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壓力因應策略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壓力因應策略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節 壓力因應策略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到一些本身能力不足以應付的壓力事件,

當面臨這些壓力情境時,個體便會採取若干策略予以因應。本節就「因應的定 義」、「因應的理論模式」、「壓力因應策略的測量與分類」、「大學生的壓力因應策 略」、「背景變項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分別說明如下:

壹、因應的定義

早期對因應的研究傾向「特質論」的觀點,認為因應是個人的一種特質,個 體對外在事件的因應方式有一定的傾向。後來對因應的研究傾向「情境論」的觀 點,焦點著重在因應的過程與處理上,認為情境是影響個體因應的主要因素,環 境中的因應資源、個人對外在事件的認知評估,皆會影響到個體的因應行為與結 果。近年來對因應的研究傾向「互動論」的觀點,認為單就特質論或情境論的觀 點並不足以解釋,必須將特質論與情境論的觀點加以統整,強調因應是個人特質 與環境互動的結果(Altmaier, 1995)。由於時代、觀點的不同,學者們對於因應 的定義也有所差異,其又可分為兩種取向:(1)認知過程取向;(2)決定過程取 向。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認知過程取向

Lazarus 和 Launier(1978)認為因應是個人在行動上和內心上的努力,以 處理環境和內在的要求或衝突。而這些要求或衝突是個人難以負擔,或是超出 個人資源的。因此,因應應該是以新的或不常用的策略處理較嚴重的壓力事

件,至於其他不需要太多思考即能以習慣性行為處理的,就不能算是因應。

Weisman(1978)認為因應是解決問題的行為,此行為企圖解決痛苦、困 難,以得到報酬、平靜及平衡。換言之,個體透過這些行為可以克服威脅或遏 止危險狀況。

Folkman(1984)認為因應包括認知和行動。當個人面對危機時,為了保 持身心之完整性,減輕其不適應的感受,所採取的任何方法。因應本身是動態 的,包含認知、行動、評價與再行動等步驟。

Lazarus 和 Folkman(1984)認為因應非一種靜止狀態,是個體在面對壓力 時的反應和環境互動過程中不斷評價、再評價。個體透過調整認知和行為,有 效管理內外在超過個人資源及負荷的要求,以減緩壓力,進而恢復平衡狀態。

因應過程可藉由強化個體的因應能力,改變個體對因應及要求的認知,以預防 或減緩壓力。

根據以上的定義可發現,認知過程取向學者對因應的定義有下列幾項共同 特性:(1)因應是認知過程取向;(2)把因應視為一種結構,強調因應效果同 時影響個體與環境;(3)因應僅為個體回應外在需求的努力,並無好壞的先決 假設;(4)因應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應本身並無成敗之分;(5)

因應是兼具認知與行為的綜合歷程。

二、決定過程取向

McKinney、Lorion 和 Zax(1976)強調因應是目標導向行為,透過增強行 為或訓練計畫促使自我強化,以達到自我領悟,並且成功組織和統整自己的行 為。

Gmelch(1982)認為因應是一種決定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選擇最有效的 技術來減緩壓力。因應的預期效果將會減輕壓力所帶來的痛苦,有助於個人專 業的發展。

Billings 和 Moos(1984)認為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 主要因素。因此,因應具有緩衝壓力的效果。

Thompson、Dengerink 和 George(1987)認為因應乃個體面對突發狀況或 不利情境時,所產生的有效行為反應。

根據以上的定義可發現,決定過程取向學者對因應的定義有下列幾項共同 特性:(1)因應是決定過程取向;(2)個體在決定的過程中,選擇最有效的方 法或技巧來減輕壓力;(3)視壓力為邁向正向、健康的努力歷程,故對因應持 正向看法。

綜合上述,本研究擬將因應定義為:個體在面臨壓力情境時,內外在要求超 出個體能力或資源的負荷,個體為了重新建立生理與心理之平衡,所採取的認知 評估或行為改變。如果因應有效,便可減輕或免除壓力的困擾;反之,如果因應 無效,不但不能克服壓力,反而會引發生活上更多的困擾。

貳、因應的理論模式

根據心理與社會學家的各項研究,有關壓力因應的理論模式,目前比較具體 的有三類:(1)人格特質導向理論模式:主張性格特質決定個體的應對型態,不 考慮有無生活壓力的產生;(2)認知評估導向理論模式:主張評估個人資源、社 會資源、個人應變能力、問題解決難度後,才會有壓力的反應;(3)互動學派導 向理論模式:主張因應行為決定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其間有一股動力,是 交互且雙向的關係。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人格特質導向理論模式

人格特質導向理論模式是由 Pervin(1984)所提出,其在說明個人人格的 形成是極為複雜的,差異性亦大,人格特質是影響個人因應行為的主要因素,

其主要特徵可歸納為四種(戴嘉南、鄭順照,1996;Pervin, 1984):

(一)先天遺傳的人格特徵:

如基因、智商、種族、性別、體裁、容貌等會影響一個人的獨特作為。

個人的情緒性、活動性及攻擊性均隱藏在胚質中,特質、習性與偏好也來自 遺傳。遺傳決定了個人本質的大半,如種族、頭髮、身高、體型、智力等。

個人的因應行為也與遺傳的基因有關,有些人保守,有些人聰明有應變力,

有些人則有遺傳性神經疾病。

(二)環境性的人格:

在生存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格的心理症狀,如緊張、焦慮、壓力等,

大多是來自生存競爭激烈的環境經驗所造成。民族性、個人生活史、環境競 爭經驗等,都會影響個人的因應行為。

(三)社會性的人格:

社會達爾文主義證實人類為追求較好的生存條件,基因會產生變化,同 時社會力量,如領導、服從、道德觀、價值取向等,不但會影響個人的心理 發展,也會影響個人的因應行為。

(四)教育性的人格特質:

教育性的人格解組能增進人際關係,亦能建構出不同的因應行為,包括

(1)情緒性的人格解組:需用心理支持協助其觀念重組;(2)認知性人格解 組:需排解其非認知的觀念,以脫離非理性的控制;(3)行為性人格解組:

得增強其正當行為,消弱其不正當行為。

二、認知評估導向理論模式

認知評估即個人對事件的反應及所做的評價與判斷,而後採取相對應的因 應策略。Lazaruls 和 Folkman(1984)提出壓力與因應是認知評估的動態過程,

而認知評估歷程可分為五個步驟(如圖 2-8 所示),包括(1)可能發生之壓力

事件;(2)初級評估;(3)次級評估;(4)努力因應;(5)適應結果,茲分述 如下(Lazaruls & Folkman, 1984; Slavin, Rainer, McCreavy, & Gowda , 1991):

圖 2-8 壓力因應認知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Slavin 等人(1991:157)。

(一)可能發生之壓力事件(stress events):

包括影響個人的重大事件(如離婚)及日常生活中的困擾(如考試不理 想),範圍很廣。

(二)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

即個人評估壓力刺激對個人福祉的意義,通常會問自已:「現在或未來我

3.有壓力的評估:個人知覺事件有切身的關係,將事件判斷為有壓力。有 壓力的判斷包含三種類型:

(1)傷害∕失去的評估:結果已對個人造成實際損害,如被剝奪權益、

疾病、車禍受傷、失去所愛的人、自尊受損等,個人因此引發憤怒、

厭惡、失望或難過的情緒。

(2)威脅的評估:尚未發生傷害,但個人預期會發生傷害。這種傷害可 能可以避免或根本無法避免,個人會因此經驗到擔心、焦慮、害怕 的情緒。

(3)挑戰的評估:對個人有獲益,且個人預料會有一個令人歡喜的結果,

個人因此產生有興趣、有希望、有信心的感覺。

(三)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

即個人面對壓力的刺激時,會自問「我能做什麼?」來克服預防傷害或增 加獲益的可能性。次級評估是一個複雜的評鑑過程,個人評鑑自己的內在資 源(如健康、智力、解決問題的技巧等)或外在資源(如金錢、工具、設備、

社會支援等),據此考慮斟酌哪一種因應方向,此一方向達到效果的可能性為 何?此一方向可以使用哪些因應策略?

(四)努力因應(coping efforts):

將努力因應依其功能分為「問題取向的因應」(以處理問題為主要功能)

及「情緒取向的因應」(以紓解情緒為主要功能)。 1.問題取向的因應:

指個人努力去處理引起的問題,把焦點放在處理壓力源的外在情境特 徵。問題取向的因應和問題解決相似,兩者都會分析問題,想出改變的方 法,並評估其代價及可能的結果,再採取行動。然而,問題解決只把注意 力放在環境上,如改變環境;而問題取向因應則包括一些針對個人內在世

界的改變方法,如改變期望標準、建立行為的新標準、學習新的解決技巧 等。

2.情緒取向的因應:

指個人試圖去調節壓力的負向情緒,不直接處理產生壓力的情境,焦 點在於調整壓力源對內在情感的影響。情緒取向的因應包括「認知的」與

「行為的」:

(1)認知的因應:如暫時將問題擱置在一旁、選擇性的注意、強調正面 等,亦有增加其情緒困擾的,如自責或其他形式的自我懲罰。

(2)行為的因應:如運動、放鬆、喝酒或尋求情緒支持,使個體暫時離 開問題。

(五)適應結果(outcome):

壓力的適應包含認同、幻想、同理心和預期等,其結果可能造成社會功 能、組織士氣和個人生理健康三方面的問題。

三、互動學派導向理論模式

Moos(1984)提出個體、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如圖 2-9 所示),假定 個體面對生活壓力與其環境、個人系統息息相關,且個人與環境因素深深影響 個體認知評價與因應反應。若改變環境及個人系統,將有助於減少個體經驗壓 力事件的機率。

環境系統包括物質的、政策的、所屬團體共同特徵、社會氣氛等因素。個

環境系統包括物質的、政策的、所屬團體共同特徵、社會氣氛等因素。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