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的反思歷程檢視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適切性以及探 討此課程對低年級學生的影響,以期透過此課程方案的實施同時提升師生在多元 文化方面的素養。本章分別就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以及 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雖然是一所全校學生不到一百人的小型學校,但學生的 組成卻很多元,目前主要的族群背景有阿美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新移民子女

(有來自越南和印尼)、閩南人和客家人,之前也曾有過卑南族和排灣族的學生就 讀。而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人數雖僅有七人,但族群背景卻已有六種,包含阿美 族、噶瑪蘭族、新移民子女(都來自越南)和漢族(含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

平時,在課餘時間即展現出族群的多元文化,研究者透過教室中的觀察發現有語 言、住家、飲食和錢幣等等各種不同的面向,茲舉例說明如下:

「中午用餐時,小賢跟我說:『我不要吃皮(閩南語)。』」【觀 20110906- S4】

「上噶瑪蘭語時,老師所發的講義上印有一張房子的照片,小昀跟同學說是 噶瑪蘭的房子。」【觀 20110920- S1】

「聽到小礽說到各國錢幣,小霖就在黑板上畫出越南紙鈔的樣子和幣值,小 財也在一旁附和。」【觀 20111107- S5、S6】

「因為昨天上課有上到米的種類,也有讓他們帶樣品回去,小礽到圖書室看 書的時候突然提到要阿嬤幫他做 haha,說是用黑糯米做的。小成也很熟悉地在旁 邊附議,說裡面是包豬肉,也有只包一種東西甜甜的,沒有味道的也很好吃,小 礽說明天要當早餐,因為今天要先泡水才會變軟。」【觀 20111108- S2、S3】

雖然從觀察中可以發現學生對於自己所屬的族群文化並不完全陌生,但從現 有的教材和教學現場來看,並無法提供學生學習完整的族群知識,以致於學生所 了解的內容都是來自於學區生活,是非常零星和片段的,甚至可能會因此產生負 向的概念,因此以下提出三點需要另外設計多元族群文化課程的原因。

一、缺乏符合學生經驗的教材

低年級現行的教材中僅有零星的族群文化介紹,也不一定會介紹到學生所屬 的族群文化,因此研究者希望能設計出一套有關族群的多元文化課程方案,讓班 上學生能夠比較有系統地學習到有關族群議題的知識,並能與自己的族群經驗結 合。

二、對族群的認知產生混淆現象

學校的本土語課程因為師資的關係,僅開設阿美語、噶瑪蘭語和布農語,其 他非這三族的學生則都選擇學習阿美語,因為在社區中,主要的溝通語言為閩南 語和阿美語。班上的學生除了阿美族和噶瑪蘭族可以透過族語老師習得自己的語 言之外,新移民子女和閩南人則必須去學習其他族群的語言,使得學生在族群認 同上產生混淆。

「升旗時,有阿美族學生的朗讀練習,練習完,教導主任請阿美族的學生舉 手,小財(新移民子女)也舉起了他的手。」【觀 20111012- S5】

另外,當有外賓來校參觀時,學校會請學生表演阿美族舞蹈或布農族歌謠,

但學生自己在朝會時的表演則大都選擇流行歌曲的舞蹈,近來受到「韓流」影響,

表演內容更是以韓國歌曲為主。因此研究者想透過課程方案的設計讓學生認識自 己族群的文化,以加深對自我族群的認同。

三、對族群議題產生負面想法

除此之外,在觀察學生的言談中,發現學生對於其他族群存有某些偏見,或 是以既有概念來解釋其他族群的文化造成錯誤的認知。

「上生活課讓學生分享暑假生活時,情境動畫裡有個曬黑的小男孩,小財說 很黑,像黑人牙膏,很噁心、很醜,像大便,他們都講英文聽不懂。」【觀 20110901- S5】

「上噶瑪蘭語時,老師所發的講義上印有一張房子的照片,小昀跟同學說是 噶瑪蘭的房子,小成笑著說,怎麼是草屋,不會被大野狼吹走嗎?」【觀 20110920 -S3】

文化背景除了會影響兒童早期的語言和行為之外,亦會影響兒童的社會價值 觀,雖然他們通常無法區辨這些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但他們確實有注意到差異性,

並可能會拒絕與他們語言或行為不一樣的人(朱瑛、蔡其蓁譯,2004)。

Banks(2006)認為老師若沒有教導多元文化課程,學生對於族群的態度和行 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愈消極,而且更加難以改變。Stephan 和 Vogt(2004)

亦認為早期有效的介入可預防兒童刻板印象和偏見的發展,對改善群際關係有顯 著地進展,所以學校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提供經驗和教材以幫助學生在面對不同族 群文化時能有積極正向的態度和行為。因此,研究者希望課程方案的設計也能包 含族群關係的面向,以便及早教導學生認識偏見、歧視等負面的族群關係,讓學 生將來面對其他族群時能以更正面的態度去看待。

早期在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時,其教學對象以高年級為主,因為高年級的思考 層次較高,希望可以讓學生透過議題的討論減低對特定族群的偏見。但是透過文 獻的探討可以發現年紀較小的孩子在受到社會化的影響之後,也會形成對特定族 群的刻板印象,甚至是偏見,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多元文化課程是針對低年級和幼 兒所設計的。只是低年級和幼兒因思考層次較低,所以課程的設計多以族群文化 的介紹為主,僅有少部分有介紹到族群的相關概念,如汪妮箴(2009)是利用繪 本進行族群概念的教學,宋敏慧、胡淑美、郭李宗文(2009)是選取《黑白村莊》

這個繪本進行反偏見的教育。

不過,因為研究者平時就很鼓勵班上的學生進行問題的思考,所以學生很習 慣討論的上課模式,雖然班上有部分學生還是無法進行獨立思考,但是透過其他

學生的發言有時亦可補充一兩個關鍵字句,因此研究者認為除了族群文化的學習 之外,亦可以使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族群概念的學習。

綜合上述,為了讓班上的學生能夠學習到有關多元族群文化的概念,研究者 需要設計一套符合班上學生學習狀況的課程方案,並透過文獻加以檢核和修正。