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治時期花生油生產體系的轉變

第一節 生產體系轉變的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第三章 日治時期花生油生產體系的轉變

1895 年,清帝國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最後清帝國戰敗,臺灣被割讓與日 本,遂進入為時 51 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擁有臺灣以後,開始針對政治、

經濟等各向層面進行大幅度的改革。清帝國所遺留下來的政治制度,或許能在短 時間內進行整頓。但臺灣漢人移民經過長時間所建立起來的經濟體系,是否能如 同前者般順利的推行?實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其中,各類農產經濟品產業間行之 有年的產銷制度,早已成為清代臺灣漢人社會間商貿經濟活動運行、發展的主要 機制。花生油的產銷亦是如此。對於統治理念與清帝國相異、且地理環境又與臺 灣大相逕庭的日本而言,其是基於何種原因,試圖引進新式的花生油的生產技術?

其引進的過程如何?而這樣一種揉合了科學化以及國家規範性的生產技術,其結 果究竟如何?本章便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有關花生品種、耕種法以及榨製技術 調查與改革的嘗試與結果,試圖釐清在不同政權的運作思維下,臺灣花生油的生 產體系出現何種變化。

第一節 生產體系轉變的背景

一、 總督府的產業政策

持地六三郎在 1912 年出版的《臺灣殖民政策》中,清楚的指出自 1895 年到 1912 年 17 年間臺灣殖民政策的階段主軸:第一階段為 1895 到 1902 年。該時期 以平定、掃蕩臺灣各地殘餘「土匪」勢力為主、藉以確立平和秩序;第二階段則 是以經濟、產業發展為重心。1

臺灣殖民統治方針確立的發端,以 1898 年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 官後藤新平就任後的各項措施為基礎。其後多位繼任者雖在政策細節上有所變動,

換句話說,以臺灣總督府為核心所推展的各項產 業政策,要自 1902 年以後,才有顯著的發展。

1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頁 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但大體上並未背離整體政策的主要架構。2而為了維持臺灣島內治安,當時臺灣 總督府光是軍需費用的開銷,便達到每年一千萬元。其中七百萬元是由日本國內 所支出。也因如此,當時日本國內甚至出現「以一億元的代價當臺灣出售給外國 或中國」的言論,臺灣依附於日本為一種「奢侈」的輿論也逐漸形成。日本政府 最終於明治 30-31 年(1897-1898)間,經會議通過,將支付臺灣的補助款削減為 每年四百萬元。該結果也促使兒玉總督與後藤新平民政長官,致力於建立專賣局 制度、確立臺灣關稅權、整備貨幣制度、驅逐歐美資本並以臺灣漸趨安定的社會 來吸引日本資本等臺灣財政獨立的措施。3

明治 34 年(1901),兒玉總督特別召集臺灣各縣知事、廳長、總督府高等官 員、日本及臺灣的仕紳,以及各街廳參事、街長等共二百五十餘人,進行世界大 勢之訓示。其於該訓示中,強調財力之雄厚者,才能處在優勢的地位,而如何增 長自身之財力?兒玉總督認為,唯有振興臺灣島內之產業一途。在訓示中,兒玉 總督更點名各類農業以及自然資源物產的開發、獎勵與改良,為產業振興之中樞。

而農業機構的設立,則是上述計畫執行的推進器。4換句話說,總督府希望透過 臺灣農業的開發,將臺灣打造成日本國內原料供給地與殖民母國工業產品的銷售 市場,再以臺灣為根據地向外擴張。5

在這樣的經濟政策思維下,臺灣總督府有關農業的發展措施,必然會先以臺 灣幾項重要產業如米、糖、茶與樟腦的改良為主軸,再擴及其他各類物產。但相 較於其他物產,花生生產體系的轉變,則呈現遲滯的現象。大正 2 年(1913)9 月 20 日的《臺灣時報》中,出現一篇有關臺灣花生產業的連載文章,內容提到如 米、糖、茶、園藝作物等島內物產,在官方的產業改良政策下逐步發展,唯獨花 生產業並未受到關注。相反的,呈現日漸萎縮的趨勢。6由此可知,臺灣總督府 直至大正初年,尚未正視到花生、特別是花生油的運用,對於臺灣的經濟活動來 說,有其重要性與普及性。而官方究竟於何時才注意到臺灣花生之經濟效益?以 下,便以花生增產動機與主導機構為論述主軸,藉以釐清臺灣總督府實施花生產 量改良計畫的因素與時間點。

二、增產動機與主導機構

2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柑橘產業的開啟與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頁 14。李力庸,《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4,頁 16。

3 矢內原中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頁 23。

4 〈殖產興業に關する兒玉總督の訓示〉,《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臺北:臺灣總 督府,1941,頁 64-68。

5 李力庸,《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頁 16。

6 歐汀,〈落花生(一)〉,《臺灣時報》48 號,1913 年 9 月 20 日,頁 39-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日治時期臺灣花生生產體系改良的動機為何?透過日治時期的產業調查及報 章雜誌的陳述,可間接了解臺灣總督府其對於花生生產層面改良之意圖。

臺灣總督府進行花生改良之原因,應與花生為臺灣島內普遍消費的嗜好食料 以及重要的製油原料有關;再者,與日本內地的花生產量相較,臺灣在來種花生 的產量較低。明治 42 年(1909)的《臺灣日日新報》中,針對臺灣在來種花生與日 本主要花生產地所生產之花生進行品質方面的比較。文中認為,臺灣在來種花生,

無論在豆藤、豆實等外觀上,皆較日本內地花生主要產地,如千葉縣等地的花生 不良,7也因如此,導致臺灣在來種花生的製油量不高。8職是之故,臺灣總督府 便開始企圖針對花生的品種改良、栽培法、榨製技術等方面進行調整。除了日本 人所認定之品質不佳之外,自清代臺灣漢人社會間便已普遍運用的花生油,在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之交,出現了走向世界舞台的契機,或許也是總督府施行 增產計畫的因素之一。以下,首先針對花生油於 19 世紀末以降的運用情形進行 概略性的敘述。

(一) 漸趨多元的運用情形

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與Steven Topik(史提夫‧托皮克)在其所合著的《貿 易打造的世界》中,提到在 1900 年左右,德國、美國的化學家,發現到花生油 能夠運用於工業上,9使得其在歐洲地區需求量大增,10也促使中國、印度、西非 以及美國等地區開始大規模栽種花生以利出口。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 戰後時期。花生需求的成長速度一直大於供給速度,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 1930、

40 年代,才又被另一波化學發現給毀滅。11

而花生油除了舊有的食用、照明、燃燒(主要吸食鴉片時使用)等功能之外,

又能運用於哪些方面,以至於其能在 20 世紀初期有著龐大之商業利潤?以下便分

7 〈土豆改良〉,《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 11 月 7 日,第 6 版;〈內地來臺落花生豆〉,《臺灣 日日新報》,1915 年 2 月 26 日,第 6 版。

8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陳列品解說》(國立臺灣大 學 5 樓臺灣特藏資料庫),頁 23。

9 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Steven Topik(史提夫‧托皮克)著、黃忠憲譯,《貿易打造的世 界》,臺北:如果出版社,2007,頁 193。

10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彙報第八十九號 臺灣の落花生》,頁 8;歐汀,

〈落花生(一)〉,《臺灣時報》48 號,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3 年 9 月 20 日,頁 40。

11 有關花生於中國、美國等地栽培風潮的詳細內容,可參考陳風良、李令福,〈清代花生在山東 省的引種與發展〉,頁 58。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一)》,北京:新華書局,1957,

頁 437。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Steven Topik(史提夫‧托皮克)著、黃忠憲譯,《貿易 打造的世界》,頁 193-194;魏婭婭,〈試論近代中國植物油出口貿易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

頁 66 等相關史料與研究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項介紹臺灣與世界各地當時花生油的主要用途:

1. 各類工業用途與發展之態勢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之下,花生油在進入 20 世紀以後,於世界各地有著甚為 多元化之用途,特別是英國等歐美國家。除可充作機器潤滑油之外,更被發現能 夠廣泛運用於諸多產品的製造過程中。諸如肥皂(石鹼)製造、製造絨布製造時防 止絨毛糾結、12顏料製造等;13食品工業方面,可製造人造乳酪、醃製鰯魚罐頭等;

在英國,花生油更為調劑書中藥局用油之一。14另外,在歐洲某些地區(如英國),

花生油甚至成為價格日益上漲的橄欖油代用品。15正因如此,自 1910 年代以降,

花生逐漸成為英國主要輸入品之一,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本地的花生油 工業亦大規模興起。16當時世界上所產之花生,大部分皆用來榨製花生油。長年 扮演世界榨油業中心的法國馬賽港,每年皆有自世界各地而來的花生油輸入;荷 蘭、西班牙、義大利以及德國的花生油工業,亦呈現蓬勃之發展;印度、美國等 花生主要產國,也大量生產花生油,供國內市場消費。與此相對的,則是中國、

日本與印尼,其所生產之花生油,在本國並無龐大之需求,故主要用來出口。17 也因為此時花生油所帶來之利益相當可觀,許多國家開始大量栽種花生。此 時的日本國內,也開始響應此一風潮,實行諸多獎勵辦法,藉此來鼓勵農民栽種;18 反觀運用花生油已有兩、三百年歷史的臺灣,官方仍尚未針對花生整體產值進行 有計畫性之政策規畫,也因如此,臺灣社會逐漸出現改良耕作法以及榨油技術的 聲音。19

2. 臺灣的特殊用途──調製菸草

12 辻本滿丸,《日本植物油脂》,東京:丸善諸式會社,1912,頁 386-387。

13 久保利夫,《熱帶農林學概論》,東京:西ケ原刊行會,1944,頁 213。

14 臺灣總督府構內南洋協會臺灣支部,《英帝國領土內 に於ける落花生の生產狀況》,臺北:山科 商店印刷所,1926,頁 36-37。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調查資料 第 一卷》(無版權頁),頁 63。

15 臺灣總督府構內南洋協會臺灣支部,《英帝國領土內 に於ける落花生の生產狀況》,頁36-37。

15 臺灣總督府構內南洋協會臺灣支部,《英帝國領土內 に於ける落花生の生產狀況》,頁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