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花生油榨製技術的發展與運用

第三章 日治時期花生油生產體系的轉變

第四節 花生油榨製技術的發展與運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154 圓 60 錢。229由此觀之,花生耕種面積能夠不受甘蔗獎勵政策之影響,除了農 民運用輪作等方式進行栽培外,花生的高利潤、以及明治末年以降製油、食料需 求量的大增,或許也是花生栽培情形仍然普及的主要原因。

第四節 花生油榨製技術的發展與運用

一、 花生的採收與收購

花生成熟以後,便進入採收的階段。整體來說,日治時期以降花生的採收模 式並未出現變化,主要仍以人工為主,使用器具亦未見改變。230直至昭和時期仍 是如此。231曾於 1926 年擔任豐原街協議會員的張麗俊,232便曾至自家位於觀音 山的花生園巡視婦女撿拾龍眼豆。233而在太平洋彼端的美國,此時雖嘗試以機械 代替人力,但並未出現明顯成果。234而採收之後的乾燥儲藏,亦未見改變,仍以 上頭搭放茅草的竹製桶狀儲藏室為主。235

與採收相比,日治時期花生的收購模式便呈現與清代不同的情形。其中,收 購對象的增加為最明顯之轉變。自清代以來,花生便會因其用途需求,而有不同 的收購對象。食料用途之花生,通常是由農家自身將其蒸熟或炒熟,再挑至當地 換句話說,前文述及有關清代臺灣花生 的採收與儲藏情形,至日治時期以後仍見延續。

229 〈種甘蔗呢?種雜穀呢?〉,《臺灣民報》第 48 號(1925 年 12 月 20 日),頁 10-11。

230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農家便覽》,頁 281-282、臺灣農友會,《改訂增補臺灣農家便 覽(第参版)》,頁 129、

231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彙報第八十九號 臺灣の落花生》,頁 31、臺灣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編纂,《臺灣農家便覽(第五版)》,頁 118、三好晴氣,《臺灣農業叢 書 特用作物》,頁 118-119。

232 張麗俊(1868-1941),字升三,號南村,臺中豐原人。年輕時從李瀾章、謝道隆等秀才受書。

日本治臺以後,於 1899 年任下南坑第一保保正、後於 1926 年擔任豐原街協議會會員共 6 年。

除任公職外,亦先後擔任葫蘆墩興產信用組合常任理事、富春信託株式會社常任理事、豐原 水利組合組合員等,並擔任當地慈濟宮修繕會總理。亦曾加入或參與櫟社、東山吟社等文學 團體。生平著有〈南村詩草〉等書。其日記 28 冊,目前業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陸續出 版,定名為《水竹居主人日記》。為臺中地區除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外,另一重要歷史文 化資產。參見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2004,頁 750。

233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三)》,頁 386、《水竹居主人日 記(四)》,頁 78。

234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彙報第八十九號 臺灣の落花生》,頁 31。

235 白玉光,《大正三年 第三回技術員製作展覽會記事》,頁 194。

而言,單一傳統製油業者購入花生量約在 2000-3000 石,即 240,000-360,000 斤。256 而臺北製油株式會社則約為 400,000、500,000 斤左右甚至更高。257而據報載,明 治 44 年(1911)以前臺北廳所產之花生,只足夠供給會社三分之一的量。258而因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立起來的收成與交易模式,但仍出現部分轉變。除北部的雜穀零售商發展出「四 週掛」的交易支付制度外,又以收購對象的增加最為明顯。其中,資本額較傳統 油車業者龐大的臺北製油株式會社,在整體收購量上更遠高於傳統製油業者。而 透過上述內容,亦能釐清製油業者的經營,與花生之收成、島內外消費之情形有 著甚為緊密之聯繫,其中又以收成豐欠為最。而榨油業者所收購之花生,在儲藏 至成熟以後,便準備進入榨油的程序。以下,便針對日治時期以降臺灣花生油榨 製技術發展與運用情形進行論述。

二、 榨油技術的發展與運用

如前所述,清代臺灣花生油的榨製過程,須經過烘烤、碾碎、挑選、蒸熟、

壓製成圓餅以及榨製六道程序。而這樣的榨油技術,係由中國大陸南方一帶所傳 入。由此可知,臺灣傳統花生油榨製技術,應是福建、廣東漢人移民至臺時所建 立。不過在日治時期後,受到殖民統治者的影響,臺灣的花生油榨油技術,也出 現與以往較為不同的發展情形。

(一) 臺灣傳統榨油法的缺點

日治時期無論官方調查抑或時人紀錄,皆注意到臺灣花生油舊式榨製技術的 運作情形。除詳細記錄其榨製過程外,亦針對舊式榨油的整體成效進行評斷。如 前所述,臺灣花生油傳統的製法,是以木炭或花生殼置於鋪有竹片之烘爐底下,

以便將花生人內的水蒸氣烘乾,方便榨油。261再利用巨型石輪將花生碾碎成粉末 狀、其後再以竹篩進行選別,將混於粉碎後花生中的外殼碎屑等雜質挑出,最後 再將花生粉裝入竹桶內、並移至灶上蒸熟。蒸熟的花生粉,會形成餅狀。接著利 用鐵圈依序套在花生豆餅上,使其填滿鐵圈之內部。填滿後的花生豆餅,會再用 腳將其踏實,以利進行榨製的動作,262

然而,以傳統的製作方式所得之花生油,卻也容易在油料品質與整體產能上 出現問題。油料品質的部分,以傳統工法榨製所得的花生油,容易出現薪炭材料 最後再利用木製油車進行榨製的動作。

261 澎湖則因炭薪燃料缺乏,故多將花生置於庭院或空地中曝曬。參見蔡承豪,〈戰前澎湖花生的 多元運用〉,頁 149-150。

262 James W.Davi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頁 3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二)20 世紀初世界與日本的新式榨油技術

在針對日治時期以降臺灣花生油榨製技術的轉變進行論述前,筆者先概略介 紹臺灣以外各地於此同時花生油榨製技術的發展情況。

因花生油在 19 世紀末被發現能夠運用於工業層面,使其經濟價值出現顯著 的提昇,進而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經濟物產,也因此花生油製造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不過,時至 1920 年代,世界上的花生主要產國仍以粗製楔形壓榨器以及其他舊 式製造法為主,不過,這些以傳統方式製造出來的花生油多半以地方消費為主。

如何有效的運用新式機械進行大規模的花生油製造,仍待解決。此時運用新式榨 油技術的代表國家為美國,其除有大規模榨油工場進行花生油的壓榨外,亦聘請 歐洲技師進行整個榨製過程的監督。273

花生油壓榨前的原料處理,攸關到製成品的品質以及產量,甚至會影響到榨 油器械的使用壽命。

以下先針對新式榨油工場的花生油製造過 程進行描述。

274特別是花生殼及附著於殼上之塵屑等雜質的去除,更為其 中之關鍵。職是之故,花生殼及其雜質的去除,便成為原料處理的重點項目。大 部分熱帶地區花生主要產區,是以徒手或棍棒進行去殼的動作。275美國則運用花 生脫殼機進行機械脫殼。且在脫殼以前,還會利用震動篩、迴轉篩或送風機等動 力除塵裝置,將附著於花生殼上的塵屑等雜質去除。震動篩為一長方形機械,透 過動力使其震動,置於裝置中的花生便會逐漸往左移動,震動期間,花生殼上的 塵屑等,會從機械下方的過篩落至底部的容器中。迴轉篩則為一金屬製的水平桶,

將花生投入動力驅動的網中迴轉,塵屑便會自網中向外四散。送風機則利用風扇,

將自另一端上方投下花生上的塵屑雜質去除,砂礫鐵片等較重的雜質會掉落在近 處、輕量的纖維質則被吹至最遠處,去除雜質後的花生則落在中間。276

273 臺灣總督府構內南洋協會臺灣支部,《英國領土境內落花生的生產狀況》,頁 31-32;臺灣總 督府中央研究所,《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彙報第八十九號 臺灣の落花生》,頁 35-36。

274 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 調查資料 第一號》,頁 63。

275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彙報第八十九號 臺灣の落花生》,頁 35。

276 中江大部,《油脂及 び其製品》,東京:太陽閣,1940,頁 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圖 3-5 震動篩

圖片來源: 中江大部,《油脂及 び其製品》,頁52。

圖 3-6 迴轉篩

圖片來源: 中江大部,《油脂及 び其製品》,頁52。

除塵後的花生,會接著進行脫殼。脫殼機的構造為一金屬圓筒,下半部有一 適當間隔能穿入鋼鐵棒,圓筒內側則有一表面粗糙的旋轉圓盤。先將花生自上方 倒入、通過圓盤時便能將外殼除去,去殼後的花生會從下半部出來。脫殼機下方 另有一通風裝置,能將種子依照重量進行選別外,亦能將外殼碎片集中吹往同一 區集中。277亦有以石料為材質的脫殼機,其外觀為一石臼,直徑約 2 尺、高約 1 尺,內有二個木製圓板。上方圓板可旋轉、下方圓板則為固定。兩圓板間的間隙 可隨花生種實的大小進行調整,將花生自上方圓板的中心倒入後,透過兩個圓板 間的間隙將花生殼去除,除殼後的花生會再通過一通風裝置,將種子依照重量進 行選別以及將外殼碎片集中。278

277 臺灣總督府構內南洋協會臺灣支部,《英國領土境內落花生的生產狀況》,頁 32;臺灣總督府 中央研究所,《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彙報第八十九號 臺灣の落花生》,頁 35;中江大部,《油脂 及び其製品》,頁 53。

278 《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彙報第八十九號 臺灣の落花生》,頁 35;辻本滿丸,《日本油脂工業》,

頁 3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圖 3-7 脫殼機

圖片來源: 中江大部,《油脂及 び其製品》,頁53。

脫殼後所得之花生仁,則進入碾磨的程序。該步驟是為了將花生仁內的細胞 組織破壞,易於榨出油份。一般以磨碎機(Roller)以及滾壓機(Edge runner)為主。

磨碎機有 3-7 個鋼鐵滾筒上下重疊,滾筒表面有平滑及溝刻式兩種,種實較小者 用平滑式滾筒、較大者則用溝刻式滾筒。運作方式為:將花生仁放入機械上之漏 斗,經過導引後會落至導板上,再經由導板自兩個滾筒滾過、再落至另一導板滾 進另一滾筒。如此重複 4-7 個滾筒後,花生仁便會被磨碎成粗粉狀;滾壓機則是 在花崗石或鐵製的水平臺上裝置一凹凸表面的花崗石(或其他石材)的滾輪,轉行

磨碎機有 3-7 個鋼鐵滾筒上下重疊,滾筒表面有平滑及溝刻式兩種,種實較小者 用平滑式滾筒、較大者則用溝刻式滾筒。運作方式為:將花生仁放入機械上之漏 斗,經過導引後會落至導板上,再經由導板自兩個滾筒滾過、再落至另一導板滾 進另一滾筒。如此重複 4-7 個滾筒後,花生仁便會被磨碎成粗粉狀;滾壓機則是 在花崗石或鐵製的水平臺上裝置一凹凸表面的花崗石(或其他石材)的滾輪,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