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多元性別的認同歷程

「性別」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產生急速與根本的變化,生物科學與行為科學 的進展,讓科學家認識到,數千年來習慣使用的非黑即白的性別定義-不是男 性就是女性-已遠不足以描述我們已知的性別意涵(李永適,2017),性別界線 模糊,從二元走向多元。本節先建構同志的定義,雖然有人認為性傾向可以透 過後天的教育改變,但心理學家與精神醫學專家認為不宜透過治療改變性傾向,

而是應該協助同志的發展與認同,然而,外在環境當中有許多不友善的因子「父 權、異性戀霸權、恐同」,此時,同志教育便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協助同志 順利發展,二方面在社會上具支持同志的指標性意義。

壹、 同志的定義

「同志」(gay)一詞出現之前稱為「同性戀」(homosexuality),「同性 戀」用於醫療與臨床上,被認定為疾病的一種。1970 年代,世界的性觀念逐漸 開放,「石牆運動」之後,同性戀陸續發起人權運動,大眾以及專業領域對於同 性戀重新認識,1973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

《心理異常診斷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第三版中,將同性戀從心理疾病名單中刪除(引自張志豪,2009;

張春興,2009),此後,諸多相關學會組織亦陸續發表官方聲明:

(一)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1998 年聲明:

「同性戀並非精神疾病,所有心理衛生專業工作者應致力去除長久和同 性性傾向相關連的精神病污名。」

(二) 美國精神醫學會 1998 年及 2000 年兩度明確聲明:「反對任何基於認為 同性戀本身為精神疾患,或是個案應當改變其性傾向的假設,而進行的 精神醫學治療,例如:矯正療法。」

(三) 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ACAP)2006 年聲明:「家長需要清楚地瞭解,同性戀並非

是一種精神疾病,人的性傾向並非由選擇而得,改變性傾向的治療不應 進行(引自方德隆、劉安真,2012)。」

由於「同性戀」使用於醫學上,過去帶有負面意涵,除非在專有名詞上有需 要,或者引用原文時尊重原作者,研究者採用「同志」這個名詞(劉力中,2012)。

同志一詞最早為志趣、志向相同的人,例如:《後漢書》當中「所與交友,必也 同志。」以及《紅樓夢》當中「樂得與二三同志,酒餘飯飽,同消寂寞(教育部 字典a)。」後來,在政治上引申為同一政黨的夥伴,例如:孫文先生名言「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89 年,香港導演林奕華籌辦香港第一屆同志 影展,以這句名言,鼓勵性傾向為同性戀者共同參與,讓同志文化與大眾文化 連結(趙淑珠,2008)。要了解同志,須先了解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 以及性傾向等相關名詞。

一、 生理性別

生理性別(sex)指一個人在生理上所屬的性別(方德隆、劉安真,2012),

即個體外顯的性器官,在生物學上,生理性別不同,基因也有所不同,因此可透 過性染色體進行檢測,XX 代表女性,XY 代表男性。

二、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身性別的深層內在意識

(Green & Maurer, 2015),也就是一個人對於自身性別的自我概念、認知、特 質與表現方式(洪光遠(譯),2005),孩子大約在兩歲左右會開始意識到男女 生理上的差異,到了四歲,大部分孩子已對自身有性別認同(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5),如果一個生理男性,認為自己是女性,我們可以 說他的性別認同是女性,通常他/她會展現更多女性應該表現出來的行為與特質

(洪光遠(譯),2005;趙淑珠,2008)。

三、 性別氣質

性別氣質指一個人的外顯氣質是陽剛(masculinity)還是陰柔(femininity),

也可以說是一種外顯的性別表現(gender expression)包含個人風格、衣著、髮 型、妝容、飾品、聲調、肢體語言等。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其性別氣質可能一致 也可能不一致。當生理性別與性別氣質有所差異時,可能悖離社會期待與文化 常規,即稱為性別表現不一致(Green & Maurer, 2015)。

四、 性傾向

性傾向又稱為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指一個人愛戀、情慾的對象是 同性、異性還是雙性(趙淑珠,2008)。性取向指的是受到他人「外在」吸引,

性別認同指的是深層「內在」的自我認知(Green & Maurer, 2015),與性別認 同相較,性傾向要到比較晚才會逐漸明朗(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5),即青春期開始對他人產生性吸引力。和飲食一樣,性是生物原始的內在 趨力,因此,在心理學上常以動機理論建構性傾向(洪光遠(譯),2005;張春 興,2009)。

2-1-1 性別光譜

我的特質 類別 屬性 社會議題

我生下來是… 生理性別 公ß光譜地帶à母 男女平等 我覺得我是… 性別認同 男生ß光譜地帶à女生 跨性別 我看起來像… 性別氣質 陽剛ß光譜地帶à陰柔 娘娘腔與男人婆 我喜歡的是… 性傾向 女生ß光譜地帶à男生 同性戀/雙性戀 資料來源: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認識同志。取自https://hotline.org.tw/book/10。

性學學者 Alfred C. Kinsey 將性傾向分成七個等級(零到六級),認為異性 戀與同志的性傾向只是向度的兩端,其研究指出除了絕對同志(六級)外,大部 分每個人或多或同時存有同志傾向(引自張志豪,2009),也就是說,Kinsey 認 為性傾向如光譜般有連續性,不是非此即彼的。事實上包含性別認同與性別氣

質也可以用這個概念解釋,個人擁有的特質相當多元,展現在性別上也是如此

(引自黃益中,2017)。因此,具有特定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與性傾 向特質者,可以分屬以下不同的「同志社群」。

五、 同志社群「LGBTQQIAAP」

2014 年,世界最大社群網站 Facebook 在官方頻道公布,性別欄除了「男性

(male)」、「女性(female)」選項外,在自訂中的「中性(neutral)」選項,

新增為 56 種性別認同選項供使用者選擇,包含無性向(asexual)、雙性

(androgynous)、跨性別者(transgender)、性別酷兒(genderqueer)等多種選 項,讓多元性別族群不再受限於原本的少數選項(勞倫斯,2014)。

同志最早專指同性戀,即性傾向與主流社會不同者,不過,同性戀可能伴 隨著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不同,對於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和社會主流價值不同 者,同性戀者位處相同的社會情境,較能同理與接納,例如:雙性戀、跨性別者 與酷兒,而形成互相支持之社群,即為常聽到的LGBTQ。因此,在生理性別與 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等自我認定的議題上,相對於異性戀較為少數,稱 為「性與性別認同少數群體」(Minority 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ies),簡稱性少 數(Young & Meyer, 2005),在許多教科書當中,均有對於同志族群進行統整 說明,例如:趙淑珠(2008)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當中提到 LGBTSQQ,

即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

(Transgendered)、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酷兒(Queer)、疑性戀

(Questioning),近年來,同志社群陸續加入新的成員,包含雙性人(Intersex)、

無性戀(Asexual)、直同志(Straight Allies)、泛性戀(Pansexual)等(Green, E. R. , & Maurer, L. , 2015),而擴展為「LGBTQQIAAP」,整理如下表。

2-1-2

同志社群LGBTQQIAAP

英文 中文 定義

Lesbian 女同性戀 生理性別為女性,性傾向也為女性者。

Gay 男同性戀 生理性別為男性,性傾向也為男性者。

Bisexual 雙性戀 不論生理性別為男性或女性,性傾向可以接受男 性,也可以接受女性者。

Transgendered 跨性別 在性別認同、性別氣質、行為舉止、外貌與裝扮、

聲音或是生理性別等的展現上,不受限於主流社 會以男女二元為標準者。例如:男扮女裝、進行變 性手術者。

Queer 酷兒 泛指在性與性別社會階層中邊緣的一群人,接受 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以邊緣者自居,並且自豪於自 己的差異。

Questioning 疑性戀 正在認同自己性傾向者,或認為自己的性別、性慾 或愛戀的性別對象是流動的。

Intersex 雙性人 在基因、生殖系統或賀爾蒙型態上,不符合對男性 或女性典型二元定義者稱為雙性人。

Asexual 無性戀 指對於性慾不具有特別的性傾向,但會有情感上 的浪漫感覺、渴望建立浪漫關係者,亦即「柏拉圖 式戀愛」。

Straight Allies 直同志 指對同志友善、支持同志社群的異性戀。

Pansexual 泛性戀 無論對象的生理性別或性別認同為何,皆可能對 其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的性傾向。相較於雙 性戀,泛性戀的「泛」有「廣泛」之意,超脫於性 別二元論之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與性傾向的多樣性,不 以標準化的工具來判定一個人是否為同志,而以「個人自我認同自己是同志的 一份子」,因此,重點在於自我認定為何(趙淑珠,2008),也就是說,只要是 自己認定為同志社群當中的一份子,就可以稱他/她為同志。

貳、 性傾向成因

同志社群當中,人數較多的同性戀,和異性戀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性傾 向」,性傾向的成因是先天還是後天,牽涉到性傾向是否可以透過「教育」改 變,如果教育可以改變、導引一個人的性傾向,那主張異性戀正常者,會希望將 同性戀「教」成異性戀,也擔心同志教育把異性戀教成同性戀。因此,以下提出 性傾向是先天既定,還是後天養成的兩方觀點,說明性傾向的成因。

一、 性傾向是天生既定的

(一) 染色體與基因

在生物學上,性染色體決定性別,即 XX 與 XY。同志社群當中的雙性人,

經常伴隨特殊的性染色體,例如:XXY,個體可能同時擁有男性與女性的性徵,

這時候,如果父母或醫生以二分法則替嬰孩選擇了特定性別,一開始可能出現 性別認同不一致的問題,隨後可能伴隨性傾向的選擇問題。另外,在雙生子研 究當中,同性戀兄弟更傾向於遺傳有相同的X 染色體「Xq28」基因,該區域的 基因影響了男性性取向,異性戀男性傾向沒遺傳到與他同性戀兄弟相同的Xq28 染色體,與異性戀相較,男同性戀者有較多的同性戀兄弟,女同性戀者有較多 的同性戀姐妹(洪光遠(譯),2005)。

(二) 性激素與腦部之關聯性

由於性腺分泌失常,男性睪丸不能適度分泌雄性激素,或者女性卵巢不能

由於性腺分泌失常,男性睪丸不能適度分泌雄性激素,或者女性卵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