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的行動方案是要擬定以族群為主題的多元文化課程方案,且教學對象 為低年級的學生,因此在找尋相關研究時,先找尋有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研究,

再篩選出課程方案含有班上族群類別(漢族、阿美族、噶瑪蘭族、來自越南的新 移民)的族群議題,且教學對象為國小階段以下的研究,最後整理出如附錄一的 表格。在進行討論時,分別以教學對象、族群的選擇、教學的層次、教學活動的 安排和教學成效五個向度作統一的歸納和說明,以及對本研究的啟示。

一、 教學對象

早期在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時,其教學對象以高年級為主,因為高年級的思考 層次較高,希望可以讓學生透過議題的討論減低對特定族群的偏見。但是透過文 獻的討論可以發現年紀較小的孩子在受到社會化的影響之下,也會形成對特定族

群的刻板印象,甚至是偏見,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多元文化課程是針對低年級和幼 兒所設計的(周佩諭,2005;許倪瑋,2007;湯瓊惠,2008;林雁筑,2008;林 家如,2009;李侑軒,2009;吳智惠,2009;宋敏慧、胡淑美、郭李宗文,2009;

周佩諭,2010;黃富美,2011;林淑絹,2011;宋靜怡,2011)。由此可見,在 低年級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是可行的,因此,研究者決定在自己任教的二年級班上 實施多元文化課程以增進學生的族群概念。

二、 族群的選擇

早期有關多元文化課程的研究主要是以高年級為主,且內容多是以改善原漢 關係為目的的教學,所以以原住民的文化介紹為主(林明幟,1996;林君穎,1998;

劉美慧,2000;劉見至,2002)。

之後由於學校中的新移民子女愈來愈多,尤以母親為東南亞的居多,基於教 育現場的需求,多元文化的課程開始以介紹東南亞的文化為主(周佩諭,2005;

許倪瑋,2007;林雁筑,2008;林家如,2009;李侑軒,2009)。除了文化的介紹 之外,並加入新移民相關議題的討論,讓學生對新移民有更深入的了解(許卉儀,

2009;黃玉鈴,2010)。

不過,班上學生的族群常常並非只有一種,因此有愈來愈多的課程方案是發 展多族群文化的教學,像周佩諭(2005)所設計的多媒體動畫教學就包含了台灣 和東南亞國家;陳佳萍(2009)則是將原住民和客家文化融入閱讀教學裡;宋敏 慧、胡淑美、郭李宗文(2009)為因應托兒所裡幼兒族群的多樣性設計出包含閩 南、客家、阿美族及越南的文化課程;呂俊宏(2009)以閱讀的方式帶入有關閩 南、客家、阿美族、太魯閣族和布農族的繪本;毛宣晴(2011)以班上學生的族 群為背景發展出包含鄒族、閩南、客家和東南亞的多元文化課程。

因為研究者班上學生的族群很多元,包括阿美族、噶瑪蘭族、新移民子女(都 來自越南)和漢族(含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所以課程設計包含多族群的 文化介紹,並參考同是多族群文化介紹的研究以了解實際執行時可能遭遇的困難 和適合的解決策略。

三、 教學內容

以族群為主題的多元文化課程中,大部分都會包含族群文化的介紹,有單一 族群的文化介紹,亦有多族群的文化介紹。課程中所呈現的文化內容包括食、衣、

住、行、節慶祭典、音樂藝術等等,在介紹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時,還會另外介紹 國旗、地理位置、錢幣等屬於國家之間的不同之處。但為了讓學生對族群的議題 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研究會加入族群議題的討論,大部分都是以新聞或影片作 為討論的媒材(許卉儀,2009;黃玉鈴,2010;毛宣晴,2011),不過,幾乎都 是以中高年級的學生為教學對象(譚光鼎、林君穎,2001;許卉儀,2009;呂俊 宏,2009;黃玉鈴,2010;毛宣晴,2011)。

低年級和幼兒因思考層次較低,所以課程的設計多以族群文化的介紹為主,

僅有少部分有介紹到族群的相關概念,如汪妮箴(2009)是利用繪本進行族群概 念的教學,宋敏慧、胡淑美、郭李宗文(2009)是選取《黑白村莊》這個繪本進 行反偏見的教育。不過,雖然部分族群概念的語彙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困難,

但因為是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所以對學生來說不致於太過難以吸收。因此,

研究者的課程設計除了介紹班上各族群的文化之外,亦會加入族群概念的介紹。

四、 教學活動的安排

林明幟(1996)在進行減低族群偏見方案的教學時,發現學生對於故事性題 材的記憶比概念性的單元容易。林淑絹(2011)亦認為可以運用說故事的方式擴 展低年級學生的多元文化經驗,許多多元文化的課程方案也都使用繪本或閱讀進 行教學(林喜慈,2005;呂俊宏,2009;汪妮箴,2009;陳佳萍,2009;林淑絹,

2011)。P. L. Tiedt 與 I. M. Tiedt(2005)認為說故事可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還 可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不同的人和學習他們的經驗。因此,本研究在課程方案的 設計上也使用了大量的繪本進行文化的介紹或是概念的說明。不過,汪妮箴(2009)

認為在進行族群相關概念的介紹時,為避免內容太過繁複,應該以一至兩項概念 為主就好。本研究在進行族群相關概念的活動設計時,就以一項最主要的概念搭 配適合的繪本進行編寫。

除了使用相關繪本進行課程編排之外,周佩諭(2005)在設計多元文化課程 的電腦多媒體輔助教材時,發現電腦多媒體確實能使多元文化課程更豐富,並且 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因此,研究者在利用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時,

若故事內容已有動畫或影片的版本,便在課堂中穿插使用,除了吸引學生的興趣 之外,亦能豐富教材形式的使用。

五、 教學成效

從相關研究中可發現,在進行多元文化課程之後,確實能增加學生對於自我 族群文化與各族群文化的認知(毛宣晴,2011),不管課程方案設計的主題是針 對自身的部落文化(宋靜怡,2011),原住民社會文化(譚光鼎、林君穎,2001),

亦或是新住民文化(許卉儀,2009)。

除了認知方面的文化瞭解之外,多元文化課程亦能提升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 學習興趣(劉美慧,2003;周佩諭,2005;周佩諭,2010;毛宣晴,2011;宋靜 怡,2011),以及培養學生對於不同族群文化的接納與尊重(林喜慈,2005;周 佩諭,2005;吳智惠,2009;陳佳萍,2009;毛宣晴,2011)。

在提升學生對於不同族群文化的接納與尊重時,也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於自我 族群的認同(林明幟,1996;林喜慈,2005;林雁筑,2008;李侑軒,2009;周 佩諭,2010;毛宣晴,2011),並能有效減低族群偏見與歧視(林明幟,1996;

林君穎,1998;譚光鼎、林君穎,2001;林家如,2009;許卉儀,2009),培養 正面的族群關係態度(林君穎,1998;林喜慈,2005;許倪瑋,2007;林雁筑,

2008;呂俊宏,2009;林家如,2009)。

因此,本研究亦希望能透過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增加學生族群文化的認知,

讓學生能接納不同族群的文化,並能培養學生具備正面的族群關係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