是將紙張浸入各類油中,接著同 時點燃,利用點燃後的煙的多寡與顏色,判別各類油料的品質。通常茶油在初燃 時會產生較多的煙,隨後便逐漸消散、大豆油與花生油皆會產生較多的煙,不過 花生油煙顏色較大豆油白。2此外,批發商亦會直接派遣店員至產地,以「百斤」

為單位直接購買。一般來說,批發商甚少直接參與此類買賣交易制度,多交由他 人代為採買。3

「先物取引」亦即「期貨交易」,近似於清代的「買青」制度。批發商於每 年 6 月,或指派中間人、或親自至產地先預定所要購買之數量,並預付保證金。

保證金以每百斤 5 圓的價額計算。待花生油生產完畢並準備上市後,再依照當時 的價格付清剩餘款項,但如是小量需求者,可先運走所預定之花生油,但需於 1 個月內還清所有款項。通常是以每月的 2、12、22 日為週期,付清所有餘款。交 貨之時,批發商會準備石油空罐作為裝抵花生油之容器,並進行秤重。普通一罐 總重為 29-30 斤之間,4

1 福田要,《臺灣 の資源と其經濟價值》,頁349。

批發商在每次秤重前,會以扣除空罐約 2 斤的重量進行計

2 〈油類鑑識法〉,《臺關》,頁 18-19。

3 福田要,《臺灣 の資源と其經濟價值》,頁349-350。

4 福田要,《臺灣 の資源と其經濟價值》,頁350、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商業貿易部資料》, 頁 2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算,差額則以補貼油車行花生油作為代替。5當然,如批發商與製油業者間,亦 會在收購價格上產生歧見。1910 年臺北製油會社與臺北某批發商間,便因本年 臺北製油株式會社所產花生油待善價而沽、而買方則希望賤價出售,兩方意見不 一致而延宕購期。該批發商雖最後仍購得花生油,但卻希望將來再行結價。6 批發商在購得所需數量之花生油後,便將其售於需要者,通常以一般家庭為主。

而日治時期臺灣花生油內部流通概況為何?以下,係針對臺灣花生油區域流通的 概況進行介紹。

如前所述,一般油車行所製造之花生油,正常而言,是以鄰近地區的消費為 主,這樣的情形至 1930 年代仍未改變。7以明治時期的嘉義廳為例,城市內油車 所製造之花生油多銷售於近山一帶、在樸仔腳者則多銷售於沿海。8宜蘭廳內所 製造之花生油的流通區域較廣,市街中油車行製造之花生油主要銷售於基隆、臺 北;羅東、叭里沙、利澤簡等處的油車行所製之花生油則銷售於花蓮、臺東。9且 廳內所產之花生油,因品質較佳,故大部分供其他地區使用。10明治 41 年(1908) 市內銷售量約為 2、3 千斤、載運基隆、臺北販售量約為 3、4 千至 7、8 千斤、11 大正 3 年共生產 32 萬斤,其中 20 萬斤銷售於廳外。12此外,因宜蘭廳所生產之 花生品質較佳,許多地區的榨油業者會前來採購原料。13新竹與苗栗所產之花生 油,主要向臺北運輸。14南部的花生油生產,則以嘉義廳為最。市內銷售量每年 可到 5、6 千斤;運載至外地發兌 2、3 斤。15除了正常情形下的流通機制外,另 有幾種因素,會影響到花生油的流通區域變化。

(1) 氣候與原料產量

花生產量與氣候間之關係甚密,如遇極端之天氣,必使當年產量大減、繼而 影響隔年花生油的產量。但如某地當年的花生產量大增、榨油量增加,亦會促使 他地批發商前來爭購。例如澎湖廳,澎湖廳可供輸出的商品以花生油、醃漬魚類

5 福田要,《臺灣 の資源と其經濟價值》,頁350。

6 〈意見不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 年 10 月 25 日,三版。

7 作者不詳,《臺灣 の商工業》,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5,頁 106。

8 〈製油近想〉,《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7 月 29 日,四版。

9 〈製油近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6 月 6 日,六版。

10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第十一年產業年報》,頁 310。

11 〈花生油價〉,《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8 月 8 日,四版;〈花生油價〉,《漢文臺灣日日 新報》,1908 年 11 月 26 日,四版。

12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第十年產業年報》,頁 323。

13 〈生油唱價〉,《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 年 2 月 23 日,二版。

14 〈新油市價〉,《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 年 7 月 27 日,二版;〈油豆近況〉,《漢文臺灣日 日新報》,1911 年 9 月 30 日,二版。

15 〈落花生油市價〉,《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2 月 26 日,三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為主。16廳內之花生,往年皆出口至中國汕頭販售,去年因產量大增、品質亦佳。

除臺灣島內製油業者爭相前往購買原料外、澎湖製油業者亦靠著花生油販賣獲利 3 倍,花生油價格也因此被哄抬至每百斤 16 圓的價格;17而臺南市內之花生油價 格,於日治時期以後逐漸昇騰,每擔要價 16、7 圓,但在明治 41 年卻降至 12、

3、4 圓。原因為本地黑白胡麻收成甚好、以及澎湖花生油因花生收成佳,產量 大增且大量輸入所致。18

(2) 花生油需求量的影響

花生油的缺乏,是導致區域流通轉變的主要因素。明治 43 年(1910)臺北廳 內因缺花生油,故各油商不惜重價到處採買花生油。去年每百斤 13 圓 20 錢、現 每百斤 15 圓 70 錢。19臺北廳內的批發商還至澎湖、鹿港以及南部地區收購,但 這些地區存貨亦不多。新竹僅利源商行存 5、6 萬斤,但 170 斤須價 29 至 30 圓,

換算每百斤則需 20 至 21 圓,且該商行不肯配運。導致臺北廳內須用的花生油如 不從中國南方採買、必不敷使用。20至於花生油需求量多寡的決定性因素為何?

各地之可能原因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氣候因素應是首要關鍵,但是否有其他 可能性,日治時期以後逐漸興起的煙草製造業,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臺灣花生油 在內部流通區域上出現變化。這可由明治 38(1905)、42 年(1909)的花生油銷路看 出端倪。明治 38 年因花生豆出產短缺、價額昂騰。但花生油市價卻不振,推究 為臺北廳內煙草停止製造,導至花生油缺少重要銷售管道所致。此時新竹花生油 每百斤為 14 圓、臺北則為 15 圓;21臺南則因熟煙草製造以致花生油有重要銷售 管道,也因此重要提供地嘉義廳每百斤花生油需龍銀 24 圓。22

明治 42 年則因臺北廳內花生油銷路減縮,故現貨囤積量多。加以日本移入 甚多之影響,23價額亦定止不動。每百斤為 13 圓 50 錢。24於此,亦導致宜蘭花

明治 42 年則因臺北廳內花生油銷路減縮,故現貨囤積量多。加以日本移入 甚多之影響,23價額亦定止不動。每百斤為 13 圓 50 錢。24於此,亦導致宜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